引用 “報告,船上原備有25艘救生筏,每艘可乘坐6人,事故發生時有4艘被完全破壞,剩下的21艘已全部部署······船上乘客100人,船員30人,沒有出現死亡失蹤,其中100名乘客、26名船員成功疏散至救生筏上,均已脫離主船體。” 每艘救生筏可搭乘6人。且船長和大副等船員在00章節中已經確認所有救生筏都滿員離開。而01章節中的救生筏上只有5人(同時也就是這起事故幸存的5人)。
這說明救生筏脫離游輪后這艘救生筏上有一個人“離開”了。引用 借著強光,大家這才發現在靠近救生筏中心處還躺著一只恨天高,修長的鞋跟優雅地反著光
引用 她穿著本該是休閑舒適的運動外套、運動長褲和白襪子 救生筏上有一只高跟鞋。01章節里這艘救生筏上的5人中只有一名女性,而這名女性的“土里土氣”的穿著和這只高跟鞋并不搭。(況且穿高跟鞋不可能穿白襪子)
所以這只高跟鞋只能是“離開”的那個人留下的。
很難想象在這樣緊急的事故中,救生筏已經脫離游輪后,還會有人主動從救生筏中離開。再加上5人后面的行為,大膽猜測:
在救生筏上留下高跟鞋的人被這5人從救生筏上扔進了海里,也就是說這5人殺死了那個人。戴眼鏡的人移動到的新位置就是這個人原來的位置。(那個位置離洞最近,洞是高跟鞋造成的,高跟鞋是被害者的。而且從01章節可以看出救生筏上的人非必要情況不會挪動自己的位置)
03、04章節中出現的馮某顯然知道或者猜到了這5人的罪行。馮某行事高調,其目的不是用這件事勒索這5人中的任意一個。(因此馮某也就不會是受5人中的某個安排來勒索其他4人的)不考慮“馮某正義感極強”的極端情況,則馮某應與受害者有關系。同時相關者能知道這件隱秘的罪行也更合理。而他雖能確定幾人的罪行,卻沒有直接報警,而是高調行事以引起社會關注推動調查,說明馮某沒有自己所說的“關鍵證據”。
引用 第二天,一名馮姓男子在網上高調聲稱自己把握了關鍵證據,去年的VT號沉船事故中另有隱情。消息一出便獲得了社會上下的高度關注,警方迫于壓力也表示會正視并且核實。網上關于這五名剛露過臉的幸存者的輿論謠言也層出不窮,但沒有任何一位愿意通過媒體作出回應。 馮某雖知道5人的罪行,卻沒有關鍵證據,說明他只掌握了間接證據。事故的幸存者只有這5人。所以要想獲取這5人在事故時的相關信息,一般渠道只有媒體報道和5名幸存者自身(包括龔華慶的小說),其中后者不可能存在任何對他們不利的內容(即使透露給別人也不會透露給與被害者有關系而與他們陌生的馮某),也就不可能存在間接證據。此外,馮某與被害者有關系,也有可能從被害者處獲得信息。但如果是被害者留下的信息一定可以作為關鍵證據才對。所以唯一的可能是他通過媒體報道獲得了掌握5人罪行的間接證據。而這個“間接證據”也一定與被害者有關,也就只能是那只高跟鞋。即:
馮某與受害者有關系,通過媒體報道中高跟鞋的照片確定了5人的罪行,因缺乏關鍵證據利用輿論推動對5人調查。且那只高跟鞋足以確認受害者的身份。
美妝博主唐莎莎自稱與未婚夫是“易老冤家”,顯然指的是“馮唐易老”——唐莎莎在北歐留學的未婚夫姓馮。而且唐莎莎在游輪上帶著未婚夫送給她的某件禮物。這就很巧了:美妝博主和高跟鞋很搭;與受害者有關系的人也是馮姓男子;足以讓馮某確認受害者身份的高跟鞋必定十分特殊才行,比如可能是國外未婚夫剛剛贈送的,國外的限量版高跟鞋。所以大膽猜測:
被害者是唐莎莎,網上的“馮姓男子”是她的未婚夫,那只高跟鞋是馮某送給唐莎莎的禮物。
那么再結合“救生筏被高跟鞋戳出洞”這一事實和“在使用救生筏或救生梯等設備時,為了安全應先去除任何足具”這一規定與事發當時的情景,不難猜測5人的動機:
唐莎莎不舍未婚夫贈送的禮物——高跟鞋,將其帶上了救生筏。另外5人急于求生,因此或者因為唐莎莎其他的“作死”行為而心生不滿,將其扔下海中。
事實上,6人此前并沒有什么關聯,案發在救生筏上,也只能是這樣的動機。
01章節的描寫中并沒有5人的名字,所以要先將救生筏上獲救5人的名字和特征聯系起來。
引用 他在腰間摸索了一會,掏出一個腰帶模樣的東西,套牢在頭上摁了一下,突然就出現了一柱慘白的強光。原來是個便攜頭套式探照燈······“不好意思,出于個人愛好我一直隨身攜帶這個寶貝,現在倒是派上了用場。”
引用 幸好探險愛好者李某 (男,33歲)保持著鎮定 帶了探照燈的人姓李,也就是03章節中出現的李杰。引用 只有一個黑影大膽地半蹲起來,艱難地挪到了旁邊的一個空位子上······救生筏的底部有一處破洞······但眼鏡還安穩地停在鼻梁上本身已經是一種奇跡
引用 幸存者雷某某(男,20歲)發現救生筏內部底部有一處圓形破洞 戴眼鏡的人姓雷,也就是03章節中出現的雷愷和。引用 這句呼聲讓大家都看到了希望,一個小巧的身影相對輕易地探身,一把拿起了鞋子遞了出去
引用 多虧女大學生何某(22歲)提供高跟鞋,用鞋跟堵塞破口 5人中唯一的女性姓何,也就是03章節中出現的何蒂。引用 卻看到他從衣服內掏出了一個塑封袋,倒出了一本記事簿、一支鋼筆和一盒速干防水印泥
引用 作家龔華慶······是該事故中五名幸存者之一······內附有龔華慶當時隨身攜帶的記事簿中幾則日記的精美影印 帶了記事簿的人是龔華慶。
則帶了打火機的人是03章節中5人剩下的米家慈。
然后根據01章節的描述判斷幾人在救生筏上的座位。下稱李杰、雷愷和、何蒂、龔華慶、米家慈、唐莎莎6人原來的位置分別為李,雷,何,龔,米,唐;稱雷凱和的新位置為雷*(唐=雷*)。
引用 只有一個黑影大膽地半蹲起來,艱難地挪到了旁邊的一個空位子上······眼鏡還安穩地停在鼻梁 因為空位子只能是唐留下的,所以雷與唐相鄰;①
引用 漏氣的聲音自然也躲不過鄰座的耳朵······探照燈 雷*與李相鄰,即唐與李相鄰;②
引用 這時他身旁的人卻發出了喜悅的呼喊······煙臭味。 米與李相鄰;③
引用 一個小巧的身影相對輕易地探身······所以擦好眼鏡的男子也盡量左傾身子,接過了這獨特的救命稻草 雷左傾身體去接何遞給他的鞋子,所以何在雷*左方,即何在雷*左一或左二,即何在唐左一或左二;④
引用 突然,他對面傳來了一個冷靜的聲音······掏出了一個塑封袋 雷*與龔相對(左右都隔了2個座位),即唐與龔相對;⑤
因
何在唐左一或左二④;雷與唐相鄰①;李與唐相鄰②;
故
何在唐左二;
又因
唐與龔相對⑤;米與李相鄰③;
故
雷在唐左一;(唐左一與唐和何相鄰,不與李或米相鄰,故不為米或李。只有何,李,唐,龔,米,雷6人;唐左一不為何,李,唐,龔,米;則唐左一為雷)
又因
李與唐相鄰②;米與李相鄰③;
故
李在唐右一;米在李右一(即在唐右二);
則
以唐為始,向唐的左方向(即從上往下順時針方向)6人順序依次是:
唐,雷,何,龔,米,李。
其中李杰坐在唐莎莎的右邊。李杰左臂的傷也印證了這一點,大概就是5人對唐莎莎行兇時所留。
引用 眼尖的龔華慶留意到了李杰那黝黑的左臂上淺淺的幾道陳舊傷痕,不禁打了個寒顫,迅速移開視線。 龔華慶在內的5人在事故前并不相識,事故后也很少相見。龔華慶對李杰的舊傷表現出恐懼的情緒,顯然與當年的事有關。
由6人的座位可知犯下罪行5人的承認書各在誰手中。
引用 他把紙筆印泥和自己寫的那張紙交給了旁邊的女生,聲音輕柔卻不容反駁:“每個人都寫下承認書并按下自己的指紋,并像我一樣,以這個方向交給下一個人保管。 因馮某高調行事不利于其對5人動手,所以其目的在于吸引社會注意推動調查,而非行兇復仇。而這5 人中的3人都在馮某出面后短時間內相繼死去,除了沉船事故和殺死唐莎莎的事之外他們毫無關聯,所以這些案件必然與唐莎莎的死有關。而這些死者家中“均出現翻找偷盜的痕跡”,合理猜測是這5人內部互相猜疑,為了拿回承認書互殺造成的。
即:
米家慈殺死了龔華慶;雷愷和殺死了李杰;何蒂殺死了雷愷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