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青草国产成人av片免费/香港三级日本韩国三级专线/国内自拍在钱/天堂国产女人av

回復 收藏 8 1

連環(huán)殺手小百科

樓主: 1 | 查看: 1萬 | 回復: 29

1
| 樓主| 發(fā)表于 2008-3-8 19:26:06
連環(huán)殺手小百科 (十)

    四、女性連環(huán)殺手。
    之所以把女性連環(huán)殺手單獨拿出來說,是因為雖然現在是“時代不同了,男女都一樣”,但對于連環(huán)殺手來說,是男是女可區(qū)別大了,我們在這里重女輕男一把還是很有必要的。
    自前面提到過的連環(huán)殺手之母,皇帝尼祿的御用殺手洛庫斯塔開始,女性連環(huán)殺手在犯罪史上一直擁有與眾不同的地位。美國暴力行為研究學者邁克爾•D•凱勒赫與著名人權律師C•L•凱勒赫還合著出版過一本專門記錄女性連環(huán)殺手的書《最罕見的謀殺--女性連環(huán)殺手》(臺灣版本譯為《嗜血的玫瑰--女性連續(xù)殺人犯實錄》),我們下面拿來忽悠大家的資料大部分就都是出自這本書的。
    上帝創(chuàng)造了男人和女人,相對公平地,女性連環(huán)殺手在某種層次上來看比較男性來說也是不逞多讓的,而且相對與男性而言,女性犯罪人往往計劃更縝密,手段更隱蔽,犯罪周期更長,但是殘忍程度卻一點都不差。
    女性連環(huán)殺手從分類上來講也能夠分為黑寡婦型、死亡天使型、復仇動機型、財產動機型等等,但是我們覺得這種分類的意義不大;大家不如好好了解一下女性連環(huán)殺手的特點更為有用。女性連環(huán)殺手的特點、特別是相比較男性連環(huán)殺手而言,她們的特別之處在于:
1、犯罪動機中極少包含性動機。
    為啥?明明性動機是連環(huán)殺手第一大動機,到了女同志們面前咋就不通用了呢?其實這不難理解,因為女性要想滿足自己性欲的話,過程相對比較簡單,渠道也相對比較多。有句老話叫:“女人偷情隔層紙,男人偷情隔座山。”某位女同志憋不住了,想出門找個男的那個啥啥一下,推門一開,我靠!滿街全是兩眼放光的狼群啊!想找個把人比劃比劃還真能“心想事成”……所以,就不需要非得擔那么大風險去殺人了。而且,男性的性欲表現大多是主動性的、侵略性的,而女性基本上是被動性的、接受性的,這也是導致性動機不會成為女性殺人動機的重要原因之一。
    照這么說,女性連環(huán)殺手中就完全沒有性動機存在了么?放心吧,林子這么大,什么鳥都會有的。
    以性為動機的女性連環(huán)殺手雖然也有,但確實“屈指可數”----是的,光上手就夠了,腳都用不上。而且大多是屬于男性性動機連環(huán)殺手的共同犯罪人,比如在英國連環(huán)奸殺了至少5名青少年的伊恩•布萊迪的女友兼同伙梅拉•辛德莉,還有著名的英國克倫威爾街25號“殺戮之屋”的女主人羅絲瑪麗•韋斯特,她們本身對被害人并不存在什么性企圖,她們的連環(huán)謀殺行為重要是出于協(xié)助同案男性的需要,她們基本上屬于比較悲哀的那種女人,為了滿足自己身邊的男友/丈夫,她們把自己也變成了惡魔。
    在犯罪史的記錄上,以性動機為直接動機的女性連環(huán)殺手至今為止可能也只有兩人:瑪蒂•恩里克塔和愛琳•卡羅爾•皮特曼(化名為愛琳•卡羅爾•烏爾諾斯)。
    瑪蒂•恩里克塔,西班牙人,好象是個邪教的FANS,而且還是屬于那種比較瘋狂的FANS,在1912年以前自己舉行的一系列宗教儀式中先后奸殺了6名男童(別問我們具體是怎么干的,雖然我們也不太想得通,但是資料上確實沒有更詳細的記載了),而且每次完事后覺得肚子餓了就直接把被害人下鍋煮了吃。這賤人的行為確實沒的可說,典型的性掠奪食人魔。
    愛琳•卡羅爾•皮特曼,1956年出生于美國密歇根州,在1989年至1990年間殺害了至少7名與其有性交易的男子。皮特曼是爭議極大的一名女性連環(huán)殺手,除了大多數犯罪學家認定她是一名性掠奪者以外,還有一部分觀點認為她是屬于復仇動機型連環(huán)殺手,一部分觀點認為她屬于財產動機型連環(huán)殺手,甚至直到今天都偶爾會出現一些自稱找到某些可以證實其罪不當死的證據的人來替她鳴不平,認為她之所以殺害那么多男人的原因其實是出于“自衛(wèi)”……
    皮特曼到底屬于哪種類型的連環(huán)殺手或許存在爭議,但是無疑她是一個命運十分悲慘的女性。幼年時期便被母親遺棄,遭受父親與外祖父的性侵害,被強暴后導致懷孕,15歲開始流浪街頭,行為不檢、酗酒、酒后駕車、非法持有武器、攻擊他人、賣淫、吸毒;經歷了數次短暫的、失敗的婚姻,自殺未遂,唯一信賴的親人哥哥凱斯死于喉癌……到了1989年11月的時候,33歲的皮特曼已經沒有任何值得珍惜的人或東西存在于這個世界上了,遁入黑暗成為了她唯一的、也是必然的歸宿。
    皮特曼在1992年經審判被判處多個死刑,雖然她一直在上訴堅稱自己的“自衛(wèi)行為”是無罪的,但我們更愿意相信的是,這一切罪責恐怕不應當僅由她一個人來承擔。
 
1
| 樓主| 發(fā)表于 2008-3-8 19:26:20
連環(huán)殺手小百科 (十一)

2、相對“溫和”的犯罪手段。
    女性由于自身生理上相對于男性的弱勢地位導致其不能象男性一樣使用大刀闊斧的手段來實施犯罪,所以她們就“揚長避短”,根據自身情況,搞一點類似什么下毒啊、射殺啊之流的事出來,經統(tǒng)計,將近80%的女性連環(huán)殺手都是以下毒為實施犯罪的手段,剩下的20%多里面以射殺為手段的又占了大頭----恩,不錯,各位完全可以自行想象出來大部分女性連環(huán)殺手的形象不是挎著一籃蘋果敲開白雪公主屋門的老巫婆就是電影版《生化危機》的女主人公。
3、曠日持久,殺人如麻。
    這可不是危言聳聽的炒作,女性連環(huán)殺手由于犯罪計劃性強、心思縝密、手段隱蔽,所以能夠長時間不被懷疑或發(fā)現,她們平均的犯罪時間都長達5至6年。時候夠長,人不少殺也就很正常了,前文提到過的那四個奧地利的“死亡天使”結伙作案殺了300來人其實也就是個一般水準,前蘇聯的女性連環(huán)殺手阿歷克塞•波波娃一人就殺了不下300人,16世紀前后匈牙利著名的殺人女伯爵伊麗莎白•巴瑟瑞殺人也絕不下300,17世紀前后意大利的女性連環(huán)殺手托法妮亞則以至少600人的記錄拔得“頭籌”;當然,要是巴瑟瑞女士書房里發(fā)現的那本“花名冊”記錄屬實的話,那么這位魔鬼女伯爵650人的謀殺記錄還是有希望挑戰(zhàn)一下托法妮亞的。
    除了上面幾個“記錄保持者”以外,希臘籍的瑪瑞亞姆•索雷基歐蒂斯(177人),墨西哥的瑪麗亞•德•岡薩雷斯(91+),最著名的美國“黑寡婦”貝爾•保羅斯達特•甘妮斯(49+)等等也都算得上是這一危險行業(yè)的“個中好手”。
 
1
| 樓主| 發(fā)表于 2008-3-8 19:26:26
連環(huán)殺手小百科 (十二)

五、解讀連環(huán)殺手的關鍵詞。
1、冷卻期。
    這里的“冷卻期”大家完全可以按照字面意思去理解,在連環(huán)殺手的定義中也就是指兩起謀殺間間隔的那段時間。連環(huán)殺手這段喘息的時間長短不一,短的有一兩天甚至是幾個小時的,長的有一個月甚至幾個月的,但我們要著重提醒大家注意的是:短的一般不應短過6個小時,否則就有屠殺型謀殺犯或者瘋狂謀殺犯的嫌疑了;長的不應超過3個月,否則其連環(huán)謀殺行為就應當分段定義了。那么他們在冷卻期會做些什么呢?通常連環(huán)殺手通過一次謀殺體驗使自己興奮的情緒達到了一個峰值后,就如同性行為發(fā)生后的“不應期”一樣,他們也需要一段時間來休息、平靜、回味這段亢奮的經歷;同時,許多連環(huán)殺手還會利用這段時間去評價自己的前一次或前幾次犯罪,“總結經驗,改進方法”,并在此基礎上對下一次實施犯罪進行某種程度的策劃。“冷卻期”從理論上來講,是劃分連環(huán)殺手的重要標志之一,從現實意義上來說,它為刑偵人員爭取到了破案緝兇的時間,追捕連環(huán)殺手的司法人員必須把握好冷卻期這一“黃金時段”,在下一次謀殺發(fā)生前將這些瘋子緝捕歸案,即便做不到這一點,也可以通過對一個連環(huán)殺手冷卻期的估算來預計其下一次實施犯罪行為的大概時間,再通過對犯罪地點進行地理分析的比對進行地域布控,最大限度地防止犯罪行為的發(fā)生。

 
1
| 樓主| 發(fā)表于 2008-3-8 19:26:31
連環(huán)殺手小百科 (十三)

2、謀殺簽名。
    也被稱做連環(huán)殺手的“謀殺標記”,是指連環(huán)殺手為滿足其犯罪動機而采取的比較獨特的犯罪手法。在這里,我們要著重區(qū)別于“為實現犯罪目的而采取的犯罪手法”來看待上述概念。舉例來講:一名連環(huán)殺手在實施謀殺時都會蒙面----這是為了有利于他實現犯罪(或再犯罪)目的而采取的措施,就不屬于“謀殺簽名”;而一名連環(huán)殺手在實施謀殺的時候都要給被害人涂個大花臉----這就是為了滿足其犯罪動機而采取的犯罪手段了,屬于典型的“謀殺簽名”。再說個簡化版的:拿刀殺人很正常,次次都拿刀砍頭就不正常了----這不難理解吧。謀殺簽名可以讓刑偵人員在眾多謀殺案件中歸納出哪幾起案件是由同一犯罪人所實施的,通過對謀殺簽名的分析還有可能洞悉連環(huán)殺手的一些心理特征,從而協(xié)助案件的偵破。
3、舒適區(qū)域。
    大家可以先自問一下:“如果我要實施連環(huán)犯罪,我會在什么地方作案呢?”相信大部分人都會挑自己熟悉的環(huán)境:家、工作單位、常去的公園或娛樂場所等等。這不是兔子吃不吃窩邊草的問題,而且一種人類心理的本能,確切地說,是一種行為本能。試想,你為了殺人……當然,是為了殺人而且不被抓到然后再繼續(xù)殺下去,你至少要找一個令自己“安心”的地帶來下手,最不濟,失手或者被發(fā)現的話也能知道該從哪個方向逃跑,不至于象郭德剛說的那樣:“下午5點鐘搶了銀行之后開車就上了東二環(huán)……”“舒適區(qū)域”不光是針對領域型或固定場所型的連環(huán)殺手而言的,一名游蕩型的連環(huán)殺手在某一特定區(qū)域實施犯罪2起以上的時候同樣會存在某個范圍的“舒適區(qū)域”,也就是說,一個舒適安心的心理支撐點對所有的犯罪人來講都是必須的。舒適區(qū)域的劃分(具體的劃分比較復雜,我們在其他文章里面有詳盡的敘述)是刑偵人員對犯罪區(qū)域進行布控或者“蹲點”的重要參照。
4、被害人。
    我們在這里提到的“被害人”其實更多地是指“被害人的共同特征”以及“被害人的風險參數”。前者可以用以劃分同一連環(huán)殺手的侵害目標類型,并以此為基礎實施一些主動性的緝捕方案,比如說讓警員喬裝成具備被害人共同特征的路人甲引誘犯罪人出現等等;后者則是英國著名犯罪心理學家保羅•布里頓一直大力提倡的研究觀點,也就是說一個人的相貌、穿著、言談舉止、出入場所、家庭背景、經濟能力等綜合指標決定了他/她成為被侵害目標的可能性,如果大家在了解到自己的風險參數后對自己的外觀要件進行一些刻意的改變,就會降低自己成為被害人的可能性,這種旨在預防犯罪的論點也是我們一直大力推崇的。不是很了解自己的風險參數?不要緊,不是說大家為保一世平安就都得去研究犯罪學,多聽聽長輩的話:財不露白,少行夜路,衣著得體……父母用生命體驗來的粗淺道理其實絕不比那些專家學者研究成果的現實意義小。

 
1
| 樓主| 發(fā)表于 2008-3-8 19:26:37
連環(huán)殺手小百科 (十四)

六、在連環(huán)殺手犯罪史上留下名字的人。
1、推動整個世界連環(huán)殺手犯罪學進步的不知名罪犯。
    1888年,一個游蕩在倫敦白教堂一帶三等街區(qū)的連環(huán)殺手改變了整個世界的連環(huán)殺手犯罪史。
    他沒有名字,大家都習慣叫他“杰克”;是的,不是《24》里面的杰克鮑爾,不是《迷失》里面的杰克施法德,也不是《怪醫(yī)秦博士》里面的BLACK JACK……我們的“杰克”有一個眾所周知、“如雷貫耳”的綽號----“開膛手杰克”。
    關于“杰克”具體的犯罪經歷的文章和資料,大家去網上隨便“百度”一下就能出個十萬多篇,我們也專門編寫過比較詳盡的檔案和不那么嚴謹的剖繪報告,在這里就不湊字糊弄大家了。關于這個不知名的犯罪人到底是誰,雖然無數專家學者票友粉絲都快吵出一桌滿漢全席來了,但我們覺得無論他是誰,恐怕都早已去馬克思同志那里報道接受再教育了;是大衛(wèi)•科恩?是阿隆•考斯明斯基?還是維克多王子……套用《武林外傳》里面李大嘴那把御賜菜刀的含義來講其實就是:“WHATEVER”。
    我們在這里要談的是兩個問題:第一,他為什么一直未能歸案;第二,他對整個連環(huán)殺手犯罪學進步所起到的作用。
   “開膛手杰克”,一個領域型的刺客型人格開膛手,之所以一直成功逃避了法律的控制(抓都沒抓到,就別提什么“制裁”了),如前文所述,他有兩個令無數“后輩同行”羨慕不已的資本:幸運,以及早生了百年。
    張愛玲同學說過:“出名趁早。”但這在連環(huán)殺手界可不通用,無論從年代上或年齡上來講,“大器晚成”者也是多如牛毛,“杰克”到是把兩樣差不多都占了:作案時代早,作案時的年齡也不大。
    始于1888年8月7日(官方認為是8月31日),11月9日之后就神秘消失,作案時間一共也就3個月,殺害6人(官方認定為5人),看似手段相當迅猛,乃至于直到今天還會有那么些無知的白癡(抱歉,這里實在是憋不住要罵上兩句)對這么個瘋子崇拜得不得了,覺得丫牛X啊,厲害啊,殺那么多人還能不被發(fā)現啊,敢寫信挑戰(zhàn)警方啊,敢在現場留言戲弄當局啊……真不知道這幫人怎么想的,在俺們看來,他們和杰克的道德水準恐怕也差不太多,也就是死的不是他們的家人……

 
1
| 樓主| 發(fā)表于 2008-3-8 19:26:47
連環(huán)殺手小百科 (十五)

     “杰克”早生百年,而且出沒于一個骯臟、污濁、混亂的白教堂地區(qū),尋找的目標都是高風險被害人,這本身就為案件的偵破帶來了諸多客觀上的障礙;加之當時不要說是蘇格蘭場,就是后期接管案件的大都會警署(相當于國家公安部),刑偵技術都落后得一塌糊涂。我們查看了當時的一位被害人“驗尸報告”:一張破爛的黃色紙片上用黑色(時隔經年已經快淡得消失了)墨水“畫”(如果那也算“畫”)著一個躺在地上的女人,然后用箭頭標識的方式歪歪扭扭地寫著哪部分都有什么形狀的傷口等相關情況----這還算好的,你要是想看最后一名被害人瑪麗的驗尸報告你就會得知,那份20頁左右的驗尸報告通過一系列的遺失、毀損,現在只剩下兩篇了,您別嫌少,兩頁還不連著,只有第16和第18頁,你想看個全尸都沒機會。我們再去看看倫敦國家公安部對“杰克”作案地區(qū)的手繪地圖吧:技術所限畫得不好看無所謂,畢竟各位警察大爺不是梵高提香畢加索,但是拜托您到是按著比例尺來啊!拿后期相同地區(qū)的地圖一作比對(注:這里的“比對”是指已經參考了后期因為城市規(guī)劃造成的各街區(qū)位置變化),完全走樣!最基礎的偵查措施尚如此簡陋,同志們就別奢望什么指紋庫或是DNA識別系統(tǒng)了,大家這下明白了吧,“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當真是至理名言,古今通用啊!
    除去鉆了上面那些空子以外,我們不得不承認,“杰克”確實是個比較幸運的家伙,他幾乎沒有被目擊到,或者說,幾乎沒有任何目擊者真正留意過他。誠然,這與他選擇的侵害對象是有直接關系的,那些被害的妓女都是些無人關心的、身處社會最底層的人,而任何在午夜與這些站街流鶯搭訕的人也不會引起周圍居民的特別關注。
    如果通過記載資料中的線索去分析,我們就不難發(fā)現“杰克”確實應當是個在生活中也存在一些異于常人行為的人,警方在尋訪排查的過程中很可能與這名犯罪人有過不只一次面對面的接觸,但是拜那個時代落后的刑偵水平所賜,他一次次地避開了本應落下的制裁之劍。
   “開膛手杰克”無疑是19世紀末整個英國最熱點的話題人物,隨之誕生的“開膛手學”也就是今天連環(huán)殺手犯罪學的前身,通過這一系列慘絕人寰、影響深遠的案件,越來越多的犯罪學家與刑偵專家認識到刑偵科技水平的重要性。不錯,“開膛手杰克”可以說是一個連環(huán)殺手行為模式的標準范本,但他的無數“后繼者”恐怕對他更多地是咬牙切齒地詛咒而不是五體投地地膜拜,因為由于他推動了連環(huán)殺手犯罪學的發(fā)展與刑偵科技的進步,導致成百上千后來的“杰克”們接二連三地落入法網----這也是“開膛手杰克”在犯罪史上能擁有無上重要地位的原因,諷刺的是,他的重要地位,正是記錄著無數連環(huán)殺手末日的道標。


 
1
| 樓主| 發(fā)表于 2008-3-8 19:26:52
連環(huán)殺手小百科 (十六)

     2、不同的起點,不同的終點,不同的歸宿。
    1965年,美國中部的一個小城市,市政設立重點中學。
    在某一天,兩個來自美國不同地方的孩子同時進入了這所學校,準備開始進行為期5年的學習生活,他們中的一個是一頭金發(fā),謙虛害羞的里昂,另一個則是身高1米88的大塊頭,狡詐圓滑的艾德。
    里昂是個平易近人的普通孩子,為人隨和,總是一臉的微笑,和身邊的朋友一起上課,參加課外活動,偷偷學抽煙,偶爾講點黃段子。19歲時認識了一個自己喜愛的女孩,兩年后他與這個小自己一歲的女孩攜手步入教堂。成年后的里昂成為了一名電腦工程師,開始信奉基督教,生活簡樸,溫順謙遜,鄰居經常會看到他與兒子一起出門遛狗,大家都覺得他是個好父親,好鄰居,好男人。但里昂注定是個不平凡的人,不久之后,他的名字將會響徹美利堅合眾國。
    艾德打小就有個習慣:編故事。這個習慣隨著他的年齡增長逐漸變成了另外一個名稱:撒謊。艾德從來就不是個讓父母省心的孩子:打架,未成年酗酒,使用偽造證件,和未婚媽媽之家的女孩廝混……自然也是當地警署的常客。說到艾德的學習成績嘛,不及格補考重修是家常便飯,及格的那幾門功課都是D,還因為逃課導致一門演講課干脆就沒有成績;上學期間在游泳池做過救生員,18歲的時候又去酒吧做保安,勾搭個妞子睡覺還被她老公破門而入撞個正著,總之就是沒消停過;連艾德的父母都對自己的孩子不抱什么幻想,他們最大的奢望恐怕也就是盼著艾德別成為一個壞人。艾德的母親在出嫁改姓前的姓是“福爾摩斯”,恐怕誰也沒想到這會成為壞小子艾德的未來某種標志性的預兆。
    我們到這里可以先明確地告訴大家:里昂與艾德,他們截然不同的成長經歷使他們成為了完全迥異的兩個人,或者確切地說,是兩種人。



 
1
| 樓主| 發(fā)表于 2008-3-8 19:26:59
連環(huán)殺手小百科 (十七)

     里昂是母親的乖乖仔,他對母親實在是過于依賴了,以至于他成年后衍生出一種自己都感到羞恥的亂倫情節(jié),也難怪,他娘從他小時候起就一直在家濃妝艷抹,衣著暴露,而且脾氣很大,控制欲極強。對母親從依賴到依戀的轉變也直接影響到了里昂的婚姻生活,前后三次婚姻,走馬燈似地換女友,里昂的家庭生活一直處于不穩(wěn)定的狀態(tài)。里昂愛自己的母親,這是一種攙雜了性欲的愛,他又怕自己的母親,事事都要在母親那里尋求幫助,當自己的母親與自己的女友或妻子發(fā)生沖突的時候,他就會非常尷尬地被加在中間,試圖去平息矛盾并取悅于雙方。如果這樣的生活一直持續(xù)下去,里昂會象無數成天受夾板氣的中年郁悶男人一樣度過自己的余生,但是里昂不是一般人啊,他不走尋常路啊。于是乎,他找了一個宣泄的途徑----殺女人。
    1982年起,1984年止,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在那兩年中,里昂同志仿佛是“開膛手杰克”附體,是的,他不是一個人!他不是一個人!里昂成為了一名合格的流鶯清除者,3年間,他頻繁出沒于西雅圖的三等街區(qū),先后謀殺/奸殺了至少49名從事或曾經從事色情服務業(yè)的年輕女性。由于其行蹤詭秘,盡管警方多次成立專案組并請來無數專家輔助偵破工作,里昂依舊逍遙法外20年之久。
    1966年的時候,艾德接受了母親的忠告從軍入伍,在接受訓練期間成為了一名神槍手。不久,身高馬大的艾德作為“特長生”被軍方的運動特勤部門選中----他終于步入了正途,艾德開始主動去參加一些幫助殘疾人的社區(qū)義工活動,在那些活動中,他與一群身體有缺陷的孩子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正是面對著這些孩子,艾德終于重新找到了自己人生的方向:我要象保護他們一樣去保護所有那些需要幫助的人!1970年秋,一位名叫弗蘭克•海恩斯的聯邦調查局探員在健身房里慧眼相中了這個頭腦靈活的大塊頭;事實上,在約翰•艾德加•胡佛統(tǒng)制FBI的鐵血時期,艾德這樣的“人材”還真是很符合局長大人的審美標準呢,于是他在當年11月順利地進入了聯邦調查局,并在接受常規(guī)訓練后被分配到底特律去抓逃避兵役的“敗類”----雖然艾德也在困惑:逃避“越戰(zhàn)”的人也算是敗類么?為保衛(wèi)國家戰(zhàn)斗是一回事,而去支持國家侵略則是另外一個概念了。我們只知道,在不怎么嚴格地貫徹自己工作指導精神的同時,艾德依舊保留了其固有的正統(tǒng)道德觀念與社會價值體系,還有,他自己獨立思考的能力。
    1972年5月,倍受爭議的胡佛局長終于去上帝那里報道了,拋開功過不談,這個鐵腕人物生前改變了無數人的命運,甚至影響到了整個美國國家的司法體系,他的死同樣會改變許多人的未來。
    艾德就是其中一個。
    話說雖然胡佛尸骨未寒,但他生前所一直輕視的犯罪心理學部門卻如久旱逢甘露一般迅速發(fā)展起來。我們當年的壞小子艾德在歷經磨難后已經成為了一名訓練有素的FBI探員,已過而立之年的他在1977年6月卷著鋪蓋來到了匡蒂科陰冷潮濕的地下室,正式加入了“行為科學調查研究部”(當時的名稱是“行為科學小組”)。在這里,艾德將展開自己追緝連環(huán)殺手的精彩人生。
    正所謂:善惡到頭終有報,人間正道是滄桑。



 
1
| 樓主| 發(fā)表于 2008-3-8 19:27:06
連環(huán)殺手小百科 (十八)

     隨著現代刑偵技術的發(fā)展,DNA識別開始被廣泛應用于排除/確定犯罪嫌疑人的身份。2001年11月30日,在里昂下班回家的途中,警察攔下了他,并向他宣讀“米蘭達法令”:“你有權保持沉默,從現在起,你所說的每一句話都有可能成為法庭記錄在案的陳述……”里昂顯得很平靜,也許他自信警方沒有充足的證據能夠證明他和那近50起謀殺有關,也許他知道這一天遲早會到來……而事實上是,警方通過被害人身上殘留的DNA與里昂的DNA比對后已經鐵證在握,終于抓到你了!
    犯罪嫌疑人里昂,全名蓋瑞•萊昂•里奇威歸案。他還有一個更廣為人知的稱號----“綠河殺手”。
    艾德自進入匡蒂科開始,其后半生一直致力于連環(huán)殺人犯罪研究,并完善了FBI的犯罪剖繪理論系統(tǒng),使得犯罪剖繪技術成為了一把懸在無數犯罪份子頭頂的正義之劍。除去他參與抓部的數百名重案嫌疑人外,他也曾經一度參與“綠河殺手”案的調查工作,我們甚至可以無責任地推斷,如果艾德不是在1983年12月2日因病毒性腦炎發(fā)作(當時一度生命垂危)而不得不離開工作崗位的話,有可能里昂很快就會見到這位大他4歲的校友了,當然,地點恐怕是在牢房的談話室里。
    “艾德”是這位罪惡克星的母親對他自小就使用的昵稱,他的大號是約翰•愛德華•道格拉斯,著名的連環(huán)殺人犯罪研究學者,美國聯邦調查局行為科學調查研究部歷史上最(注意!不是“之一”。)出色的犯罪剖繪專家。
    “綠河殺手”數經審判后,通過某種“司法交易”被免去死罪,獲判終身監(jiān)禁,不得假釋,至今在押。30多年前那個乖巧的男孩本可以有一個完全不同的人生,家庭環(huán)境的影響與自身的偏執(zhí)最終使他陷入了瘋狂,無論是死刑還是無期徒刑,都不可能彌補近50名被害人的家屬們心靈上那深可見骨的創(chuàng)傷。
    1995年6月,艾德光榮退休,在退休宴會上,患難與共的同事們對他20多年來為國家司法工作所做出的貢獻致以了無比崇高的敬意;我們相信,會有很多被害人以及被害人的家屬也會對他感激不已;而更多的則是那些因為他的努力而免于遭受不法侵害的人們,他們也許并不知道艾德的存在,但他們無疑卻是從他身上獲益最多的人群。艾德窮其后半生的時間,履行了自己對生命的承諾。
    里昂與艾德,不同的起點,不同的終點,不同的歸宿……他們以不同的方式在犯罪史上刻上了自己的名字。



 
1
| 樓主| 發(fā)表于 2008-3-8 19:27:12
連環(huán)殺手小百科 (十九)

      3、是羔羊的沉默?還是沉默的羔羊?
    看過以托馬斯•哈里森原著為劇本的電影《The Silence of the Lambs》(國內翻譯為《沉默的羔羊》)的朋友們都知道里面有個連環(huán)殺手“野牛比爾”,有對人物原型再深入了解一些的可能還會知道“野牛比爾”取材自多名現實中的連環(huán)殺手(關于這個我們也專門寫過一點小評析),這其中最典型的,當屬美國威斯康星州的剝皮連環(huán)殺手艾德•蓋因。
    蓋因于1906年8月27日出生于美國一個“母系社會”的家庭中:一個強權跋扈的母親、一個軟弱無能的父親、一個有反抗意識但卻無法擺脫控制的哥哥……這幾乎是我們所了解到的許多連環(huán)殺手家庭結構的一個范本。母親對蓋因的影響力是很難用語言來形容的,他甚至有可能為了維護母親的權威而殺害了自己的哥哥亨利(該案存疑),母親對他的限制使他幾乎生活在一個與世隔絕的“結界”中,該說什么、吃什么、做什么,甚至是該想些什么……聽媽媽的就好了。
    這名連環(huán)殺手的罪行其實用很簡單的幾句話就可以表述清楚:1944年5月16日涉嫌謀殺自己的哥哥亨利(未被定罪);1947年至1951年間至少盜墓9次,盜取的尸體均為50-60歲的中老年婦女;1954年12月8日謀殺普蘭菲爾德酒吧老板(娘)瑪麗•赫甘并帶走尸體;1957年11月16日謀殺普蘭菲爾德五金店的老板(也是娘),59歲的伯妮斯•沃頓并帶走尸體。最后,他對上述所有尸體的處理方式是:砍頭、支解、剝皮,用支解的器官、骨骼制作各種生活用品,食用臟器,把人頭做成狩獵裝飾品,用人皮為自己縫制了一件“女人的外套”。以上僅為經警方取證核實的情況,其真正的罪行應遠不止于此。




 
返回版塊
123
尚未登錄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加入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