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題中一共有三案:2008年的林子瓊遇害案,上個月的女作家精神失常案,和今天的杜子俊遇害案。
首先,林子瓊案,我們推測原本是林子瓊與梁凡合謀的詭計,但是后來梁凡反水刺死林子瓊,并伙同張萍、高力、杜子俊處理尸體。首先,林子瓊不可能因為四人欠債不還就要殺人,因為殺人后就更還不上錢了,而在四人被砍的時候唯一的反應也是“難道他因為沒按時還高利貸就要殺我們”,應該也不存在和林子瓊的其他矛盾,因此假如排除林子瓊此時真的發(fā)瘋了,他其實是沒有殺人動機的。而由“我”與林子瓊的唯一接觸可以看出林子瓊是一個熱愛惡作劇的人,于是我們猜測,此案最初是林子瓊自導自演的一個“惡作劇”,以嚇唬這些欠債人取樂。而從“黑色的T恤上已經(jīng)沾上了點點殷紅”和“張萍立刻轉頭,看到穿著黑色長風衣的男人拿著刀”的服裝區(qū)別,加上林子瓊被關進籠子的時候明明已經(jīng)被搜身,但是出現(xiàn)在張萍身后時手中卻有刀,可以推測出現(xiàn)在張萍身后的人和被關進籠子的并不是同一個人,即林子瓊這出戲有一個同謀。炸籠子的重要目擊證人張萍肯定不是同謀,被匕首劃傷手臂的杜子俊作為同謀犧牲有點太大了,而張萍去叫人時“剛洗完澡,頭發(fā)滴水”的高力不具備行動時間,那么同謀只能是梁凡。林子瓊先處理掉小木屋里所有能捆人的繩子之類,再把這些人約到小木屋,假裝發(fā)瘋砍人,然后他們就會把他關進禮堂里的籠子。而籠子上已經(jīng)提前做好了機關,只要在籠子里按動開關,籠子的底部和后部就會脫離,并且發(fā)出強光和聲響?;\子能容納一個成年男性在里面直立,籠子高度至少為兩米,那么解體后的籠子最底部距離地面不足六米,再加上成年男性的身高和臂長,腳尖離地距離三米上下,假如籠子高度更高一些,可能只有一兩米。這個距離是成年人可以安全跳下的距離(見下圖)。
而禮堂構造中,對于正門進來的人,有一塊視線盲區(qū)(見下圖陰影區(qū))。 那么林子瓊只需要在張萍進來、眼睛適應黑暗后,起身抓住籠子后側鐵欄并按動開關,用籠子炸開的聲響掩飾自己落地的聲音,趁著張萍被強光刺激睜不開眼睛的幾秒,跳到地上并跑到禮拜區(qū)右上角這個視線盲區(qū)躲藏好,就可以造成自己“消失”了的效果。而同謀的梁凡,可可以在這時站到張萍背后并播放錄音,然后做出“林子瓊跑出門”的效果即可。而在四人分開尋找林子瓊的時候,梁凡按照約定好的回到禮堂和林子瓊碰頭,但是發(fā)生了沖突(比如林子瓊用借據(jù)威脅梁凡配合他惡作劇,并承諾只要合作就能把借據(jù)銷毀,但此時反口說是耍他的之類的),于是一不做二不休,用穿著黑風衣偽裝林子瓊時手里拿的那把刀把他刺死,而后故意引另外三人前來目擊林子瓊死亡現(xiàn)場并提出棄尸(結合高力表現(xiàn)出知道如何進入四神館,以及四神館的地理環(huán)境,猜測可能是沉尸沼澤了)。
而女作家精神失常,和杜子俊遇害,犯人都是梁凡,而核心詭計是,四神館房屋部分是可以旋轉的。 女作家精神失常一案,主要是為了提示旋轉公館這一設計。“忽然間她感覺到了一絲令人不安的響動,好像是從更深處的地方傳來的”是指她感覺到了房屋在旋轉的響動,而“嘴里一直叫喊著‘出口在哪里’‘為什么消失了’一類的話”則是說她所在的公館被旋轉到了與通往禮堂的地下通道不相連的地方,所以出口消失了。猜測是女作家夜探四神館,正好碰上了梁凡預演測試旋轉公館殺人手法,于是被梁凡敲暈,并將所在館轉到了與地下通道不相連的地方,女作家最終由于受到了過大驚嚇而精神失常。
而杜子俊遇害案,按照時間順序整理如下: 一個月前,宋茜在網(wǎng)上投兼職時收到企劃書,并與雇主郵件交流,雇主應該是受邀四人之一,怕被認出所以全程不露面;
這一個月期間,宋茜通過快遞收到了禮堂大門鑰匙,并按照雇主要求打掃布置禮堂與四神館?!拔摇痹诙Y堂發(fā)現(xiàn)座鐘時很意外,因為宋茜“平時非常細心”,但是卻沒有打掃這個滿是灰塵的座鐘,合理推測這個座鐘在宋茜打掃時并不在這里。而根據(jù)座鐘和右側墻壁夾縫掉落的照片背面有左手手印,推測座鐘背后有一個隱藏暗門,座鐘是被人從后面抬起移動到此處的,在移動過程中左手按在座鐘右側貼的照片上,在灰塵上留下了較新的手印,并把失去粘性的照片碰掉了。那么這個暗門是做什么的呢?我們推測,因為“禮堂大門鑰匙是特制的”,因此無法復制,雇主在寄出鑰匙后只能通過暗門進入禮堂和四神館,并很可能在宋茜打掃整理的時候測試過轉動公館時宋茜會不會察覺,在測試完成后大家到達前才把這個座鐘搬過來遮擋暗門。(從2008年案件的敘述中可以看出禮堂大門和禮堂地下通道門各有一把鑰匙,而宋茜只收到了大門鑰匙,可能因為地下通道是進入四神館的唯一方式,假如把地下通道門的鑰匙也寄給宋茜,她鎖上門后雇主自己也無法進入了。) 案發(fā)當日,宋茜帶領大家來到禮堂,并要求所有人把隨身物品放進禮堂的儲物柜。這一安排和“四神館四幢建筑結構一樣”,都是為了防止建筑旋轉前后被人看出端倪,因為假如房間里有個人物品,轉換房間后會輕易一眼就被人看出來,詭計就無法實施了。
下午,所有人一起進入了四神館,并參觀了宋茜的房間。假設此時所有人所在的館為A館,并按水流方向排序為B、C、D館,此時四神館與人物位置如下圖。并可知A館左側房間里有“綠茶味洗發(fā)水和薄荷味沐浴露”。
之后,所有人一起來到碼頭上,此時梁凡啟動旋轉開關,并通過自問自答的方式拖時間以及吸引大家注意碼頭祭祀?yún)^(qū)墻壁上的四神獸浮雕。碼頭上的浮雕是大家辨別對應的建筑是哪個館的唯一方式,而碼頭和浮雕是不會轉動的。此時,四神館與人物位置如下圖。
之后,“我”回到館內(nèi)(此時已經(jīng)是D館),并于13:30開始寫論文,而其他人跟隨宋茜分別入住四個館,在此期間建筑沒有旋轉,最后每個人入住的房間如圖:
“我”從13:30寫論文到16:30,之后開始睡覺,直到20:00被鬧鐘吵醒。在此過程中,其他人沒有離開房間,而梁凡在房間洗完澡,將建筑旋轉,使自己所在的A館與地下通道對齊,然后進入地下通道將門釘死:
之后,梁凡 在地下通道等待,至杜子俊所在的C館旋轉至與地下通道對齊時, 通過被名畫遮掩的暗門進入C館,并進入空置的C館右側房間等待視頻聊天開始。由于梁凡并未通過碼頭進入C館,因此后來眾人到達玄武碼頭時未發(fā)現(xiàn)可疑腳?。?/div>
20:00整,按照企劃書的要求,“我”進入視頻聊天室等候接收要求。從題中可以看出杜子俊在晚上喝酒是老習慣,因此雇主利用杜子俊這個習慣安排了20:00視頻聊天這一流程,目的是讓宋茜(實際操作中是“我”)目睹殺人現(xiàn)場,制造不在場證明。因此作為重要目擊證人的宋茜一定是清白的,而除了杜子俊以外唯一出現(xiàn)在視頻聊天室的梁凡就是雇主,也就是兇手。由于“房間隔音效果好”,梁凡在C館右側房間視頻聊天并不會被左側房間的杜子俊發(fā)現(xiàn)。20:05,梁凡在桌子下用備用手機給自己撥通了電話,然后借故離開房間,穿好事先放在C館大廳或者地下通道里的黑色斗篷和飛天狐面具,然后于20:10左右敲響杜子俊房門,在“我”面前上演了一場殺人案。而由于飛天狐面具下半部分是很尖的,能遮擋的部位有限,假如是絡腮大胡子的高力犯案,不會選擇這種遮不住胡子的面具,因此兇手肯定不是高力。 殺人后,梁凡走出C館來到青龍碼頭,處理掉斗篷和面具,開啟旋轉,將建筑位置復原成入住時位置,同時從青龍順流劃船來到白虎碼頭,6分鐘后即可抵達,然后被A館的張萍目擊從碼頭上走回A館(此時約20:20)。同時“我”在目擊殺人案后,敲門通知隔壁洗澡的宋茜,然后來到碼頭上等待宋茜,此時由于建筑已經(jīng)轉回,“我”從D館走上青龍碼頭。同時高力接到通知,從B館走上朱雀碼頭準備劃船前往玄武碼頭:
20:25左右,“我”等來了“身上散發(fā)出甜膩奶香”的宋茜,這一線索也可以佐證此時他們所在的館(D館)已經(jīng)不是最開始進入四神館時房間里有綠茶味和薄荷味沐浴用品的A館了。“我”和宋茜劃船出發(fā),由于逆流,需要18分鐘即20:43抵達玄武碼頭,張萍和梁凡也是同時到達(可反推他倆20:31出發(fā))。而從朱雀碼頭順流前往玄武碼頭的高力,只需要6分鐘,也即20:26即可到達?!拔摇彼姷降?font color="#ff0000">尸體和房間被翻找過的痕跡,應該是高力所為,因為只有他在所有人到達之前有超過六分鐘的時間單獨呆在案發(fā)現(xiàn)場(兇手梁凡為了制造不在場證明,沒時間翻找東西并復原),而高力腳下的水跡,應該是在翻找時鞋底不小心沾上了血跡因此去沖洗過鞋底。結合開頭杜子俊威脅高力“別忘了我手里的東西”,應該是高力在杜子俊死后翻找尸體和房間,為了找出杜子俊手上自己的把柄并銷毀。 之后,在大家上船朝著青龍碼頭劃去時,梁凡再次啟動旋轉,將被他釘死出口的A館轉到與青龍碼頭相對的位置,此時由于大家是逆水劃船,需要18分鐘才能抵達青龍碼頭,因此時間是來得及的:
眾人來到A館,就可目睹被釘死的出口。此外,由于“我”整個下午都在寫論文和睡覺,并且是“按照抽簽順序先去浴室洗澡”,假如此時的房間是“我”整個下午所在的D館,不應該“一打開開關水汽瞬間彌漫”,“全新購置”的電動剃須刀里也不應該有胡茬。因此可以確定此時我們所處的,是下午洗過澡的梁凡房間,即A館。
至于動機,應該是杜子俊長期以手里掌握的東西威脅高力和梁凡,而梁凡忍無可忍下策劃殺人。
關于杜子俊到底是以什么威脅高力和梁凡的,我們有一個大膽的腦洞:這四人年齡、職業(yè)、性別各不相同,但可以看出即使是在08年案發(fā)前他們四人也是很熟悉的,結合借高利貸、梁凡說的“即使我們可以洗清了嫌疑,但是我們的事情一旦曝光,我們就會失去所有的一切”,我們猜測這四人涉嫌吸毒,而杜子俊作為醫(yī)生正是掌握了他們吸毒的證據(jù)并相威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