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多碼
法國人埃米爾?博多于1874年發明的“印字電報機”,發報方通過一個類似于鋼琴鍵盤樣的裝置輸入報文。該裝置上面有5個鍵,發報者的左手控制2個鍵,右手控制另外3個鍵。這樣5個鍵在某個時刻的各自的按下/復原狀態,可以表示2的5次方即32個狀態之一,因此該裝置可以直接輸入32個字符。能容下拉丁字母表的26個字母。但是,為了解決10個數字與十幾個標點符號的輸入問題,博多的解決辦法是使用兩套各自含32個元素的字符集,第一個字符集主要表示字母表,以及一個切換到第二個字符集的符號;第二個字符集表示10個阿拉伯數字及標點符號,以及一個切換到第一個字符集的符號。這樣兩個字符集總計能表示60余個字符。這被稱之為博多碼。
收報方的機器自動譯碼,直接在紙帶(paper strip)上印出可供人直接閱讀的報文內容。
博多為何不直接設計一個6比特編碼(即6鍵輸入)的字符集來直接表示64個字符?答案是在沒有電子計算機的年代,電報的自動編碼、譯碼裝置是純機械式的。5個輸入鍵的裝置的內部編解碼的機械設計已經很復雜了,搞成6路編解碼就會因過于復雜而成本上啟、可靠性大為下降。
International telegraphy alphabet No. 2(Baudot-Murray code)
Pattern of impulses
1=mark 0=space 字母集 數字標點符號集
大端序 小端序
00000 00000 Null Null
00100 00100 Space Space
10111 11101 Q 1
10011 11001 W 2
00001 10000 E 3
01010 01010 R 4
10000 00001 T 5
10101 10101 Y 6
00111 11100 U 7
00110 01100 I 8
11000 00011 O 9
10110 01101 P 0
00011 11000 A –
00101 10100 S Bell
01001 10010 D $
01101 10110 F !
11010 01011 G &
10100 00101 H #
01011 11010 J '
01111 11110 K (
10010 01001 L )
10001 10001 Z "
11101 10111 X /
01110 01110 C :
11110 01111 V ;
11001 10011 B ?
01100 00110 N ,
11100 00111 M .
01000 00010 Carriage return Carriage return
00010 01000 Line feed Line feed
11011 11011 Shift to figures
11111 11111 Shift to letters
ITA2是5比特編碼,包括字母集("letter shift",LTRS)與數字標點符號集兩個字符集("figure shift",FIGS)。在FIGS字符(碼位為1B)后的字符都在數字標點符號集中解讀,直到遇到LTRS字符(碼位為1F)。LTRS字符后的字符都在字母集中解讀,直到遇到FIGS字符為止。
轉載于:
https://my.oschina.net/dubenju/blog/823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