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青草国产成人av片免费/香港三级日本韩国三级专线/国内自拍在钱/天堂国产女人av

回復

殺人犯是如何養成的

樓主: 112350 | 查看: 6190 | 回復: 33

頭像被屏蔽
發表于 2021-5-11 13:19:50 | 2021-5-11 13:22編輯 | 發自安卓客戶端
羅伯特·K.雷斯勒(以下簡稱“羅伯特”)被稱為“FBI心理分析第一人”,曾就職于美國FBI的特別監察機構和美國軍隊的犯罪調查中心。他還是“犯罪心理側寫”“連環殺手”等詞的首創者。在訪談過36名兇殘的殺人犯后,羅伯特完成一份長達57頁的研究報告。在報告中,他重點分析了這些殺人犯的成長經過、殺人動機、心里的幻想和特別的行為等,希望能借此找出他們共同的行為模式,以及是什么因素把他們引入了深淵。                       在分析過程中,一個事實逐漸呈現,那就是,一個人是不可能在某天突然由一個正常人變成魔鬼的,他們后來的兇殘行為往往在很早之前就已經埋下了邪惡的“種子”,而這些“殺戮的種子”,往往要追溯到他們的童年。

  管他們叫“連環殺手”也好,還是“變態殺人狂”也好,這些殺人犯的原生家庭,或多或少都隱藏著一些不安的因素。羅伯特的調查顯示,一半以上罪犯的直系家屬有精神病史,約一半的罪犯父母有過犯罪記錄,另外還有大約70%的罪犯和其家庭成員有酗酒和吸毒的記錄。幾乎所有的罪犯在童年時候都表現出精神上的一些問題,隨著他們長大,這些精神問題就發展成了心理醫生所說的各種異常狀況,比如性功能失調、人際關系不佳等。


  童年期

  科學調查表明,從出生到六七歲這段時間里,孩子生活中最重要的成年人是他們的母親,而孩子也是在這個階段學習愛的能力的。羅伯特的研究顯示,在此期間,這些罪犯和他們的母親之間關系冷漠,互相排斥。這些罪犯小時候很少被母親愛撫,他們感覺不到精神上的溫暖。相對于肉體的痛苦,心靈上的創傷往往是更致命的。

  他們的言行無人注意,也沒有人管他們做什么,父母沒有盡到自己的義務,讓這些孩子無法知道什么是對和錯,等他們長大后,這些童年的感受依然存在于內心,因而不知道什么事情會對別人造成傷害或什么是不該做的。羅伯特的調查研究顯示,四成多的殺人犯在兒童時期曾被父母打過或者猥褻過,七成多的兇手在小時候曾親眼目睹過性暴力的行為,甚至自己也是受害者。其中一人說:“我從14歲時就被父母玩弄和虐待!”另外一個則說:“我的繼母曾試圖強奸我!”還有一個人說:“我七八歲的時候,有一天晚上被幾個人帶到城里凌虐。”

  孩子和家人的關系是否融洽是他長大后能否融入社會的關鍵所在,而在這些兇手的家里,我們只能看到不稱職的父母,因此他們從小時候就不善于處理人際關系,也沒有特別親近的人,長大以后自然就會孤獨寂寞地生活。


青春期

  并不是所有出身于這種家庭的不幸孩子長大后都變成了冷血殺手,因為在成長過程中還有第二個關鍵階段:青春期。如果這個時候他們被“拯救”,則不會走上犯罪的道路。

  可惜羅伯特訪談的兇手當中沒有這種幸運兒,他們青春期的時候同樣沒有遇到拯救者,因此錯過了自己最后的機會,最終邁上了這條有去無回的人生道路。

  孩子的負面特征到了8~12歲的時候會加速變化,這時候對孩子最重要的人是父親,但這些罪犯的父親此時卻都沒有盡到責任,他們不是已經死亡,就是進了監獄,或者在離婚后離開了這個家庭。有些父親雖然仍然和孩子生活在一起,但在心靈上,他們和孩子非常疏遠,只是空有一個父親的名頭。一般這種兇手之所以殺人,都是因為無法排解心中的孤獨。這種孤獨感一般產生于8~12歲之間,心理學家認為這種孤獨感是他們日后成為殺人犯的最大原因。形成這種孤獨感的因素很多,但最重要的就是父愛的缺失。如果父親不在身邊,或者父親給人的印象不好,青春期的男孩就會在同伴面前感到難堪。

  中國也出現過眾多的連環殺人犯,比如云南晉寧“少年連環失蹤案”中的食人魔王張永明。警方從其家中拎出多個塑料袋的,塑料袋里為眾多的人體殘骸。


壓力是謀殺的催化劑,但每個人在日常生活中都可能碰到麻煩,比如丟了工作、感情破裂或者經濟窘迫等,正常人會克服這些問題,但那些殺人犯無法處理這些問題,除他們之外還有很多人不知如何處理壓力,這也是精神醫療機構人滿為患的原因所在。

  心理異常的人在面對挫折時會把一切過錯推到其他人身上,而采用幻想的方式解決問題,而且他們的困擾還會越積越多,比如說失去女友后又因為無心工作被解雇,失業時沒有收入和感情慰藉,又會遭遇更多的問題,因而壓力越來越大,最終肯定會被壓力摧毀。

  他們的行為基本上都是自我毀滅并反社會的行為,有些人在被捕后還會狡辯這樣做并沒有什么錯,但他們的幻想永不能得到滿足,他們會一而再再而三地做下兇案,如果一直沒有被抓到,他們就會認為自己是無敵的超人。

  他們也明白一旦犯案就無法回頭,因而在犯案過程中兇手會驚慌、恐懼,甚至會產生后悔的感覺,有些兇手作案時非常希望自己被抓到并接受處罰,如果多日之后依然沒有警察找他,他就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需要再進行一次殺戮。


▌摘自《FBI心理分析術:我在FBI的20年緝兇筆記》,羅伯特·K·雷斯勒/湯姆·夏希特曼(著)、中南博集天卷出版社授權合作稿。

54

100

分享

| 發表于 2021-5-11 23:56:56 | 發自安卓客戶端
收藏了,謝謝分享
| 發表于 2021-5-12 10:46:29 | 來自小霸王手機
謝謝
4 | 發表于 2021-5-14 17:20:10 | 發自安卓客戶端
好家伙,人家都是偵探怎么養成,你是殺人犯怎么養成
[已注銷]
該學員已被刪除
| 發表于 2021-5-25 20:14:00 | 發自安卓客戶端
家庭原因 社會因素 心里承受能力 以及幼年時期的行為習慣
| 發表于 2021-6-2 22:30:50 | 來自小霸王手機
GOOD
| 發表于 2021-6-3 19:02:54 | 發自安卓客戶端 發帖際遇
其實還有一種是受過高等教育內心變態扭曲的
| 發表于 2021-7-3 13:18:54 | 發自安卓客戶端 發帖際遇
還有一種就是受某些文籍的影響,比如本來心理不正常,又經過了一些略帶血腥的或者是虐的書籍動漫也容易養成(我也二次元別罵ww)這類人一般渴望存在感,從小缺少愛,大部分經過各種謾罵,暴力,容易早熟,一般在10-13歲容易養成,再經過部分書籍了解還可以這樣嗎,還有這樣殺人的嗎,還可以這樣反偵察嗎,從而逐漸變態缺少同理心。(這里指的是這樣的反社會人格在本來就黑暗的低谷期再經過無辜的書籍自我催眠把自己又往黑里推)少量可能經過書籍引導成為好人。(例如我一個朋友,我倆一起長大的,ta經歷什么都和我碎碎念的說,ta那反社會的狀態我看到一清二楚。后來ta看到我在看abc殺人案,就借走了,現在ta和我是隊友,一起破案
| 發表于 2021-7-3 18:49:40 | 發自安卓客戶端
不一定 有些罪犯青春期是一種病態的心理,也許白天他看起來非常活潑開朗,夜晚他又會重新變成那個冷血殺手,他們的智商都非常的高,他們應在別人看來大部分是一種乖孩子,人在他們眼里只是一種東西,損壞東西在他們眼里不值得一提,所以殺人在他們眼里更不值得一提,不要問我是怎么知道的。
| 發表于 2021-7-3 18:55:09 | 發自安卓客戶端
他們都會有一種病態的占有欲,一切他們看重的名利,人,金錢或者是名譽,無論怎么做,他們都要得到,
返回版塊
123
尚未登錄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加入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