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青草国产成人av片免费/香港三级日本韩国三级专线/国内自拍在钱/天堂国产女人av

回復

合成信息態勢推演(原創)

樓主: 81845 | 查看: 2753 | 回復: 14

發表于 2021-6-22 03:59:07 發帖際遇
關于本文,首先聲明,這僅僅是過去近10年研究的一些心得,放在百科這里是因為其中會引用很多的資料,可以注明出處的盡量會注明出處。本文有些觀點需要自行閱讀體會,不可人云亦云,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僅僅是提供一個思考的角度,相當于研究出的一個思考框架。本文涉及領域包括但不限于軍事、形勢、金融、刑偵、日常生活、休閑,其中不涉及zz敏感,但是可能會涉及反偵察/反偵查以及類似這種東西的內容,如果有問題可以私信修改。


首先先解釋標題。態勢一詞含有狀態(當前)和形勢(當前和未來發展)兩種意思,推演即通過推理手段判斷未來狀態以及過渡中發展方向的手段。所謂合成信息,實際上是信息篩選+聚合的整體闡述,是當前信息爆炸時代最重要的技能之一。好的信息應當交織成面,覆蓋所研究領域。
首先定義一個詞叫信息依賴,指的是受信息影響很大的行為。信息的多少直接決定了其最終結果是否足夠令人信服。所以對于信息依賴型,信息密度要盡可能大。對于評價一個事物的好壞,從正反兩面來闡述應當是:針對某一方面,好的一面盡可能多,壞的一面盡可能少,至少要同時做到這兩點才能稱為對這一方面好。請注意,這里的標準并不是二值邏輯,也就是并不是非好即壞,尚且不提中間存在大量未被發現或者判明的領域,好與壞是互為參照,但又不完全是聯系的,所以實際中這是一個較為復雜的判斷過程,只能結合實踐經驗篩選。暫且把這一點作為共識,基于經驗,我們可以得到一個較為準確的好的信息面的標準:
1.全面地涵蓋所研究對象的基本屬性;(好的盡可能多)
2.無關信息(即噪聲)應當盡可能被剔除;(無關因素盡可能少)
3.不可含有錯誤信息。(壞的不可以有)
結合實踐可以得到:信息依賴普遍存在,好的信息面對于正確作出決策是至關重要的,到此我們了解到了合成信息的重要性。在機器學習中這表現為代碼各有不同,但數據集卻千篇一律;在金融領域中表現在方方面面,比如大數據分析股票等金融產品;在軍事中表現為對敵情和我方狀態等等的分析;在生活中也是方方面面都需要盡可能多掌握有效信息。我們天生就對數據有所渴望,據推測可能是遠古時期狩獵和采集,如果信息收集夠多就會減少傷亡和饑餓,這一行為被熔鑄進了基因中,影響千秋。我們拿到了合成信息之后,就需要對信息進行加工處理,目的就是利用信息為未來將要發生的某件事服務,提高成功率,就像我們的先祖狩獵和采集一樣,并總結經驗,進一步完善我們的消息面。而本文的目的就是探索這一過程,并舉出實際應用作為案例來佐證。以上相當于導引,引出我們接下來要探討的問題:如何進行?

30

46

分享

1 | 樓主| 發表于 2021-6-22 04:20:05
首先再說態勢,可以發現我們的目的實際上就是對于態勢作出一個判斷,并預測未來的可能走勢,這實際上表示出我們的生活實際上就是態勢感知(Situation Awareness,SA)+預測(Prediction)這一過程的不斷重復。就連做題,也是要分析獲得的信息對于解決問題的幫助。于是基于以上討論,我們可以說:一切都是為了態勢感知+預測
在得到這一觀點之后,首先說明SA的定義。Endsley博士于1988年給出相關定義:在一定時間空間內觀察元素,理解這些元素的意義并預測其在不久將來的狀態。其實在此之前,美國空軍就提出了這個詞,但是第一次系統闡述卻到了1988年。后來又出現了各種定義,但這不是我們的重點。重要的是,態勢需要先感知,然后才能推演。針對這一定義,我們該如何進行推演呢?
首先,觀察元素這里,我們需要明確,我們要觀察哪些元素,如何觀察元素,至少要做到這2點;其次,理解意義這里,我們需要收獲什么,然后我們需要如何得出意義;最后,預測狀態,我們需要通過哪些信息來預測狀態,需要如何預測狀態,預測結果需要如何指導實踐。分解之后,目的就比較明確了,模型也好提出了。
首先是Endsley模型,模型就是根據她的概念刻畫,態勢要素感知、態勢理解、態勢預測,如圖所示。
然后是OODA模型,又叫包以德循環。OODA循環是由Observation觀察、Orientation判斷、Decision決策、Action執行四個字母的首字母組合得名,基本觀點是武裝沖突可以看做是敵對雙方互相較量誰能更快更好地完成“觀察—調整—決策—行動”的循環程序。可以看出,這一模型具有很強的泛化能力,可以被推廣到各方面去。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圖片或附件資源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帳號?加入學院

1 | 樓主| 發表于 2021-6-22 04:34:44 發帖際遇
那么,也說了不少理論。在進入正題之前,先來討論一個想必大家都比較感興趣的事情——偵察/偵查與反偵察/反偵查。這里我一共得到了11本參考書,其中有近乎一半關于反偵察/反偵查的專著。出于不可抗力,只能列舉1本的名字,希望見諒。
偵查與偵察嚴格來說不同,偵察主要指軍事上的用途,手段較多,偵查主要指警用,一般用于處理案件,但是兩者的思想無疑是相同的——編織信息面,然后進行態勢感知+預測,最后行動,所以就拿偵查舉例子。所謂反偵查,其實是一種信息對抗行為。(未完)
1人評分
英鎊 +2
| 發表于 2021-6-22 11:00:59 發帖際遇
好硬核的知識
| 發表于 2021-6-22 12:14:52 | 來自小霸王手機 發帖際遇
樓主太強了,收藏了
| 樓主| 發表于 2021-6-22 19:24:03
對抗,是普遍存在的,正如矛盾運動規律是普適的。美國犯罪學學者詹姆斯威爾遜,理查德赫恩斯在其1985年出版的《犯罪與人性》一書中說:”犯罪的所得包括物質利益、性滿足、復仇和同伙的承認等;犯罪后果包括良心的責備、被害者的報復、朋友和同事的非難和可能的懲罰。“從某種意義上講,任何犯罪都是作案人”趨利避害“選擇的結果。而現代意義上的偵查活動,則是偵查人員代表國家進行執法,其根本任務是確實地查明刑事案件真相,為國家啟動正式司法追究做準備。
因此,偵查活動中的對抗便出現了。世界上的對抗可分為:物-物對抗,人-物對抗和人-人對抗。其中人人對抗是發生在人或人構成的集團之間的對抗。著名偵查學家王傳道教授在《偵查學原理》中將之稱為活力對抗。偵查活動屬于典型的活力對抗,具有其一般特點,如:
1.欺詐的合理性
2.策略的互含互隱性
3.取勝機遇的易逝性,等
這就提醒偵查人員,要以作案人的行為特點為起點制定偵查策略,但需要保守偵查秘密,防止反為作案人使用。偵查人員同作案人員的對抗過程往往持續時間較長,但真正的取勝機遇卻十分短暫,較難把握,且機遇與風險并存。
還是王傳道教授,他概括地描述了偵查對抗的特征:
1.優勢與劣勢的對抗;
2.顯勢與潛勢的對抗;
3.合法與非法的對抗;
4.進攻與防御的對抗;
5.對抗雙方表現為智力的拼搏;
6.偵查對抗具有互動性。
偵查對抗的格局為:
1.按照對抗形與勢的顯露程度,分為潛勢與顯勢對抗;
2.屬于二人局;
3.屬于多次局、
| 樓主| 發表于 2021-6-23 00:08:45 發帖際遇
偵查人員雖然也會使用秘密偵查手段,但是其主要活動方式和外部表現都是公開的,至少在一定范圍內是公開的,其活動內容和情節只是具有一定程度上的機密性。而且偵查人員訓練有素,裝備精良,且人數眾多、組織嚴密,所以反偵查的一方從一開始就是處于劣勢。
作案人潛藏于人群之中,分散在社會的各個角落,并以各種假象掩蓋其真實面目;有的甚至逃逸他鄉,隱姓埋名,銷聲匿跡;總是躲在暗處窺測偵查動向,妄圖躲避打擊。偵查人員始終是處于進攻狀態,而作案人在實施犯罪前和過程中,一般都是主動向社會和被害人發動攻擊。在犯罪結束后,尤其是非法目的得到滿足后,他為了保住既得利益,逃避法律制裁,則會轉入防御階段。作案人通常不會主動向偵查人員挑釁,因為里偵查人員越遠就越安全。為此,他通常會通過不作為和消極作為的方式來對抗偵查。比如閉門不出,伺機外逃或者制造種種迷霧和假象,即”消極反偵查“。當然,也有少數作案人在偵查的特定階段,會采取以攻為守的策略,通過積極作為的方式來對抗偵查,如:
發動權力網和社會關系網向偵查人員施加壓力,腐蝕、拉攏偵查人員等,即”積極性反偵查“。但是這些方法本質上均是防守,而非進攻。
由此,我們可以看到偵查人員的優勢遠遠大于反偵查人員,但是很多時候反偵查人員仍能爭取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他們是如何組織整個過程的?這里我就提出合成信息態勢感知的方法。
1 | 樓主| 發表于 2021-6-23 00:09:56
現在將視角轉換到反偵查人員。我們先看看別人是如何描述反偵查行為的。
| 發表于 2021-6-23 10:24:14 | 發自安卓客戶端
感謝感謝
| 發表于 2021-6-23 16:16:24 發帖際遇
哇哦學到了
返回版塊
12
尚未登錄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加入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