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十二年的詛咒》中,角色潘國為使用短刀匕首用力刺入頸部自殺,并沒有出現猶豫、躊躇的行為。或許各位會覺得,切創容易因猶豫心理、害怕疼痛等原因出現“試切”的行為,而刺創或許不會。在此我也要進行糾正。雖然法醫們對“試刺傷”的研究成果不如試切創,但依舊發現了類似的“躊躇傷”特征。
例如,1997年初的文獻《銳器刺切創自殺伴試切痕1例》中就記載了一位女性,使用雙刃匕首刺入右胸腔,致急性大失血及胸腔大量積血致死的案例。本例中,頸部正中出現了三條平行的切割傷,其損傷表淺、方向一致,是典型的——正如我們前面描述的——“試切痕”;而在她胸骨上窩還有刺創口的齒裂,是成傷過程中停頓或二次成傷所知的,反映的就是自殺者害怕疼痛及死亡的憂慮思想。
在1991年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的《法醫學》中,總結過一張“自殺刺傷與他殺刺傷的鑒別”表格,其中“自殺刺傷”一欄中就有“創部分布在審題的腹側為多”、“刺傷次數多,多為輕傷,并有淺表試刀傷”的總結;和“他殺刺傷”一欄中的“創部可發生在任何部位”、“次數有時少,多為重傷或致命傷,無試刀傷”形成鮮明對比。
2014年發表的論文《Homicides by Sharp Force》中,也總結了8條“the signs indicative of suicide”,其中就有“Concomitant, shallow, tentative stabs”和“Avoidance of body regions with high sensitivity to pain”等描述。
由此可見,自殺刺創極少見于頸部等對疼痛高度敏感的部位,而更多見于胸腹;而自殺刺創也會存在“躊躇傷”。這與《十二年的詛咒》中的案件發生了極大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