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變態心理學有關概念
變態心理學是心理學的一個分支科學是研究異常心理現象的發生、發展和變化的原因及規律的科學。
心理障礙:許多不同種類的心理、情緒、行為失常的統稱。
幾個概念的區分:
神經病(neuropathy)――神經病學(neurology)范疇
精神病(psychoses)――精神病學(psychiatry)范疇
神經癥(neuroses)――精神病學及心理學(psychology)范疇
心理障礙(mental disorders) ――精神病學及心理學(psychology)范疇
變態心理學工作重點:
描述-異常表現、與正常現象的區別、病程及預后
發現原因-生物學、心理學、社會方面的影響因素等
治療-不同治療的途徑及效果等
二、 正常與異常的界定標準
1.以經驗為標準:
以病人自己的主觀體驗為標準
以治療者或研究者自身的體驗為參照標準
2.以社會常模和社會適應為標準:
是否符合社會規范
與社會文化密切相關
3.以病因與癥狀存在與否為標準:
醫學模式常用標準
不同標準情況不同
4.以統計和測量結果為標準:
以全體人群中具有某種特征的人數分配為依據
各標準均不完美,常需要結合使用
目前常常以病因與癥狀的診斷標準來判定
CCMD-3的診斷標準包括:
總論
癥狀標準
嚴重程度標準
病程標準
排除標準
DSM-IV多軸診斷系統
Axis I Clinical disorders
Axis II Personality disorders, mental retardation
Axis III General medical conditions
Axis IV Psychosocial and environmental problems
Axis V Global assessment of functioning
三、變態心理學的診斷、評估方法
觀察法:實驗觀察、自然觀察
會談法:結構式、非結構式
心理測驗:各種臨床測驗、智力測驗、人格測驗等
有關心理異常的理論模型
生物學觀點主要是關注軀體和心理方面的關系問題——也稱為心身問題
生物學研究者關注的是精神和它的有機環境——軀體之間的關系
心理學觀點認為人類行為基本上是心理與社會環境相互作用的一種表現
一、醫學或生物學模型
Kraepelin的工作-個案研究、定義早發性癡呆、躁狂抑郁癥
模型的貢獻::
診斷:
醫學診斷系統(如ICD、DSM、CCMD診斷系統)
病因:遺傳、神經系統、生物化學因素等
治療:
醫學治療方法(藥物等)
二、 心理動力學模型
Freud觀點:意識、前意識、無意識
人格構成:本我-遵循快樂原則
自我-遵循現實原則
超我-遵循至善原則
焦慮與心理防御機制
病因:心理發展的固著、退行
癥狀是內心兩種勢力斗爭達到妥協的結果
(無意識中欲望以癥狀形式表現出來)
治療:心理分析治療-自由聯想、釋夢、解釋等
三、認知行為模型
行為觀點:病因:行為異常是通過學習得到的
治療:行為治療-學習新的行為方式,消退
舊的行為方式,建立新的適宜反應。
認知觀點:病因:歪曲的認知、不良思維方式、認知圖式
治療:認知治療-改變認知偏差、認知行為矯正等
四、 人本主義模型
人本流派針對的是正常人,它強調成長和自我實現,而不是治愈疾病或緩解障礙
例如C.Rogers認為:人天生具有一種實現傾向,可以趨向于自我發展和成長,但人在成長過程中受到重要他人的影響,常會否認或歪曲自己有機體的經驗或體驗,而接受他人的價值判斷
心理失調的實質就是:個體的經驗和體驗出現非常明顯的不協調,防御過程失靈,個體不得不面對其否認的經驗和體驗,而其又無力把握,結果就出現了紊亂
羅杰斯發展的來訪者中心的治療:治療者為來訪者創造一個溫暖的和被接受的環境,并給予其無條件的積極關注,使其在這種環境中,能夠最終面對與自我不一致的情感和體驗。這個過程使自我和有機體恢復一致,使來訪者自由地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這樣才能達到自我實現。
病因:個體具有的指向健康和個人成長的自然傾向受到了阻礙或歪曲,無法發揮作為人所具有潛能:
(1) 過度地應用自我防御機制,以致于個體逐漸失去了和現實的聯系
(2) 不利的社會環境和錯誤的學習
(3) 過度的應激
治療:提供良好的成長環境,使個體朝著具有社會建設性和個人自我實現的方向發展
五、 社會和人際間關系的影響
這個方面一直沒有得到與心理或生物影響一樣的重視,但研究已開始證明社會影響是強大和深遠的
生活變動-生活事件的影響
都市化
環境因素:家庭、工作及社會環境
社會聯系與交往
精神分裂癥 (schizophrenia)
一、概述
精神分裂癥是一組病因未明的常見精神疾病,多起病于青壯年,常有感知、思維、情感、行為等方面的障礙和精神活動的不協調,病程多遷延。
二、精神分裂癥的臨床癥狀
1、思維障礙:
妄想:關系(牽聯觀念)、被害、影響、嫉妒、鐘情、
夸大妄想等
邏輯障礙:思維散漫、思維破裂等
聯想障礙:象征性思維、語詞新作等
2、感知覺障礙:
幻覺:幻聽、幻視、幻嗅、幻觸等
3、情感障礙:
情感平淡、情感倒錯、表情倒錯等
4、緊張癥:
木僵、違拗癥、刻板癥等
5、自知力障礙等
三、精神分裂癥的幾種主要類型:
1、 偏執型(paranoid schizophrenia)-又稱妄想型
幻覺、妄想,其他思維障礙,自知力障礙等
2、 緊張型(catatonic schizophrenia)
緊張性木僵、緊張性興奮,自知力障礙等
3、 青春型(hebephrenic schizophrenia)-又稱紊亂型
幻覺、妄想、(內容多與性有關,且支離破碎)、作態
自知力障礙等
4、 其他
CCMD-3:單純型(simple schizophrenia)
孤僻、懶散、情感淡漠、行為退縮等
四、關于精神分裂癥病因的看法:
1、 生物學的解釋:
遺傳、多巴胺活動過量、5-羥色胺受體密度變化等
2、 社會心理學的解釋:
早期創傷、家庭問題等
3、 社會學習理論的看法
學習與強化
4、 心理動力學的看法
情感障礙與自殺
第一節心境障礙(Mood disorders)
表現
單相(unipolar )情感障礙--單次或反復的抑郁(depression)發作
雙相(bipolar)情感障礙—(單次或反復的躁狂(mania)發作)
單次或反復的躁狂抑郁發作
躁狂狀態:情感高漲、思維奔逸、精神運動性興奮(三高)
幻覺、夸大妄想等
重癥抑郁狀態:情緒低落(抑郁)、思維遲緩、精神運動性抑制(三低), 幻覺、自責自罪妄想、自殺問題等
ICD-10典型癥狀
幾乎整天心境抑郁,幾乎天天如此。
對日常活動缺乏興趣或愉快感
精力減退、易疲勞
附加癥狀
缺乏自信心或自尊
不合情理的自責
反復出現自殺或想死的念頭
思維能力減退、注意力不集中
精神運動性改變,激越或遲滯
睡眠障礙
食欲改變
(重:3+5;中:2+3或4;輕:2+2, 2周以上)
對抑郁的解釋
1、 生物醫學的解釋:
遺傳、生物化學因素等影響
2、 心理動力學的解釋:
指向自身的憤怒
3、 行為理論的解釋:
對個體正常行為的強化過少
對異常情緒獎勵增加的結果
4、 認知理論的解釋:
BECK的解釋—自我挫敗的思維所致
第二節 自殺(suicide)
非沖動性自殺的發展階段(Poeldinger, 1983):
1、 當事人遇到問題,把自殺當成是解決問題的一種可能的方法;
2、 準備自殺者發出“求助的呼喚”,內心的矛盾沖突激烈;
3、 自殺者作出堅決的自殺決定,外表平靜。
自殺的預防:
1、預防工作-生命線及其他咨詢與危機干預
-評估自殺的危險因素
4P模式:痛苦,計劃,既往史,附加情況(社會支持,希望,活下去的理由)
2、干預中的交流技術
積極傾聽-開放式提問、封閉式提問、表達自己的感受
共情
真誠
熱線:保持交談,建立信任
評估自殺的危險性、可能性
問題解決式探索
得到承諾
焦 慮 障 礙(Anxiety disorders)
一、概 述
焦慮(anxiety)-內心緊張不安、預感到似乎將要發生某種不利情況而又難于應付的不愉快情緒(指向未來)
二、恐怖癥(phobia)
(一)臨床表現
1、廣場恐怖癥(agoraphobia) -場所恐怖癥
包括害怕開放的空間或害怕離家(或獨自在家)
害怕置身于人群擁擠場合以及難以逃回安全處所(多為家)
如商店、劇院、車廂或機艙等
臨床表現有三個特點:
① 焦慮癥狀
②焦慮均在特定情境中發生
③回避行為
2、社交恐怖癥(social phobias)
對一種或多種人際處境具有持久的強烈恐懼和回避行為
恐懼的對象可以是某個人或某些人,也可以相當泛化
3、特殊恐怖癥(specific phobias)
指對存在或預期的某種特殊物體或情境而出現的不合理焦慮
恐懼對象有某些動物、昆蟲、登高、雷電、黑暗、坐飛機、外傷或出血、銳器,以及特定的疾病等
(二)病因
1.生物學因素
2.心理社會因素
(1) 心理分析理論
恐懼是對抗焦慮的一種防御反應,而焦慮的產生根源在于無意識的本我沖動
(2)行為理論
行為治療認為:恐懼反應可以經過條件反射而建立
模仿學習的觀點,認為恐懼反應是通過觀察、模仿學習而形成的。
(3)認知理論
認知理論認為,恐怖癥的患者總是高估所害怕情境和事物的危險性,過分擔心某一消極事物將會發生。
三、驚恐障礙(panic disorder)
復發性的驚恐發作為原發的和主要臨床特征,并伴有持續地擔心再次發作或發生嚴重后果的一種焦慮障礙。(DSM-Ⅳ把驚恐障礙分為伴有和不伴有廣場恐怖的驚恐障礙)
(一)臨床表現
驚恐發作-極度焦慮狀態的突然出現,并通常伴有一些軀體癥狀和災難臨頭的想法。
驚恐發作常突然產生,在l0分鐘左右癥狀到達高峰。
發作通常持續20一30分鐘,極少超過1小時
其最主要的癥狀-極度的恐懼、瀕死感、末日感
急性發作的軀體癥狀-心動過速、心悸、呼吸困難、胸悶、多汗、顫抖、惡心等
(二)病因
1.生物學因素
2.心理社會因素
心理分析:個體以心理防御機制對抗本我引起的焦慮,防御失敗,就會出現驚恐發作。
早期創傷
行為學派:“對恐懼的恐懼”(fear of fear)
認知行為治療:患者對自己的軀體感受過度敏感,對這些感受作出災難化的解釋和評價, 形成一種惡性循環,并最終出現驚恐發作
四、廣泛性焦慮障礙(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 GAD)
(一)臨床表現
彌漫性焦慮是本癥的核心癥狀
焦慮既無確定對象又無具體內容,有的患者則反復呈現不祥預感或期待性焦慮,總擔心未來有什么不測的事情將要發生,終日忐忑不安。
常伴有易激惹、注意集中困難、難以作決定、記憶力減退等
常伴有震顫、運動性不安、睡眠障礙
交感神經功能亢進:涉及心血管、消化、呼吸、泌尿系統(如心悸、胸悶、惡心、口干、尿頻、皮膚蒼白多汗等)
(二)病因學
1. 生物學因素
2. 心理社會因素
心理分析學派認為:自我與本能沖動之間無意識的矛盾沖突是GAD的根源。
行為理論認為:GAD經過條件反射而形成, 但條件刺激的范圍更加廣泛而已。
認知治療觀點: 對危險作出過度評價-功能失調性假設導致形成病理性焦慮反應
五、強迫障礙(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OCD)
以不能為主觀意志所克制,反復出現的觀念、意向和行為為臨床特征。患者認識到這些觀念和行為是毫無意義的、不合理的,以致引起顯著的焦慮或痛苦的一種心理障礙。
強迫觀念(obsessions)和強迫行為(compulsion)兩類。
1.強迫觀念
強迫觀念-表現為反復而持久的觀念、思想、印象或沖動念頭。
強迫思維、強迫性回憶、對立性思維
強迫表象、強迫意向
2. 強迫行為
強迫行為又名強迫動作,指重復一種無意義的行為。
強迫洗滌、強迫檢查、強迫計數、強迫儀式行為
病因學
1. 生物學因素
遺傳
腦功能異常可能是強迫癥產生的中介機制,主要涉及前額葉、扣帶回、尾狀核、基底節, 也可能與5-HT相關
2. 心理社會因素
人格因素:約15%一35%的OCD患者病前具有強迫型人格障礙(此障礙并非強迫癥的必要條件)
心理動力學派:強迫行為來源于被壓抑的攻擊性沖動或性欲望。
自我采用的與OCD相關的防御機制,如反向形成和消退。
行為治療:強迫觀念是致焦慮的刺激和該觀念間建立了條件聯系的結果,如果患者發現某一行為能緩解焦慮,該行為就被強化,從而反復出現,形成了強迫行為或儀式性動作。
認知行為觀點:絕對化的認知的歪曲(如絕對性思考方式、完美主義的要求、過高的責任感和夸大危險的想象等)易于對重復出現的想法賦予負性評價
于是采取具體的或象征性的中和行為以預防和排除威脅或危險
回避或強迫行為減輕了焦慮,得到強化,形成持久的強迫癥狀
引起焦慮的強迫觀念和減輕焦慮的強迫行為及精神儀式之間的惡性循環,形成了強迫癥病人的“自我搏斗”的核心征象。
六、創傷后應激障礙(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
指經歷異乎尋常的威脅性或災難性應激事件或情境后而引起精神障礙的延遲出現或長期持續存在
通常是在創傷事件后經過一段無明顯癥狀的潛伏期才發病。
(一)臨床表現
創傷后應激綜合征的主要癥狀表現在三個方面:
1.反復回憶創傷性體驗
2.回避與創傷性事件有關的刺激,或情感麻木
3.警覺性增高
(二)病因學
一般認為是創傷性經歷與生物、心理、社會等因素相互作用所致結果
-病前的人格特點:
-童年的創傷
-既往有過某種精神障礙如驚恐障礙、強迫癥、抑郁癥
-缺乏社會支持
轉換及分離障礙
I轉換障礙(conversion disorder)
轉換障礙通常是指身體機能發生障礙,如癱瘓、麻痹、失明、失音、失聰等等,但經過細致而認真的檢查,這些機能障礙卻沒有任何生理性或器質性病變
3、病因
心理分析:癥狀的獲益
癔癥的“流行”
II分離性障礙(Dissociative Disorder)
心理活動的分離,脫離整體,不再有完整的自我意識能力
障礙并不能由可檢測到的大腦損傷來解釋
DSM—IV中,分離性障礙包括了人格解體障礙,分離性遺忘,分離性漫游,分離性出神障礙及分離性身份障礙等
一、 人格解體障礙(depersonalizaion disorder)
表現為突然喪失了對自己的感覺,主要特征就是感覺到自己很奇特或不真實
經常在個體遭遇重大創傷性事件之后發生
二、分離性遺忘(dissociative amnesia)
在沒有任何明顯的器質性原因的情況下出現
有五種類型的分離性遺忘:
局限性遺忘(localized amnesia),這是指將發生在特定時間段里的所有事情都忘記了。
選擇性遺忘(selective amnesia),就好象個人將記憶抹去了一些斑點,即只將發生在特定時間里的某些事情忘記了。
普遍性遺忘(generalized amnesia),是指忘記了個人所有過去的生活。
延續性遺忘(continuous amnesia),又稱順行性遺忘,指個體把發生在某個特定時間直到現在所有的事情都忘記了,只保留了過去的一些記憶。
系統性遺忘(systematized amnesia),是指個體只忘記特定類型的信息,如忘記關于自己家庭的全部信息,而其他的記憶保持完好
特點:
第一, 分離性遺忘幾乎總是順行性(anterograde)的
第二, 分離性遺忘經常是選擇性的,空白的階段傾向于是大多數人都想忘掉的部分
第三, 分離性遺忘患者通常不太關心自己的癥狀,即不受自己遺忘癥狀的妨礙,這種漠不關心暗示了一種從沖突中的解脫
第四, 分離性遺忘中所忘掉的事情僅僅是從意識中被掩蔽掉了而不是象器質性遺忘那樣真正丟失了,所以這類患者經常可在催眠狀態下回憶起被忘掉的信息。
三、分離性漫游(dissociative fugue)
患者不僅忘記了自己所有或大部分的過去,而且會突然地、令人意想不到地離開家去漫游,活動是有目的性,可造出一個新的個人身份。
四、分離性身份識別障礙(dissociative identity disorder)(多重人格障礙)(multiple personality disorder)(DID)
在分離性身份障礙中,一個人可能會采用2個以上甚至于多達100種的新的身份。所有這些身份同時存在于一個身,每一種身份都有自己的行為特點,嗓音的特點及身體姿態的特征。
3.分離性身份障礙及其他分離性障礙的病因:
兒童期創傷性經歷
幻想與逃避
人格特征:很高的易受暗示性
社會心理因素:應激性事件等
心理分析觀點:壓抑以保護自身不受痛苦回憶的影響
進食障礙(Eating Disorders)
以嚴重異常的進食行為為特征
男性患病率明顯低于女性, 1:8-10
神經性貪食癥(Bulimia Nervosa)
發病的典型年齡在16到19歲之間
神經性貪食癥顯著的特征是暴食
對進食行為不能控制
采用補償性行為以防止暴食引起的體重增加,最常用的是導瀉(purging)技術,如進食后立即進行嘔吐或使用利尿劑或其它類似的藥物
過度運動
自我評價過分受到體形和體重的影響。
可以造成嚴重的臨床后果,反復嘔吐除導致電解質失衡外,可能出現軀體并發癥:
神經性貪食癥病人對自己的評價或自尊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體重和體形
研究表明臨床病人的社會適應不良
神經性厭食癥(Anorexia Nervosa)
核心癥狀是對肥胖的強烈恐懼及對苗條的狂熱追求
一般是先開始節食,然后逐步發展成對苗條的強迫性關注
過度運動
嚴格的限制熱量攝入
與神經性貪食癥病人不同,暴食/導瀉型神經性厭食癥病人吃相對較少的東西就會瀉出,并且更經常
神經性厭食癥另一個關鍵的診斷標準是對身體形象的歪曲知覺
神經性厭食癥最經常的臨床癥狀是閉經
神經性厭食癥病人不會主動求醫
過低體重和饑餓狀態會伴有嚴重抑郁情緒
退縮, 易激惹, 性欲減退,自殺行為, 無能感、與進食有關的強迫思維, 酒精和藥物濫用
長期拒食或節食會使體重銳減,代謝失調, 內分泌紊亂
可造成內臟功能失調: 腎功能損傷, 心血管問題, 骨質疏松等
成為一種慢性的致命疾病,嚴重時必須住院治療以恢復體重,使體液及電解質失衡得到治療
進食障礙的病因:
家族性
社會因素:以瘦為美的價值觀和審美觀
患此病的更多的是更高社會階層的人
心理因素:
無能感、無效感――與教養方式有關,如:父母過分干涉、過度保護、僵化
完美主義等可能會使一個人開始特別關注自己的外表,這使得節食成為一個強有力的強化物
來自同伴和父母的對體重的批評
其他:
神經性貪食癥病人通常是在遭遇應激事件和體驗到負性情感時發生暴食現象
神經性貪食癥病人自尊水平很低
物質依賴
I、物質濫用及依賴的有關情況
物質使用障礙分為
物質濫用(substance abuse)
物質依賴(substance dependence)
物質濫用
適應不良地應用某種物質以致臨床上明顯的痛苦煩惱或功能缺損
導致工作、學業、或家庭的失責或失敗
在軀體有危險的某種場合多次應用某種物質
出現法律問題、人際關系問題
物質依賴
適應不良地應用某種物質以致臨床上出現明顯的痛苦等煩惱或功能缺失
耐受性增加
停用出現戒斷癥狀
持續尋找某種物質
想戒而多次不能成功
阿片類物質濫用
相關的藥物:鴉片、嗎啡、海洛因、美沙酮等
長期使用引起機體耐受性改變
停服出現戒斷綜合征
大麻
大麻(cannabis),學名為瑪利華納(marijuana/marihuana)
大麻屬致幻劑,可喚起和提高人的感覺能力
濫用可出現運動不協調、知覺、運動能力障礙
酒精
酒精對中樞神經系統的作用是抑制性的
它使神經系統從興奮到高度的抑制
嚴重地破壞神經系統的正常功能
其作用一般分為三期:
第一期為欣快和行為出現輕度障礙時期
第二期為功能損害明顯期
第三期為深睡-昏迷期
長期飲酒形成依賴性可出現精神障礙
反毒品經歷的幾個階段
(1) 減少供應(Supply reduction)
減少毒品供應,打擊制毒和販毒
(2) 減少需求(Need reduction)
7、80年代控制教育運動,開展三級預防工作
一級:全社區預防、宣傳
二級:重點人群、高危人群預防
三級:已吸毒人員戒毒
(3) 減少傷害(Harm reduction)
教育、預防結合
已吸毒者-最好戒毒
不能戒斷,改不注射
不能不注射,改消毒注射,爭取不在集體中注射
針具交換
美沙酮維持治療
人格障礙
I、 概述:
人格特征顯著偏離正常
這種模式顯著偏離特定文化背景和一般認知方式(尤其在待人接物方面),明顯影響其社會和職業功能
造成對社會環境的適應不良,病人為此感到痛苦
適應不良的行為模式難以校正,僅少數病人在成年后程度上可有改善
通常開始于童年或青少年期,并長期持續發展到成年或終生
DSM-IV中列出10種人格障礙,分3大類群
A類群:行為古怪、奇異為特點:偏執型、分裂樣、分裂型人格障礙
B類群:戲劇化、情感強烈、不穩定為特點:表演型、自戀型、反社會型、邊緣型人格障礙
C類群:緊張、焦慮行為為特點:回避型、依賴性、強迫型人格障礙。
II、人格障礙的類型
一、偏執型人格障礙(paranoid PD)
以猜疑和偏執為主要特征
二、分裂樣人格障礙(Schizoid PD)
以社會隔絕、情感疏遠,情緒冷淡、或感情平淡為特征
三、分裂型人格障礙(Schizotypal PD)
以社會隔絕、情感疏遠、古怪行為和多疑為特征
四、表演型人格障礙(Histrionic PD)
又稱癔癥型、尋求注意型人格障礙
以人格不成熟、情緒不穩定為特征
認為此型人格有三項基本表現:需要情愛和注意、依賴性,作弄他人的傾向
五、自戀型人格障礙
六、回避型人格障礙(Avoidant PD)
以長期和全面地脫離社會關系為特征
七、依賴性人格障礙(Dependent PD)
又稱不適當型(inadequate)以缺乏自信和依附他人為特征
八、強迫型人格障礙(Obsessive-Compulsive PD)
以情緒限制,秩序性、堅持執拗、猶豫不決、完美為特征
表現秩序性、固執、僵硬、異常節儉、謹小慎微、愛整潔、猶豫不決、嚴肅沉悶等
九、邊緣型人格障礙(Borderline PD)
以人際關系、自我形象和情感的不穩定性為特征
十、反社會型人格障礙(Antisocial PD)
以經常發生違反社會規范的行為為特征
表現表面正常甚至討人喜歡,但工作、婚姻不良,經濟上依賴他人,酗酒、酒精與藥物濫用,情感膚淺、無情、自我中心,不誠實、欺騙、作弄他人,沖動性、攻擊性及法律問題等
性及性身份識別障礙
同性戀
同性戀(Homosexuality)是指指向同性的情愛的思想和情感,伴或不伴有性行為。
CCMD-3:
指源于各種性發育和性定向的障礙,從性愛本身來說不一定異常。但某些人的性發育和性定向可伴發心理障礙,如個人不希望如此或猶豫不決,為此感到焦慮、抑郁,及內心痛苦,有的試圖尋求治療加以改變。這是CCMD-3納入同性戀和雙性戀的主要原因。
性偏好障礙
性偏好障礙(disorders of sexual preference)
是指性心理和性行為明顯偏離正常的形式,并將這種偏離作為唯一的或主要的獲得性興奮、性滿足的方式
性沖動對象的變異:戀物癥、戀童癥、異性裝扮癥等
性行為偏好的變異:暴露癥、偷窺癥、受虐施虐癥等
一、臨床類型和表現
1、戀物癥(Fetishism)
指反復多次以非生物物體(例如女性的內衣)或異性軀體某部分來激起性幻想、性渴求和性行為。
一般始于青少年期
僅在男性中存在,大部分是異性戀者
2、異性裝扮癥(Transvestic fetishism)
一個異性戀的個體反復多次以穿戴異性服裝來激起性幻想、性渴求或行為。
絕大部分是男性
大部分是異性戀者
始于青春期
中年以后隨著性欲下降,異裝行為減少
3、戀童癥(Paedophilia)
指反復多次通過與未發育兒童(一般在13歲以下)的性活動來激起性幻想、性渴求或性行為。
僅限于男性
起病于青少年期
病程較長,行為頻率較高
4、暴露癥(Exhibitionism)
又稱露陰癥,指反復多次在事先毫無準備的陌生人面前突然顯露自己外生殖器,從而激起性幻想、性渴求或性行為。一般沒有進一步性活動的企圖,但少數人會有攻擊行為。
幾乎都為男性
兩種類型:
一種強烈抵抗和壓制自己的沖動,暴露后常常感到內疚
另一種人有攻擊的特質,有時伴隨反社會行為
通常暴露的同時進行手淫,很少會內疚
5、性施虐狂(Sexual sadism)
反復多次通過捆綁或羞辱,對他人施加軀體或心理痛苦而使患者感到性刺激,從而激起性幻想、性渴求或性行為。
幾乎僅限于男性
一旦發生,持續多年
6、性受虐狂(Sexual masochism)
反復多次以被羞辱、被捆綁、被毆打或其他受苦方式來激起性幻想、性渴求或性行為。
有不少是女性
往往與施虐者一起,相互滿足,持續多年
7、偷窺癥(Voyeurism)
又稱窺陰癥,反復多次觀察毫無準備的裸體者在脫衣服或從事性活動,從而激起性幻想、性渴求或性行為。
多為男性
與異性相處很害羞,回避正常的性交往的威脅
8、摩擦癥(Frotteurism)
反復多次與不同意此行為者作觸碰及摩擦,從而激起性幻想、性渴求或性行為。
限于男性
二、病因
1、心理動力學理論:
性發展不成熟
害怕正常的性關系
不能與異性進行社會的或性的交往
2、行為認知理論:
性變態是偶然的性喚起與各種不恰當的刺激結合
然后通過性幻想和手淫反復強化的結果
性別認同障礙
性別認同障礙(Gender identity disorders)又譯性身份識別障礙
又稱易性癥(transsexualism)
是一種強烈而持久的異己性別的身份認同
性別認同與自己生理上的性別不一致
強烈地希望成為異性,尋求各種方法試圖改變身體和性征
性別認同障礙可發生在兒童期、青少年或成人期
易性癥常有抑郁情緒,16%有自殺意念
結婚者多數有婚姻問題
經常要求改變他們的外表和性器官
對現狀感到極端痛苦
“性別再造術”(sex reassignment surgery)-通過外科手術改變解剖結構
需要在心理治療師的幫助下分階段進行
術前至少要按異性的角色上生活18個月至2年
以確認希望改變性別者的愿望
確認其在心理上、經濟上和社會上是穩定的
兒童青少年期心理障礙
一、精神發育遲滯(Mental Retardation)
又譯智力遲滯、智力落后
診斷主要考察三個方面:適應性行為,智力和發病年齡
適應性行為:
包括如廁、穿著
明白時間和金錢等的抽象概念;
會利用簡單的工具,能獨自乘坐交通工具
將在學校所獲知運用于日常生活中及各種社交場合
成人應有獨立能力并承擔責任
智力評估:
智力測驗
正常人的智力測驗的成績大約為85-115
如IQ在70-75以下就可考慮智力遲滯
大約3%的人IQ在此標準之下
發生于18歲之前
18歲之后出現的智力障礙通常為癡呆
智力遲滯的分級:
輕度 IQ50或55-70
中度 IQ35或40-50或55
重度 IQ20或25-35或40
極重度 IQ低于20或25
(1)輕度智力遲滯 (IQ 50-55――70)
約占85%
這一類可受教育
言語無障礙
生活可自理
學習能力、工作能力較差
能學會一定的謀生技能
(2)中度智力遲滯 (IQ 35-40――50-55)
約占10%
可進行訓練
多數有異常特征及缺陷
只能計算個位數加、減法
可學會自理簡單生活,但需幫助
詞匯貧乏
如早期得到適當的特殊訓練可掌握基本日常生活技巧
甚至可擔任一些簡單工作
(3)重度智力遲滯(IQ 20-25――35-40)
可能占不到5%
必須監護
身體常伴有明顯缺陷
普遍存在感覺缺陷和運動障礙
因此動作和語言能力發展嚴重遲滯
不能用言語進行有效的交流
不能學習和勞動
生活不能自理,終生需要別人照顧
如得到專業照顧及指導,可完成一些簡單動作,如穿衣服
(4)極重度智力遲滯(20-25以下)
約占2-3%
必須依靠他人生活
身體有缺陷明顯
言語功能缺失
社會功能完全喪失
日常生活完全不能自理
感覺極遲鈍,只有極原始的情緒體驗
智力遲滯的原因
遺傳因素
胎兒期不良因素
中毒與創傷
培訓主要圍繞三個方面進行:
自我照顧能力,社交能力和工作能力
二、嬰兒孤獨癥(infantile autism)
又稱孤獨癥(autistic disorder)
1、 孤獨癥的臨床表現:
逃避與人接觸:
逃避與人交往,特別逃避目光的接觸
難以發展正常的人際關系
語言發育延遲或不發育:
只用簡單詞語交流或使用模仿語言
故言語溝通困難
非語言交流障礙
以哭或尖叫表示他們的不舒適或需要
感覺和動作障礙
坐不住,動個不停
做出怪異姿勢
儀式性或強迫性行為
拒絕環境改變或拒絕學習、從事新的活動
智能和認知障礙
有些存在孤立的智能-有極強的刻板記憶力
三、注意缺陷多動障礙(Attention 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 ADHD)
注意缺陷
注意力集中困難
非常容易被外界事物所分心
活動過度
始于幼兒早期
難以靜坐
精力旺盛,不停地動來動去
行為具有沖動性
缺乏克制自己的能力
行動沖動無計劃
對刺激過分的反應
另外還有學習困難與交際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