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青草国产成人av片免费/香港三级日本韩国三级专线/国内自拍在钱/天堂国产女人av

回復

淺論玄學

樓主: 165504 | 查看: 1856 | 回復: 22

查看: 1856|回復: 22

[知識科普] 淺論玄學

簡潔模式
發表于 2021-10-26 20:59:33 | 2021-10-26 23:05編輯 | 發自安卓客戶端
寫在前面的話:老樣子,俺只說自己知道的嗷,因為俺覺著如果是我不能理解的內容,直接照搬原文給大家看,和發一個網址也差不多,所以本文可能會出現作者(也就是我)理解錯誤的情況,歡迎大家在評論區和我討論嗷!
那么這篇文章要說的是玄學,玄學玄學,什么是玄呢?
也許大家經常能聽到“玄之又玄,眾妙之門”這句話,但是這句話出自《道德經》開篇第一章,是不能單獨拿出來理解的,應該統合整段文章進行解釋。不過嘛,剛剛說完不會照搬,所以我就不復制粘貼啦!
這段話是《道德經》的開篇,也是老子思想的總結與老子的核心價值觀。(雖然《道德經》分《德經》和《道經》,而且《德經》還比《道經》更早,但是在這里以現代刊物《道德經》為主,所以這的確是開篇哦)
大體的意思就是天地萬物自有一套自己的規律,也就是“道”,這種規律是不能用語言去描述的,只能從萬事萬物誕生之初進行感受(可以理解成宇宙大爆炸之前),從現有事物的存在中總結規律(現代科學)。
那什么是玄呢?玄就是玄妙、玄奇的意思,這里的“玄之又玄”其實是形容詞,修飾后面作為“眾妙之門”的“道”。
從這一點上來看,玄學也可以稱為“道學”。
當然,現在玄學基本使用的解釋,應該是其原有的含義,也就是“神奇的學科”,既涵蓋了道家、佛家乃至西方和其他文明的神話傳說、民俗傳統文化在內的一門學科。
也幸好是這樣,不然我還不知道該怎么水那么多字呢~
因為字數以及作者個人認知的關系,只能大概的每個都涉及一點,但不會深入,又雜又淺,所以就按照上訴順序進行介紹啦!
道家是我國的本土宗教信仰,與傳播到世界的儒家一樣,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的諸子百家,最開始道家老莊思想并屬于鬼神之流,而是與儒家一樣,屬于我國古代的思想理論流派,但隨著時間推移,不斷有假借道家之名的宗教信仰進行傳播,像是東漢時期就有比較著名的五斗米教、太平道等,后世也將傳說中的徐福等方士列于道家,而道家也由此容納匯聚我國傳統信仰,成為我國的本土宗教。這也是道教流派眾多的重要原因。
除開大家比較熟悉的龍虎山天師派,武當山的三豐派,茅山上清派等等,除卻以祖師劃分之外,還有以經典以及傳道場所劃分的流派,像是青城山的青城派,還有皂閣山的靈寶派等等,部分派別之間供奉的神靈也不盡相同,像是靈寶派就以原始天尊為最高神,上清派就以三清為主,除此之外還有各派各家祖師,以及傳統道教的老子(太上老君)、四御(或者六御、五方天帝加上玉皇大帝),五老、星神,以及一些諸如陳傳老祖、長春子丘處機、純陽仙呂洞賓、正陽仙鐘漢離一類的道教著名先人。目前我國主流的道教流派以正一道和全真道為主,其余派別盡歸這兩道之中,勉強算是統一了吧?
總之,道教與其他宗教發展是完全不同的,所以至今依舊有許多分歧。
與其他原始宗教一樣,道教眾多神靈也都以民俗信仰為主,例如大自然中的風雨雷電、山河數石,人類所不能避免的生老病死、生育飲食,日常生活中的星象醫卜、耕收織紡,皆有對應鬼神,乃至民間諸如精怪之流,也參考了道教文化延伸出一眾仙家,其中最著名的莫過北方的五仙——狐黃白柳灰,還有南方云貴川等地的圖騰巫卜等等,也多少與道教文化有些許融合,即便是民間的風水學說,也多參考了道家文化,甚至不少道家氣理學說也雜糅其中,這些雖不盡為道教承認,但千百年流傳至今也早已匯聚成寶貴的中國文化。
而在道家從政治思想流派向宗教信仰教派轉變的過程中,最關鍵因素就是佛教進入我國傳播的壓力。
小說里經常出現的佛道之爭并非完全杜撰。
正如始皇帝“焚書坑儒”,漢代獨尊儒術一樣,歷朝歷代也因政治需求、精神需求的不同,選擇不同的宗教作為主要信仰,像是龍虎山天師派被尊為正一道之首,便是因為曾被多位皇帝冊封“天師”尊號,所以如同本格一樣,正一也意味著正統,至少在那些冊封天師的朝代是如此的,而在這之前,如宋朝的全真道,皆以“真人”稱號為尊。
而佛教自漢代就已經由西域傳入中國,最早的寺廟是洛陽郊外白馬寺,中國佛教也有釋教之稱,但是直到唐朝為止,在與道家的競爭中一直處于下風,畢竟當時的佛教屬于“舶來品”,歷經東西兩漢、三國時期、魏晉南北朝、隋唐、等動蕩的戰亂時代,一直難以發展,主要以翻譯經傳著作為主,知道唐朝建立,才為佛教的傳播提供了相對穩定的社會環境,包括后來盛唐時期社會經濟的發展,許多達官貴人都開始追求佛教理念中的“來世福報”,佛教由此發展出了大批信徒,且其中大部分社會地位較高,而統治者也開始重視佛教理念,像是著名的《西游記》就是由唐太宗時期的玄奘法師出使西域取經的典故改編而成,有唐以來,佛教第一次在我國發展到一個頂峰,許多聞名千古的佛教圣地也多余此時誕生,例如龍門石窟、樂山大佛等等。
相比于轉行的道教來說,佛教就顯得比較專業了,佛教有統一的神系(或者叫佛系比較對)以及相對統一的佛家經典,但后人對典籍的解讀,也同樣催生出許多派別,只能說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其中最大的分別就是大乘小乘,密宗顯宗,藏傳漢傳了。
我們先來解釋一下大乘小乘的區別。
我認為最大的區別在與其修行理念,大乘佛教講究普世渡人,以弘揚佛法為己任,以求證大道功德圓滿為佛,而小乘佛法雖然也導人向善,但更注重與自身修行,并不以傳播教義為根本目的,只追求自我的解脫以及自身圓滿,這點在兩者關于涅槃的觀點中可以得到充分的體現。
小乘佛教把涅槃分為有余涅槃和無余涅槃,有余涅槃通俗來說就是當世高僧,已經無欲無求,斬斷自身因果,其精神已經和死人差不多,哪怕馬上“入輪回”也不會眨一下眼,大抵上就是傳說中“朝聞道夕死可矣”里,“朝聞道”的境界;而無余涅槃顧名思義,連“余”的肉身都不存留,“灰身滅智”,身死而思想永存,也就是通俗意義上的“成佛”了,但在小乘佛教中,正確的稱謂應該是“得證阿羅漢果位”。
大乘佛教則認為,世間一切有形無形、無論是草木花石、動物昆蟲,都是假的,人是假的,錢是假的,房子、車子、妹子都是假的,就連涅槃也是假的,只不過是一種“假象”、“幻象”,僧人在世間行走的根本目的就是傳播佛法、教化世人,讓人從這“虛假”中看到真實,而唯一真實的就是“佛”,就是佛所說的道理,這就是“性空論”,而這里的“佛”則是像“道”一樣,屬于世間真理、智慧的具象概念化,并不是單指某一尊佛。
總結來說大乘佛教就是一切以佛為準則,佛做什么,他們就做什么,佛教化眾生,他們也教化眾生,佛慈悲為懷,他們也慈悲為懷,佛無欲無求,他們就持戒修行,所以不食肉、不飲酒、不婚娶,不妄言、出家、出世……
如果佛是一個偶像的話,那大乘佛教就是最死忠的“腦殘粉”,當然,基本上修佛的人都很有哲理,而且能言善辯,論智慧我大概還是不如的,所以這只是個能讓大家更通俗易懂的形容詞,不過這句話算得上是“謗佛”了吧,是要下第幾層地獄來著?
話說回來,顯宗密宗與藏傳漢傳,大抵上在地域上就能做區分,其中也有許多較小的派系區分,例如藏傳就以紅花白黃四教為主,還有噶當覺囊等等,且多為密宗,但不是絕對。
而“中原”地區的漢傳佛教則相反,主要以顯宗為主,也以大乘佛法為主。
而根據傳播途徑,還分為南傳和北傳,我國主要是北傳佛教,也就是“唐三藏”走的那條路,也就是“絲綢之路”。
而南傳佛教則多在東南亞以及印度洋地區,主要以上座部佛教為主。
大家也都知道,佛教最早起源于印度,但是市場份額沒能和原有的印度教競爭,甚至連同樣外來的伊斯蘭教都比不過,才灰溜溜的到了尼泊爾,而在釋迦牟尼涅槃后,佛教也曾經分裂過一次,就是分成了這個上座部,還有大眾部佛教,大眾部也就是后來北傳傳來的那部分,至于這個字數有限就不多說了,感興趣的可以在評論區扣個一,人多的話俺就直接把資料發出來。
既然說到印度,那我們也來聊聊印度教吧!
印度教的前身是包括了婆羅門教、韋陀教,以及一系列原始信仰、圖騰崇拜與印度歷史相結合的“縫合怪”,看百科里描述的集“多神教、泛神教、一神教”為一體的宗教就知道印度教有多“雜”了,甚至都不能算是一個統一的宗教,而是印度所有宗教信仰的統稱,但是這奇葩卻也不能說完完全全的分裂,而是相互耦合,只能說不愧是三兒。
印度教在我看來完全就是為了統治而生的宗教,它和道教一樣,屬于原始的民俗信仰,你看印度教神邸所司的職位就知道了,其中也有不少民族英雄,和部分西方神話一樣,都經常把史詩和神話混淆,既帶有部分歷史的真實性,也存在大量幻想的宗教傳說性質。
印度教也因為和政治捆綁的原因,在印度地位極高,所以我佛再怎么慈悲都沒能和他們共處,實在是太“市儈”了,畢竟印度教和政治捆綁已經形成了獨有的神權政治體系——詳情可以參考種姓制度,想要在政治上、甚至社會上有所成就,肯定離不開印度教的信仰,直到后來隨著突厥人傳過來伊斯蘭教為止,印度教的地位從未動搖過。
伊斯蘭教的傳播之所以能成功,全靠一個字——狠,事實證明只動嘴確實沒用,只有像多次入侵印度的突厥人一樣,把他們打疼了,說的話自然就有用了。
從8世紀末到10世紀,印度就一直被入侵,伊斯蘭教也開始在印度小范圍傳播,但印度教依舊不虛這點“肉”,等到11世紀到12世紀時,印度的國門才被利刃鐵騎打開,從此伊斯蘭教就得到了大規模傳播,雖然很多像是波斯人、阿拉伯人、甚至蘇丹、希臘這些國家的人都被印度人接納、融合,但是伊斯蘭教始終沒有被印度教吸收,(看來恒河也不是什么都吃嘛)到了今天好像有好幾億的穆斯林在印度。
唔對了,雖然印度教的內容很“豐富”,但是除去其中薩滿信仰,有名有姓的神邸就很少了,肯定比不上我泱泱華夏三界十方三萬六千神的啦,大體上主要的“主神”就濕婆、梵天兩個而已。
之后應該來說說伊斯蘭教的,不過作為與佛教、基督教同為世界三大宗教的伊斯蘭教,要不是寫這篇文章我發現我對它的了解挺少的,而且網絡上的內容也少得可憐,所以我就盡量簡短一點來說吧,這樣會比較好。
首先伊斯蘭教是信仰安拉的一神教宗教,以《可蘭經》為主,圣訓為輔,幾乎每個時代都有先知,像是亞伯拉罕易卜拉欣,穆薩(摩西),爾薩(耶穌),還有最后一位先知——默罕默德,值得高興的是他們沒有把這樣的角色神話,因為他們只有一個神,別的都是神使而已,至于先知的故事也很普遍,就不說了。
然后伊斯蘭教也只分為遜尼派和什葉派兩個,而他們的分歧也不像佛教那樣有教義上的不同,也不同于道教,伊斯蘭教在信仰和典籍上都基本一致,他們兩派主要是因為誰繼承了默罕默德的精神、理念,或者說教派領導權,有不同見解,就像是火影里的阿修羅和因陀羅一樣。目前遜尼派的穆斯林人數最多,絕大部分穆斯林都是這個派系的,至于他們兩派的關系……最惡劣時可以參考兩伊戰爭,至于常態就不知道了,畢竟俺不認識穆斯林……
最后就是伊斯蘭的起源,為了安全,大家就只需要知道,阿拉伯帝國時期,伊斯蘭教就相當于國教,類似于伊朗,政教合一,尤其是阿拔斯王朝時期,帝國強盛所以宗教強盛,而伊斯蘭教也有自己的文明、歷法、文字等等,而且穆斯林是“世襲”的,如果說印度教是為統治國家而生,那伊斯蘭就可以說是團結“宗族”而生。
接下來終于要說到西方了,因為最近打算寫一個涉及日本宗教的文章,所以日本先不說嗷!
唔,篇幅也不夠了,那就再說一個基督教吧!湊夠世界三大宗教,別的宗教留下一期(如果還有的話)!
基督教起源于羅馬,雖然也是一神教,但是這個神很奇怪,首先聽名字就知道,基督教以信仰耶穌基督為主,而這個耶穌基督是個猶太人,而讓羅馬士兵處死耶穌的,是猶太人的大祭司,也就是猶太教頭頭兒,而猶太教信仰的唯一神,耶穌說是他爸,你說離不離譜,更離譜的還在后邊呢!
耶穌是圣母瑪利亞“受圣靈感孕”所生,那圣靈是什么呢?東正教的說法還好些,圣靈是圣父也就是上帝的精神,上帝的精神讓圣母直接懷孕,我國神話也有類似的情結啊,要是把靈異志怪的故事也算上的話,那就更多了,確實不稀奇,但要是用天主教的說法,圣靈是圣父和圣子的精神,那就是爸爸和兒子的精神讓媽媽懷孕生下了兒子,嗯……也不對,因為天主教雖然認為圣靈是上帝和耶穌共有的精神,但是還認為圣父圣子圣靈三位一體,都是同一個!阿這……屬實超乎我的想象了,可能這就是神吧!
總之,耶穌死而復生的故事就不多了,懂的都懂,猶太教也下次一定,那基督教就剩剛剛說的天主教、東正教了,這兩個高中歷史課本上有,人教版的,至少俺上高中時有,無非就是羅馬分裂,所以宗教分裂,后面還有個馬丁路德新教,所以就不多說啦!
說說比較有趣的吧,那就是基督教的經典——《圣經》。
《圣經》的舊約有一部分是抄了猶太教的圣經,叫啥名不記得了,畢竟耶穌也是猶太人嘛,他爸還是猶太人的神呢,不過猶太教不這么認為就是啦!
舊約大概就是講猶太人怎么背離天主,然后怎么被罰的故事集,新約則是天主心疼人類一次次受罰,又派了表面是兒子,實際是自己的耶穌下來拯救世人(俺覺著也挺離譜)。
當然,《圣經》不止一本書,而是很多本的集合,像是剛剛說的猶太人受罰的故事就是什么記什么記什么記的,后面耶穌說的話,教給弟子們的道理,基本上也都是弟子們還有宗教偉人——圣什么圣什么的那些,例如圣馬丁——記錄下來的,一般都是什么什么福音書。
基督教大概就這些啦!畢竟太知名了確實沒啥好說的。
值得一提的是,我比較欣賞的是小乘佛法,還有就是道家的思想理念啦,俺作為社會主義接班人肯定是不信教的嘛,精神寄托的話肯定得是對偉大祖國復興的向往嘛,如果是宗教故事就多少信一點啦,畢竟是都是“古董”來著,而且里面的故事很多都很有哲理,像是道家樸素的辯證法思想就挺有用的,也希望這篇好像什么都說了,實際上什么也沒說的玄學淺論,對大家有幫助。
最后老規矩,祝大家推理愉快嗷!

14

17

分享

2 | 發表于 2021-10-27 01:50:57
好、那么下一篇就講 道德經吧 哈哈哈
2 | 發表于 2021-10-27 05:00:28 | 發自安卓客戶端
感謝佬兒分享
頭像被屏蔽
2 | 發表于 2021-10-27 07:49:34 | 發自安卓客戶端
下期佬兒可以分享睡眠周期嗎
2 | 發表于 2021-10-27 08:14:40 | 發自安卓客戶端 發帖際遇
感謝分享
4 | 發表于 2021-10-27 08:25:32 | 發自安卓客戶端
不想看導論,就想學四柱,六爻和梅花
1 | 發表于 2021-10-27 21:01:00 | 發自安卓客戶端
感謝分享
| 發表于 2022-2-11 18:13:22 | 發自安卓客戶端
感謝分享
| 發表于 2022-2-19 10:42:56 | 發自安卓客戶端 發帖際遇
感謝分享
| 發表于 2022-2-21 22:17:59 | 發自安卓客戶端 發帖際遇
感謝分享
返回版塊
12
尚未登錄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加入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