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青草国产成人av片免费/香港三级日本韩国三级专线/国内自拍在钱/天堂国产女人av

回復

另一種解讀拖延癥的視角

樓主: 157094 | 查看: 1808 | 回復: 22

發表于 2022-5-24 19:46:39 | 2022-5-24 20:42編輯 發帖際遇
頂帖不如發帖,分享一些看過的有趣文章
走過路過留下一個贊,祝你每天都開心

《另一種解讀拖延癥的視角》——崔慶龍_  2021-05-26
文中提到的筆者的另一篇文章《當你不想動時需要的并不是休息》我貼在沙發樓。
感興趣請關注他
https://weibo.com/u/3762961402



引用
???一個人會在什么時候拖延呢?或許是那個人在感覺上想要休息的時候。但就像我之前那篇文章所寫的(當你不想動時需要的并不是休息,分享在在沙發樓),一個人的拖延并不會因為休息而終結,真正終結拖延的是越過deadline后的代價預期。換言之,結束拖延的是人對懲罰和失去的恐懼。

創造拖延的也是這部分。

拖延本質上是一個人試圖掌控自主命運做出的抗拒反應。一件事該什么時候完成,每個人心理都有一個大概的時間預期,我把它叫“拖延臨界時刻”,它不是現實意義上的,而是心理意義上的。

生活中我們經常有這樣的體驗,一件事如果沒有在預期的時間里去做,焦慮感就會出現,哪怕離真正的結束時間還有很久。

只要在這個時刻前去做事情,人在體驗上就是自由的,能灌注活力的。

而只要過了這個時刻,事情就會從自我掌控的領域中滑出,異化為一個試圖對人有所征服的主體,它會變成一個帶有權力意志的指令或任務,對人持續施壓,而它所借助的力量,正是這個人自身放棄的權力——主動的意志。

所以很多人經常有一種體驗,事情在第一時間做的時候,雖然因妨礙了享樂原則有些令人不爽,但很少有被迫的感覺。反而在事情開始啟動的那一刻體驗到一種提前行動的超我滿足感,激發出一種正反饋循環帶來的持續活力。

這是一種自體客體體驗,因為它增益了人的心理功能和活力,實現了一種自我鏡映的過程。

而事情拖的越久,就越難受,越不想做,因為這時候自我體驗到的是一種被某種東西敦促和要求的不自由感,而抗爭這種不自由的方式就是不去做。

在這種持續較量中,雙方會不斷升級對抗的籌碼,越逼近deadline,事情賦予的懲罰預期就越清晰,直到無法對抗敗下陣來——被迫行動做完那件事。

這有點像黑格爾所說的主奴辯證法(master-slave dialectic),人和要做的事情之間始終是一種主奴關系,當一個人用主動意志去做事時,事情就變成了臣服者的角色。而一旦失去這種意志,事情立刻反客為主,讓主體感受到被脅迫的壓力。

所以改變拖延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不掉入主奴辯證的陷阱,不讓自己的力量變成拖延的力量,呵護好自己的主動意志。

對于你要做的任何事情,都要在拖延臨界時刻時快要到來時立刻行動,哪怕只是做一部分,做個開頭,只要有那個印記在,你在心理上就是安全的。

因為你已經提前踩了點,那是你為自己的主人身份劃定的心理界限,它會被超我識別成一種積極的信號。但這個界限不是無限期的,最有效的保證,就是均勻的做出行動標記,只要你能平均間隔的去行動,哪怕每次只是做一小點,那種導致拖延的感覺——讓你痛苦的被壓迫感便會大大的延遲出現。

這是一個可調節的普遍原則,在一個心理病理的意義上,這種主奴關系被體現的更加鮮明。

對于一個內化了嚴厲客體的人來說,他可能會表現出兩種情況。

一種情況是亢奮式的提前完成。我把它叫deadline前置,看似每次第一時間完成事情,但心理體驗上依然是不自由的,是被懲罰預期所壓迫的。提前行動就像是被奴隸主驅趕著,通過提前完成來獲取自由。

另一種情況就是拖延到幾乎無法行動,因為奴隸主的壓迫,他一開始就選擇最極端的反抗形式,因為行動意味著屈服,意味著失去自由。

但是真正行動起來后,這種不自由感又會消失,這就是主奴辯證的微妙之處,奴隸通過勞動直接創造價值,而主人此時卻依賴著奴隸,在這個意義上,奴隸是自由的,而主人是不自由的。

這也是為什么很多我們不想做了事情,一旦做起來后,抗拒感就會消失一大半,因為我們再次變成了主人。

所以克服拖延一方面是我們把握提前量,將行動提前進行并均勻分布,讓權力意志散布在整個時間軸上,讓奴隸沒有反叛和侵略的空間。

另一方面,我們要關注這種主奴結構本身。
從心理病理的角度來講,讓拖延根深蒂固的是主奴之間的權力差。

就像自卑和自大的關系,因為它們沒有被整合在一個經驗連續體中,它們以分裂的形式輪流成為主導,代價就是喪失一種良性體驗的穩定性和連續性。

在這個意義上,自體心理學所說的中和區域(area of progressive neutralization)的概念,我認為有更高的泛指性。對于將各種對立體驗都整合在自我連續統中的人來講,拖延是不太可能出現的,因為主人和奴隸無法形成鮮明的權力差,從而致使這種心理擺蕩出現。

這意味著在經驗上,一個人不會輕易體驗到權力意志的喪失,不會輕易感覺到被脅迫。在事實上,它有著更充分的彈性。

它在行動時是一種舒適的滿足,在延后時是不含敵意的提醒。那股力量不會在蹺蹺板兩頭劇烈搖擺變成彼方絕對壓迫的權力,而是會在一個更小的區間波動,成為穩定而持續的行動張力。

頂帖不如發帖,分享一些看過的有趣文章
走過路過留下一個贊,祝你每天都開心

《另一種解讀拖延癥的視角》——崔慶龍_  2021-05-26
文中提到的筆者的另一篇文章《當你不想動時需要的并不是休息》我貼在沙發樓。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圖片或附件資源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帳號?加入學院

12

13

分享

| 樓主| 發表于 2022-5-24 19:46:51 | 2022-5-24 20:26編輯 發帖際遇
《當你不想動時需要的并不是休息》崔慶龍_  2021-05-18
感興趣請關注他
https://weibo.com/u/3762961402

引用
在生活中,很多人經常會出現這樣一種體驗 :明明沒做太多事,但就是不想動,哪怕躺平后依然覺得累。

或許很多人會覺得這是勞累過度了,需要好好休息,但是無論怎么休息,都不能恢復活力,甚至越來越虛弱。

它是一種非體力的,源自于心靈內在的無力感,常常伴隨著心境低落。但它往往又能在歷經一個周期后自然結束,恢復活力。

到底發生了什么呢?那個讓我們感受活力又喪失活力的基本結構是什么?

我們可以把人的精神自體看作一個有著額定能量的開放系統,它維持著一個人最基本的活力感,并且不斷的與外界交換著能量。

我們消耗部分能量去實踐那些伴隨著不同體驗和心理預期的活動,我們在體驗的滿足和預期的達成中收回能量。只要我們獲得的能量在總體上超過消耗的,我們的活力感就不會衰減。

這看似很簡單,似乎是個很容易運作下去的系統。但困難的地方在于人們并非總是能決定自己做某件事的體驗,并非總是能給予自己一個合理的預期,并非總是能創造有效的反饋。只要一個人的精神結構本身存在缺陷,它就會將那些能量流失,損耗,無法補償。

想要理解這一點,我們就需要先理解支撐那些體驗的心理基礎是什么。

比如活力感。一個人最基本的活力感是怎么來的呢?

活力感源自于我們在過去的成長環境中有多少積極的情感體驗被養育者確認過(被表征),取決于我們有多么容易調動它,取決于我們可以借助什么調動它。

對于一個遭受過養育創傷的人來說,那些積極的情感體驗從未能在母親的臉上看見,從未能從情感沉默的互動中被保留。它們在一種強有力的證明之下,皆被視作不合法的,然后被驅逐在了自我之外,成了意識邊緣游蕩失控的亡魂。

它們就像費爾貝恩所說的那樣,那些原本帶著喜悅和滿足的體驗最終異化成了一種興奮的自我表象(libidinal ego),不能在自我的連續統中被舒適經驗,也沒有銜接現實經驗的端口。

它常常被表現為亢奮的,過度活躍的,卻不能留存的,因為精神結構中沒有相應的容器。


比如一個職場新手被權威夸贊后,可能會興奮的一晚上睡不著覺,他必須要轉發朋友圈,或者分享給其他人。與其說他在分享喜悅,不如說他在找人幫他代謝溢出的能量,因為那是他無法獨自消化的。

這是一種精神過載,它不會被體驗成持久而寧靜的愉悅,它包含著一種隱隱的失控。因為這份快樂從未被恰當表征過,從未真正屬于過自己,它是一種短暫的精神爆發,然后又迅速流失,反而還破壞了先前的平衡和穩定。

由于這種不能留存的特性,人也會變得完全依賴外部反饋,不斷的需要從他人的認可和贊賞中獲得價值,才有執行下一輪任務的動力。

這有點像筆記本電腦的電源直連模式,供給的電流不流向內部電容,它直接對主板供電,只要拔掉電源就立刻罷工。

這也是為什么很多人一旦遭遇挫折,或者反饋不足,就立刻陷入到一種精神萎靡,甚至癱瘓狀態,什么都不想做了,這是一種精神上的低壓保護狀態。

這時候該怎么辦呢?很多人結束這個狀態往往都是由于得到了意外的外部反饋,獲得了再次啟動的能量。只要一個人啟動起來,他就能通過自己的實踐活動去創造反饋,然后連續運作,直到重新失去平衡。

很多人會間歇性的喪失活力感就是因為這個原因。

另一種情況下,一個人避免喪失活力會進入一種強迫式的活躍狀態,他們通過提前透支僅有的活力來換取有限但持續的反饋,這也是為什么很多工作狂停不下來的原因。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真正需要關注的是我們的體驗過程。因為在本就有著缺陷的精神系統下,自然也會浮現出不切實際的預期。在這種不切實際下,一個人錯誤定義了滿足,錯誤定義了價值,錯誤定義了自尊,甚至錯誤的定義了意義。

這這意味著人們不能在自然而然中做到這一點,因為自然而然傾向于頻繁罷工。

用自體心理學的話來講,一個人必須要持續的獲得自體客體體驗,它才能維持自己無法獨立提供的心理活力和功能。

什么樣的體驗才算是自體客體體驗呢?
能增強心理活力和功能的體驗,持久而穩定的,舒適經驗的,非刺激的。
基于這個標準,你可以很好的檢驗你的生活中哪些屬于自體客體體驗,并為此去創造一個良性的自體客體環境。

從健康適應的角度來講,我們只能去調節這個環境參數,卻無法真正修正內在的精神結構。正是這個結構的不同,決定了不同人的活力表現。

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精神活力賬戶,總量20的人總是比總量80的人更快損耗一空,更快喪失活力。同樣的,它還體現為一個人能在多么普遍的情況下,能以多么簡單的條件獲得自體客體體驗,為自己充能。

有的人稍微和幾個朋友聚聚就能滿血復活,有的人旅行一次就能完全調節。而有的人必須要特定的人,以無條件的,融合式的陪伴才能獲得能量。

諷刺的是,真正提供這種陪伴的人,往往會存在于另一個不需要這種陪伴的人身邊。這個悖論讓本身擁有很多的人,更能獲得這種擁有。讓本身匱乏的人,也最缺少補償匱乏的可能。

在這個意義上,越是自戀成熟的人,越不缺基本能量,也越容易得到補充。他們就像一個電池容量5000毫安以上,且支持多種快充協議,支持有線和無線充電的手機。

而那些自體匱乏的人,就像一個遍布type-c插頭環境下的諾基亞3310。就像有些人常說朋友很多,但是卻無一人愿意分享傾吐,哪怕身邊的人給予聆聽的許可。

對于遭受這些心理創傷的人而言,最根本的解決方式是在一段有心理治療要素的關系里重新表征那些良性的關系體驗,它需要讓那些異化許久,分寸失當,早已被預期成羞恥和自我否認的東西,重新變成一種關系中的合法和適當。

只有這樣,一個人的自我范疇里,才能把因勝任經驗而體驗到的持久愉悅留存成活力,才能在活力匱乏時有端口去銜接因他人陪伴和回應而生成的踏實與力量。


????
| 發表于 2022-5-24 19:51:11
說得好,感謝分享,寫完答案了嗎
| 發表于 2022-5-24 19:51:35
我經常在某個特定時間段感覺大腦被掏空了徹底無法運作
然后我這幾天觀察了一下是下午17:00-18:00
我明白了這個時候我的大腦告訴我該去吃晚飯了
| 發表于 2022-5-24 19:51:37 | 來自小霸王手機 發帖際遇
事實上,拖延癥并不會讀完這篇文章
感謝分享感謝分享感謝分享
| 發表于 2022-5-24 19:52:45
那開始寫答案了嗎
| 發表于 2022-5-25 18:03:37 | 發自安卓客戶端 發帖際遇
感謝分享(?′ω`?)
| 發表于 2022-5-25 19:27:59 | 發自安卓客戶端 發帖際遇
感謝分享
| 發表于 2022-5-26 13:24:29
感謝分享
| 發表于 2022-6-15 18:54:17 | 發自安卓客戶端
剛看完就看到了!
返回版塊
12
尚未登錄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加入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