顱腦損傷——蛛網膜下腔出血
指蛛網膜下腔和軟腦膜上血管破裂出血聚積于蛛網膜下腔。與上述硬腦膜外血腫和硬腦膜下血腫多見于頭部外傷不同的是,蛛網膜下腔出血也容易見于病理性原因,因而常按出血原因不同,將其分為外傷性與非外傷性兩類。非外傷性蛛網膜下腔出血將在猝死章中敘述,這里重點介紹外傷性(后)蛛網膜下腔出血(posttraumatic subarachnoid hemorrhage)。外傷性蛛網膜下腔出血能見于任何類型的頭部外傷時,一般文獻認為約占外傷性顱內出血的60%以上。除了開放性和穿通性外傷時直接損傷蛛網膜下腔、軟腦膜和腦實質中的血管引起蛛網膜下腔出血外,鈍性外力作用形成的閉合性的頭部外傷,也能由于腦組織在顱內做直線加速、直線減速或旋轉運動,而使蛛網膜下腔血管撕裂出血,或因腦挫裂傷(沖擊傷或對沖傷)而出血進入蛛網膜下腔。此時,頭部外傷可能不重,僅檢見局部擦傷和挫傷,顱骨無骨折。尤其是當一側頭面部、耳后或下頜部受鈍力作用時,能引起腦底蛛網膜下腔的椎動脈等及其分支的撕裂出血,并不伴有其他的腦外傷和顱內血腫,出血常彌漫性位于腦底部,其形態與病理性蛛網膜下腔出血相似,常需認真鑒別。有時甚至椎動脈顱外部分的撕裂出血也可逆行向上進入腦底部。由于腦挫(裂)傷伴發的蛛網膜下腔出血,程度可輕可重,其分布多以腦挫裂傷為中心,呈灶性或片狀分布于大腦半球穹窿部或腦葉底部、小腦半球部,兩側多發性出血常不對稱。其他的顱內血腫,如硬腦膜外血腫、硬腦膜下血腫、腦內血腫有時也能破入蛛網膜下腔,此時蛛網膜下腔出血與原發血腫同時存在。腦室內積血也可經其與蛛網膜下腔之間的孔隙注入鄰近的蛛網膜下腔。如上所述,外傷性蛛網膜下腔出血按出血部位不同,可分為三類:①局灶性蛛網膜下腔出血,常繼發于腦挫裂傷或由腦內血腫、硬腦膜外及硬腦膜下血腫破潰而來;②彌散性蛛網膜下腔出血,其特點是出血彌散性分布于額葉、頂葉、枕葉及小腦的腦溝內,呈多發性片狀或灶狀分布,常伴有腦室出血。據認為是由軟腦膜血管破裂而引起;③彌漫性基底部蛛網膜下腔出血,已如上述,出血分布在腦底部蛛網膜下腔,不僅腦溝,也存在于腦回表面而呈彌漫性,尤其是一些蛛網膜下池內,如橋池、腳間池、交叉池、小腦延髓池等。出血常較厚而形成血腫狀壓迫腦干。量多時還能沿兩側大腦側裂向大腦表面顳葉、頂葉和額葉的腦溝內蔓延,也能見于小腦半球表面或伴有腦室積血。以往對這類出血未引起足夠重視。
蛛網膜下腔出血可分動脈性和靜脈性兩種。無論哪一種出血,血液進入蛛網膜下腔內,與蛛網膜下腔內原有的腦脊液混合而被稀釋,一般不發生凝固,在蛛網膜下腔內擴散。故蛛網膜下腔出血多為薄層出血,不形成血腫,有時僅分布于腦裂和腦溝內。但腦底部的彌漫性蛛網膜下腔出血,有時出血較快而量多,可聚積于腦底腦干周圍和小腦與腦干之間形成血腫,壓迫腦干而迅速致死。腦底部的蛛網膜下腔出血也能擴散進入腦室。
蛛網膜下腔出血量少時可無臨床癥狀;如量多時,通常傷者有劇烈頭痛、惡心、嘔吐、發熱和昏迷等顱內高壓表現;腦膜刺激癥表現為頸項強直、頸部疼痛;腦脊液檢查可檢見血液;如出血急驟并廣泛分布于全腦,或者彌漫性聚積于腦底部,傷者可在頭部外傷后迅速死亡,甚至即時死。CT掃描見大腦表面、腦裂、腦溝或腦池內出血形成的高密度影,一般容易診斷。
法醫尸體解剖時,肉眼觀察多即能診斷,但要注意的是,有時腦膜血管的顯著淤血,肉眼看起來不易與蛛網膜下腔出血鑒別。蛛網膜下腔出血常常不局限于腦溝內,而可覆蓋在腦回上,用流水不能將其沖走,此與硬腦膜下腔出血不同。鏡下見蛛網膜下腔有血液聚積;如時間稍久,邊緣可見中性白細胞浸潤和星形膠質細胞反應性增生;再久時,可見出血邊緣有巨噬細胞,其內吞噬有脂質和含鐵血黃素,腦膜有成纖維細胞增生,而蛛網膜下腔內的紅細胞則變形膨大或崩解。蛛網膜下腔的漏出性出血僅在蛛網膜下腔內有很少的紅細胞,除了能見于腦外傷,也能見于缺氧窒息、某些中毒和疾病時。
外傷性蛛網膜下腔出血與病理性(自發性)蛛網膜下腔出血的鑒別,是法醫尸檢死因診斷中的難點,有賴于仔細認真的尸體檢驗,包括病理組織學檢查,及與案情、現場情況的綜合性分析。以往有關文獻中兩者的鑒別點僅適用于腦挫(裂)傷伴發的蛛網膜下腔出血,而不能用于上述外傷所致的單純腦底部彌漫性出血與病理性出血的鑒別。因為這種外傷性蛛網膜下腔出血在肉眼檢查上幾乎與病理性蛛網膜下腔出血不能區別,而且頭部外傷常較輕微,又不伴腦挫(裂)傷等其他重型顱腦損傷。此時,腦底部血管的仔細檢查尤為重要。推薦的做法是,在尸檢仔細取出腦后,用緩緩流水仔細沖去腦底部的血液或新鮮凝血塊,清楚地暴露腦底動脈環,逐支逐段檢查它們有無動脈瘤、血管畸形或撕裂口,特別注意檢查出血最明顯處的血管。動脈瘤一般位于動脈分支處,而撕裂則多見于動脈主干上。血管畸形肉眼觀見血管異常分布,粗細不等或成團塊狀。在腦底動脈內注入有色液體,有助于破裂處的發現。懷疑是顱外部分的椎動脈破裂時,應從項部解剖檢查在頸椎橫突孔內行走的椎動脈段。當懷疑是動脈瘤或血管畸形破裂出血時,宜在出血最重處取材連續切片檢查,以防遺漏。血管畸形有很多類型,且各有特點,應參考有關文獻或請專家鑒定。蛛網膜下腔內正常就有不少大小不一的動靜脈血管,僅憑血管數量較多和管徑大小不一診斷血管畸形是不夠慎重的。
國內外文獻報告和實際案例均發現飲酒與蛛網膜下腔出血有密切的關系,過度飲酒后容易發生蛛網膜下腔出血,其機制尚不十分清楚。一般認為與以下因素有關:①過度飲酒后使血液循環速度增快,同時血壓升高;②酒精的作用促使腦血管擴張;③酒精中毒者頸項部肌肉松馳,使頸項部肌肉原來對頭部的保護支撐作用降低,故頭部在受到打擊或碰撞后易于發生過度前俯、后仰或旋轉運動。過度飲酒與蛛網膜下腔出血的關系,不僅見于外傷性,也見于病理性蛛網膜下腔出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