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青草国产成人av片免费/香港三级日本韩国三级专线/国内自拍在钱/天堂国产女人av

回復

教堂

樓主: 8702 | 查看: 2047 | 回復: 2

查看: 2047|回復: 2

[知識科普] 教堂

簡潔模式
發表于 2010-7-28 13:52:07
教堂是進行宗教儀式的場所,一般特指西方宗教,包括天主教、東正教、新教等,伊斯蘭教進行宗教儀式的場所一般稱為清真寺,猶太教從事宗教儀式和其它活動的場所中文亦稱猶太教堂或猶太教會堂(Synagogue)。

       宗教是歐洲人生活中的一個重要的部分。因此教堂遍布城鄉各地,成為城市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歷史久遠。到歐洲,到德國,教堂是必須參觀的,也是值得參觀的。
  科隆大教堂和柏林大教堂是德國最著名的教堂。這些教堂都有著悠久的歷史。在歐洲政教合一的年代,教會有著至高的權利。不僅有權,而且有錢。從這些教堂的規模和豪華程度可以看出所需的金錢之巨大。豪華的教堂實際上也是權貴們展示財富的一個方式。去除政治的因素,教堂所展示的建筑技術實在令人驚嘆。不少這樣大型的教堂始建于11到14世紀。這時的歐洲人就能建造上百米高的建筑,并且使用至今仍舊輝煌不減。

是進行宗教儀式的場所,一般特指西方宗教,包括天主教、東正教、新教等,伊斯蘭教進行宗教儀式的場所一般稱為清真寺,猶太教從事宗教儀式和其它活動的場所中文亦稱猶太教堂或猶太教會堂(Synagogue)。

       宗教是歐洲人生活中的一個重要的部分。因此教堂遍布城鄉各地,成為城市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歷史久遠。到歐洲,到德國,教堂是必須參觀的,也是值得參觀的。
  科隆大教堂和柏林大教堂是德國最著名的教堂。這些教堂都有著悠久的歷史。在歐洲政教合一的年代,教會有著至高的權利。不僅有權,而且有錢。從這些教堂的規模和豪華程度可以看出所需的金錢之巨大。豪華的教堂實際上也是權貴們展示財富的一個方式。去除政治的因素,教堂所展示的建筑技術實在令人驚嘆。不少這樣大型的教堂始建于11到14世紀。這時的歐洲人就能建造上百米高的建筑,并且使用至今仍舊輝煌不減。


 宗教是歐洲人生活中的一個重要的部分。因此教堂遍布城鄉各地,成為城市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歷史久遠。到歐洲,到德國,教堂是必須參觀的,也是值得參觀的。
  科隆大教堂和柏林大教堂是德國最著名的教堂。這些教堂都有著悠久的歷史。在歐洲政教合一的年代,教會有著至高的權利。不僅有權,而且有錢。從這些教堂的規模和豪華程度可以看出所需的金錢之巨大。豪華的教堂實際上也是權貴們展示財富的一個方式。去除政治的因素,教堂所展示的建筑技術實在令人驚嘆。不少這樣大型的教堂始建于11到14世紀。這時的歐洲人就能建造上百米高的建筑,并且使用至今仍舊輝煌不減歐洲的教堂大致分為三種建筑風格:羅馬風格、哥特風格和巴洛克風格。
  11世紀前后建造的教堂受意大利影響,幾乎全為羅馬風格(Romanik)。其特征為圓形拱頂,從教堂的門或者窗戶可以大致區別出來。圓形的拱頂表現了當時人們對宇宙的認識:宇宙是圓形的。
  哥特風格(Gotik)最初出現在法國。12世紀后逐漸流傳于歐洲并風靡一時。其特征為瘦高型,外表有許多像竹筍一樣瘦長型的裝飾物,象征著擺脫了束縛,奔向天國。拱頂也隨之有了橄欖型的小尖。隨著玻璃的應用,窗戶被裝飾得色彩斑斕。往往一個窗戶就畫了一個圣經故事。
  17、18世紀后的教堂多為巴洛克(Barock)風格的建筑。其特點是不注重外表,但內部華麗,有的用了大理石磚和大理石柱,配有彩畫和雕塑。室內一改老式教堂的黑暗、凝重和神秘,采用淺色涂料,加上彩色裝飾,讓人感到輕松,似有一種清香味。
  教堂可以產生三個安定臉孔,讓三個不滿的居民變得安定。在建造西斯廷禮拜堂后,產生的安定臉孔數增加到六個。十世紀,十一世紀時。歐洲各封建領主熱心於在自己的領地上修建規模壯觀的修道院和教堂。教堂建築採用典型的羅馬式拱券結構。它是從古羅馬時代的巴西利卡式演變而來。建築史上稱這種新形製為「羅曼內斯克」即羅馬式。羅馬式教堂的雛形是具有山形牆和石頭的坡屋頂並使用圓拱。它的外形像封建領主的城堡,以堅固、沉重、敦厚、牢不可破的形象顯示教會的權威。教堂的一側或中間往往建有鐘塔。屋頂上設一採光的高樓,從室內看,這是唯一能夠射進光線的地方。教堂內光線幽暗,給人一種神秘宗教氣氛和肅穆感及壓迫感。教堂內部裝飾主要使用壁畫和雕塑,教堂外表的正面牆和內部柱頭多用浮雕裝飾,這些雕塑形象都與建築結構渾然一體。羅馬式時期的雕塑具有古代雕塑的氣魄,較多運用變形誇張手法,但又不同於古代的寫實風格。

中世紀時期,教會勢力統治了歐洲。自公元12世紀到公元15世紀,城市已成為各個封建王國的政治、宗教、經濟和文化中心。教堂成為城市中最高大雄偉、富麗堂皇的建築,這一時期興起了封建社會大發展的產物——哥德式藝術。

「哥德」是指野蠻人。在歐洲人眼裡羅馬式是正統藝術,繼而興起的新的建築形式就被貶為「哥德」(野蠻)了。第一個哥德式建築是在法國國王的領地上誕生的。之後整個歐洲都受到「哥德化」的影響。

哥德式教堂建築在藝術造型上的特點:首先在體量和高度上創造了新紀錄,從教堂中廳的高度看,德國的科隆中廳高達48米;從教堂的鐘塔高度看德國的烏爾姆市教堂高達161米。其次是形體向上的動勢十分強烈,輕靈的垂直線直貫全身。不論是牆和塔都是越往上分劃越細,裝飾越多,也越玲瓏,而且頂上都有鋒利的、直刺蒼穹的小尖頂。不僅所有的券是尖的,而且建築局部和細節的上端也都是尖的,整個教堂處處充滿向上的衝力。這種以高、直、尖和具有強烈向上動勢為特徵的造型風格是教會的棄絕塵寰的宗教思想的體現,也是城市顯示 其強大向上蓬勃生機的精神反映。

如果說羅馬式以其堅厚、敦實、不可動搖的形體來顯示教會的權威,形式上帶有復古繼承傳統的意味,那麼哥德式則以粗獷奔放、靈巧、上升的力量體現教會的神聖精神力量。它的直升的線條,奇突的空間推移,透過彩色玻璃窗的色彩斑斕的光線和各式各樣輕巧玲瓏的雕刻的裝飾,綜合地造成一個 「非人間」的境界,給人以神秘感。有人說羅馬建築是地上的宮殿,哥德建築則是天堂里的神宮。

哥德式教堂結構變化,造成一種火焰式的衝力,把人們的意念帶向「天國」,成功地體現了宗教觀念,人們的視覺和情緒隨著向上升華的尖塔,有一種接近上帝和天堂的感覺。

從審美的層面看,羅馬式建築較寬大雄渾,但顯得閉關自守,而哥德式建築表現出一種人的意念的衝動,它不再是純粹的宗教建築物,也不再是軍事堡壘,而是城市的文化標誌,標明在最黑暗的中世紀獲得一點有限的自由,人們會發現一絲現實世界的陽光透進了黑暗的中世紀。

        

與哥德建築一起應運而生的是優美的彩色玻璃窗畫。這種畫也成為不識字信徒們的聖經。圓形的玫瑰窗象徵天堂,各式聖者登上了色彩絢麗的玻璃窗,酷似豐富多彩的舞臺畫面。當人們走近教堂不僅產生對天國的神幻感,也產生裝飾美感。由於它是玻璃畫能依靠光線的穿透而生艷,以其光色的奇妙而引人入勝。哥德式雕塑是教堂建築不可缺少的裝飾,它的人物形象開始保持獨立的空間地位,追求三度空間的立體造型,力求符合真實的形象,追求自然生動的塑造,使人體逐漸豐滿起來,衣褶也隨之有了結構的變化,使人感到衣服裏面是實在的人體。雕像不再是人的外形的模似,而是有血有肉的人了。哥德式建築上多採用圓雕和接近圓雕的高浮雕。

哥德式藝術接近生活和寫實,遍布歐洲,因此也稱國際哥德式風格。晚期的哥德式藝術已明顯孕育著文藝復興的到來。

文藝復興時期,隨著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哥德式教堂不再受到建築師的親睞,教堂更加成為一種建築師為自己樹碑立傳的好機會,追求宏大的穹頂成為建築師的主要目標之一,但是由於當時的建築力學和建築材料不夠先進,真正能成功建成並保留至今的穹頂教堂為數不多。

現代的教堂不再局限於教堂的傳統形式,而是更注意宗教氣氛的創造。玻璃、木材、混凝土等各種新材料被廣泛運用在教堂建築中,同時也湧現出大量的傑出作品,很多建築大師因設計出獨特的教堂而一舉成名,如阿爾瓦·阿爾托的三十字教堂、菲利浦·詹森的水晶教堂、安藤忠雄的「光之教會」、「水之教會」、「風之教會」等等。

世界十大教堂
1.巴黎圣母院
  巴黎圣母院始建于公元1163年,一直到公元13世紀才全部建成。 從巴黎圣母院的正面看,純粹的尖拱形建筑已形成。整個平面還是十字架形的,但東西長于南北向。底部是凹進去的,顯的頗有貴感。代替羅馬式建筑的典型巨塔是十字形交叉點上的小尖塔,它的高聳使整個建筑顯得更加巍峨。
  圣母院西邊正面有兩座高聳的巨塔,塔有三層,下面一層設有國王畫廊;第二層中央是一個 象征天堂的玫瑰花形的大圓窗;第三層是可穿行的回廊。
  雕刻是圣母院中不可缺少的裝飾,有植物圖案和幻想的怪物;還有彩色玻璃大窗,使建筑形 成一種恍惚的神的幻境,加強了教堂神圣的宗教色彩。
  曾經上演過那么經典的愛情故事,相信也是一個見證愛情的好地方。圣母院位處巴黎的核心,市內發展均環繞著西堤島,并以此為焦點向外作同心圓式開展,加上,圣母院融合了古典及現代巴黎的建筑特色,更漸漸成為法國的宗教、藝術及旅游中心,于是,法國人便把圣母院的入口位置設為原點,然后將法國其它城市的坐標以此起算,所以,當人們站在圣母院前,也即是處于法國的中心點,可想而知,圣母院在法國人心目中的地位是何等重要。 除了優越的地理位置外,圣母院更是哥德式建筑的表表者,教堂的外型莊嚴恢宏,雕刻細致,結構對稱而秀麗,無論是近看抑或遠眺,也別具美感。要欣賞其尖塔及飛壁梁柱的壯麗外貌,最宜于塞納-馬恩省河左岸的堤道觀看,所以,當我前往圣母院時,也選擇沿著塞納-馬恩省河漫步,由遠至近,由外至內,感受這大教堂獨特的建筑美。
  2.圣瑪利亞大教堂
  佛羅倫薩圣瑪利亞大教堂是由菲利波·布魯內萊斯基設計的,教堂的穹頂結構作為一種設計形式,幾乎風靡文藝復興時期興建的所有教堂。其靈感來自古羅馬,造型承襲雄偉莊嚴的萬神殿。然而它們又有顯著的區別。 建於1499年的圣瑪利亞大教堂位於盧加諾主街ViaNassa盡頭,毫不起眼的外觀,里面卻珍藏著全瑞士最大幅文藝復興時期的壁畫—基督受難圖(Passion of Christ),而這幅壁畫的作者盧伊尼(Bernardino Luini)正是達文西的得意門生,他於1529年完成這幅筆觸細膩的壁畫。
  3.圣瑪利亞修道院內
  拜占庭的建筑
  拜占庭原是古希臘與羅馬的殖民城市。其建筑按國家發展可分為三個階段:
  一、前期:即興盛時期(4-6世紀),主要是按古羅馬城的樣子來建設君士坦丁堡。在6世紀出現了規模宏大的以一個穹隆為中心圣索菲亞大教堂。
  二、中期:(7-12世紀),由于外敵相繼入侵,國土縮小,建筑減少,規模也大不如前。其特點是占地少而向高發展,中央大穹隆沒有了,改為幾個小穹隆群,并著重于裝飾,如威尼斯的圣馬可教堂。
  三、后期:(13-15世紀),十字軍的數次東征使拜年占庭帝國大受損失。這時建筑既不多,也沒有什么新創造,后來在土耳其入主后大多破損無存。
  4.莫地那大教堂
  教堂是集中式的,東西長77.0米,南北長71.0米。布局屬于以穹隆覆蓋的巴西利卡式。中央穹隆突出,四面體量相仿但有側重,前面有一個大院子,正南入口有二道門庭,末端有半圓神龕。中央大穹隆,直徑32.6米,穹頂離地54.8米,通過帆拱支承在四個大柱敦上。其橫推力由東西兩個半穹頂及南北各兩個大柱墩來平衡。內部空間豐富多變,穹隆之下,與柱之間,大小空間前后上下相互滲透,穹隆底部密排著一圈40個窗洞,光線射入時形成的幻影,使大穹隆顯得輕巧凌空。
  5.圣莫特教堂
  巴洛克建筑 巴洛克建筑是17~18世紀在意大利文藝復興建筑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建筑和裝飾風格。其特點是外形自由,追求動態,喜好富麗的裝飾和雕刻、強烈的色彩,常用穿插的曲面和橢圓形空間。 巴洛克一詞的原意是奇異古怪,古典主義者用它來稱呼這種被認為是離經叛道的建筑風格。這種風格在反對僵化的古典形式,追求自由奔放的格調和表達世俗情趣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對城市廣場、園林藝術以至文學藝術部門都發生影響,一度在歐洲廣泛流行。 意大利文藝復興晚期著名建筑師和建筑理論家維尼奧拉設計的羅馬耶穌會教堂是由手法主義向巴洛克風格過渡的代表作,也有人稱之為第一座巴洛克建筑。 手法主義是16世紀晚期歐洲的一種藝術風格。其主要特點是追求怪異和不尋常的效果,如以變形和不協調的方式表現空間,以夸張的細長比例表現人物等。建筑史中則用以指1530~1600年間意大利某些建筑師的作品中體現前期巴洛克風格的傾向。
  6.圣阿波利拉教堂
  羅馬耶穌會教堂平面為長方形,端部突出一個圣龕,由哥特式教堂慣用的拉丁十字形演變而來,中廳寬闊,拱頂滿布雕像和裝飾。兩側用兩排小祈禱室代替原來的側廊。十字正中升起一座穹窿頂。教堂的圣壇裝飾富麗而自由,上面的山花突破了古典法式,作圣像和裝飾光芒。教堂立面借鑒早期文藝復興建筑大師阿爾伯蒂設計的佛羅倫薩圣瑪麗亞小教堂的處理手法。正門上面分層檐部和山花做成重疊的弧形和三角形,大門兩側采用了倚柱和扁壁柱。立面上部兩側作了兩對大渦卷。這些處理手法別開生面,后來被廣泛仿效。 巴洛克風格打破了對古羅馬建筑理論家維特魯威的盲目崇拜,也沖破了文藝復興晚期古典主義者制定的種種清規戒律,反映了向往自由的世俗思想。另一方面,巴洛克風格的教堂富麗堂皇,而且能造成相當強烈的神秘氣氛,也符合天主教會炫耀財富和追求神秘感的要求。因此,巴洛克建筑從羅馬發端后,不久即傳遍歐洲,以至遠達美洲。有些巴洛克建筑過分追求華貴氣魄,甚至到了繁瑣堆砌的地步。
  7.米蘭大教堂
  意大利最著名的哥特式教堂是米蘭大教堂,它是歐洲中世紀最大的教堂之一,14世紀80年代動工,直至19世紀初才最后完成。教堂內部由四排巨柱隔開,寬達49米。中廳高約45米,而在橫翼與中廳交叉處,更撥高至65米多,上面是一個八角形采光亭。中廳高出側廳很少,側高窗很小。內部比較幽暗,建筑的外部全由光彩奪目的白大理石筑成。高高的花窗、直立的扶壁以及 135座尖塔,都表現出向上的動勢,塔頂上的雕像仿佛正要飛升。西邊正面是意大利人字山墻,也裝飾著很多哥特式尖券尖塔。但它的門窗已經帶有文藝復興晚期的風格。 另外在這時期,意大利城市的世俗建筑成就很高,特別是在許多富有的城市共和國里,建造了許多有名的市政建筑和府邸。市政廳一般位于城市的中心廣場,粗石墻面,嚴肅厚重;多配有瘦高的鐘塔,建筑構圖豐富,成為廣場的標志。城市里一般都建有許多高塔,總體輪廓線很美。
  8.圣特提恩修道院
  法國盛期的著名教堂還有蘭斯主教堂和沙特爾主教堂,它們與亞眠主教堂和博韋主教堂一起,被稱為法國四大哥特式教堂。斯特拉斯堡主教堂也很有名,其尖塔高142米。 百年戰爭發生后,法國在14世紀幾乎沒有建造教堂。及至哥特式建筑復蘇,已經到了火焰紋時期,這種風格因宙欞形如火焰得名。建筑裝飾趨于“流動”、復雜。束柱往往沒有柱頭,許多細柱從地面直達拱頂,成為肋架。拱頂上出現了裝飾肋,肋架變成星形或其他復雜形式。當時,很少建造大型教堂。這種風格多出現在大教堂的加建或改建部分,以及比較次要的新建教堂中.
  夏東大教堂
  15世紀以后,德國的石作技巧達到了高峰。石雕窗欞刀法純熟,精致華美。有時兩層圖案不同的石刻窗花重疊在一起,玲瓏剔透。建筑內部的裝飾小品,也不乏精美的杰作。德國哥特建筑時期的世俗建筑多用磚石建造。雙坡屋頂很陡,內有閣樓,甚至是多層閣樓,屋面和山墻上開著一層層窗戶,墻上常挑出輕巧的木窗、陽臺或壁龕,外觀很富特色。
  10.圣彼得大教堂
  在歐洲,每到一個地方,您所看到的最輝煌、最耀眼、最富有藝術感染力的建筑無疑是那些各具特色的教堂。歐洲的教堂不僅僅是建筑藝術的體現,更是從一個側面綜合反映了歐洲文化的深刻內涵。不論您在歐洲哪個地方訪問或旅游,參觀教堂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內容之一。
  我在歐洲幾個國家訪問時參觀了許許多多的教堂,但給我印象最深的還是世界上最著名的那幾座教堂。比如,舉世聞名的巴黎圣母院就是一座開歐洲建筑史先河的哥特式天主教堂;“水城”威尼斯市中心的圣馬可教堂則被大文豪雨果稱為世界上最漂亮的教堂;莫斯科紅場一側的瓦西里·博拉仁諾夫教堂同那壯觀的鐘樓一樣,別具一格,引人注目。然而,能夠將教堂建筑藝術的精華集于一身的則是位于意大利羅馬西北郊梵蒂岡城的堪稱世界上最大的天主教堂——圣彼得教堂。
  圣彼得教堂可謂氣勢恢弘。它座落于圣彼得廣場一側,于1450年開始興建,1626年最后完成。整座教堂長約200米,最寬處有130余米,從地面到穹窿大圓屋頂頂尖十字架的高度達137米。教堂之大,可同時容納5萬余人。
  圣彼得教堂之所以著名,不僅僅因為它是世界上最大的教堂,還在于它是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筑家與藝術家米開朗琪羅、拉斐爾、勃拉芒特和小莎迦洛等大師們的共同杰作。在教堂正門向右拐角處,有米開朗琪羅25歲時的雕塑名作《母愛》,圣母瑪麗亞右手緊緊摟著受難后遍體鱗傷的耶穌,左手微微攤開,垂首凝目,悲痛欲絕。而進門靠左是貝爾尼尼雕塑的《圣水缽》,缽呈貝殼狀,兩個稚嫩頑皮的小天使各捧一邊,用云母石雕刻而成。
  圣彼得教堂大廳上的穹窿大圓屋頂十分別致,它為米開朗琪羅晚年的建筑杰作,直到他去世后26年才由其他建筑家繼續完成。大圓屋頂周長71米,直徑42.34米。抬頭仰望,圓頂的內壁頂上有色澤艷麗的鑲嵌畫和玻璃窗,觀賞的游人仿佛獨立在天穹之下。教堂內還有許多文藝復興時期藝術家的壁畫和雕塑作品,令人們嘆為觀止。
世界著名教堂
圣墓大教堂(以色列)
  米蘭大教堂(意大利)
  圣彼得大教堂(意大利)
  亞琛大教堂(德國)
  巴黎圣母院(法國)
  科隆大教堂(德國)
  圣保羅大教堂(英國)
  威斯敏斯特教堂(英國)
  圣約翰大教堂(美國)
  圣彼得和圣保羅大教堂(美國)
  索菲亞大教堂(土耳其)
  升天瓦西里大教堂(俄羅斯)
  喀山大教堂(俄羅斯)
  墨西哥大教堂(墨西哥)
  佛羅倫薩大教堂(意大利)
  圣瓦西里大教堂(俄羅斯)
  謝爾蓋圣三一大教堂(俄羅斯)
  比薩大教堂(意大利)
  圣馬可教堂(意大利)
  塞維利亞大教堂(西班牙)
  埃斯科里亞爾大教堂(西班牙)
  基輔——佩切爾斯克大教堂(烏克蘭)
  托萊多大教堂(西班牙)
  亞眠主教堂(法國)
  韋澤萊大教堂(法國)
  彼得保羅大教堂(俄羅斯)
  布爾戈斯大教堂(西班牙)
  西斯廷禮拜堂(意大利)
  沙特爾大教堂(法國)
  圣耶魯米大教堂(葡萄牙)
  巴塔利亞大教堂(葡萄牙)
  獨石教堂(埃塞俄比亞)
  斯摩連大教堂(俄羅斯)
  瓜達盧佩圣母堂(墨西哥)
  普埃布拉天主堂(墨西哥)
  盧漢天主教堂(阿根廷)
  圣十字大教堂(波蘭)
  施派爾大教堂(德國)

0

4

分享

| 發表于 2010-11-1 16:21:29
長知識了,不過我還是比較喜歡中國的建筑,很有味道。
| 發表于 2011-3-26 02:05:56
巴黎圣母院其實是未完工的,歐洲很多教堂建了幾個世紀都沒完工,所以才能那么金碧輝煌,幾個世紀人的指揮跟財產的結晶
尚未登錄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加入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