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青草国产成人av片免费/香港三级日本韩国三级专线/国内自拍在钱/天堂国产女人av

回復

戀母情結(俄狄浦斯情結)

樓主: 189915 | 查看: 5182 | 回復: 8

發表于 2022-10-24 13:33:39 寧夏| 2022-10-24 14:18編輯
戀母情結(Oedipus Complex,也譯作“伊底帕斯情結”或“俄狄浦斯情結”),是指兒子戀母仇父的復合情結。它是弗洛伊德主張的一種觀點。這一名稱來自希臘神話王子伊底帕斯(或作俄狄浦斯,Oedipus)的故事。伊底帕斯違反意愿,無意中殺父娶了母親。
  • 起源
    弗洛伊德在精神病患者身上發現,對父母一方的強烈妒忌反映能夠產生足夠的破壞力。這種破壞力能產生恐懼,并因此對人格的形成和人際關系產生永久性的困擾和影響。由于時常在精神病患者身上觀察到這樣的現象,因此弗洛伊德假定這樣的現象是一種普遍現象。弗洛伊德不僅假定俄狄浦斯情結是神經癥的核心,而且試圖在此基礎上來解釋其他文化中的復雜現象。

    佛洛伊德所謂的俄狄浦斯情結出現在3至5歲之間。俄狄浦斯情結與期待同性父母死亡、以篡奪其位置的愿望實現式的幻想有關。內容相反的幻想在此也很重要,男孩會害怕被想復仇的父親閹割、女孩則會害怕會失去愛。這些幻想使人放棄了愿望、設立超我。佛洛伊德描述這是在性蕾期會有的情況。

    弗洛伊德1913年的《圖騰與禁忌》一書中提出,男孩早期的性追求對象是其母親,他總想占據父親的位置,與自己的父親爭奪母親的愛情。也就是戀母情結。弗洛伊德認為戀母情結是個人人格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并用來解釋文化與社會的起源。

    弗洛伊德于1905年發表了《性學之論》。他從對成年人分析研究中獲得的資料,激起他通過直接考察從孩子生活中得來的材料來科學地證明其觀察之正確性的需要。作為對這個問題沉思的產物,他在四年后發表了《一個五歲男孩恐懼癥病例分析》,在弗洛伊德看來,這部思想豐富、見解獨到的著作,證明了俄狄浦斯情結的病原作用。

    弗洛伊德認為,漢斯已經“是個真正的小俄狄浦斯”。小漢斯因和母親同床、同浴而興奮不已。另一方面,他把父親看成冤家對頭。起初,在格蒙登他希望父親離開,爾后在維也納,“這個希望采取了父親應該‘死去’的形式”。“可以這樣認為,這種發源于希望父親死亡的恐懼曾有一個正常的動機,它構成了分析的主要障礙,直到在我的會診室里談話時它才消除。”

    在弗洛伊德看來,漢斯的恐懼癥大概是他對母親懷有里比多的亂倫欲望的一種結果,而小妹妹的出世使他的恐懼癥更惡化了,因為這件事造成他被從父母親的臥室中放逐出來,引起母親對他的關照與日俱減。這些必定增加了他對作為對頭的父親的憎恨,增加了他對后者以閹割來報復他的恐懼,增加了小漢斯對繼續得到應有的鐘愛的渴望。他企望父親去世,又懼怕被父親閹割;他的懼怕由害怕被馬咬傷而象征性地表現出來了。因此,這個小男孩看到一匹瀕死的馬所體驗到的恐怖,就是他希望父親死亡的一種表現。他竭力避免看見馬正是那發展成逃脫兩種懼怕的恐懼癥的寫照。

    根據弗洛伊德的理論,在人類發展的早期,父親擁有對其姐妹和女兒獨占的性權利。于是兒子進行反抗,殺掉父親并吃掉。由于感到罪孽深重,兒子壓抑了對母親、姐妹和他的女兒的性欲。亂倫禁忌和族外婚就是這樣產生的。

    克萊恩與佛洛伊德相同,將俄狄浦斯情結視為核心概念。但她修改并拓展了佛洛伊德的觀點,加入了更早期俄狄浦斯情境的新概念。她假設嬰兒面對一對令人興奮又害怕的父母夫婦,首先是把他們幻想成一個「組合人物」:有母親的身體、父親的陰莖、還有與自己競爭的嬰兒。由于嬰兒期性欲和施虐的投射,這對夫婦的原初版本會被幻想成持續在進行性交、并展現口腔、尿道、肛門施虐的特征。對于母體的幻想則與克萊恩對原初陰性特質(femininity)、還有她對男性、女性的俄狄浦斯情結的新理解有關。

    原初的超我人物發展得早,一般來說這不僅只是因為俄狄浦斯情境的結果,這還與嬰兒期的施虐有關。偏執分裂功能的分裂特性(可參見偏執─分裂位置章節)有助于將還是部分客體的父母,清楚劃分為理想化/所親愛的父母、以及受詆毀/所憎恨的父母。隨著對完整客體的理解增加,就會開始感受到愛恨交織,對于攻擊開始會有憂郁的罪疚感,這些都導致越來越需要放棄俄狄浦斯渴望、修復內在的父母,讓他們可以走在一起 (參見抑郁位置章節)。對克萊恩來說,俄狄浦斯情結與抑郁位置密切相關。

    阿蘭·約翰遜和道格拉斯·普賴斯·威廉對弗氏的俄狄浦斯情結理論進行了排列,其內容如下:
    1、人類社會組織和文化傳播強大的適應性優點取決于家庭的穩定性,反過來,家庭的穩定性又取決于控制這兩種根深蒂固的沖動:與可得到的女性的匹配(包括母親[姐妹和女兒])和殺死競爭的男性(包括父親和兒子)。
    2、當人們的祖先宣布中止這種破壞性的沖動、接受禁忌的時候,關于弒親和亂倫的最后條例成為人類歷史上一個嚴峻的時刻,這一扣人心弦的時刻永塵封于人類的集體意識中。
    3、由于害怕愿望成真,盡管是集體共有的,俄狄浦斯式欲望的知識還是被壓抑了。
    4、受到壓抑的思想并未消失,而是尋找不同的方式間接地表達,民間故事即是其途徑之一。
    5、俄狄浦斯情結及其壓抑是很普遍的人類屬性,在民間故事中及通過其它方式發泄出來也是非常普遍的。
    6、俄狄浦斯情結可以概括為“家庭情結”,包括反俄狄浦斯情結(雙性)和女性戀父情結,以及年長的孩子將對父母的性引誘和侵犯轉移到年幼者的情結。然而弗洛伊德的著作中,關于可能在民間故事中揭示出從俄狄浦斯情結到整個家庭異性成員間的性引誘和性侵犯的概括,筆者們卻無跡可尋。
  • 俄狄浦斯情結研究批判
    弗洛伊德的這一普遍性結論遭到多方懷疑,幾乎所有的人類學家都不能認同,因為沒有任何證據來支持它。也有個別的學者(蓋扎·羅海姆)認為,緊張心理產生于戀母情結家庭狀況。在這種家庭中,兒子對其父親反抗并不得不抑制對母親的亂倫欲求,這種情況在所有社會都有發現,是亂倫禁忌和族外婚產生的文化根源。按照他的說法,任何否認此事的人類學家都是在抑制自己的戀母情結。但是有學者的研究認為,這種情況在母系社會是不會發生的。

    阿爾弗萊德‐克婁伯嚴厲地揭露弗洛伊德的關鍵觀點(“圖騰制”與“外婚制”)缺乏資料證實(如筆者們如何知道兒子們殺死和吞吃父親?),他認為弗氏并不能證實亂倫和殺死圖騰動物的必然是最古老的兩個禁忌。他認為,精神分析應更多地運用人類學的有用資料,而不是簡單地猜測。事實證明,正是隨著對弗洛伊德觀點不斷的反對與質疑,俄狄浦斯情結的理論得到了深入的探討與研究。對俄狄浦斯情結的懷疑與反對的觀點中,最有代表性的大概是功能學派人類學家馬林諾斯基了。馬林諾斯基對弗洛伊德所持的俄狄浦斯情結普遍存在這一觀點表示懷疑,即俄狄浦斯情結是否是在所有的文化環境中都存在,是否是所有的文化環境中,俄狄浦斯情結都通過“母子亂倫”表現出來等。通過對特洛布里恩特島上的民間故事與其社會制度與家庭結構(母系社會,在這個社會中,父親處于一種弱勢地位,而母親的兄弟、孩子的舅舅則有著重要地位)的關系的考察,他認為俄狄浦斯情結充其量是一個近代的、地區化的現象,且在不同的社會中,家庭生活各不相同,因此典型的“核心情結”也就各異。其觀點的有力例證就是他所長期從事田野調查的特洛布里恩特島上的家庭結構與弗洛伊德的維也納社會截然不同,因此,該島上的核心情結不同于俄狄浦斯情結,其性欲情感之沖突主要不在母子之間,而在兄弟姐妹之間,因為他們一生中都保持了密切的關系,因此,俄狄浦斯情結只限于父系社會,對母系社會(如特洛布里恩特島)是不適用的。以埃里克·弗羅姆為代表的另一些學者贊同馬林諾斯基的這一觀點,弗羅姆通過分析一系列俄狄浦斯神話或有相似情節的戲劇,如《俄狄浦斯·雷克斯》、《安提戈》、《科羅納斯的俄狄浦斯》等,認為俄狄浦斯式處境的核心主題是男孩合法地反抗一個壓迫性的父親,這種反抗是父子間的沖突,與母親和性無關。

    反對弗洛伊德的俄狄浦斯情結理論的另一種質疑是針對弗洛伊德所持有的“人的生物性本能產生俄狄浦斯情結,這一情結一直處于所有人的潛意識層中”這一觀點。以卡迪納為代表的一些學者認為,俄狄浦斯情結的產生并非是生物性的,而是社會性的,不同社會產生不同形式的俄狄浦斯情結。卡迪納雖然也像弗洛伊德那樣把個人的發展與整個人類文明的發展聯系在一起看待,但他認為,不是個人沖動的有效控制導致文明的產生與發展,而是技術的創造與保持、社會秩序的穩定與發展要求個人持續不斷地控制自己的沖動,而這些沖動的控制形成的壓力必然得到表現與發泄,因此就有了俄狄浦斯式故事及表現這些情結的民俗、宗教等。其他還有一些學者則認為,俄狄浦斯情結不是源于人的本性,而是源于部落戰爭和其他一些特殊環境。

    這些反對弗洛伊德的俄狄浦斯情結理論的學者主要運用的是人類學理論與資料(包括田野調查得到的民間故事、神話、童話以及各種祭祀儀式,還有人們生活中的各種禁忌,如某些社會組織中產后性禁忌與成熟男子的成年禮儀式、嚴格的岳母避諱制、嚴肅的性的訓練等)。而帕森斯研究尼泊爾、意大利的家庭結構,發現了“瑪麗亞情結”,這一情結指男子幻想一個在性事上像圣母瑪麗亞一樣純潔的妻子以反抗現實生活中的性伴侶,并且他們自己大膽地追逐妓女,卻強烈地保護自己的姐妹與女兒的貞潔,這種對于子女的色情主義是瑪麗亞情結的基礎。其他如日本的“Ajase情結”與印地安的俄狄浦斯式故事也補充了俄狄浦斯情結的內涵。總之,從現有的研究來看,對俄狄浦斯情結的發展,大體上是在懷疑中進步,正是這些懷疑,產生了形形色色的源自弗洛伊德理論的各種家庭情結,這些情結的命名以及在各種不同文化環境中的研究成果,證明了弗洛伊德的理論并非是一個受到局限的維也納式的空想與假設,至少它在很多種類型的文化中有相似或相應的形式,或者說它啟發了人們關注一些原本沒有關注到的文化事象的象征意義,為這些文化事象提供了一種新的解讀視角。



轉載網頁
1.維基百科 戀母情結
2.俄狄浦斯情結
3.俄狄浦斯情結研究及其批判 兼評俄狄浦斯神話與文學批評的關系
4.瘟疫、災難與中國人的俄狄浦斯情結
5.閹割焦慮 俄狄浦斯情結
6.多爾多《俄狄浦斯情結》

11

12

分享

| 發表于 2022-10-25 00:24:29 浙江| 來自小霸王手機 發帖際遇
感謝分享
| 發表于 2022-10-28 22:11:55 北京| 發自安卓客戶端
謝謝分享
| 發表于 2022-10-29 16:13:27 青海| 發自安卓客戶端
好喜歡心理學,看了這些資料更喜歡了,但是就擔心不好就業
| 發表于 2022-12-17 01:42:23 新疆| 發自安卓客戶端 發帖際遇
感謝分享。。
| 發表于 2022-12-19 06:55:16 河南| 發自安卓客戶端 發帖際遇
感謝分享
| 發表于 2022-12-27 09:42:52 北京| 發自安卓客戶端
感謝分享
| 發表于 2023-1-18 14:44:40 河北 發帖際遇
感謝分享
尚未登錄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加入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