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青草国产成人av片免费/香港三级日本韩国三级专线/国内自拍在钱/天堂国产女人av
論壇
排行
專題
Collection
學院設施
登錄
加入學院
搜索
本版
用戶
每日簽到
任務中心
勛章中心
發帖際遇
貝殼夢
PassWord
RoseTta
海龜湯之謎
邏輯訓練場
百科學院
心理學小知識第一彈(轉)
回復
心理學小知識第一彈(轉)
樓主:
200074
|
查看:
5064
|
回復:
22
查看:
5064
|
回復:
22
[知識科普]
心理學小知識第一彈(轉)
簡潔模式
200074
發表于 2022-12-30 17:34:32
山東
|
2023-2-6 12:46編輯
發帖際遇
鏡映(mirroring)是心理學中非常特別,且富有神韻的一個概念,它被很多心理學家使用,在不同的情境和內涵延伸上,它是大眾語境下通常所說的“看見”,但它最核心的意義,就是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經驗的識別和確認。
它可以是養育者對孩子尋求目光的注視,也可以是一個同頻了孩子沮喪情緒的鬼臉,還可以是對孩子驕傲經驗的由衷贊嘆,或是在孩子畏懼時伸出的手臂,在關燈后隔壁房間給出的聲音,在驕縱時不含敵意的堅決制止,它總是包含著一種對一個人正在發生著的心理過程的知曉和投入,它像是反射和回聲,卻又能夠補充。
就像Winncott所說的那句:“從來沒有一個孤立的嬰兒...”我們的所有經驗,本質上都是2個人的,用Stern的話來講,我們的所有經驗,本質上都是一組互動序列:“它反映的不僅僅是我們想要做什么,同時還包括這些行動有可能被如何回應。”也就是說,自我經驗,本質上是兩個人的經驗,是協同成立的經驗。
我們不可能直接擁有自己的經驗,這是基于我們是互動意義上存在的生物,讓一個人空心,或者失去存在感,只需要讓他的一切體驗都發生在一個完全沒有回應和反射的世界里。這也是為什么一個人哪怕在痛苦的模式下橫沖直撞,也需要一種經驗的回饋,人類最害怕的體驗,就是Kohut所說的宛如太虛之境的自體碎裂,那是一種精神意義上的解體。
只有當我們的經驗,被另一個人,通常是我們的依戀對象所確認過,我們才能夠合法持有這些經驗。就像一個從小到大沒有得到過夸贊的人,會懼怕展示自己的驕傲。哪怕學會了展示,也總是包含著一種好像遠離了最核心自己的陌生與失落,難以自持的亢奮,或羞恥。
同樣的,倘若我們在未來尋求這種經驗的補償,那種最直白的回應,通常也是失去意義的。就像一個從小自卑的人,如果僅僅是得到最赤裸的夸贊,并不能消除他的自卑體驗,因為這些外來經驗,哪怕是美好的,它也沒有回應到那個怯懦畏懼的自己,因為它是不同頻的,它沒有銜接到土壤最底部的那些受傷和羞恥。這也是為什么一個人會既自卑,又自大,因為它們是在兩個人格分區里各自建立的經驗。
這也是為什么心理成長這么困難,因為我們需要一種有關聯的雙重體驗,一頭延伸著我們受傷的部分,一頭延伸著希望和復蘇,那是一種必然矛盾,難以成立,卻欲要使其整合和成立的嘗試,那是多種經驗的對立、分裂、糾纏、相互博弈,同時為真,是兩個分區的重新合并,相互否認,相互校正,是一場曠日持久的心靈戰爭和重建。
反身性一直都是心智化狀態最核心的體現之一,簡單來說,就是我們能夠自我反省,并且在這一過程里,獲得主觀現實和客觀現實的相對吻合。很多人擔心反思會導致自我懷疑,其實二者有很大的區別,當一個人自我懷疑,自我攻擊的時候,其實反映著ta無法內省。
內省是什么呢?說直白一點,就是弄清楚自己的心理世界到底發生了什么,哪里出問題了,內省是為了讓主觀現實里不合理的假設被客觀現實所校驗,并在這一過程里獲得更多的覺知和有序。但對于一個容易有罪疚感和羞恥感的人來說,內省這個心理動作,很容易突兀地跳轉到自我懷疑這個路徑上,因為二者的方向都是向內。
舉個例子,如果一個人從小總是被人指責,否定,批評,那么當ta內省的時候,會不由自主的被那個受傷的情感內核所吸引,就像是一個致密黑洞,那里有著更大的引力,它會強行把一個人的注意力拉向自己,并衍生出“是不是我有問題……是不是我不夠好等經驗過程……”(情感是經驗的組織者)正是這個原因導致了自我懷疑。這也是為什么在般意義上,我們寧可攻擊性向外,也拒絕進入反省這個動作,內省在這個語境下,變成了自我檢討,隱忍,壓抑,不敢表達主張等。
其實內省只是一個前置動作,內省過后,依然可以表達主張,甚至是攻擊,二者并不是一個重疊概念。我們真正需要避開的是那個容易自我懷疑的情感內核的引力,并保持離心力和向心力的相對平衡——我們不能卷入情感中央,也不能屏蔽真實的感受,這也是為什么Fonagy說,心智化就是觀察自我和體驗自我的平衡,是一個局外人和局內人的聯袂行動
在理想化的作用下,很多情感都會在它破滅時戛然而止,在那一刻之前,兩個人可能有著非常熱烈的情感交互,似乎前一陣子還包含著一種絕對不能舍棄的強烈愛憎,但就在某個人做了某件事,說了某句話,開始或停止了某種計較后,對某個新的人有所興趣時,那些強烈的情感沖動瞬間蒸發,好像突然就不愛了,不恨了,也不在意了。就像是一個看似堅實的感受,突然因為某個新的發現而潰散,一種好像誤認了什么,然后又被現實糾正的感覺。
其實很多情感都是海市蜃樓般存在著,它喚起的愛和痛苦都無比真實,但它的構筑卻如同流沙之上的累土。就像在情感體驗上,兩個人足夠親近,渴求,也欲望著,但卻有著一種不堪一擊的脆弱,是那種可以一念反轉的性質。
這就是這類情感吊詭的地方,它可以讓我們在體驗上覺得和另一個人無限靠近,另一方面來講,它開始撤銷的時候,也是迅疾而徹底的,真的如同夢幻泡影一般。正因如此,當它被體驗為無法放下,無法釋懷的時候,并不能證明這兩個人有多么的忠貞不渝,它只是描述了我們在心靈設定上,多么渴望維護一種和他者有關的自我敘事,并在這個過程里,體驗到一個突然具備了獨特意義的自我,無論它幸福圓滿,還是悲傷破碎。
睡眠,不僅僅是一個生物性的休眠需要,也是一個精神上的重啟裝置。一個人的大部分情緒,都能在睡一覺起來后得到重置,哪怕還在延續昨天的記憶和感受,但性質和程度上都已經發生了變化,它能以一種健康的方式,破壞不良經驗的延續性,讓我們重新建構那一天的體驗。
除了一些重大到我們無法忽視的情緒災難,比如遭遇喪失、分離、背叛、疾病和死亡焦慮、生存恐慌等,這種級別的事件,會一次次把人拉回到強烈心境中,大部分時候,我們就是靠著一種生物和精神意義上的重置功能,讓自己不斷卸載張力,不斷重新前行。
換一個視角去看,其實人的生命只有一天,這種通過睡眠令心路中斷,讓我們以相對清空的精神緩存去加載新的體驗的機會,在每天都是存在著的。如何讓自己這一天多一些平順,少一些逆緣,我們其實是有一定自定義空間的。
換言之,它來自于你起心動念的那一刻,一句話,一件事,當你發起的動機就在那種緊張不安的狀態下的時候,我們最終獲得的東西,也會夾雜著讓我們惶惶難安的種子,它會在我們所有看似正當和不正當的行動過程里延續自己的生命,支配我們后續的行為和感受。
如果說什么是因果,我覺得這就是,它是反饋回路最短,也最能被我們所經驗的心理規律。正因如此,你應當非常珍惜自己某一刻的安定或愉悅,不是因為它稀有,而是它作為一個讓你可以重新展開心路的起點,在一種習氣瀑流,念念相續的規律下,它能夠在自己的范疇里壯大成一種穩定的心理感受。
如果識別到我們每天都有這樣的機會,那你每天醒來的第一個念頭,第一個行為,第一個籌劃,它的意義是非常重要的。比如剛醒來的時候不要去看手機,不要去看新聞,可以先聽聽音樂,或看看太陽,哪怕只是觀幾次呼吸,它是你那一天種下的種子,只要些許助緣便能夠在那一天延續和增廣。
對家庭系統有了一些新的體悟,家庭,或者說整個家族,它是一個凝聚集體意志的地方,在這個系統中的每個人,都會以一種被期待,也被投射的方式,成為其中的某個角色。
所以我們經常會發現這么一種情況,那些和家庭/家族聯系非常緊密的個體,往往會和家族保持著高度的相似性,比如在哪個城市定居,什么時候結婚,和誰結婚,過什么樣的日子,做什么樣的工作,有著大概什么樣的社會身份和收入水平等,這種相似性是為了更好的歸屬于家庭系統,說的時髦一點,它是為了遵循某種“協議”,而主動適配的結果。
另一些時候,我們也會發現有一些個體,常常是那些遭受忽視或傷害的人,當ta們不能,或無法脫離家庭系統的時候,就有可能陷入一種無能認同中,ta們以自身作為容器,承擔了整個家族的蔑視,厭惡,敵意,羞恥,比如說沒有辦法工作,或者做著遠低于自己潛力水平的工作,微薄的收入或沒有收入,沒有意愿或者沒有辦法走進親密關系或者婚姻,而個體又常常因為這些境況,成為整個家族嘲笑,批判,被教育的典型。
還有一些個體,ta們會在時機恰當的時候,主動逃離這個系統,比如考一個離自己的家鄉很遠的大學,找一份離家鄉很遠的工作,ta們和家族未必是敵對,但卻是一種疏離。ta們在重建自我參數的過程里,和家族系統越來越異同,最后情感上也越來越疏離分化。這樣的個體,可能會過一種和家族的人完全不同的生活,包括身份、財富、生活觀念,婚戀伴侶等等。某種意義上來講,ta們離家族越遠,差異性越大,ta們的生活越“好”。
這是一種有代價的分化,又像是要主動切筋斷脈一般,有人甚至會用憤怒和憎恨的方式去敵對那個系統,會將自己主動質變成和家族完全不同的樣子,成為鋒利或尖銳的異類,沖破那些凝視,不去認同和家族有關的任何東西,這類個體以一種近乎于徹底背叛家族的方式,完成了自己人生路上非常孤單而又悲情的蛻變。
然而無論是哪一類人,都取決于從那個家族本身,它是否帶著某種古早的家族潛意識,在代際輪回的過程里重復著幸運或不幸。對于那些從小就得到祝福的人來講,也許并不需要這樣決然的分化,它本來就許可了一個容得下驕傲和幸福的空間。對于那些被漠視,被拒絕,甚至被傷害的個體而言,脫離和背叛就像是為自由的贖身,可能榮光,也可能凋零。當然,還有一種非常幸運的結局,就是訣別許久后,以一種釋懷和理解的姿態重啟連接,但這需要雙方共同的覺悟。
一個人的成熟,就是逐漸將幻想和現實聯系起來。另一方面來講,從來沒有人能夠將它徹底完成,我們總是需要一些特殊的實踐互動,去緩沖這二者的張力。就像Winncott所說的,現實接受(reality-acceptance)的任務從未被完成,沒有人能夠從內部世界與外部現實的張力中掙脫出來,而對張力的減輕有賴于體驗的中間區域(neutralterritory)的發展——即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地交界地,人類的藝術鑒賞、文學創造、宗教行為、審美需要,以及孩童的游戲行為,電子游戲的發展等都是在這里直接產生。
當一個人傾斜于幻想領域時,ta可能會變成一個理想主義者,甚至是幻想主義者。而當一個人純粹傾向于現實時,ta就會異化成某個目標或某種觀念下的工具人,仿佛活著就是為了活著。除了必要的生存和發展之外,我們總是需要一些脫離生存目本身的活動,也就是相對務虛的那些事情,這些活動是為了不斷調節幻想和現實之間那本質上不可能徹底消除的張力。一個人強烈的幸福感,或強烈的孤獨感和虛無感,都可能在這一張力調節恰當或不當的過程里產生。
人在焦慮的時候,一定會本能地想要做些什么,抓住些什么。也一定會在這個過程里什么都抓不住,因為我們會在心理效能下降的時候做出替代行動(substituteaction),而不是有效行動(effectiveaction)。Janet認為替代行動就是那些我們無法啟動有效行動時,做出的反應,它本意是為了恢復心理秩序,但卻又無法實現這個目標,我曾經用一個困在流沙中的人拼命掙扎,卻只能進一步陷落來比喻這一困境。
自體心理學曾經也用無效的防御機制來描述這一困境,就如同那句描述:“所有的行動都包含著恢復自體內聚性的努力,但卻不一定能實現它”。甚至當一種防御機制被過度啟用的時候,會加速自體的崩潰。
就拿安撫情緒來說,有效行動是終止刺激負面情緒的外部環境或心理過程,然后進行基于心智化的自我安撫和新的視角介入,重要的是讓自己重構那個失序扭曲的體驗世界。而替代行動可能是連續幾小時的刷手機,頻繁購物,熬夜,過度飲食,使用成癮物質,頻繁自慰,自我懲罰、與人爭吵,不斷卷入和他人痛苦而敵對的關系狀態中等等。也就是說,替代行動并不是為了直接處理問題,它更像是為了假設問題不存在,或者體驗到問題不存在而做出的行動。
但人在本質上不可能真的隔絕掉那些痛苦,它一定會變成一種莫名的不安與焦躁,然后驅使你不斷做些什么試圖不去體驗那些東西。當然,并不是所有的替代行動都是無效的,因為替代行動也分等級,越是趨向于反射刺激式的行動(最低等級),對情緒調節的作用就越低,越是趨向于心智化的、有創造性的、人際體驗的,或者任何具備相對復雜性的替代行動,都能在一定程度上獲得心理上的秩序感。
但倘若我們有辨識能力,能找到那個對我們真正有效的安撫方式,那么最好的方式就是直接采取有效行動,就是那些過去被自己驗證過的,真正能夠調節情緒的方式。在我的觀察中,大部分人并不是做不到,只是那一刻想不到要去做什么。如果確實不知道要做什么,我們也要避免用最低等級的替代行動去安撫自己,比如那些讓自己感受越來越糟糕的行為,一旦意識到,就需要立即終止。
我們處在什么樣的能級(心理效能),就能感知什么樣的現實,也只能做出怎樣的選擇。這就好比婚姻,當一個人的心理效能比較低的時候,其實不會看到很長遠的東西,或者說,在那種狀態下,有些東西的權重會變得特別的高。比如你是一個需要安全感的人,你可能會優先考慮對方是否忠誠,哪怕這些忠誠的證據體現在對方缺少豐富的人際關系,過于刻板單調的生活體系,從而可能忽略對方在你另一個需求上不匹配的乏味。就像人們常常聽到的那句,因為在一段感情里受傷后說,找個自己不喜歡,但喜歡自己的人吧。而一旦你對于這層安全感的需要淡去,你更高層次的需求就會出現,這是必然的,而那時你就會衍生出無法忍受的厭倦,會認為對方是徹底乏味的,會各種看不順眼。再比如,當一個人需要依賴著對方給予自己生存上的加持時,那么對方那時候的現實功能,就會成為主要考慮的因素,而一旦這方面不再是問題,或者自己變得獨立的時候,那么對方會因為在這部分失去權重,而不再被自己真正需要。
其實很多關系都是這樣走進去的,也是這樣走出來的。很多人在初期能很好的相處,是因為只考慮了那個時間節點的需求,而沒有考慮自己本質上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對方是個什么樣的人,并有可能變成怎樣的一個人,忽略了發展視角和未來視角。為什么說兩個人的共同迭代都很重要,因為人是無常的,世界也是無常的,人會主動或被動地演化成新的樣子,具備新的認知,蘇醒新的需求。除非兩個人永遠都不去成長,都沒有發生進化,都恒定在同一水平。但這也是一種理想狀況,因為任何一個具備認知能力的人,都會有遏制不住的成長沖動,一旦雙方的成長曲線在動態發展過程中產生錯落和偏離,情感上也勢必分化。對于這一點,犯錯和代價是不可避免的,我也沒有太多能給出的建議,唯一可以提示的一點,就是不要太相信自己心理效能最低時的需求,雖然它看起來最能保命,最被渴求,但它一旦被滿足后,也是最快無感,和想要舍棄的東西。我們最好自己先有一點自己無論是現實還是心理上的立錐之地,再去踏入別人的國土。
有時候,人在心理上會有一種很有意思的"同構"現象。比如一個人可能在拖延一件工作上的事,但是ta可能會在另一個范疇里找一些事情來解決,比如拖地,整理衣物,甚至是把電腦桌面整理一下,或者把手機系統或者某個APP版本升級一下。這有點類似于一個人在直面問題和完全罷工之間找到的一個中間層,在一個自己的心理效能可以處理的檔位,完成一次克服困難,或者解決問題的過程,并獲得相應的心理體驗。有點像,有多大本事,干多大事的意思,但它是心理層面的。從這里你也不難理解,為什么有時候一個人在面對某種相對繁重或困難的事情時,會突然“不務正業”的,一本正經的搞起另一件事情來,而那件事,自己平時可能也不會主動去做,或者也是拖延著的。它其實是一種厭惡動機所驅使的行動動力,與其我做A,還不如先把B弄了,這就是一種繼發性的獲益,在力所能及的范疇先獲得一些反饋。也可能是以開啟另一件正事的方式,逃開要做的那件。所以沒有完全無意義的行為,所有不能解釋的行為背后,都包含著最為理性清晰的心理目的。
在大多數時候,我們并不需要同類對于自己的恐懼。當人的安全感建立在他人的恐懼之上時,意味著那個完整,健全,自主的人,相較于自己想要遮掩的脆弱來說,是奪目而盛氣凌人的。我想起《銃夢》里馬卡克對加里說的:“因為我感到恐懼,后來我意識到,讓我擺脫恐懼的方式,就是讓所有人都怕我”。???
在日常語境下,我們通常會辨認事物的性質,但不會去關注它的程度。就好比我們對一些人做分類,貼標簽,仿佛一旦和那個標簽有關,對方就徹底了成了那一類人,徹底對應了那些標簽里所包含的,社會認定的那些好與壞的判斷,仿佛這些人在性質上都是完全等量的。
但實際上,人始終是復雜的,人無論在生理上還是心理上,都是一個復雜系統,都是難以被簡單的標簽和參數所真正定義,更不可能被充分描述。就像當我們說一個人抑郁時,ta的抑郁可能和另一個人的抑郁完全不同,自戀如此,邊緣如此,雙相如此,回避或焦慮型依戀如此,更不用說社會或網絡用語中那些對于人的標簽和分類,ta們在同一類別中的不相似性遠遠大于ta們的相似性。
我們對于他人的那種極簡式的概括方式,會讓我們將復雜的人感知地非常扁平,它會讓我們對一個人形成全面了解之前,就落入在一個相對狹窄的印象中。這種將人的過分概括化,會讓我們失去探索他人,理解同類的興趣,會讓我們啟動同樣過于概括化的應對方式,會用一兩個行動標簽去指導自己遇到那種標簽化的人,應該怎么去操作的方式。
在這種識別方式下,很多人都會變得面目可憎,乏味無趣,ta們會在數以千萬計的層面上,成為我們情感上想要疏離和對抗的集合體,因為它們剛好可以被一兩個標簽打包在一起,共享那個等質等量的屬性。
很多時候,一個人并不能真的確定自己是否真的愛一個人。這是因為人們無法分辨依戀和愛情,愛情中飽含依戀,而依戀中不一定會包含愛情。就比如人們常常會說自己不舍得一個人,會反復找一個自己平時并不想聯系的人,真正靠近的那一刻自己又是抗拒的。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有的人已經對自己的婚姻伴侶非常厭倦了,但是一想到自己的生活里突然少了這么一個人,可能會無法接受。這里就是依戀在發揮作用,依戀尋求的是一種和另一個同類相互歸屬時的安全和溫暖,我曾經用心靈的巢穴來比喻它。而愛情還包含著欲望和精神共鳴的需要。
這并不是說愛情一定高于依戀,就比如有的人可以頻繁地在不同關系里體驗到愛情,但卻不一定能體驗到對一個人絕對信任的依戀。依戀作為人類最古老的情感動機,它更像是我們平時無法知覺的氧氣,只有一個人中斷了依戀的紐帶時,才會突然意識到缺氧。而愛情就像是空氣里漂浮的花香,它讓我們辨認出一種自己好奇和喜歡的氣味。
依戀和愛情會在各自的維度加深體驗以及情感,有些關系,愛情沒了,依戀還在。有些關系,愛情濃烈,依戀卻稀薄,幻滅之時不留有任何余溫。所以分辨自己的關系屬于哪一種很重要,一旦誤認,就會迷茫,就會無法抉擇。
38
52
分享
205111
0
|
發表于 2022-12-30 17:48:35
安徽
|
發自
安卓客戶端
發帖際遇
感謝分享
210547
頭像被屏蔽
0
|
發表于 2022-12-30 19:38:04
山東
|
發自
安卓客戶端
發帖際遇
感謝分享
174415
0
|
發表于 2022-12-30 20:08:49
湖南
|
發自
安卓客戶端
感謝分享
210757
0
|
發表于 2022-12-30 23:36:40
甘肅
|
發自
安卓客戶端
感謝分享
141390
0
|
發表于 2022-12-31 07:43:47
中國香港
發帖際遇
感謝分享
192428
0
|
發表于 2022-12-31 08:34:35
山東
發帖際遇
感謝分享
196743
0
|
發表于 2022-12-31 08:45:44
江西
|
發自
安卓客戶端
發帖際遇
感謝分享
189783
0
|
發表于 2022-12-31 09:18:21
山東
|
發自
安卓客戶端
感謝分享
212184
0
|
發表于 2022-12-31 10:18:21
山東
感謝分享
返回版塊
1
2
3
/ 3 頁
尚未登錄
高級模式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加入學院
回帖后跳轉到最后一頁
發表回復
分享
復制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