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青草国产成人av片免费/香港三级日本韩国三级专线/国内自拍在钱/天堂国产女人av

回復

法醫學證據審查常用知識點

樓主: 214212 | 查看: 2424 | 回復: 13

發表于 2023-1-15 15:19:26 山東
一. 緒論
1. 法醫學(forensic medicine):法醫學是應用醫學、生物學、化學和其他自然科學理論和技能解決法律問題的科學,用于偵查犯罪和審理民事或刑事案件提供證據。

2.宋慈:(1186-1249),字惠父,漢族人,我國古代杰出的法醫學家,被稱為“法醫學之父”,著有《洗冤集錄》是現存最早的系統古代法醫學著作。

3.洗冤集錄:成書于1247年,是現存最早的系統古代法醫學著作。該書對于尸體現象、損傷、窒息、現場勘驗和尸體檢查等各方面,進行了觀察、歸納和總結。較歐洲第一部系統法醫學著作的誕生早350多年。被譯為多種文字,在世界法醫學發展史上具有重要位置。

4.法醫學鑒定:應用法醫學的知識和技能對訴訟案件涉及的活體或尸體及其生物源物質等進行檢驗、作出判斷,并以鑒定書的形式報告給委托機關的過程。最常見的具法律效力的特殊證據。

5.法醫學鑒定書:是法醫司法鑒定人將鑒定的受理、檢驗過程、檢驗結果及經科學分析后得出的鑒定意見形成的書面報告。法醫學鑒定書必須具有嚴格的科學性,要準確客觀的反映檢驗結果,結論要明確,根據要充分。

6.補充鑒定:對于提出新的問題就提供新的資料,要求原鑒定人復驗、修正內容或補充意見者,稱為補充鑒定。

7.法醫病理學(forensic pathology):研究與法律有關的人身傷亡的發生發展規律的法醫學分支學科。對象主要是尸體。主要是確定死亡原因、判斷死亡方式、推斷死亡時間、推定致傷物、個人識別、醫療事故鑒定。

8.法醫物證學(science of medicolegal physical evidence):就涉及法律問題的生物性檢材進行檢驗,解決個人識別和親權鑒定問題的法醫學分支學科。還包括法醫人類學、法醫牙科學。研究對象是生物檢材,主要是各種人體成分及分泌物、排泄物。

9.臨床法醫學(clinical forensic medicine):應用臨床醫學和法醫學理論和技術,研究解決與法律有關的人體傷、殘及其他生理病理狀態等問題的分支學科。檢查對象是活體。主要是損傷鑒定、勞動能力鑒定。

10.法醫毒理學(forensic toxicology):研究與法律有關的由毒物所致機體生理、病理損害過程的法醫學分支學科。研究對象是人體。通過對毒物在體內的代謝過程,造成機體器質性損害和功能障礙的機制及病理改變、臨床表現特點的研究和分析,對是否中毒、是否中毒致死及中毒方式、毒物的性質、毒物進入體內的途徑等作出鑒定結論。

11.法醫毒物分析(forensic toxicological analysis):研究與法律有關的毒物的分離/定性/定量的分支科學。研究對象主要為人體生物性檢材。通過對檢材中各種化學物質的定性與定量的分析,對檢材中是否含有毒物或其代謝衍生物、毒物的性質與毒物的最作出鑒定結論。

12.司法精神病學(forensic psychiatry):研究與法律有關的人類精神疾病和精神狀態的法醫學分支學科。研究對象為活體。法醫精神病學鑒定應解決被撿者精神是否正常、什么類型精神病、作案時是否病態、有無理解控制能力。

二. 死亡學說
13.死亡(death):指個體生命現象永遠停止,人體代謝的終止。經過瀕死期、臨床死亡期、生物學死亡期三個階段。可分為心臟性死亡、呼吸性死亡、腦死亡。

14.死亡學:研究從生到死的演變規律的科學。

15.腦死亡(brain death):腦死亡是指大腦、小腦和腦干等全腦功能不可逆轉的永久性喪失,不管心跳、腦外體循環以及脊髓等腦外器官功能是否存在,均可宣告人的個體死亡。

16.心臟性死亡(heart death):心跳停止先于呼吸和腦功能的完全停止。常見于心臟本身的嚴重疾病和損傷。

17.呼吸性死亡(lung death):又稱肺臟性死亡。呼吸停止先于心跳停止的死亡。常見于呼吸系統(尤其是肺部)疾病或損傷而導致的肺功能嚴重障礙引起的死亡。

18.假死(apparent death):又稱微弱死亡。人的生命活動處于極度微弱狀態,一般臨床檢查方法難以查出生命指征,外表看似乎死亡。經過積極救治,能暫時地或長期的復蘇。

19.安樂死(euthanasia):既不是暴力死亡又不是自然死亡的特殊類型死亡。愿意為無痛苦死亡、尊嚴的死亡。分為主動安樂死和被動安樂死。2002年,荷蘭成為唯一一個安樂死合法化的國家。

20.自然死(natural death):又稱非暴力死亡 。符合生命和疾病自然發展規律,沒有暴力干預而發生的死亡 。包括生理性死亡和病理性死亡。

21.非自然死(unnatural death):又稱暴力死 。由于生命或疾病發展規律以外的因素作用而提前發生的死亡 。最常見的是各種物理化學因素、生物學
因素作用于人體所引起的死亡 。按情節和方式的不同可分為自殺、他殺、意外死。

22.自殺死(suicidal death):指蓄意地自己對自己施加暴力手段中止自己的生命的事件。

23.他殺死(homicidal death):被他人用暴力手段殺死。

24.意外死(accidental death):指未曾預料到的、非故意的行為所造成的死亡。包括災害死、意外事件死、自傷自殘致死。

25.根本死因(primary cause of death):是引起死亡的初始原因,是指引起死亡的原發性自然性疾病或暴力性損傷。

26.直接死因(direct cause of death):指直接引起死亡的原因。是來自根本死因的致命性并發癥或繼發癥。

27.輔助死因(contributory cause of  death):是根本死因之外的自然性疾病或損傷,它們本身不會致命,但在死亡過程中起到輔助作用。

28.死亡誘因(inductive cause of death):即誘發身體原有潛在疾病惡化而引起死亡的因素,如精神情緒因素、勞累過度。這些因素對健康人一般不會致命,但對某些重要器官有潛在性病變的人,卻能誘發疾病惡化而引起死亡。

29.聯合死因(combined cause of death):又稱合并死因,是兩種或兩種以上難以區分主次的死因在同一案例中聯合在一起引起死亡而共同構成死因。其中包括病與病、病與暴力、暴力與暴力聯合致死。

三. 尸體現象

30.尸體現象(postmortem phenomena):人個體死亡后,各器官、組織和細胞的生命活動停止,尸體在內外各種物理、化學及生物學因素作用下,發生的一系列變化所表現出的與活體不同的征象。以24小時為界分為早期尸體現象和晚期尸體現象。

31.早期死后變化(early postmortem changes):指人死后24小時以內尸體發生的變化,主要包括超生現象、尸冷、尸僵、尸斑、肌肉松弛、皮革樣化、角膜混濁、尸體痙攣、自溶和自家消化等。

32.超生反應(supravital reaction):生物個體死亡后,其器官、組織和細胞在短時間內仍保持某些活動功能,對刺激發生一定反應的能力稱為超生反應。
33.尸冷(algor mortis):人死后,因新陳代謝停止、不再產生熱量,尸體原有熱量不斷散發,使尸溫逐漸下降至環境溫度,或低于環境溫度,稱尸冷。

34.尸僵(rigor mortis,cadaveric rigidity):人死后各肌群發生僵硬將關節固定而使尸體呈強直狀態,稱為尸僵。死后1~3小時開始,24~48小時開始緩解,3~7天完全緩解。尸僵與死者肌肉內ATP消耗密切相關。

35.尸斑(livor mortis,hypostasis):尸體血液因重力而墜積于低下部位未受壓迫的血管,并在該處皮膚呈現有色斑痕稱為尸斑。

36.肌肉松弛(muscular flaccidity):人死后肌張力消失,肢體呈軟癱狀,稱為肌肉松弛。肌肉松弛是最早出現的尸體現象,它幾乎與死亡同時甚至在瀕死期已經發生,待尸僵發生后(死后約1~2小時)即自行消失。

37.皮革樣化(parchment-like transformation):又稱局部干燥。尸表皮膚較薄的局部或因表皮破損導致水分迅速蒸發,干燥變硬,而呈蠟黃色、黃褐色或深褐色的羊皮紙樣的變化稱為皮革樣化。

38.角膜混濁(postmortem turbidity of cornea):角膜的透明度減低,直至完全不能透視透視,呈灰白色樣外觀,稱角膜混濁。分輕度混濁、中度混濁、重度混濁。

39.尸體痙攣(cadaveric spasm,instantaneous rigor):將死亡發生時刻的姿勢和動作(未經松弛階段)直接進入尸體僵硬狀態,稱為尸體痙攣。死前有劇烈的肌肉運動,或精神處于高度興奮或緊張狀態。發生速度快、持續時間長,可保持到尸體腐敗開始才緩解。

40.自溶(autolysis):死后組織、細胞失去生活功能,受細胞自身酶的作用而逐漸溶解,使組織變軟液化的現象。富含消化酶的器官自溶快,與外界相通的器官自溶早,同一器官實質比間質自溶早而重。

41.自家消化(aotodigestion):人死后胃、腸壁組織因腔內消化液的直接作用而溶解液化。

42.尸體腐敗(putrefaction):人死后各種細菌孳生,使蛋白質、脂肪和碳水化合物分解為簡單有機物、無機物和腐敗氣體等,尸體軟組織因腐敗細菌的作用而逐漸分解和消失的過程稱為腐敗。主要有尸臭、尸綠、腐敗氣泡和水泡、死后“循環”、腐敗靜脈網、泡沫器官、巨人觀、死后嘔吐、口、鼻血性液體流出、肛門、子宮、陰道脫垂和死后分娩等。

43.尸臭(odor of putrefaction):人死后3~6小時腸管內的腐敗細菌開始產生以硫化氫和氨為主的腐敗氣體,并從口、鼻和肛門排出,具有特殊的腐敗氣味,稱為尸臭。

44.腐敗氣泡/水泡:腐敗細菌能產生大量腐敗氣體,使各器官組織脹氣。特別是胃和腸管,致胃、腸壁變薄,腹部膨脹。竄入表皮與真皮之間的腐敗氣體形成氣泡,稱為皮下腐敗氣泡。當氣泡內含有腐敗液體時,稱為腐敗水泡。

45.尸綠(greenish discoloration on cadaver):腐敗氣體中的硫化氫與血紅蛋白生成硫化血紅蛋白,透過皮膚呈綠色,稱為尸綠。尸綠最先出現于右下腹部。

46.死后循環(cadaveric circulation):尸體血管內產生的腐敗氣體,壓迫血液使之流動,稱為死后循環。死后循環使腐敗細菌隨血液的流動散布至各器官,促進腐敗的發展。

47.腐敗靜脈網(putrefactive networks):死后體內血管中的血液受腐敗氣體的擠壓,使皮下靜脈充滿腐敗血液,在體表呈現出暗紅色或污綠色樹枝狀靜脈血管網,稱為腐敗靜脈網。

48.巨人觀(bloated cadaver):尸體腐敗擴展到全身時,尸體軟組織內充滿腐敗氣體使整個尸體膨脹,體積變大,面目全非,稱為腐敗巨人觀。表現為顏面膨大,眼球突出,口唇外翻,舌尖突出于口外,容貌難以辨認,頸部變粗,胸腹部顯著膨脹隆起等。

49.泡沫器官(foaming organ):巨人觀時由于尸體高度腐敗,腐敗氣體的形成使肝、脾、腎等器官內含有大小不等混有腐敗液體的氣泡,使器官呈泡
沫狀,稱為泡沫器官。

50.死后分娩(postmortem delivery):孕婦死后,胎兒因受腹腔內腐敗氣體壓迫而被壓出尸體外稱為死后分娩。

51.霉尸(molded cadaver):尸體處于適宜真菌生長的環境條件下,在裸露的局部或全身表面滋生出白色霉斑和霉絲稱為霉尸。沼澤、池塘、河溪中和冷藏時間較久的尸體容易形成霉尸。

52.白骨化(skeletonized remains):尸體的軟組織經腐敗后完全溶解消失,毛發、指甲脫落,最后僅剩下骨骼,稱為白骨化。尸骨上的損傷痕跡可長期保存。

53.木乃伊(mummy):尸體處在于熱或通風條件良好的環境中,水分迅速蒸發使尸體呈干枯狀態,腐敗終止,形成干尸。砷中毒、幼兒、老人的尸體較易形成干尸。

54.尸蠟(adipocere):長時向埋于濕土或浸于水中的尸體,腐敗進展緩慢,部分或尸體全身皮下脂肪組織因皂化或氫化作用,形成灰白色或黃白色蠟樣物質,稱為尸蠟。觸之有油膩感,可以壓陷,但脆而易碎。常見于面部、臀部、女性乳房及四肢等處。

55.泥炭鞣尸(tanned cadaver in peat bog):浸于富含多種腐殖酸和單寧物質的酸性泥炭沼澤中的尸體,因酸性物質的作用,腐敗停止,皮膚鞣化,肌肉和其他組織蛋白逐漸溶解,骨骼和牙齒脫鈣,使尸體的體積明顯縮小、重量減輕,形成易彎曲的軟尸,這種保存型尸體稱為泥炭鞣尸。

56.浸軟(maceration):妊娠8周以上的死胎,滯留子宮內不能完全被溶解吸收,而浸泡于無菌的羊水中,發生自溶改變,稱為浸軟。分為三度。

9

22

分享

| 樓主| 發表于 2023-1-15 15:20:40 山東
四. 機械性損傷


57.機械性損傷(mechanical injury):各種因素作用于人體引起組織或器官結構、功能或代謝的異常稱為損傷。由機械性暴力造成的機體的損傷稱機械性損傷。不包括高溫、低溫、電流、雷擊、放射線和中毒所導致的損傷。

58.擦傷(abrasion):指表面粗糙的致傷物與體表摩擦致皮層或表皮層與部分真皮層剝脫和缺損,又稱表皮剝脫。

59.挫傷(contusion,bruise):是由鈍性致傷物作用于人體造成皮內或皮下血管破裂引起皮內出血或皮下出血為主要改變的閉合性損傷。

60.創(wound):是由較大的暴力致皮膚全層和皮下組織如肌肉、血管、神經斷裂、內臟器官被膜破裂。

61.挫裂創(contusion-laceration):由鈍性致傷物通過撞擊、砸壓、撕裂組織造成的創稱挫裂創。

62.組織間橋(tissue bridge):創壁之間未完全斷裂的血管、神經和結締組織稱組織間橋。只有鈍器創才可形成組織間橋,可與銳器創鑒別。

64.竹打中空:又稱鐵軌樣挫傷(railway line bruise)若棍棒打擊在軀干、肢體等皮下組織較厚的部位形成的中間蒼白、兩邊平行的條狀鑲邊形挫傷帶,又稱中空性皮下出血,中國古代法醫學稱為“竹打中空”。這是由于打擊瞬間使著力區皮膚血管突然壓閉,血液向兩邊分流,兩側血管內壓劇增,加之局部組織變形移動牽扯兩邊血管,造成血管破裂出血而致。無論伴有擦傷或不伴有擦傷,都可推斷為圓柱形棍棒打擊所致,但較難推斷出此致傷物的材料性質。

65.擠壓綜合征(crush syndrome):又稱低部腎單位腎病 。因大面積肌肉等軟組織挫傷,血漿大量滲出→有效循環血量↓、損傷的肌肉細胞釋放大量肌紅蛋白入血,以及紅細胞破壞后血紅蛋白進入血漿,經腎小球過濾后在腎小管特別是遠曲小管內形成管型,小管上皮細胞壞死伴周圍炎癥細胞浸潤,可有急性腎衰竭和創傷性休克 。可見于擠壓傷、兒童虐待、多次重復軟組織廣泛損傷等。

66.切創(incised wound):是用具有鋒利刃緣的銳器,壓迫皮膚同時沿刃口的長軸方向移動,切割皮膚及皮下組織而形成的創。其特點為①創口長窄、創腔較深,②創緣平整、創角尖銳、且常伴淺表劃痕,③有拖刀、無間橋,④無擦傷,⑤多見于自殺,特別是女性。

67.砍創(chop wound):由具有一定的重量便于揮動的銳器以刃緣砍擊人體形成的創。其特點為創口大、創腔深、無組織間橋、創下骨質和器官損傷較重、可伴擦傷。皮膚上的砍創創口形狀能較好地反映砍器的大小和形狀。多見于他殺。

68.刺創(stab wound):用具有鋒利的尖端的銳器沿縱軸方向刺人體內所致的損傷。特點為①創口小、創腔深,②無組織間橋,③常傷及內部器官或大血管而危及生命,④此入口的形狀可提示刺器的類型。

69.剪創(scissoring wound):由剪刀兩刃緣絞夾和尖踹刺入人體組織形成的損傷。分為刺剪創、夾剪創、剪斷創。

70.試切創(hesitation marks or wound):①在致命傷創口旁有一條或多條與傷口平行的同類傷口,多見于腕部或頸部 ②是自殺的特征性損傷,反映死者在最終的致命性切割前的猶豫與試探的心理過程,開始比較淺,而后逐漸加重。

71.抵抗傷(defense wound):①被害人為保護自己頭面、軀干等較重要部位免遭攻擊,或與兇手搏斗搶奪兇器時造成的損傷 ②典型的他殺傷,常見于死者前臂外側、手背、手掌與手指之間等部位。

72.挫傷輪(contusion collar):①槍彈創射入口重要形態學改變之一 ②彈頭旋轉穿過皮膚時,與皮膚撞擊摩擦而在環繞缺損皮膚的邊緣造成一寬度約2~3cm的擦傷帶和呈紅色的挫傷區即為挫傷輪

73.污垢輪(grease collar):又稱擦拭圈。彈頭上附著的油污、鐵銹、金屬粉末和塵埃覆蓋于挫傷輪之上稱為污垢輪。

74.火藥煙暈:燃燒不完全的火藥顆粒和隨彈頭飛射的金屬粉末嵌在皮膚和創道口組織中,稱火藥煙暈。射擊距離愈近,煙暈范圍愈小,色愈濃。

75.炸碎傷:處于爆心或接近爆心的人體可全部或部分炸碎,可造成人體各式各樣的骨折、挫裂創、肢體斷離和內臟破裂。對炸碎尸體進行個人識別有時極為困難。

76.沖擊波損傷(blast wave injury):爆炸物引爆時,瞬間釋放出巨大的能量和高溫,迅速自爆炸中心向四周傳播,形成一種超音速的高壓波,稱沖擊波。常累及許多人。其特點為外表損傷可不嚴重,但內臟的損壞甚為嚴重。

77.撞擊傷(impact injuries):指汽車的某一部分直接撞擊人體所致損傷,又稱直撞傷。這種損傷發生頻率高,是車輛致人體傷殘或死亡的直接原因。最典型的是保險杠損傷。

78.保險杠損傷(bumper injury):①汽車保險杠在人體下肢造成的撞擊傷 ②其損傷形態有時可反映保險杠形態,典型脛骨骨折呈楔形,其尖端示車輪行駛方向 ③小轎車→小腿;貨車/大轎車→大腿;車輪加速時保險杠上移4~5cm,緊急制動時保險杠下移10cm。

79.摔跌傷(injuries sustained by falling):指人體被車輪撞倒或拋起后又摔下與地面相撞形成的損傷。摔跌傷極為常見。其嚴重程度取決于汽車傳遞給人體的動能。路面條件和人體落地姿勢等因素。常造成減速性的顱腦損傷而致死亡。

80.碾壓傷(injury due to run-over by a car):指汽車輪胎碾過人體所致的損傷。損傷的嚴重程度與機動車的類型、載客量及是否剎車等有關。車輪從人體上滾動而過造成表皮剝脫、皮下出血,與輪胎凸起部相對處則形成表皮剝脫,這種特征性印痕稱輪胎印痕。

81.伸展創(extension):指皮膚組織受極大的牽拉,當牽拉力超過皮膚的抗拉極限時,皮膚沿皮紋裂開形成淺小的撕裂創。發生在人體四肢與軀干相連部位,,皮膚表面可見多數微小撕裂群,各撕裂呈斷斷續續平行排列,其走行方向多與皮膚紋理一致。

82.拖擦傷(injuries sustained by dragging):指被撞擊者的衣物被車輛掛住,受害人的身體在地面拖拉形成的損傷。一般面積大,多位于軀體一側,以體表突出部位為重。

83.揮鞭樣損傷(whiplash injury):指由于身體劇烈加速或減速運動,而頭部的運動與之不同步,致頸椎過度伸、屈而造成的損傷。常造成頸椎5-6節發生損傷,亦可發生在頸椎1、2或寰枕關節。

84.彌漫性軸索損傷(diffuse axonal injury,DAI):又稱彌漫性白質損傷,可立即導致持續性昏迷,并伴有腦干受壓為主的病征。交通事故引起最多,其次為墜落傷。在顱腦損傷中是最常見的致命性損傷。病變以白質的廣泛變性為特征,可發生于腦組織任何部位。


85.腦挫傷(cerebral contusion):是由外力沖擊頭顱而造成的腦組織出血壞死。腦挫傷形成時,腦組織無斷裂,腦外形與軟腦膜完整。除發生在大腦表面以外,也可發生在深部的腦干上部或大腦導水管周圍。

86.腦對沖傷(contrecoup injury):頭部受外力作用時,著力點的對側部位的腦組織發生損傷,稱為對沖性腦挫傷。對沖傷多見于跌倒時頭顱撞擊外界物體而形成,少見于致傷者在受打擊時形成。

87.腦沖擊傷(coup injury):頭部受外力作用時,受力沖擊側腦組織形成的挫傷稱沖擊傷。常見于暴力作用于相對靜止的頭部,使其發生加速運動。

88.中間性腦損傷(intermediate injury):頭部受外力作用時,著力部位與對沖部位之間的腦組織發生的挫傷稱為中間性腦挫傷。


89.腦震蕩(cerebral concussion):是指外力致頭部受傷后,即刻引起腦功能障礙,而無明顯的器質性改變,輕者表現短暫的昏迷,重者伴有記憶力障礙,多可自行恢復。腦震蕩的主要原因是腦干網狀結構功能障礙。
| 樓主| 發表于 2023-1-15 15:22:08 山東
五. 機械性窒息
90.窒息(asphyxia):呼吸過程中任一環節受到影響即會妨害正常的氣體交換過程,導致體內缺氧或二氧化碳潴留,引起組織細胞代謝和生理功能紊亂。呼吸的全過程包括外呼吸、內呼吸、血液的運輸。

91.機械性窒息(mechnical asphyxia):因機械性暴力作用(如閉塞呼吸道入口、壓迫頸部、異物堵塞呼吸道等)引起的呼吸障礙所導致的窒息稱為機械性窒息。

92.Tardieu斑:機械性窒息死者除在眼球瞼結膜及頸部受壓部位以上的皮膚出現瘀點性出血外,在肺表面,包括肺葉間漿膜下、心膈面及主動脈起始部外膜下、甲狀腺、頜下腺、睪丸和嬰兒胸腺被膜下以及蛛網膜等處,口腔、咽喉、氣管、胃腸、腎盂、膀胱、子宮外口等處的粘膜均可見出血點,此種現象稱為Tardieu斑。

93.縊死(death from hanging):俗稱吊死,利用自身全部或部分體重,使頸部壓迫套在頸部的繩索或其他類似物而引起的死亡稱為縊死。縊死的三要素為條索狀物件、套壓在頸部、自身體重下墜。

94.縊溝(furrow or groove):縊吊時繩索壓迫頸部皮膚所形成的溝狀痕跡 。其性狀往往與所用繩索的性質、繩套、繩結、著力點和縊型等相互適應。縊溝最深處為繩索的著力部位,兩側逐漸向上斜形變淺,消失于縊繩懸吊處。

95.勒死(strangulation):又稱絞死,是以繩索環繞頸項部,用自己的或他人的手或某種機械作用,使繩索勒緊而壓迫頸項部,導致的窒息死亡。常用半軟半硬的繩索。

96.扼死(manual strangulation):又稱掐死,用單手或雙手扼壓頸部而引起的窒息死亡。有時也可用肘部、前臂或器械壓迫頸部致死。扼死只見于他殺。

97.扼痕(throttling mark):扼壓頸項部形成的手指和指甲壓痕,扼死尸體的重要征象 。為指肚所致的圓形或橢圓形的擦傷和挫傷及指甲所致的新月形或短線狀挫傷 。一般在喉頭兩側(單手扼壓則一側留有四個扼痕而另一側一個扼痕,與拇指相適應) 。12~14h后可有明顯羊皮紙樣變。

98.擠壓死(death from overlay):擠壓性窒息死是指胸部或胸腹部受到強烈擠壓,嚴重妨礙胸廓和膈肌的呼吸運動所致的窒息死亡。這類窒息多發生于災害或意外事故,也見于熟睡中母親手臂或小腿壓在嬰兒胸腹部。擠壓死并不都是窒息死。如頭部擠壓可致嚴重的顱腦損傷死亡;擠壓胸腹部可引起主要臟器破裂死亡。

99.捂死(smothering):以柔軟物體同時壓迫/堵塞口鼻腔,妨礙呼吸運動影響氣體交換,導致意識喪失而發生窒息死亡,屬單純缺氧窒息死,機制單一死亡過程長。捂死方式如手/毛巾/衣被等捂壓口鼻腔、面部朝下口鼻壓在軟物上、塑料袋套住頭頸部等 。多見于他殺或意外。

100.哽死(choking):又稱噎死,由于異物堵塞呼吸道,妨礙氣體交換而引起的缺氧性窒息死亡。哽死方式如嬰幼兒誤吞誤食、顱腦外傷昏迷者誤吸、加害人用軟物強行塞入等 。哽死機制包括氣道阻塞缺氧窒息、粘膜刺激水腫、氣管反射性痙攣、喉上神經刺激等 。法醫學鑒定主要依據呼吸道內發現異物,生前的異物吸入可達細支氣管,瀕死期吸入的異物僅在氣管或大氣管。

101.溺死(drowning):俗稱淹死,是由于大量液體吸入呼吸道所引起的窒息死亡。吸入的液體多為自然水系,少數為酒、油、尿、羊水、汽油、血液等。其實只需頭部甚至僅口鼻孔淹沒在液體內即能溺死。

102.蕈形泡沫(mushroom-like froth):溺液刺激氣道粘膜使之分泌粘液增加,同時由于劇烈的呼吸運動,使肺水腫時的溺液、呼吸道粘膜分泌的粘液及空氣互相混合攪拌形成細小均勻的白色泡沫 。泡沫因富含粘液而較為穩定,逐漸涌出附著在口鼻孔和其周圍,可呈白色棉花團狀。可保持數天,抹去還可再次形成,是一種生活反應,可借以確認是否為溺死。

103.水性肺氣腫(aqueous emphysema):水性肺氣腫是因溺水者劇烈呼吸使溺液、空氣、粘液三者在氣道內相互混合而成泡沫,又因在呼吸困難期和終末呼吸期時因吸氣力量大于呼氣力量,溺 液吸入肺泡后不易呼出,于是形成水性肺氣腫。水性肺氣腫是一種生活反應。是確定溺死的重要證據之一。肉眼觀察:肺體積膨大,重量增加,約為正常肺的2倍。肺表面有肋骨壓痕,邊緣鈍圓,觸之有揉面感,指壓凹陷,肺表面濕潤,光澤感強,顏色較淡,淺灰色中夾雜淡紅色斑塊。

104.溺死斑(Paltauf):溺死者全肺呈水性肺氣腫,兩肺可見散在淡紅出血斑,多肺葉之間及肺下葉 。由肺泡壁破裂出血并溶血而形成。

105.性窒息(sexual asphyxias):性心理和性行為異常者,在隱蔽處用一種特殊的窒息方式,尋求刺激并增強快感而進行反常性行為活動時,因實施措施失誤或過度,意外造成窒息死亡 。多未婚青壯年男性,死者多裸體,著裝怪異,同時可見生前進行這種性活動的痕跡。

106.體位性窒息(positional asphyxia):是因身體長時間限制在某種異常體位,使呼吸運動和靜脈回流受阻而引起的窒息死亡。
| 樓主| 發表于 2023-1-15 15:23:03 山東
六. 高低溫、電流損傷


107.燒傷/燒死(burn injuries/death from burning):以火焰、高溫固體、強度輻射、電火花等熱源導致的局部損傷,稱為燒傷。因燒傷而死亡者稱燒死。狹義燒傷是由火焰等引起的損傷。化學性灼傷也屬燒傷。

108.燙傷(scald injuries):由高溫液體或氣體(如開水、蒸汽)等引起的損傷稱為燙傷,燙傷引發死亡稱燙死。

109.拳斗姿勢(pugilistic attitude):全身炭化時,肌肉受高熱作用而凝固收縮,四肢關節因屈肌力量大于伸肌而常呈屈曲狀,類似拳擊手比賽中的防守狀態。

110.破裂創(heat rupture):高溫作用下的皮膚組織,發生順皮紋的破裂,形成梭形創口,形態上類似于切創,稱為破裂創,嚴重時可形成高溫性骨破裂。

111.外眼角皺褶:火場中由于煙霧刺激,受害人反射性閉眼,因而在外眼角形成未被熏黑的“鵝爪狀”反應,稱外眼角皺褶,皺褶處有時可見炭末。

112.睫毛征候:火場中因雙眼緊閉,睫毛僅尖端被燒焦,內睫毛殘留,稱為睫毛征候,同時眼角膜和結膜囊內可無煙灰,這是燒死的有力證據。


113.熱作用呼吸道綜合征(heat induced respiratory tract syndrome):燒傷尸體內部征象,反映生前火燒的證據之一 。煙灰與碳末沉積于呼吸道粘膜表面+熱氣體/刺激性氣體引起的呼吸道及呼吸器官的燒傷反應(喉頭/會厭及其粘膜充血出血/壞死、肺部充血水腫/出血等)等一系列的改變稱為熱作用呼吸道綜合征。

114.硬腦膜外熱血腫(extradural heat hematoma):頭部受火焰高溫作用,腦/腦膜受熱凝固收縮并與顱骨內板分離形成間隙+硬腦膜/板障內血管破裂滲出→硬腦膜外熱血腫 。好發于顳頂交界處 。血腫內碳氧血紅蛋白含量不同程度升高。

115.中暑(heat stroke):指環境高溫(或伴有高濕)達到一定程度時,機體散熱功能衰減,熱量大量蓄積體內引起的全身性損傷。中暑常表現為熱射病和日射病。

116.凍傷/凍死(frostbite/death from exposure to cold):人體局部組織因低溫導致一系列病理變化稱為凍傷,較長時間暴露于低溫環境中,人體產熱中樞調節功能喪失,嚴重影響物質代謝與生理功能等引起的死亡稱為凍死 。機體受低溫作用表現為興奮增強期→興奮減弱期→完全麻痹期。常屬意外事件。

117.反常脫衣現象(paradoxical  undressing):凍死尸體征象。凍死者衣著單薄,也有在凍死中脫去衣服全身裸露,或將衣服翻起暴露胸部,或僅穿內褲的現象。形式各異,程度不一,其發生機理有調節障礙學說和幻覺學說。

118.維濕涅夫斯基斑(ВИЩНеВСКИЙ):凍死者胃粘膜下出血斑(彌漫性斑點狀出血,沿血管排列,呈暗紅/紅褐或深褐色)。凍死尸體特征性內部征象。

119.電擊傷/電擊死(electrical injury):人體與電流接觸(機體直接與低壓/高壓電源接觸;機體處于高壓電或超高壓電電場中)引起的損傷。因電擊損傷而死亡者稱電擊死 ③電擊傷的程度受電壓、電阻、電流性質及作用時間、機體狀態等因素影響。

120.電流斑(current mark):又稱電流印記,系電流入口,其形成是由于帶電導體與皮膚接觸,電流通過完整皮膚時,在接觸處產生的焦耳熱及電解作用所造成的一種特殊皮膚損傷。

121.流水樣結構/核流(streaming of nuclear):電擊傷光鏡下電流斑周圍殘留的表皮變厚,各層特別是基底層細胞及細胞核縱向伸長,呈柵欄狀或漩渦狀的扭曲變形,細胞長軸與電流方向一致, 這是由于電流的極性作用所致。此結構為流水樣結構,又稱核流。

122.皮膚金屬化(electric metallization of skin):又稱金屬異物沉積。是電極金屬在高溫下熔化或氣化后,金屬微粒沉積于受損皮膚表面或深部皮下組織的現象 。不同金屬電極可產生皮膚不同的顏色改變。其現象出現與否和電流作用時間及強度有關。

123.電擊紋(lightning mark):電擊后在人體表面形成的樹枝狀或蜘蛛網狀的紅色條紋 。多見于高壓電,尤其是超高電壓 。可能是電擊時皮下血管擴張、麻痹、充血的結果,也可能是高壓電或閃電放光后的“潑濺”引起皮膚淺度燒傷的結果。

124.骨珍珠(ossous pearls):高壓電擊造成電流燒傷,燒傷可達骨質造成骨壞死、角質破壞和無機物熔化,熔化產物稱為骨珍珠 。骨珍珠由磷酸鈣融合形成,呈珍珠大的小體,灰白色,內有孔腔,多在受損骨的表面。

125.雷擊死(lightning death):受雷擊造成的死亡稱雷擊死。夏季多見。

126.雷擊綜合征(lightening syndrome):受害人受到雷擊不死于即刻,而可能產生雷擊綜合征 。表現為意識喪失、外周或腦神經功能暫時障礙、閃
電性麻痹、傳導性耳聾及皮膚燒傷等。
127.雷擊紋(lightning mark):雷電通過的皮膚遺留的紅色或薔薇色枝狀或燕尾狀斑 。由不同的紅線組成,多見于頸胸部、少數可發生在腹部和大腿處 。一般死后24h內消失。這種特殊花紋是雷擊傷的證據,具診斷價值。
| 發表于 2023-1-17 09:04:55 河南| 發自安卓客戶端
感謝分享
| 發表于 2023-1-20 10:23:44 山東| 來自小霸王手機
感謝分享
| 發表于 2023-1-20 20:55:53 江蘇
感謝分享
| 發表于 2023-1-20 23:43:26 貴州| 發自安卓客戶端
感謝分享
| 發表于 2023-1-21 12:55:41 貴州| 來自小霸王手機 發帖際遇
感謝分享
| 發表于 2023-1-22 17:22:20 山東| 來自小霸王手機
感謝分享
返回版塊
12
尚未登錄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加入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