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青草国产成人av片免费/香港三级日本韩国三级专线/国内自拍在钱/天堂国产女人av

回復

犯罪心理學

樓主: 匿名 | 查看: 2193 | 回復: 24

查看: 2193|回復: 24

[知識科普] 犯罪心理學

簡潔模式
匿名
發表于 2023-3-14 21:07:57 河北
犯罪心理學:廣義的犯罪心理學,是指運用心理學的原理研究犯罪主體的心理、行為以及犯罪對策中心理問題的一門學科。

犯罪人格:人在后天早年的社會化缺陷下造成的個人長期與違法生存方式相伴,或因違法犯罪而長期與監所為伍,在接近犯罪化而非正常社會化的過程中形成的一種較穩定的犯罪傾向和犯罪個性特征。 武器效應:社會心理學家伯克威茨1978年以\武器效應\研究為根據,進一步修正了挫折——侵犯理論。攻擊行為的發生除了挫折產生的憤怒等消極情緒狀態,還依賴“武器”等情境侵犯線索,例如當被激怒的人們看到手槍比看到羽毛球拍時實施了更多的電擊。后來,人們將武器增強侵犯行為的現象稱為\武器效應\。犯罪情境:是指被犯罪人感知和清晰意識到的、對發生犯罪行為有直接影響的具體環境。犯罪情境主要包括侵害對象、現場條件、現場氣氛。

犯罪心理畫像:指在心理學研究基礎上,在偵查階段根據已掌握的情況對未知名的犯罪嫌疑人進行相關的行為、動機、心理過程、心理狀態以及心理風格等分析,通過文字形成對犯罪嫌疑人的人物心象描述。 準繩問題測試法:準繩問題又叫控制問題或刺激問題,涉及一般的反社會行為,是每個人都可能曾經做過或者曾經生活中的某個時刻非常想做的;相關問題又稱為主題問題,是指那些明確涉及案情的問題,也就是測試所需要甄別的問題,它是測謊中的核心和要害問題。準繩問題測試法是用準繩問題來激發被測試的一個應激反應,以便和本次測試的相關問題進行比較的心理測試方法。

準繩問題測試法的基本假設是:無辜者對準繩問題反應強于相關問題;有罪者更關注的是相關問題而非準繩問題,而且有罪者會對相關問題撒謊,并會因擔心謊言被揭穿而恐懼,這就導致他/她在相關問題上的心理反應強于準繩問題。犯罪決意:是犯罪動機由決定階段向執行階段轉化和過渡時出現的心理現象。指行為人已就在實施犯罪行為做出最后的決定,即將付諸實

施。

犯罪動機:是指激發、推動并維持犯罪人實施犯罪行為并達成一定目標的內在動力。

犯罪目的 :是指犯罪人頭腦對實施犯罪行為所要達到的預期結果的反映。

去個性化:是指在群體的影響下,群體的成員會違反他們在社會情境中常常遵守的社會準則,做出一些個人單獨活動時不會出現的行為。 防御機制:個體在無意識中,為消除由心理沖突或挫折引起的焦慮,維持和恢復心理平衡而采取的一種自我保護的方法。包括:合理化、否認(否認責任、否認損害、否認被害人、責備批評者)、比擬、投射等。二、知識點

1、犯罪心理學研究的困難性和有利條件 答:犯罪心理研究的困難性: (1)犯罪心理活動的封閉性; (2)犯罪心理研究的繼時性; (3)犯罪行為的不可重復性 犯罪心理研究的有利條件: (1)既往經驗; (2)悔罪罪犯的供述;

(3)科技技術的運用;如測謊技術、心理測驗量表等。 2、社會學習理論關于攻擊行為的保持和調節機制 答:攻擊行為的保持和調節機制有三個方面:

(1)外部強化:攻擊行為導致直接的有利結果,如食物報酬、社會贊許、排除痛苦、被害人的痛苦表現。

1)實物報酬:搶劫、盜竊、詐騙獲得財物。2)社會贊許:少年犯罪團伙和有組織犯罪中。3)排除痛苦:通過攻擊行為擺脫侮辱和虐待。4)被害人的痛苦表現:報復型行兇者或心理變態者。(2)替代強化:他人實施犯罪行為受到獎勵或者懲罰的后果對觀察者的影響。法律通過嚴懲重犯達到對潛在犯罪人的威懾作用。

(3)自我強化:個體根據自己設立的行為標準,以自我獎懲的方式對自己的行為進行調節。

1)就文化而言,在一個崇尚武藝的攻擊性文化中,社會成員從攻擊行為的勝利中感到驕傲,從失敗中感到恥辱,尚武精神成為人們保持攻擊行為的內在源泉。2)就個人而言,受過良好教育的人較少表現出攻擊行為,其重要約束機制就是預期的自我譴責和良心不安;缺乏道德自律的人則相反,他們對攻擊行為較少體驗到自責的痛苦。

3、犯罪人常用的防御機制

答:在實施犯罪行為之前,犯罪人在內心充滿了矛盾沖突。為了克服內心沖突,減輕心理緊張,犯罪人往往會采取各種形式為自己將要實施的犯罪行為進行自我辯解。犯罪人在犯罪前采取的防御機制包括合理化、比擬、投射、補償等。(1)合理化。犯罪人在即將進行犯罪活動之前,常常用一些似是而非的理由來粉飾自己不光彩的行為,以求內心平靜。

(2)比擬。就是犯罪人把自己的犯罪行為與社會歷史上和現實生活中有價值或有名氣的人或團體進行相比較,從而提高自己的自信心,以便從容的、理直氣壯的實施犯罪。

(3)投射。是指犯罪人將自己的觀點、欲望、態度、性格特點等反射到別人身上,認為別人也和自己一樣。也就是所謂的“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4)補償。有的犯罪人由于自己的生理缺陷,社會經濟條件差,受教育程度低等原因,在社會交往中常常受挫。為了挽回自尊,往往采取一些過激行為來彌補自己的缺陷。

(5)否認。犯罪人否認責任、否認損害、否認被害人、責備批評者。4、莫菲特關于青少年犯罪所依循的兩條路徑的觀點。 答:莫菲特關于青少年犯罪所依據的兩條路徑是:

(一)青春期路徑。其特征如下: (1)大多數青少年犯罪依循的路徑;

(2)犯罪行為大約在青少年早期開始,并維持整個青春期,但在成年早期就會停止。

(3)犯罪受環境影響較大。

(4)具有較好的學習成績和社會技能。 (二)終身持續路徑。其特征如下:

(1)是少部分的青少年犯依循的路勁,主要是男性。

(2)終身持續犯罪人(LCP)是指兒童及清朝年犯罪行為會持續到成年期,且有跨時間的持續性和跨情境的穩定性。 5、精神分析學派的犯罪觀

答:精神分析學派的主要代表任務有弗洛伊德、阿德勒、埃里克森、沃倫、Bowlby等, (一)弗洛伊德的犯罪觀1)本能論。早期的本能分為:性本能和自我本能;后期的本能分為:生的本能和死亡的本能;人類死亡本能的攻擊性和破壞性的滿足就會導致犯罪;性本能是人類最強大的本能之一,性欲的力量必然會嚴重地沖擊文明社會。 (2)潛意識論。

(3)人格結構論。弗洛伊德將人格分為本我、自我、超我。本我遵循快樂原則,自我遵循現實原則,超我遵循道德原則。本我中的原始本能是犯罪的根源 (二)阿德勒的犯罪觀

阿德勒反對弗洛伊德的本能犯罪論,他認為人犯罪是因為追求優越,之后受到阻礙,產生自卑感,一般人采取不符合社會要求,適當的補償行為克服自卑感,而犯罪人采取不符合社會要求,過度的補償行為來克服自卑感;主要指那些身體有缺陷、受過錯誤的家庭教養以及社會經濟條件低劣的人。 (三)埃里克森的犯罪觀埃里克森的自我同一性理論闡述了它的犯罪觀。自我同一性是關于自己是誰,在社會中應占什么樣的地位,將來準備成為什么樣的人,以及怎樣努力成為理想中的人的一系列感覺。如果自我同一性混亂,個體有無法是內部和外部達到平衡,有可能產生犯罪行為。 (四)沃倫的犯罪觀

(1)犯罪行為是神經官能癥的一種狀態,這種形態基本上 不同于任何別的神經官能癥;(觀察學習)

(2)犯罪人經常被一種強迫性的追求懲罰的需求所困擾,便以減輕從無意識的欲望中產生的罪惡感和焦慮;(親歷學習)

(3)犯罪行為可能是獲得在家中得不到滿足的需要和欲望的替代性滿足的一種手段;

(4)犯罪行為往往是由于外傷性事件引起的,這種事件使個人的記憶受到抑制;

(5)犯罪行為可能是替代性敵意的一種表現。 (五)Bowlby的犯罪觀

Bowlby的母愛剝奪理論認為兒童在5歲之前是需要與他人保持持續不斷的親近關系,如果這種依戀被中斷,有可能使個體產生越貴行為。6、犯罪動機的形成和發生變化一般要經歷的階段 答:犯罪動機形成的條件:

(1) 一定強度的需要促使形成犯罪動機 (2) 不合理、不正當的需要促使形成犯罪動機 (3) 合理但滿足方式不當的需要形成犯罪動機 (4) 外部不良誘因引發犯罪動機

(5) 內在需要與外在的誘因交互作用形成犯罪動機 犯罪動機發生變化的一般要經歷的階段:

(1)萌發階段又稱犯罪意向階段。在這個階段,犯罪動機首先,具有初始性;其次,具有模糊性;最后,具有內隱性。

(2)過渡階段又稱明確動機階段。此時的犯罪動機上升到人的意

23

25

分享

1 | 發表于 2023-3-14 23:03:22 貴州| 來自小霸王手機 發帖際遇
感謝分享
| 發表于 2023-3-15 08:31:57 江蘇 發帖際遇
感謝分享
| 發表于 2023-3-16 15:50:21 重慶| 發自安卓客戶端
感謝分享
| 發表于 2023-3-16 23:49:42 湖南| 發自安卓客戶端
感謝分享
[已注銷]
該學員已被刪除
| 發表于 2023-3-17 21:26:24 | 發自安卓客戶端
感謝分享
| 發表于 2023-3-18 06:01:17 河南| 發自安卓客戶端 發帖際遇
感謝分享
| 發表于 2023-3-19 07:48:21 山東| 發自安卓客戶端
感謝分享
頭像被屏蔽
| 發表于 2023-3-20 22:41:01 湖北| 發自安卓客戶端 發帖際遇
感謝分享
| 發表于 2023-3-21 22:42:13 安徽| 來自小霸王手機
感謝分享
返回版塊
12
尚未登錄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加入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