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白花女主所謂的天真單純善良,要么是因為缺乏社會實踐經驗,要么是智力低下或接受能力較差。說白了,要么是二愣子要么沒見過世面。
正方說動物存在食物鏈的關系,而且用的是“它們”,我想提醒一下,人類也僅僅只是食物鏈中的一環,人類雖然擁有復雜的情感和聰明的頭腦,但我們并不比其他動物要高尚(不好意思扯得有點遠),我們作為一種生物,一切行為的基礎必然也是為了生存,必然也是出于本能
舍生取義這個東西跟善良有啥關系,你說ta英勇無畏還差不多
和尚因為點疤疼跑出寺廟,側面證明了我第二段所提出的觀點。如果和尚是真的和尚,他的心里只有“善”,他就不會懼怕點疤的疼痛。至于“幫助與自己投緣的陌生人并不貪圖利益”這一方面是在模仿先前救他的和尚的行為(模仿學習也是大部分動物的基本技能),一方面是因為利他行為,即當我們在無利可圖或不期待任何回報的情況下,依然關心和幫助別人,利他行為的科學解釋有以下幾點:
1、社會交換理論
社會交換理論把幫助行為看做和其他社會行為一樣, 是由對代價最小化和收益最大化的追求所驅動的。
我們的付出是為了獲得回報,包括外部回報和內部回報,因此我們會最熱心地幫助那些對我們有吸引力的人,幫助那些我們渴望得到其贊許的人。人們在違規后,經常會更愿意為他人提供幫助,因為他們想通過這種形式來消除內疚感和維護自我形象。
2、社會規范
社會規范論認為,人們的行為都是按照社會所贊許、提倡和肯定的規范準則來進行的,都是對這些規范進行學習并且內化的結果。它代表的是一種社會期望,它規定了我們生活中適宜的行為和應盡的義務。
如果我們接受、遵守和服從這些規范,意味著我們自身的社會存在得到了社會的承認和肯定,如果拒絕、違背這些規范就會招致群體的排斥、社會的非難及遭受懲罰。生物學家羅伯特?特里弗斯認為,一個有機體幫助其他個體,是因為它期待得到回報性的幫助。付出者希望日后成為獲得者,不做出互惠行為則會受到懲罰。
下一點下一點
小說中的大反派對家人善良是因為進化理論。生命的本質就是使基因存活下來。我們的基因驅使我們采用某些能使其存活機會最大的方式。我們的祖先去世后,他們的基因卻得以延續,規定我們的行為方式,以繼續延續它們。
所以進化心理學推測,幫助親屬行為的目的在于親緣保護和互惠。至于徒弟麻,一方面由于徒弟可為ta產生利益,一方面可理解為利他行為和進化理論的延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