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時間在法醫學中又稱死后間隔時間。死亡時間的準確有效推斷,是法醫學實踐工作中最核心的任務之一。推斷死亡時間一直是法醫病理學的重點和難點之一。在刑事案件的偵察工作中有著舉足輕重, 不可替代的作用, 它為偵察工作提供線索, 縮小偵察范圍,對確定兇犯和排除嫌疑人等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受到國內外學者的廣泛關注和研究。
摘要:對死亡時間的推測, 是法醫學鑒定的重要內容之一, 也是尸體檢驗后必須要解決的問題。本文從早期死亡時間推斷方法、晚期尸體死亡時間推斷、死后化學變化推斷死亡、尸體上昆蟲生長發育的狀況推斷死亡時間、組織生化等方面,對與死亡時間推斷有關方面的研究方法和進展做一綜述。
關鍵詞:死亡時間 推斷
1、早期死亡時間推斷
早期死亡時間即死后24h內推斷至關重要, 常通過觀察尸溫、超生反應、尸僵、尸斑、尸冷等現象來推斷死亡時間。
1.1 尸溫尸溫作為經典的死亡時間推斷方法已有上百年歷史,操作簡便快捷、成本低廉、結果相對可靠,至今仍然在法醫實踐工作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尸溫變化受季節變化、環境溫度、尸體衣著、肥胖程度等諸多因素影響,并且在不同地區、不同緯度間存在一定差異,因此仍有相關研究不斷對其進行歸納和完善。直腸是經典的尸溫測量部位,通過對肛溫和其他5個部位的尸溫進行對比,發現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從理論上證實了操作簡便的直腸尸溫是實踐工作的首選。
1.2 超生反應超生反應是指個體死亡后的一定時期內,組織器官對物理和化學刺激做出功能以及形態上的反應。死后骨骼肌的興奮性不斷下降,根據骨骼肌對機械刺激和電刺激的興奮性推斷死亡時間一直是研究的熱點。根據死因將大鼠分為窒息、急性失血、慢性失血3組,通過比較腓腸肌電刺激興奮性,發現起始潛伏期這一指標在3組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據此認為該指標可作為推斷死亡時間的依據。
1.3 尸僵尸僵是早期尸體現象之一, 尸僵形成機制尚未明了, 可能與三磷酸腺苷學說和乳酸學說有關。但可通過超微測定肌節長度來推測尸僵強度, 結果發現肌節越短, 尸僵越強;肌節越長,尸僵越弱, 肌節長度與肌肉收縮強度呈負相關, 尸僵在死后4- 6h達到最低點 。
1.4 尸斑死后由于血液淤滯,血液在重力作用下向低處體表分布而產生尸斑,影響尸斑色澤的主要因素為血紅蛋白和黑色素。有研究通過分光光度計對尸斑的色度、色澤等指標進行定量分析,結果表明死后72h 內尸斑變化與死亡時間具有較好相關性,這種對死后早期尸體現象進行量化分析的方法為死亡時間推斷提供了新的思路。
1.5 尸冷
尸冷是早期尸體現象之一, 尸檢受諸多內外環境因素的影響, 有時利用尸冷推測死亡時間作為參考可以達到其它尸體現象達不到的效果, 通過準確推斷死亡時間成功破案。
2、晚期尸體死亡時間推斷
尸體蛋白質在腐敗細菌的作用下分解液化,逐漸毀壞和消失。尸體腐敗還產生具有惡臭的刺激性氣體。影響尸體腐敗的因素有蛋白質、腹腔腐敗氣體氣壓、白骨化等因素。
2.1蛋白質蛋白質是生物體的基本組成成分之一,蛋白質約占人體質量的20%,是形成人體細胞、組織和器官的基礎。死后在多種蛋白水解酶和腐敗菌的作用下,機體蛋白質成分逐漸分解成為氨基酸和小分子含氮物質。通過免疫印跡、免疫組化法結合圖像分析技術對死后蛋白質含量進行半定量測定,可擬合出蛋白質與死亡時間關系曲線,對死亡時間進行有效推斷。蛋白質的降解過程受到環境溫度和腐敗菌等條件影響,其實際應用價值仍有待進一步深入研究。
2.2腹腔腐敗氣體氣壓對腹腔腐敗氣體氣壓研究也有助于推斷死亡時間。據測出氣壓結果顯示, 溺死尸和陸地死尸腹腔腐敗氣體氣壓有顯著差異,而陸地死尸不因處理方式和體重其氣壓有所變化。測壓結果顯示, 按其趨勢分為3個階段,第一階段上升期即腐敗產生期, 第二階段高峰持續期即持續階段, 第三階段下降斷即高度軟化自溶期。測定腹腔腐敗氣壓的最佳階段為第一、第三階段, 各種外界因素對第一階段影響最大, 對二、三階段影響依次變小。
2.3白骨化白骨化是指腐敗細菌作用引起尸體軟組織全部崩解,導致尸骨裸露的過程。 在法醫實踐中,對田野、森林、江河中發現來歷不明的尸骨或開棺復驗時,對高度腐敗或完全白骨化的尸體,常需推斷死亡時間。法醫學中對土中白骨化骨骼, 判斷其死亡時間推斷的方法有以下幾種:形態學觀察、熒光反應、血清蛋白沉淀 反應、骨蛋白與甘油三酯含量測定、骨骼含氮量測定、牙齒變化,毛發變化。
3、從死后化學變化推斷死亡時間
3.1 眼球玻璃體鉀離子濃度人死后視網膜細胞自溶,原存于細胞內的鉀離子,逐漸進入玻璃體內。據研究,玻璃體鉀含量隨死后經過時間的延長呈規律性升高,每小時約為0.17mEq/L。
3.2血液的變化
正常血液中乳酸含量為1mEq/L,死后1 h乳酸含量可增加2倍,死后12-24 h可增加50-70倍;尸體血液中非蛋白氨的含量隨死后經過時間的延長而增高,可以用于死后24 h之內死亡時間的判斷;尸體血液中的鈉隨死后經過時間的延長而降低,平均每小時下降0.9mEq/L。死后組織細胞酶的活性變化于死后經過時間也存在一定關系。
3.3腦脊液的變化死后10 h內,腦脊液乳酸含量有規律性的升高,10 h以后升高速度減慢并失去規律性;死后30 h之內,非蛋白質氮成差級增加,以后增加速度減慢,腦脊液中的鉀在死后20 h內呈規律性增加,氮20 h之后變異較大,不宜用于死亡時間的推斷。
3.4根據組織學變化
機體死亡后組織中的各種化學物質功能停止、生物活性消失、濃度逐漸降低,通過生化物質含量變化進行死亡時間推斷是法醫病理學的重要研究方向。某些器官如肝、心、骨骼肌等,在死后組織細胞的形態改變與死后時間關聯方面有一定的規律性,也可作為死亡時間推斷的參考。如肝臟,死后6 h出現血管的擴張溶血,12 h血細胞滲出等。
4、根據尸體上昆蟲生長發育的狀況推斷死亡時間20世紀80年代隨著法醫昆蟲學在國際上的迅速發展對偵破工作中的死亡時間、死亡地點、死亡原因特別是死亡時間的推斷開辟了新途徑。
4.1對昆蟲幼蟲的超微結構的觀察來鑒定昆蟲種類
常見尸食性蠅類如巨尾阿麗蠅、絲光綠蠅、大頭金蠅、肥須亞麻蠅、紅頭麗蠅的幼蟲均需經過二齡幼蟲的形體變化,然后再發育成蛹。以蠅類幼蟲的生長發育速率來估計死后經過時間是對傳統法醫昆蟲學方法的進一步補充和發展。蠅蛆的生活史,是指蒼蠅從產卵、孵化成蛆,蛆蟲生長成熟之后變成蛹,成蠅后破殼而出在現場遺留蛹殼,完成一代蠅蛆的過程。由于蠅蛆各個生長階段具有規律性,因此在蠅蛆破壞尸體的情況下,是可以運用蠅蛆的生活史判斷死亡時間,特別是晚期尸體死亡時間的。蠅蛆生活的各個階段所需時間受多種因素的制約,其中可以進行定量分析的主要是季節、氣溫和濕度。蛆蟲在不同溫度下的發育速率可以用體長、體重等指標來表示。法醫昆蟲學通過研究蛆蟲體長與溫度、時間之間的相關性。可以對死亡時間作出較為精確的推算與估計。幼蟲在顯微鏡鏡下主要是觀察各體節棘帶、第一胸節前緣棘帶側而的剛毛、前氣門、后氣門以及第 7、8 腹節背而表皮等部位的結構差異從而鑒定出各個幼蟲的種類。
4.2取幼蟲送實驗室進DNA ,PCR 擴增技術進行幼蟲種類鑒定昆蟲種類的出現表現出較強的規律性。最旱在腐敗尸體、尸塊上出現的主要是雙翅日的蠅類。而且大部分屬于麗蠅科(巨尾阿麗蠅、絲光綠蠅、大頭金蠅等)。這些昆蟲成了旱、中期出現在腐敗尸體、尸塊上的昆蟲區系的優勢種。故法醫昆蟲學依據麗蠅科的生活特性,可以較準確地推斷出腐敗尸體、尸塊的時間。而鞘翅目的步甲、閻甲等捕食性昆蟲,主要在中、晚期腐敗尸體、尸塊上出現;隱翅蟲、露尾甲,主要出現在尸體高度腐敗期或干化期;而郭公蟲、金龜子等腐食性甲蟲,則主要出現于腐爛尸體晚期或干化腐尸。因此,若在腐敗尸體、尸塊上采集到甲蟲的話,這證明己是尸體腐敗的晚期。 酪蠅屬在尸體上也發生較遲。當麗蠅、綠繩、麻繩屬等尸體上常見的旱、中期蠅類開始減少時。酪蠅屬在尸體上卻逐漸增多。故酪蠅的出現往往亦在腐敗尸體的晚期。水蛇科和皮科幼蟲也可出現在腐尸上。但其幼蟲之形態與雙翅目蠅類的幼蟲且甚相同一般從外形上易于鑒別。此外,螞蟻作為既取食于尸體、尸塊,又取食于蛆蟲的昆蟲類群,則可存在于尸體、尸塊上的整個過程中。但其出現的高峰期一般在尸體(塊)腐敗開始后不久至腐敗末期(或干化期)。在腐尸上出現的昆蟲均隨季節性(隨溫度)變化而變化。除夏、秋季昆蟲區系的演替大致相似外。春冬季腐敗尸體上出現的昆蟲種類均有較明顯的變化。故在實際辦案中要注意把握腐敗尸體、尸塊上各類昆蟲成蟲的出現是在人體死亡后才到達尸體、尸塊上的。因此,我們在推斷死亡時間時不要忽略加上在昆蟲出現前的尸體死亡時間,否則推斷出的時間很容易出現偏差。除此之外,在同一季節的不同時期,由于環境溫差的變化,濕度的變化,室內與室外的不同(若室內又有樓層高低的不同)等等因素,都應充分考慮,只有綜合性考慮問題,才有可能把從腐敗尸體(塊)收集到的昆蟲較好地應用于刑事案件的偵查實踐中去,才有可能把腐敗尸體(塊)的經過時間推斷準確。
5、根據腸胃內內容物消化程度判斷死亡時間
5.1胃內食物消化和排空程度,取決于食物的性質
以米飯、蔬菜類食物為例,如果飯粒、蔬菜外形較完整,乳糜減少,只有少量食物進入十二指腸,則一般應當是在飯后 1~2 h死亡的。如果胃內食物全部成乳糜狀,只有極少的飯粒、蔬菜殘渣,食物已進入大腸,則大約是在飯后 4 h死亡的。胃內食物已全部排空,或者僅殘存如青菜頭粗皮纖維、海帶皮等硬質蔬菜皮,則在飯后 4 ~6 h死亡。如果胃內容物是肉類或油膩重的不易消化的食物,則進食至死亡的時間的推斷應當相應延長。
5.2運用胃內容物消化和排空程度來推斷進食到死亡的時間
運用胃內容物消化和排空程度來推斷進食到死亡的時間,應當充分考慮兩個因素:一是不同的人的消化能力和腸道推進食物的速度是有差異的;二是人死后胃腸蠕動和消化酶的作用還要持續一段時間,使食物繼續推進和消化。這種情況在尸溫下降緩慢時更為明顯。
6、從其他方面推斷死亡時間6.1超生反映進行推斷
其種類很多,可用作推測死亡時間的超生反應有:如心跳停止后4 h左右,瞳孔對依色林和阿托品仍有縮瞳和擴瞳反應等。死后,軀體的組織、器官對刺激還能發生一定反應肌肉的超生反應:人死后2 h內,幾乎所有肌肉受機械刺激后均可發生收縮反應,尤以肱二頭肌為甚,并且不受環境氣溫高低的影響。死亡2 h后,則多半只能引起打擊處肌肉收縮。死亡超過5 h,一般即不再發生明顯的肌肉收縮。死后皮下出血:在進行上述機械刺激試驗過程中,被打擊的部位可形成皮下出血斑。其出現率隨死后時間的延長而迅速下降。如將藥物直接注入眼房內,則死后20 h,仍可是陽性反應。汗腺的超生反應:汗腺在腎上腺素、阿托品等藥物作用下,死后30 h內,可有發汗反應。
6.2 DNA進行推斷DNA是生命遺傳物質,由許多脫氧單核苷酸組成的線形雙螺旋大分子,是細胞內重要的遺傳物質, 主要分布在細胞核內。應用DNA 高度特異性染色方法改良法, 結合計算機圖像分析技術,對人死后胸骨骨髓細胞核DNA 含量變化與死亡時間的關系進行研究。國內外法醫學工作者通過大量試驗性研究證實死后細胞核DNA含量與死亡時間呈負相關系,即死亡時間越長,可通過測定死后骨髓細胞核DNA 含量的測定來推斷較晚期尸體死亡時間。盡管應用DNA技術在理論上、技術上有一定優點, 但是由于外界環境溫度、死亡原因、損傷、淤血程度, 細菌繁殖及疾病等因素影響死后DNA含量, 并隨取材部位而異。另外由于實驗方法、條件以及操作人員等各方面的差異,使得結果難以客觀化、標準化。大部分實驗仍集中在動物尸體上,離人體尸體研究有一段相當長距離,有待探討。
6、3根據膀胱內尿液的多少推測死亡時間在夜間死亡的人,還可以根據膀胱內尿的充盈程度來推測死亡時間。按照常人的習慣,睡覺前要排尿,如果尸檢時見膀胱內尿量甚少,則可能是睡后2—3 h內死亡;如果尿量甚多,則可能是半夜死亡。只是這種情況偶然性較大,所以只能作為參考,而不能僅憑此來判斷死亡時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