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巴納姆效應 Bamum Effect
人很容易相信一個籠統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并認為它特別適合自己并準確地揭示了自己的人格特點,即使內容空洞。
(2)登門檻效應 Foot In The Door Effect
又稱得寸進尺效應,是指一個人一旦接受了他人的一個微不足道的要求,為了避免認知上的不協調,或想給他人以前后一致的印象,就有可能接受更大的要求。
(3)暴露缺點效應 Weaknesses Exposed Effect
對于一個德才兼備的人來說,適當地暴露自己一些小小的缺點,不但不會影響形象,反而會使人們更喜歡他。
(4)吊橋效應 The Effect of Suspension Bridge
一個人提心吊膽地過吊橋時,會不由自主地心跳加快。如果這個時候,碰巧遇到另一個人,那么他會錯把由這種情境引起的心跳加快理解為對方自己心動,才產生的心理反應,故而對對方滋生出愛情的情愫。
(5)富蘭克林效應 Frankl in Effect
相比那些被你幫助過的人,那些曾經幫助你的人會更愿意,再幫你一次。換句話說,讓別人喜歡你的最好方法不是去幫助他們,而是讓他們來幫助你。如果想得到別人的好感,主動開口是沒壞處的。
(6)拆屋效應 House Effect
魯迅先生曾于1927年在《無聲的中國》中寫道:中國人的性情總是喜歡調和的,折中的,譬如你說,這屋子太暗,說在這里開一個天窗,大家一定不會允許的,但你主張拆掉屋頂,他們就會來調和,愿意開天窗了。首先提出很大要求,接著提出較小,較少的要求,在心理學上,被稱為"拆屋效應"。
(7)搭便車效應 Free Rider Effect
在利益群體內,某個成員為了本利益集團的利益所作的努力,集團內所有人都有可能得益,但其成本則由這個人承擔。
(8)蘇東坡效應 SuDongpo Effect
蘇東坡有句詩:“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也就是說,人們對"自我"這個猶如自己手中的東西,往往難以正確認識;從某種意義上講,認識"自我"比認識客觀現實往往更加困難,社會心理學家將人們難以正確認識"自我"的心理現象稱之為"蘇東坡效應"
(9)青蛙效應 Frog Effect
把一只青蛙直接放入沸水中,它會被燙的一躍而出;而把青蛙先放入溫水中,它起初會安然自得,隨著慢慢調高水溫,它會變得俞加虛弱,失去脫險能力,直至死亡。
(10)禁果效應 Forbidden Fruit Effect
在沒有說明禁止理由時,越是禁止和隱瞞,就越能引起人們的好奇和窺探的欲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