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實需求: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
當我們談成長、發展時,我們到底在談什么? 本理論將成長與發展視為兩種概念,其中“成長”指人格達到健全獨立的過程,而“發展”指人生規劃與目的,二者會相互影響。 首先來談成長。自出生之日起,許多事情便已經注定,無論外部決定的家庭環境、地域、父母身份,還是基因決定的身高、外貌、膚色、天賦,這些東西都不是人力能輕易去改變的,且在人自嬰兒時期到成人時期的過渡中,不同的遭遇也會對人的心理產生影響。善妒、易怒、懦弱、自卑,這些性格方面的缺陷往往與早年間的種種經歷,包括未被滿足的欲望、安全感的缺失、來自他人的否定等有關。 成長是有階段性的,這也意味著人的需求會隨著成長階段不斷變化,這些需求是否在合適的階段得到了滿足,直接影響日后的性格和行為。以爺的親身經歷而言,在13~14歲前,爺的思維能力完全是以近似于本能的方式在運作,之后才能開始以具體的語言方式思考。在青春期之前的所有遭遇會以這種無法以文字描述的方式記錄在人的潛意識中,在日后化作不知來源的想法和脾氣,而且根據人基因決定的本性不同(爺相信基因在性格的某些方面是有重要作用的),同樣的事件對人也可能產生不同的影響,同樣是目睹暴力事件,恐懼和崇拜都有可能會產生,究竟是模仿或遠離,日后的引導盡管占了很大方面,但也不應忽略這種天生的細微差異。 成長的最終目的是養成一個獨立健全的人格,人在精神上的痛苦往往來源于此。談到健全,絕大多數人在成長過程中或多或少都有被忽視了的需求甚至創傷,在真切地意識到這些被忽視的需求和創傷的存在,以及他們對自己的性格與生活產生了怎樣的影響之后(這里爺用了“意識到”,因為人長大了真的不太會去想這些事,這也是為什么爺把真實需求的可抑制性列為“高”的原因之一)——想交朋友,卻總是把接近自己的人推開;想談戀愛,卻沒有勇氣和自信去接觸和表白;想冷靜的和人交談,卻止不住的發脾氣;看到別人的好東西,第一感受居然是攀比和嫉妒——這種需求和行為上的矛盾以及錯誤情緒的產生(有些情緒是合理的,這里討論的是那些與個人三觀相違背的情緒),導致了人的不自洽。想要完善自己的人格,必須要找出這些行為的根源,那些過去生命中真實發生的事件,直面它,解決它,讓自己釋懷,有些痛苦要么會伴隨一生,要么會以更痛苦的方式被抹除。 再談獨立,獨立要求人有獨自面對和承擔一切的勇氣,在現代這樣一個龐大的社會中,獨立其實并非是一個必選項,前提是能做到終生將自己置于某種或多種庇護之下,然而一切都有代價,被永遠庇護的前提是被永遠掌控,并且還要有被掌控的價值,不想活在被拋棄的恐懼中,還是來看看怎么獨立吧。獨立最重要的就是意識到沒有退路,永遠覺得有退路,就永遠談不了獨立。所謂退路,就是“大不了”,大不了回村種地,大不了繼承家業,大不了從頭再來,這些大不了就是一個人的遇到困難、犯錯、不思進取時的底氣。世界并非一成不變,這些退路不會永遠都在,也不會永遠有效。面對任何不合心意的地方,有能力就去改變,否則只能接受。 談到獨立,終于能提一提發展了。爺認為,人的生存目標決定了發展方向,而生存目標往往不止一個,人的目標可以同時包括許多方面,學業有成、結婚生子、建功立業、理想職業、藝術追求、財富積累,而且隨著年齡增長和閱歷積累,這些目標大概率會不斷更新,然而人畢竟是活在現實中,人人都受困于自身的局限性以及生活的不確定性。再喜歡的運動,沒有天賦也成不了運動員;再喜歡的人,沒有緣分也走不到最后;再多的準備,往往也敵不過一次意外。這些無奈會出現在生命中的許多方面,這也是獨立的一大難關:接受并和解。創傷可以治愈,但傷疤一直會在,它時刻提醒著人因為能力、出身、意外這種種原因留下的種種無奈、不甘、失敗、遺憾,這是一道永遠繞不過去的坎,甚至既無法逃避也無法面對,只能接受。人要學會同時活在當下和未來,別為了現在而碌碌無為,也別為了將來抱憾終生。 有目的地發展還有一道繞不開的話題,當目的與目的發生沖突,甚至和生存發生沖突時,該如何取舍?事實上,除非那個選擇其實是錯的,否則所有選擇都會令人后悔。在此只能勸告所有有此疑惑的人,要誠實,要多想,別被情緒所左右。 鑒于人的生存目的不同,真實需求是一類可不斷變化的需求,與其他需求的邊界并不十分明顯,具體的真實需求只能以個人情況為劃分依據,因此不做贅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