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青草国产成人av片免费/香港三级日本韩国三级专线/国内自拍在钱/天堂国产女人av

回復

刑偵心理學十大“冷知識”

樓主: 278817 | 查看: 775 | 回復: 12

發表于 2025-9-6 21:54:50 貴州| 2025-9-6 21:59編輯 | 發自安卓客戶端
刑偵心理學是一門深邃的學科,其核心的理念在于理解人性,尊重科學,保持批判性思維,從而更接近事件的真相。因此,我將刑偵心理學中比較冷門但實用的十大冷知識整理成帖,希望以下的知識對你有幫助。




1. 情緒與記憶的精確性成反比:

情緒與記憶的精確性成反比是指受害者或目擊者對犯罪核心細節(如武器)的記憶高度清晰,是以犧牲周邊細節(如嫌疑人的衣著、環境特征)的記憶為代價。因此這并非是受害者或目擊者不配合刑偵調查的表現。

而情緒與記憶的精確性成反比的心理學原理是指在高情緒喚醒(如:恐懼、憤怒)狀態下,人體的應激反應會優先將注意力集中在威脅源上(也叫作武器聚焦效應),導致感知范圍變窄。這使得對中心事件的記憶深刻但可能扭曲,而對背景信息的記憶則變得模糊甚至完全缺失。

Tip:偵查人員需理解,目擊者證詞中某些細節的缺失或矛盾,可能恰恰證明了他們當時處于高度真實的情境中。不能因周邊細節模糊而全盤否定其核心證詞的可信度。

2.說謊者并非總是回避眼神交流:

試圖通過“是否敢于直視對方”來判斷謊言,是極不可靠的。高智商或經過訓練的說謊者會刻意增加眼神接觸的時長和強度,以顯得“真誠”;而許多誠實的、處于壓力下或文化背景強調謙遜的人(如某些亞洲文化),反而會下意識地避免直接眼神接觸。

說謊的可靠指標是“認知負荷”下的行為變化,而非單一行為。說謊需要耗費更多腦力來編造故事、監控自身行為并回憶之前說過的內容,這會導致微表情、語言停頓、手勢與語言的不協調等細微破綻。

Tip:應重點關注其陳述內容的一致性、細節的豐富性以及非言語行為與基線行為的偏離度,而非依賴眼神接觸這個孤立的、極易偽裝的信號。


圖1 不同緊張程度眼睛的表現

圖2 EAC眼神微表情解讀

3.記憶不是錄像帶,而是每次回憶時的重建記憶重構(莫名文藝起來)

記憶不是錄像帶,而是每次回憶時的重建是指每一次回憶時,都不是簡單地回放過去的畫面,而是大腦基于原始記憶碎片、當前知識、信念和外界信息(如他人提問方式、媒體報道)進行的“重新建構”。

記憶重構是伊麗莎白·洛夫特斯(Elizabeth Loftus)為主的心理學家的重要發現。記憶重構在有引導性、暗示性的詞語的問詢(如“你看到那個藍色的汽車了嗎?”而實際是綠色的)下語句中這類誤導性信息很容易被整合進目擊者的原始記憶,導致其后續堅信自己看到了藍色汽車。

Tip:因此審訊和詢問中的提問方式至關重要。必須使用中性、開放性的問題(如“你看到了什么?”)

4.“黑暗三聯征”與犯罪手法的“簽名特征”:

精神病態(Psychopathy)、馬基雅維利主義(Machiavellianism)和自戀(Narcissism)這三種人格特質常共存于高危險性的罪犯身上,這就是所謂的“黑暗三聯征”。他們的犯罪行為可能不僅為了利益,更為了滿足一種獨特的、儀式化的心理需求,即“犯罪簽名”

“犯罪簽名”不同于“犯罪手法”(可學習可改變)。手法是達到目的的手段,而簽名是犯罪者為了獲得心理滿足而實施的、不必要的多余行為(如特定方式的捆綁、擺放尸體、拿走特定紀念品)。

Tip:分析系列案件時,識別出穩定不變的“簽名特征”比追蹤不斷演變的“犯罪手法”更能精準地進行串并案和罪犯側寫,因為它直接指向罪犯深層的、穩定的心理動力。

5.自殺他殺判斷中的“死者剪刀”現象:

法醫現場偶爾會遇到死者手握剪刀、刀片等利器刺入自己身體,但創口角度和力度看似無法自己完成的情況。這并非一定是偽裝,可能是本能性抵抗的結果。

當人決心自傷或自殺時,意識層面下達指令,但身體在利器刺入的瞬間仍會觸發最原始的生存本能和痛覺回避反射,導致手部動作發生無意識的偏移、減速或退縮。這會造成創口特點與他殺相似。

Tip:法醫和偵查人員需綜合現場痕跡、死者生前心理狀態、遺書等多方面證據進行判斷,不能僅因創口匪夷所思就武斷排除自殺可能。

6.審訊中的“錯覺相關性”陷阱:

經驗豐富的審訊官也可能掉入一個陷阱,過早地形成“有罪”假設,隨后會無意識地更關注那些能支持該假設的信息(如緊張、口吃),而忽略或低估那些證明無辜的信息(如合理的解釋)。

這是認知偏見中的“確認偏誤”(Confirmation Bias)在刑偵領域的體現。一旦形成初步判斷,大腦會像篩子一樣,篩選并保留支持性證據,過濾掉相反證據。

7.絕大多數綁架案發生在受害者認識的“安全區”內:

與大眾認知相反,陌生人隨機綁架兒童(“糖衣炮彈”模式)的案件比例遠低于熟人作案。犯罪者通常是受害者家庭的朋友、鄰居、遠親或有一定交集的人。

因為熟人更容易利用已建立的“信任感”降低受害者的警惕心,從而獲得接近和帶走受害者的機會。這與“恐懼管理理論”中,人們對未知的、抽象的威脅(陌生人、陌生地域)感到極度恐懼,卻容易忽視身邊熟悉環境中的真實風險有關。

Tip:在調查失蹤案時,應首先并徹底排查受害者的社會關系網,而不是立刻將全部精力投入對陌生人的大海撈針式搜尋中。

8.虛假供認的心理機制:

虛假供認是指一個理智的正常人,在長時間、高壓力的審訊下,可能會承認一件自己根本沒有做過的事。這并非因為他們“傻”,而是特定的心理機制被激活。而這種特定的心理機制叫作“服從”與“內化”。

服從:為了立即終止無法忍受的審訊壓力(如睡眠剝奪、恐嚇、承諾釋放),被迫順從權威的指示。

內化:在極度疲勞和暗示性提問下,個體會開始懷疑自己的記憶,最終相信“可能是我做的,只是我不記得了”,并將外界提供的情節內化為自己的記憶。

9. 縱火犯的深層動機遠非“報復”或“謀利”:

許多縱火案,特別是系列縱火案,其核心動機是縱火者為了獲得一種“權力感”和“興奮感”,以對抗內心深處無力、抑郁和性壓抑的情緒。火焰的燃燒過程對他們是一種病態的性喚起或情感釋放。

這屬于行為動機分析。縱火行為本身,而非其結果帶來的感官刺激和心理滿足,是驅動其犯罪的根本原因,被稱為“興奮型”或“權力斷言型”縱火。

10.“破窗效應”與環境犯罪預防:

一個社區的物理環境(如是否有涂鴉、破損的窗戶、無人打掃的垃圾)會無形中影響和促進犯罪的發生,這就是所謂的破窗效應。而修復物理環境本身,就是一種有效的犯罪預防策略。

混亂、破敗的環境會傳遞出“無人關心、缺乏監管”的信號,這既降低了潛在犯罪者被發現的風險預期,也削弱了守法居民的社區歸屬感和干預意愿,從而打破了抑制犯罪的社會 Informal Control(非正式控制)。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圖片或附件資源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帳號?加入學院

13

11

分享

1 | 發表于 2025-9-7 12:36:13 天津| 來自小霸王手機
感謝分享
1 | 發表于 2025-9-7 16:48:15 江蘇| 發自安卓客戶端
感謝分享
| 發表于 6 天前 中國| 發自安卓客戶端
感謝分享
| 發表于 5 天前 江西| 發自安卓客戶端
感謝分享
1 | 發表于 5 天前 山東| 發自安卓客戶端
感謝分享
| 發表于 5 天前 天津| 來自小霸王手機
謝謝分享
| 發表于 4 天前 上海| 發自安卓客戶端 發帖際遇
感謝分享
| 發表于 4 天前 上海| 發自安卓客戶端 發帖際遇
感謝分享
| 發表于 4 天前 吉林| 發自安卓客戶端 發帖際遇
感謝分享
返回版塊
12
尚未登錄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加入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