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青草国产成人av片免费/香港三级日本韩国三级专线/国内自拍在钱/天堂国产女人av

回復

中國推理小說的誤區(轉載)

樓主: 7 | 查看: 1萬 | 回復: 42

7
發表于 2011-4-20 21:15:39
作者不詳……文章比較長。不過看完會有很多收獲的


我始終讀不下去中國現在的推理小說,我把它們和外國的推理小說相比較,發現中國推理小說界一直存在一些致命的誤區。我認為,這些誤區的存在,是中國推理小說始終不能有質的飛躍的重要原因(一定意義上說,是最根本的原因)。當然,對于現在某些新銳推理作家,從小讀著歐美及日本推理小說走入推理創作圈的一批年輕人來說,可能原來的那些作家存在的問題他們改變了,但對他們來說,卻存在著另一些值得思考的問題。當然,以下這些我認為的推理小說誤區或存在的問題,可能不是所有作家都具備的,但我個人認為:不論是新作家,還是老作家,大部分的人都有以下問題中的一個或幾個存在,不知大家以為如何。

一、推理主要依靠歸納法,使的故事讀起來有“本該如此”的感覺,情節順理成章,沒有變數。整個故事讀起來就像一個案件總結報告。

中國推理小說中,破案者的推理都很現實,基本上都是有啥說啥,出現什么就靠什么推理;大部分推理過程,都是靠著已知條件和線索,進行歸納總結推理得出結論,然后案件再出現新線索,而后推理者再將新線索納入歸納推理的條件中,繼續歸納推理。這一點正好和外國推理小說的推理方式相反。福爾摩斯故事從一開始就告訴讀者:福爾摩斯主要是靠演繹推理得出兇手結論的。

歸納推理和演繹推理正好是兩個相反的過程,它們的區別是:演繹推理是由原因推導結論,歸納推理則是由條件推導結論。

由原因推導結論,其過程必須必須由必然的條件作為其立論依據,且它的條件具有主次之分和分配上的機動性;而由條件推導結論,它一般具有唯一性和確定性。歸納推理通常情況下結論都是唯一的,而演繹推理卻有很大的變數,這其中的原因是:歸納推理,其對推理前提的要求是均衡一致的,沒有什么主次分別,只要把所有推理前提歸納到一起,它必然得到唯一的一個準確結論;而演繹推理卻不同,演繹推理對前提是有主次大小之分的,面對同樣的前提,它的大、小前提認定不同,推理的結論卻有天壤之別。舉個例子來說:假設一個推理過程有A、B、C三個條件,若用歸納推理,由這三個條件推導結論,那只消把它們全部歸總到一起就行了,能得到什么結論就是什么結論們;倘若這些條件中有無法歸納、或與其他主要項矛盾的項,對于歸納推理來說,一般是將之忽略掉,不作為條件納入推理過程,因為對于歸納推理來說,推理的必然性和唯一性是其必然前提,對于矛盾項,歸納推理只能將之舍棄,不可能允許無法納入范圍的條件破壞整個推理系統。所以,歸納推理具有確定性、唯一性、必然性的特點,完全歸納推理的結論一定是唯一的和正確的。對于刑偵推理來說,得出的結論一定是唯一和必然的;即:結論只有一個,且它必須是成立的。所以真正的刑偵破案,在推理中一般使用的是歸納推理,這種推理過程機械、呆板,沒有變數,讀來自然是索然無味。

一個現實的例子就是:警察破案決無樂趣可言,大多數警察推理破案,都帶有“本來就是這樣,我只不過將這些零碎的線索歸納整理成一個有機的必然整體而已。”的感慨,推理乏味而無聊。我家人有好幾個都是警察,我曾在媽媽所在警察局里調查詢問過主抓破案的人員,他們眾口一詞都是:破案無聊,排查總結,成天跑腿,累死了!真實的刑偵破案是很枯燥無聊的,而中國的偵探小說,大多都是依據真實的破案過程寫的,既然破案很無聊,那么將之寫成故事,怎么會有趣呢?所以我們們看到,中國很多的推理文學乃至于影視文藝,故事中大量都是緊密觀察到處調查,費盡心思找尋線索的情節,故事里的警察跑的累,我們看著也累得乏味,這樣的故事如何有趣呢?

但外國的推理小說則不同:西方的偵探小說,其創作主要依靠演繹推理,即由所調查的線索進行前進性遞推,由已知條件不斷衍生出合理而有趣的新內容。這種推理方法,是將已知項進行合理的排列組合后,按照一定的次序及格式推導的。演繹推理往往得出新結論,其原因就在于它可以由已知上升到未知。原因是:演繹推理的過程,是一個將條件深化發展的過程;伴隨著推理的進行,已知結論的內涵會更家豐富,而由豐富的內涵得出的新結論,對整個推理系統會產生決定性的改變。通過演繹推理,人們可以得到更多的新穎條件。這種“創造”性的推理,將邏輯演繹的開創性大加發展,使得推理過程不斷出新,精彩絕倫。
  
由于演繹推理對推理條件的主次或前后有一定要求,使推理成立的條件不但有大小之分,而且有固定的排列,即使相同的前提下,不同的條件排列方法,往往也能推導出截然不同的結論,如此一來,推理者在面對同等條件的前提下,推理的過程與結論同樣不止一種。這樣,推理就具有著豐富多樣性的特點。我想,推理小說的趣味和“斗智”性特征,很大程度上就是取決于對演繹推理的重點、主次、甚至于排列順序的不同導致結論相異這一點來說的吧。

二、故事大量描寫乏味無聊的調查取證,故事情節拖沓無趣,推理部分極少極弱。
由于第一個原因,中國偵探小說的故事,主要就是把筆力放在調查取證的描寫上,故事中的警察,往往都是走東家串西家,到處打聽搜集情報和線索,整個小說簡直就是一場情報搜集記。而推理呢,半天不見一個,只看到偵破者忙忙碌碌,到處搜集情報線索的身影。中國偵破小說有個固定模式:案發后警方開始大量排查,通過排查找到作案動機,把所有關系人排查一遍,捋順各關系人的關系,然后進行歸納推理,由此得出嫌疑人。到此,案件的偵破基本已接近尾聲了,最后只消再細心調查出確定某人作案的“鐵證”證明嫌犯確然作案,故事也就完了。它主要是靠大規模的摸排調查,以及費盡心思的捋順各關系人的關系而得結論的,這樣的小說簡直把推理放在最次要的位置,仿佛推理就是把獲得的線索捋順就完了,如此薄弱的推理,如何能吸引人?


三、受主流文學影響,大量冗長乏味而又空洞無意義的人物刻畫、心理塑造、乃至自我抒情式的社會人生的分析,使得故事拖沓,情節推進緩慢。

記得美國偵探小說家范.達因批評說:偵探小說不宜有大段的描寫和借題發揮、累贅的人物性格刻畫和氣氛的營造。這些東西只會使情節呆滯、妨礙推理,就像在球賽中間高歌自然之美或者在填字游戲時大談詞源和綴字那樣令人討厭。偵探小說是要陳述案情,加以分析,進而得出結論。讀者閱讀偵探小說,追求的不是動人肺腑的抒情、華麗詞藻的描寫,而是緊張刺激的斗智娛樂。適量的描寫和人物刻畫是需要的,但只要能使故事有真實感,讀者能夠投入,就已經足夠了。中國推理小說就犯了這個致命的毛病!

四、作品太過于現實性,沒有推理小說作為通俗文學的基本要求——豐富離奇的想象力。

五、作品將社會批判作用大加發展,致使情節平淡,大量瑣碎無用的情節把故事拉得冗長而毫無意義。

六、所講述的案件尋常平淡,故事情節一般,沒有激發人們好奇心的能力。  


偵探破案小說,作以情節為其根本的通俗文學一枝,驅使人們讀下去的最重要因素在于其存在的未知性和新奇的謎團。通俗文學是一類將情節作為最重要因素的文學形式,一定意義上說,情節就是通俗小說的全部。偵探小說必須存在豐富離奇,富有想象力和新奇性的情節,才能使讀者饒有興趣的讀下去。作為偵探小說來說,它的情節必須要有新奇性(重一點說也可以稱為“離奇性”)、豐富多變性、驚險曲折性幾個要素,其中獨特性是最重要的。

偵探小說寫案件,決不是要寫一般的案件,而必須是“奇案”。何為“奇案”?其實就是案件事要有獨特唯一、新奇之特點。某甲因和某乙有摩擦,一時不忿,趁某乙一次獨自外出,走到僻靜無人處時,突然出來將他殺死,現場沒有留下什么痕跡,也沒什么目擊證人,只有某過客無意間看到好象有個與某乙個頭仿佛的人在案發前曾和某甲照面,同時警方在某甲和某乙家里搜查到相關疑證若干;或者,某公司白領被人刺殺在家里,現場門窗大開,所有存折、支票、銀行卡之類和一切財產全都沒丟,重要文件也沒丟,但現場卻找不到作案人明顯痕跡;再或者,某風流女郎到處留情,她的情人們以及各人妻子互相結仇,同時還牽涉財產問題,結果這些情人一一被殺,最終風流女也難逃被殺厄運,警方調查的線索可以成車皮的拉;再有,某人被人殺死,在死前一大堆和他暗中有仇的人去見過他,被殺時所有人都在現場且都有作案動機,但殺人者只有一個;抑或,一群人聚在一起,有個人被殺了,所有人都有作案時間,卻都沒作案動機。這類故事成天都發生,人們簡直都司空見慣,甚至乏味了,即使寫一萬個,也毫無新奇可言。

外國偵探推理小說,講究要寫“完全犯罪”,何為“完全犯罪”?就是沒有任何線索的案件。舉例來說:某地發生謀殺案,被殺者無任何仇人,身上也無任何有利可圖的地方,總之,他沒有任何理由被殺,但他偏就被人殺了,這是為什么?著名推理小說《火車怪客》就寫了這么一宗毫無目的的犯罪。除了毫無目的性外,“完全犯罪”特指那些沒有任何線索的案件:一個謀殺案發生了,現場沒有罪犯任何線索,甚至連指紋、足跡都沒有留下;或者,罪犯在無論如何都無法接觸死死者的情況下殺了死者,為什么?這種與現實常理絕對相悖的設置,正是偵探小說神秘莫測、趣味盎然的關鍵。

可是,中國的作家,偏偏就是對此道情有獨鐘,欲罷不能,什么“越軌”啦、“紅蜘蛛”啦、“藍色檔案”啦,同類電視劇成火車也拉不完,都是多角戀愛、人人有嫌疑、大量摸排調查,半天不見一點兒推理,有也是觀眾早就知道的弱智級的歸納推理,沒有一點意思。要么就是在這些內核上再安上一個半夜鬼叫,女人發瘋之類的庸俗無聊的陳腐外衣,嚇小孩兒似的沒事兒忽悠觀眾一場,什么意思嘛!

以上主要是那些年紀較大,受社會約束較重的中老年作家的弊病,對于以網絡為主要創作根基的青年作家,我認為他們在案件設計、謎團創新、情節布局及故事推進速度上都有可喜的進步,但是他們也有致命缺陷,主要是:

  一、創作自由發揮,不受約束,怪力亂神皆可入事,導致很多故事成了鬼故事,實無推理性可言。

如果說中老年作家寫探案小說過于現實,把故事寫成現實實踐的文學反映的話,那么青年作家的推理故事則過于浪漫,不受任何約束,很多冠以“懸疑”之名的小說,實為毫無道理的鬼神故事。記得我曾經看過一個叫“怪談社”的懸疑小說集子,里面所謂的“懸疑小說”,都是什么鬼魂附體,妖怪作祟之類的故事,因為有了這些怪力亂神的東西,結果導致小說看起來神秘莫測、不可思議。這樣的解釋在我看來,毫無理性和邏輯可言,簡直是蓄意欺騙讀者,看這些我覺得還不如去看柯南和少年金田一之類的兒童故事,至少那些推理故事是理性的,像這類故事我看了兩篇,實在忍受不了這些毫無理性可言的鬼怪故事,索性不看了。
  二、很多情節幼稚不成熟,在成人世界看來,這樣的舉動和事件根本不成立。
很多年輕人寫推理小說,讀著簡直是鬼故事,或者像個童話世界的故事一般,感覺在現實世界里,這樣的故事根本不可能。

另外,很多青年人由于自身社會閱歷和成熟度不夠,筆下內容太不可信,人物寫來過于幼稚,雖作者將其設為成年人,但因作者本人并未成年,或思想未成熟,寫出的人物也像少年人,過于輕浮。
在一點,就是由于作者自身社會閱歷不夠,筆下故事的場景、背景往往失真,有些細節與其所設置的故事場景不符合。例如我曾讀過一篇網絡推理小說,其中說到:某人某天在當地最豪華高檔的五星級酒店中宴請外商,酒席上主人喝下一杯酒,突然中毒,作品寫道:“啪得一聲,酒杯掉在地下摔個粉碎,緊接著,某某龐大的身軀山岳般倒下,重重摔在地板上。”讀完之后,我的第一認識就是:作者一定沒去過高檔酒店,因此他全憑想象,信口胡謅!有些人寫高檔飯店里的謀殺案,把現場寫的”狼藉一片“,最后還特意加一句:”玻璃器皿都被摔得粉碎。“這句話簡直越描越黑,使場景徹底失真! &rG]]IO  

像這樣,因自身未曾經歷過,單憑想象臆造出來的細節,是幾乎不真實的。情節不真實,讀起來哪有趣味?文學講究藝術真實,所謂”藝術真實“,即邏輯上過得去,而這些情節,在邏輯上都說不過去(即現實中就不可能發生,或邏輯上就說不過去),我們讀來何得趣味。
三、懸疑多而推理少,滿篇疑云滿布,讀來卻都好似哄小孩兒的幼稚鬼故事,很是荒唐可笑。

對于這一點,我覺得是現在當紅懸疑小說作家普遍存在的問題,即使像蔡駿、成剛、燕壘生、余以鍵、周德東這些當紅作家也是如此,讀他們的小說,我總感覺像讀一部鬼怪神魔故事,雖然結局是理性的,但總覺得中間的情節實無理性可言,而且滿篇懸疑,鬼氣森森的,卻總見不到邏輯性,把推理一直揠到最后,感覺這類故事讀著很混亂,很沒耐心讀下去。

當然,中國原創推理小說,在故事設計和謎團構造上還是有長足的進步的,故事情節離奇曲折,想象豐富。但大多書時候,想象過于自由,不受限制,這就導致了推理性的薄弱,甚至出現了為謎團而無所不用其極的現象。這大大削弱了推理小說的閱讀興趣。因此,我倒覺得中國原創者應對想象收斂一些,能樸實地寫出些真實可信的故事來,則更好了。
對比于國外優秀謎推理小說,中國推理小說在結構和寫作上,也存在致命弱點。
一、開篇無聊,使人無法一開始就被吸引。
外國偵探小說之所以吸引人,一個重要原因,在于它一開篇就把最引人入勝的情節就擺在觀眾面前,讓觀眾一開始讀就被緊緊吸引。關于這一點,大家讀外國偵探小說,相信感受不少。大致說來,開卷即可吸引人,外國人是這么辦到的:

1、在講故事之前,先自己給自己的書做廣告,把小說中最有趣、最新奇的情節放在書的最前面,提前預告給讀者,使小說開卷即有最吸引人的謎團,讀者一下子就被還不曾發生的不可思議的謎團設置吸引住了。
如卡爾的《三口棺材》開篇

我相信,誰讀完這一段,都有興趣接著往下看的,因為作者一開書就告訴我們:他要講一個實在不可思議,但又絕對現實的故事:一個正常人如何憑空消失、又離奇的懸浮在空氣中、并且在大庭廣眾之下隱身的故事,并且完美的揭示出這所有非現實現象的現實原因。這等于說從故事一開始,作者就把最離奇的解謎擺在讀者眼前了,試問:誰看了這一段能不心動呢?


類似的還有如橫溝正史的《本陣殺人事件》、范.達因的小說幾乎全都如此。例如他在《龍蹤殺人事件》開篇,是這樣為自己做廣告的:
2、開書就是驚險情節,第一段就引入暴力、槍戰或懸疑等元素,使讀者不得不跟著往下看。
大家看過英國作家弗雷德里克·福賽斯的《豺狼的日子》,相信對一開始就出現的驚險狙擊場面記憶猶新吧 這一開篇出場故事就驚心動魄,槍戰加追逐的場面熱鬧刺激,相信讀者不喜歡都不行。

3、開篇就是突來奇情,絕不給人拖沓無聊之感。外國小說,往往故事一開始,就設計出一個很令人詫異,或很離奇的情節,讓人一開書就大吃一驚,于是,閱讀興趣不得不高漲。例如東野圭吾處女作《放學后》,開篇就是個突兀的異常情節:
引用
    九月十日,星期二的放學后。
     頭頂上方傳來“砰”的一聲,我反射似的抬起頭,看到三樓窗口丟出一件黑色物體,恰在我頭頂;我慌忙避開,黑色物體正巧落在我方才所站地點,破碎了。
     那是天竺葵的盆載。
     這是放學后,我走在教室大樓旁發生的事,不知從何處飄來鋼琴聲。我呆然凝視那破碎的陶盆,一瞬,無法理解發生了何事,直到腋下的汗珠沿手臂滴落,我才忽然清醒過來。
     緊接的瞬間,我拔腿往前跑,一沖進教室大落,馬上全力跑上樓梯。我激喘的立在三樓走廊,不只是因為快跑才心跳急促,而是內心的恐懼已達到頂點:如果頭頂正巧被方才花盆擊個正著,只怕我的頭也如天竺葵花盆般砸得紅花迸裂。
     從那扇窗戶看來,會是哪間教室呢?我站在理科實驗室門前,里面飄出藥物的臭味,門開了約五公分。
     我用力推開門,在這同時,一陣清爽的微風迎面吹過來。正面窗戶敞開,白色窗簾隨風搖曳。我再度沿走廊前進。我不記得盆栽落下至我跑上這兒約莫經過多久,但是,我總覺得走廊兩側并列的教室中,推落盆栽之人仍躲藏于其中一間。
     教師大樓中央彎曲成L型,走過轉角時,我停住了。從掛著“二年C班”牌子的教室內傳出說話聲。

     我毫不猶豫的推開門。



幾乎從小說開篇第一個字,作者就為讀者描述了一個驚險的謀殺場面,情節突兀而出。如此寫發,自然很吸引人。
4、開卷就有最活潑、最招人喜愛的人物出場,使讀者一開書就被人物無限魅力吸引。
這一點,我相信大家只要讀過福爾摩斯、波洛、奎因、金田一耕助、御手洗潔等系列偵探小說的,對此不必說就能明了。這些作品,幾乎出場第一人就能給人不同尋常的獨特感受,留下鮮明感受。人物既有可愛的特點,卻又不失真實。當下的一些青年作家,雖然人物塑造上也很有特點,但塑造的那些“人物”讀來總覺不真實,像兒童幻想出來的。所以人物塑造,既要有特點,又要真實。

5、注重講故事的特點,從開篇作者就以講故事的口吻給讀者敘述,使讀者有一種享受情節的安心感,卻不似中國小說家,小說一開始先寫人,感覺像是人物速寫一般,使人讀了半天還摸不著頭腦,不知將要說什么。

二、謎團設置單一,幾乎所有小說都是以兇手為中心謎團,缺乏變數。

相對于外國小說對謎團設置的豐富性,中國偵破文學幾乎清一色的都把中心謎團押在兇手身份及作案動機上,令人讀來無味。偵探小說的情節構造和現實世界不同,現實中警察破案主要是調查案件相關人員的情況,看誰有作案動機;再調查相關人員是否有作案可能,通過調查涉案的各類情況歸納總結案件嫌疑人,最后再通過尋找證據加以證明,如果用邏輯學的方式說,現實世界的破案主要是歸納推理,是完全歸納推理。但是偵探小說不是,我們看動畫片《名偵探柯南》就很明白:偵探小說中的故事主要是先大膽假設,而后小心求證。即偵探先通過對發案現場的初步印象進行演繹推理后假定作案者是有什么特點,然后設定一個具有某些特征的作案嫌疑人,而后再去尋找證明他犯罪的證據,在尋找犯罪證據過程中往往要出現新的證據推翻原來假設,并且提供了關于新的嫌疑人的線索,于是偵探再根據新線索通過演繹推理重新假設嫌疑犯,然后再次尋找證據證明。偵探小說能夠吸引人的地方就是偵探會不斷提出令人意想不到的假設,而不是偵探不斷的去調查尋找破案線索、以及偵訊有關人員的口供,而《病毒》就屬于后者,這樣寫法是很枯燥無味的。那么假設是什么,假設其實就是一種想象,是一種合理的想象,偵探根據現場初情、通過演繹推理合理想象,假設出作案的有關細節甚至是作案者的體貌以及現場特征,根據特征去尋找嫌疑人,這是偵探小說的情節構造,它和現實世界的破案是有一定區別的(主要是側重點不同,真實破案重在尋找證據,而偵探小說主要靠假設推動情節,就是那些超乎想象的案情假設,才使偵探小說的情節曲折動人)。


一般說來,正統推理小說的謎團設置為四個:一、兇手身份;二、作案動機;三、作案手法;四、案件的非理性因素。就偵探小說情節設置而言,后兩個問題的解答,趣味性要遠超前兩個,所謂偵探小說的“解謎性”,其所解”的“謎”,基本上就在于后兩個。案件能夠吸引人,它的非理性因素是關鍵,密室殺人、不在場證明、死前留言、密碼暗語破譯、比擬殺人這些非理性的奇思妙想的引入,大大豐富了偵探小說內容的空間,使得小說的趣味性有了質的飛躍。就閱讀趣味而言,人們會更因為后兩個謎團的不可思議性和強烈的現實矛盾性而迷惑,進而懷著強烈的好奇心讀下去。作為最有理性邏輯的推理小說而言,這種與邏輯絕對背道而馳的不可思議性,產生了與正常推理最為強烈、距離最大的反差,使得人們對推理的期待視野空前提高,而中國的推理小說,就恰恰缺少這樣的具有豐富奇詭想象力的非理性因素的介入。


三、情節布局平平,故事實在毫無趣味。

四、推理薄弱,幾乎通篇都是寫調查取證,而最后推理部分卻只有三言兩語。


相對于國外小說那種加強推理,將推理置于和小說情節等同、甚至最主要位置,乃至出現超過萬字以上的連續推理,以及專章敘述復雜推理過程的寫法,中國推理小說的推理部分實在太簡單了,幾乎是幾段就把推理過程敘述完畢,沒有大量豐富的推理段落,使得“推理小說”的推理性實在薄弱得很。

最后還有一個問題,就是中國的推理作家往往沒有意識到外國推理小說優秀的長處,讀了許多外國好作品,卻沒有把好作品的“好”學到手,很多人腦子中都以為,只要有案件,就是推理小說,概念不清晰。同時,外國偵探小說的許多獨創性優點,中國作家根本沒有意識到,所以他們學寫偵探小說,并沒有學到精髓,很多人只是學了個偵探小說的定義而已。

[發帖際遇]:  名偵探小品幫學院做宣傳,獲得獎勵學分12分.

79

148

分享

1 | 發表于 2016-6-24 17:15:09
發現了這個貼,我來說說我的看法。
現代中國其實很早就有創作推理小說好手了,早到那個時候80后都沒出生。。。這位作家陸續寫了許多篇,漸漸地形成了探案集的規模。有興趣的童鞋可以自己去了解一下,看看他的作品。(我就是不說他是誰= =)
但是,之后中國推理小說確實發展的很慢,或許會發現自己周圍其實沒多少喜歡看推理小說,會去研究的人更少。相比于鄰國十一區,都已經形成六大派這種,我們似乎只表現出所謂的“百家爭鳴”。
很多時候,明明想寫推理小說,最后都寫成了懸疑小說。講了故事,刻畫好了人物,卻沒推理過程就直接出結局,沒有精彩的邏輯推理展開故事情節。
另外一個比較常見的現象,有了很好的點子,但是小說完成之后完全沒亮點。撇開文筆能力不夠,故事背景不吸引人這兩個原因,通常還有其他多種情況:推理部分過少使得故事經不起反復推敲深度思考,有甚者難以自圓其說;推理過程中出現了前文未正面或者側面提及的線索,使得故事中的推理者與讀者掌握線索程度不同等(關于這個情況,短篇推理小說/謎題,發生的比較多,作者/出題者會說這條線索是常識。。。這里何為“常識”,不知大家有沒有去看過它的定義。。);再者就是混淆推理小說和懸疑小說,定位有偏差,推理小說也有很多類,類別也會混淆。本格是本格,變格是變格,社會是社會,種種。。。通常這類筆者完成作品后并不會發覺這個問題,自我感覺良好使得創作不嚴謹。

推理這個,還是幾個人討論研究比較有意思。

PS:中國推理小說作家有哪些?程小青,周浩輝,鬼馬星,紫金陳,呼延云,午曄,軒弦,吳誰。除這些之外,還有誰嗎?
1 | 發表于 2016-6-23 11:00:07 發帖際遇
看完后很想吐槽,只是原作者沒有見過寫作功力好的中國作家,把中國推理小說噴成這樣是鬧哪樣?以下回復原作者
一. 只有演繹法才能寫出精彩好看的文章嗎,你讓愛倫坡,阿加莎,艾勒里奎因等怎么辦,福爾摩斯最為杰出的是他的演繹推理法,也是因為福,演繹法才會火。福相當于偵探的代表,一個大眾印象,談到福就會想到偵探。雖然我是福迷(當然也是其他迷......),但若真正深入推理圈子,就會發現超越福的作品有很多。好比真正混漫的人肯定會知道V家,宮崎駿等,可是動漫給大眾普遍印象應該是火影?吧。我更傾向于福是偵探冒險類小說,波洛一行人是推理小說。

說歸納法無聊無趣,沒有變數?你讓現實中的警察如何用演繹推理,這不是在過家家,這是在工作,工作索然無味也是正常的,更何況全國各地發生的案件數不勝數,懸而未決的案件更不必說,警察就這么幾只,累是肯定的。警察不如偵探身份來的自由,他們需要極其嚴謹確鑿的證據,演繹推理要是能用不早就用了,還輪得到你在這里XX。演繹有很大的風險,每個人的腦洞都是不一樣的,盡管給的前提一致,并不能保證這個假設就是正確的,并且很容易引起爭論,誰對誰錯,還要根據不同假設找證據,就更累了。中規中矩的搜查方法,因為警察所求的是結果,不是你推理的刺激!
二.刻畫人物應該與文筆有關,和推理無關
三.故事無趣,想要刺激?請移步貞子或盜墓片場,謝謝。當然,也許某些島國作家能滿足你的獵奇心理。
四.必要時需要大量細節鋪墊,尤其當推理側重于心理、人性時
五.關于年輕一代的推理作品,水天一色的《亂神館記之蝶夢》,主要側重人性,不建議追求刺激的的推理愛好者看。一些發布在推理雜志上的,如歲月推理,推理世界上有幾篇很不錯 。老一代的,程小青的霍桑系列就不錯,受福的影響,也加入了中國元素。可能因為沒有接觸過你所說的這些國內推理作品,我真心覺得國內推理小說還不錯,有點好奇你從哪里知道這些推理小說。
六.隨便扯扯
一開始入門推理是因為柯南,覺得很有趣,后來開始接觸推理小說,覺得偵探各種牛,簡直帥破天際,總能注意到到常人看不到的,所謂的洞察力,然后就入坑。日本推理小說比國內確實強些,然而依然比不上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的推理黃金時期。更何況能流入中國市場的日本小說,肯定在日本國內受到歡迎,或特地迎合中國口味二引進對應的推理小說,你自然也就看不到日本推理的糟粕了。
推理小說看得多了自然也能分辨好壞。一開始也許只是為了刺激新奇,再到注重詭計,注重如何搜集有效信息,注重人性、心理活動。一部好的推理小說也應包含一部分對人性的反思,吸收教訓,人人能夠三思而后行,一念成佛,一念成魔,冷靜思考,也許很多慘案就不會發生。所以推理肩負著拯救世界,使世界和平的重擔(一本正經臉)。然而最近迷上了日常向推理?小事件感覺更能體現推理能力,誰說必要殺人才有推理。(以上只是個人觀點,不同的人口味不同,有的喜歡本格,有的喜歡變格,有的喜歡新本格,有的喜歡硬漢等,大家開心就好)
小說畢竟是小說,就算取材來源于生活,也不要太過當真,以免走火入魔?請保持平和的心態~
歡迎指正
1 | 發表于 2011-4-20 21:26:17
元素看完了,表示很有感覺,起碼對于偵探小說的認識又提高了一個檔次。
1 | 發表于 2011-4-21 22:45:29
好帖啊表示要是有扣上懸疑等等字樣的小說都是直接忽略的...
還是想問一句..嗯院長是覺得島田的小說什么方面比較假呢?注意到第四點
引用
四、作品太過于現實性,沒有推理小說作為通俗文學的基本要求——豐富離奇的想象力
1 | 發表于 2011-4-23 08:42:03
歸納推理就是合情推理么...  表示想到了數學..
1 | 發表于 2011-5-8 15:49:37
好長啊!!有時間再看。
1 | 發表于 2011-6-23 19:03:12
推理~~~貌似要被寫爛了……誰能創造點新鮮的呢?
1 | 發表于 2011-10-3 01:06:11
好帖啊,樓主說得好!我不會辜負大家對我的期望。我會努力鉆研偵探、推理小說,寫出好的小說。在此謝謝樓主。
1 | 發表于 2011-11-12 21:17:24
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呀!以后要加倍努力學推理了!呵呵!謝謝啊!
1 | 發表于 2012-3-24 19:23:10
說的真是太對了!很有同感!
| 發表于 2012-4-24 13:36:19
在日本有工藤新一,在英國有福爾摩斯,在中國。。。。。

忄推理♂ 于 2012-4-24 13:36 對帖子補充以下內容

在中國有雷爾夫,哈哈
返回版塊
1234
尚未登錄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加入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