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青草国产成人av片免费/香港三级日本韩国三级专线/国内自拍在钱/天堂国产女人av

回復

手語和盲文

樓主: 367 | 查看: 5152 | 回復: 7

367
發表于 2008-3-21 10:47:41
手語是用手勢比量動作,根據手勢的變化模擬形象或者音節以構成的一定意思或詞語,它是聽力障礙的人(即聾啞人,以下簡稱為聽障人)互相交際和交流思想的一種手的語言,它是“有聲語言的重要輔助工具”,而對于聽力障礙的人來說,它則是主要的交際工具。手語與語言的差別則主要在于語音這個問題上和聽障人是否以手勢進行思維。語言學家根據語言的語音屬性認為手語是一個符號,而非語言;而聾教育專家、特殊教育工作者和聽障人本身根據手語的語言屬性認為手語同樣是語言,它是語言的一個分支,是一種特殊的語言形式。然而,手語不能和書面語絕對的對應起來,聽障人書面語言要受到手語的限制,不能形成正確的書面語言,雖然手語不能作為完全意義上的語言,但手語所具有的語言的屬性說明,手語應該作為語言的類型之一。




手語的歷史
  古代就有手語的存在,并非專為聾啞人所有,古人靠手勢來傳達溝通意見,而后才慢慢產生語言。古人以打獵耕種為主,社會上需要遵循的規則也少,因此聾人較能適應生活,但文化發達后社會進步,抽象的符號也多,為了適應社會生活,只好藉手語來表達溝通情意了。

  手語歷史悠久,但是正式的聾教育卻是四百多年前才發展的,可考察到的是法國第一位偉大的聾教育家德雷佩神父,為了需要,自己創造發明手語以利管訓工作。到了1760年他的收容所改為國立聾校,他被任命為第一任校長,他的助手認為應該編手語字典,也花很多時間致力于手語編輯工作,可惜手勢太復雜,不能泛廣被人使用,何況一個字有時往往需要用許多手勢方能解釋清楚,尤其抽象的表達更難,所以在1880年后只好改用口語法教學。

  美國在1817年設救濟院,收容聾者并開始使用手語。日本模仿力強,1880年也在東京設立第一所聾啞學校,而后大阪、京都也都相繼成立聾校。1895年起臺灣被日本人占據50年,在這段期間日本人在臺灣的臺南、臺北成立聾校,所使用的手語大多是東京、大阪型。

  1887年美國傳教士梅耐德夫人,在大陸山東成立啟瘖學校,她采用口語教學,出版一套用貝利字母拼音編輯的《啟瘖初階》讀本,聾人間也有他們使用的大陸型手語,而且廣行于北平、上海、南京和廣東,甚至香港各地,民國三十四年臺灣光復,在臺的日本老師被遣送回國,三十八年大陸淪陷,有些大陸聾校的老師棧臺北啟聰任教,于是臺北混合了一些大陸語。左營啟英聾校姜校長畢業于大陸啟瘖學校,則采用大陸系手語。再加上聾胞散居各地,北、中、南三所聾校地區隔離,于是聾人所使用的手語逐漸現差異。





手語的價值
  聽覺障礙者溝通的方式有口語法,手語法及并用法,雖然目前世界潮流系以口語法為主干,但無可否認的手語仍不失其正實的價值。聾生要一口氣才發一個單音很累,所以聾生不愛講話而喜歡手語,除了養護訓練課(上課時戴上助聽器,便于口語教學)外大部份是手語教學為重,或采并用法,由其初、高中生、或全聾者都必須仰賴手語溝通。





手語的使用
  聾人之間為了簡便,往往喜歡打自然手語,但文法欠順。例:“我聰明不是”“我收到有”“她漂亮很”“你衣窮”(你穿的衣服太少了),還有一些聾人之間的專用語,于是造成語文程度較差或詞句顛倒的現象,因此在校時我們盡可能的指導他們打出文法手語,或配上口語以彌補語文能力的短缺。目前推廣的手語都是統一的新手語,但愿學員帶動扭轉聾人的語文。但初與聾人溝通時的話語仍要“簡短、具體”方能引起共鳴,因聽障全賴眼力看手勢易疲倦,還有千萬別問一些文縐縐的抽象話,例:你們學校風氣如何?學生的氣質怎么樣?聾人往往以打手語的好壞來評價對方,因此長官蒞校一定先學會一、二句打招呼用語,視察時很受聾生敬愛。所以最好以對方能接受的手語程度來溝通較好,萬一有一些打不出來手語就宜用談,但也以簡短、易懂為主。

  學手語并不只是便于與聾者溝通,常人間也可以使用,如吵雜的工廠,公共場所,用手語溝通方便多多,手語研習班中的年長者表示,年紀愈大,聽力愈差,因此想及時學手語,以便教會家人,便于溝通。身任教職者表示教兒童手語歌(童謠),可以促進兒童唱游表演創造能力,聾人親人表示學手語可以減少誤會,增進情感。人人可學,老少皆宜,各行各業人士皆可使用手語,例如:有位牙醫自從學會手語后,聾人競相傳告,凡有患者皆到他診所,業務蒸蒸日上,其余好處不勝枚舉。





手語的語言性特征
  手語是“人們在聾人環境中使用手的指式、動作、位置和朝向,配合面部表情、按照一定的語法規則來表達特定意思的交際工具”(《中國手語和漢語雙語教育初探》楊軍輝 《中國特殊教育》2002.1第33頁)。它“用手來表達語言,手形是它的物質載體,通過手的形狀、位置、運動來傳遞信息” (《手語性質分析》 沈玉林《特殊教育研究》1998年第2期)。中國手語在使用中還可以分為手勢漢語(Signed Chinese)和自然手勢(Chinese Sign Language)(《手語性質分析》 沈玉林《特殊教育研究》1998年第2期)。手勢漢語是依照漢語的語法規則,按照手勢與詞的一一對應的關系打出來的,因而它沒有獨立的語法和構詞體系,它的語法和構詞規則是從屬于現代漢語的,目前,在教學中使用的就是這種語言。而自然手語是“聾人之間進行交際的語言,其特點是與有聲語言沒有必然的聯系,不受有聲語言語法規則的制約”(《兩種不同的手語》哈平安 《中國特殊教育》2002年第3期第35頁),有自己特有的構詞規律和語法規則。本文所探討的就是指這種自然手語。

  (一)手語具有社團性、社會性

  手語對聽障人來說是最好的語言,是聽障人交流和學習知識的手段。每個民族都有他的本族言語,對本族言語蘊蓄著強烈的民族感情。聽障人不是一個民族。但生理上的殘缺和感情上的共鳴使他們自然而地形成了一個集團。交際手段的需要產生了他們的特殊言語――手勢語。手勢語實際上是聽障人的“民族言語”――社團語言,他們對手勢語懷有深厚的“民族”感情。

  手語是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發展的。手語是由勞動產生,是在社會發展的基礎上產生的,伴隨著語言一起成長,依賴于社會和語言的發展,同時要受到社會和語言的制約。語言的產生先有口語式的喊叫還是先有手勢式的交流,目前尚有爭論,正如先有雞還是先有蛋。有的人認為,人類最初的語言不是有聲的語言,而是手勢語。有聲語言是在手勢語的基礎上形成的。如德國心理學家馮德(w.N.wundt)認為,最古的時候,人們用“手勢語”表達思想,聲音只用來表達感情,(《語言學系列教材 應用語言學》桂詩春  (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8年5月第1版))到了后來,人們才用聲音來表達思想。蘇聯的語言學家馬爾(Mapp)也認為人類開始時只有“手的語言”,(《語言學系列教材 應用語言學》桂詩春  (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8年5月第1版))后來才被有聲語言代替。正是古代猿人的直立行走、前肢變為手,使得猿人用身勢語進行交流成為可能,由于生理上的進化和交流的需要,逐漸產生了有聲語言,而作為沒有聲音的聽障人來說,隨著社會的進化和語言的發展,手勢語越來越豐富、規范,而成為現代獨立的一種語言。自60年代以來,由于歐美兩地對聽障人手語的重視并且正式把它作為語言研究的一個對象,使得手語在歐美國家已經作為語言的一個種類而進行研究。在歐美,不光是聽障人要學習手語,對于接觸聽障人比較多的人來說,他們同樣也在學習手語,以便與聽障人更好地交流,更好地為聽障人服務,促進了手語的進一步發展。

  手語是約定俗成的產物。“約定”的意思品“共同議定”,“俗成”的意思是“大眾中形成的風俗習慣”。當然,這里的“共同”最初是由聽障人自己在生活和交流中雙方都能理解的手勢,當形成大家都能理解時,則形成了一種默契,在聽障人中形成了一定的習慣。隨著社會和語言的發展,由于教育者和研究者的加入,對聽障人手語進行歸納、研究和創造,使得手語的詞匯量不斷豐富,手語不斷的規范化,形成了現在的這種手勢語言。

  (二)手語是聽障人交際和思維的主要工具

  手語是聽障人之間的交際工具,這是任何人都知道的。這種手語和摩爾所說的“姿勢語言”是不同的。“姿勢語言”使人們之間用來暫時的表達情感、態度等動作,而作為現代意義的手語則是經過了約定俗成的聽障人之間能夠共同使用、相互理解的交際工具,經過了研究者和教育者的研究和規定,用一定的規律,構詞法則,手勢的命名規范。

  聽障人也是能夠思維的。聽障人和常人一樣,生活在人類社會中,有健全的大腦和發育器官,人們的大腦分左右兩半球,各有專門的分工。他們主要是因為耳聾聽不見別人說話,才學不會語言。一旦恢復或獲得了聽覺,聽障人也就可以逐漸學會說話。其次,大腦是人的一切活動的司令部,人的各種感覺器官由它統一組成一個完整的體系。聽障人不能從聽覺中得到應有的信息,但可以通過別的感覺器官得到補償。交際工具分語言的交際工具和身勢等非活言的交際工具,聽障人既然得不到語言的交際工具就發展非語言的交際工具,從視覺、感覺等去接收常人用聽覺得到的信息。聽障人視覺很靈,通常用手勢來表達意思。第三, “眼觀六面耳聽八方”,聽覺獲得信息的可能性比視覺大得多,通過視覺的交際,效果究竟不如有聲語言,這不能不給聽障人思維能力的發展帶來影響。

  人無論是說出言語或領會別人的言語,都離不開思維活動,沒有言語,也就沒有思維。聽障人用手勢語交談,海闊天空,引經據典,有思想感覺的傾瀉,也有不同觀點劇烈爭論。沒有思維活動,這些豐富、活潑的具有邏輯性的言語豈非無本之木,無源之水?聽障人思維是否通過手語進行思維的,這還有待于科學家的進一步研究。但毋容置疑的是,手語是聽障人進行思維的工具之一。當聽障人進行思考的時候,往往會自然的掰動他的手指,例如在想一件事情的時候,他會把事情的經過輕輕的用手語演示出來。聾啞學生在默讀或朗讀課文時,除老師禁止使用手語外,學生一般都要使用手語。在進行數學計算時,筆者曾對班級的13名學生進行測試,例如:356+678這個算式,2名學生能直接算出答案,6名學生先列出數式,然后再用手勢在豎式下方比劃,先寫4,在打出進1的手勢,然后打出12+1,寫上3,如此寫出答案。4名學生則完全用手勢將各個位上的數字全部打出,按照進位法則寫出答案。1名弱智學生則完全把數字一個一個的數出來相加。手勢語可幫助聾兒將內部言語轉化為外部言語。如教聾兒學習“貓”一詞,過程是理解詞語、模仿發音、表達詞語,手語可以幫助聾兒區分“貓”和其它動物的特征,從而記憶“貓”的表達形式,是幫助聾兒進行思維活動的有利手段。

  不可否認,文字、具體的事物都能成為聽障人思維的工具,但顯然,手勢應當是聽障人思維的工具之一。可見,手語能幫助聽障人積極地思維,沒有脫離思維的語言。聽障人在沒有掌握有聲語言之前,自然的手勢是他與人交流的語言,同時通過自然手勢語及體態語促進了聽障人的思維的發展。

  (三)手語具有一定的規律性

  手勢的起源是和人類社會一起產生的,而把手勢作為一種語言,它的產生和發展是則和聾啞教育同步的。在沒有聾啞學校之前,社會的個體的簡單的形象根本不稱為手勢語。聾教育的發展,教學上的需要和聽障人彼此的需要,使手勢語的詞匯逐漸增加并形成它的言語規律,進而形成了一種語言。

  長期以來,國內外一些聾教育工作者一直關注手語,開展了理論性和應用性的研究,發表了論文、專著。從手語的形式和內容等方面證明手語的語言價值和地位,從手語構成的表意法(摩狀、會意、指示、借代、綜合等)、構詞法(詞根、詞綴)、造句法(所謂“倒裝句”、“省略句”)三方面作了初步分類、歸納、整理,認識了手語的結構體系。

  中國手語采用表意法來表達詞的意義,沈玉林在《中國手語與美國手語表意法比較分析》(《特殊教育研究》1998.4)中把中國手語歸納為五種表意方法,即摩狀、會意、指示、借代、綜合。摩狀是用手語直接模仿事物所具有的明顯的外觀形狀,例如“床、桌子、椅子”等;會意是將一些不宜于直接模仿的或比較抽象的事物,采用與這類相關聯的事物來間接的表達該詞的意義。如“牛奶、表揚、自來水”等;指示就是用手指直接指點(指向)所表達的事物,例如人體器官、方位、人稱等。借代就是直接借用有聲語言的語音或字形,用拼打指語或模仿字形、書空字形等的方法來表達詞的意義。如“之、山、細”等。

  上海教育學院蔡浩中在《簡論聾人手勢語的構成要素》(《現代特殊教育》1994.1第11頁)中認為手語詞類有名詞、代詞、動詞、形容詞、數詞、副詞、連詞、介詞、助詞等,但不用量詞,沒有嘆詞,而且詞的兼類現象較多,手語句子有主、謂、賓、定、狀、補等句子成分,有主謂、主動賓、主動補等句子的結構,有賓語前置、定語倒置、狀語倒置、省略介詞等常見特點。

  手語的詞根和詞綴是不同于漢語的,手語的詞根和詞綴是根據手的形狀來產生的。“必須具有相同的特征,或是相關的事物,才能使用前綴和詞根”(《手語――聾啞人的語言》趙錫安 第169頁)如“好”這個詞根,就可以派生出“首長”、“領導”、“教師”等詞匯。用“房屋”作詞根,可以派生出如“禮堂”、“教室”、“少年宮”等。

  1993年,《現代特殊教育》編輯部主編沈玉林先生在它的《中國手語語素分析》中運用切分法,對手語的最小單位進行分析,找到了手語中最小的、有意義的構詞單位――手語語素,并將手語與漢語在構詞方法上進行比較,找出它們在語素構成方面的區別,證明了各有自己的構詞規律(《特殊教育研究》 1993.1)。手語語素有自己獨特的特點,在構詞方面與漢語詞沒有必然的對應規律,例如詞語“冰”,漢語詞只有1個、而手語語素是2個,一個是塊,一個是冷的手勢,表示冷的塊狀物體,這樣就由兩個手勢組成。“房屋”漢語是用了兩個語素,而手語直接用手搭成房屋的樣子,用了一個語素。如果否定手語語素的特點、機械地摹仿漢語構詞方式,結果只能使聾人無法理解和接受。

  法籍華人語言學家游順釗先生在1983年提出了“視覺語言學”,并將手語納入語言學的范疇進行研究,取得了重大的成果。他對當今語言學界的研究情況有自己的看法。他認為,人類的語言現象,是一種涉及許多方面和眾多領域的復雜的社會、生理現象,然而歷來的語言研究,過分偏重聽覺方面,只顧舌頭和耳朵,忽略了視覺方面,不顧眼睛和雙手。他覺得這種偏頗給語言研究的深入造成了障礙。發掘手語材料以促進和更新語言理論的研究。正因為這樣,他決定獨辟路徑,全力投入手語的研究。經過幾年的醞釀和幾年的調查,他的看法日趨成熟,進于1983年正式提出了視覺語言學的理論框架。從游順釗的研究中發現,手語與口語確實存在著一系列平行現象,手語(尤其是自然手語)的資料不僅可以,而且完全應當引入到語言學的研究中來。




手語屬于語言范疇的證明
  (一)關于語言是否起源于手勢,目前尚有爭論。但無可否認,手語對于語言的形成是有一定的作用的。百科全書派的剛迪額克(condiHac)認為人類最初之所以有語言,是由于感情沖動而發出各種喊叫,并伴以各種手勢,后來這些喊叫變成指稱各種事物的聲音,就成為了語言。(《論語言的起源》)德國的心理學家溫德曾經在他的一些著作里詳細地論述手勢語的理論。他在《民族心理學》里認為人類的語言是從人類一些有表達性的身體姿勢發展而來的,這種姿勢或活動就是一種原始的身勢語。俄國的語言學家阿弗夏尼柯—庫利可夫斯基也主張人類語言起源于手勢語的理論。他斷言人類在幾萬年的歲月中只*手勢說話,有聲語言是以后才有的。馬爾也有類似的見解。(高名凱 , 《語言論》 , 第354頁)當然,這些觀點遭到了一定程度的批判,筆者無意肯定這些觀點,但從這些觀點中也可以找到一些合理性的因素,那就是手語在語言的發展過程中起到了一定程度的作用。

  (二)許多語言學論著已將手語或者身勢語作為語言研究的對象。我國聾人教育專家趙錫安先生在1989年提出了“手語是聾啞人的語言”(《手語--聾啞人的語言》)。法籍華人語言學家游順釗先生更在“視覺語言學”的范疇對手語進行了研究,把手語作為語言研究的對象。愛德華·薩丕爾在他的《語言論――言語研究導論》中肯定了身勢語在語言中的作用。許多語言學家或語言學專著僅僅將身勢語作為情感交流的普通的手勢作為語言的補充,卻很少涉及已經成為聽障人交際工具的手語,既然身勢語已經成為語言的組成部分,那作為聽障人交際工具的手語理應成為語言的一種形式。

  (三)對于斯大林有關語言問題的兩句話的爭論。

  (1)“語言的語法結構和基本詞匯是語言的基礎、是語言特征的本質”(斯大林:《馬克思主義與語言問題》,人民出版社,1953年),這句話體現了語言的本質特征是語言應該具有一定的語法結構和基本詞匯,這兩個特征,手語基本具有,手語專家、聾教育專家經過研究、論證,上述手語的語言學特征表明,手語具有它特定的構詞規律,句法結構,由此說明,手語應當成為語言的一部分。

  (2)“由于所謂的手勢語言極端貧乏和有限,他(手勢語 筆者注)在這方面是微不足道的。其實這不是語言……” (斯大林:《馬克思主義與語言問題》,人民出版社,1953年),許多人以此為據,說明手勢語不是語言。手勢成為交際工具的語言也正是這樣,斯大林只是將手語對于語言的界定僅僅局限在手語所表達的“量”上,即“貧乏”“有限”,在當時的情況下,在手語的研究、教育還不甚發達的昨天,應該是正確的。而在今天,隨著教育和研究的發展,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手勢語言已經極端豐富,手語研究已經非常深入,現在的手語詞匯量已經不是斯大林那個時代的詞匯量,而且,現代的手語還在不斷的豐富和創造中,毋庸諱言,手語即使不在今天,就是在手語更加豐富的明天,必將成為一門語言。因此說,手語天生不是語言,最初只是言語交流的工具,只是用的人多了,產生的詞語多了、詞匯豐富了,形成了它特有的特點和規律,就變成了語言。

  凡是言語所需要具備的各種職能,如符號固定職能,概括職能,交流職能,翻譯職能等等。手勢語基本上都具備著。所不同的,手勢語沒有聲音,是無聲的言語。每種語言者有其共性又容許有其特殊性。手勢語具備語言職能的共性,又有適應聽障人生理殘缺需要的無聲的特殊性。它和漢語、日語、英語、德語等都是語言,民族語言的一種,不承認手勢是語言,不但影響聽障人工作的深入開展,而且影響聽障人的感情,影響健全人與聽障人的團結。因此,我們必須用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態度來認識手語,認識手語的價值和作用,認識和研究手語的規律,促進手語進一步的規范化發展,使其在我們的聾教育中起到更大的作用。




手語舉例

  手語在性質上有打意(自然手勢)與打字(文法手勢)兩種,而統一的手語畫冊其基本字詞是以打”意”為主,打”字”為輔。如果加以分類大約可分為如下:

  01、指物本身就是手語:

  例:頭、鼻、耳、嘴....

  02、描寫或解釋形狀的手語:

  例:香蕉、橘子、柚子....

  03、代表某一動作的手語:

  例:跑、來、去、洗、看書....

  04、指東西或某一事物的某一部份的手語:

  例:鴨、鳥、房、牛、狗、羊....

  05、指與東西本身有關的手語:

  例:想、記得、聰明....

  06、文字手語:

  例:人、工、主、王、日、月....

  07、模仿或象征的手語:

  例:寫、床、冷、熱....

  08、方向手語:

  例:告訴你、愛你、問他....

  09、反方向表示相反詞的手語:

  例:進步、退步、知道、不知道、會、不會....

  10、英文手語:

  例:WC(廁所)、博士、碩士....

  11、名字手語。

  12、打不出來的手語就直接用食指寫出指文字:

  例:一枚硬幣的“枚”....

手語有些不可能一個手勢帶表一個字,有時一個手勢就能帶表一句話,例:不知道、告訴你,相反的也有一個字須打出兩三個手勢方能表達清楚的,例:恩,也有幾個詞匯使相同的手語,甚至還有些字無法用手語打出來,只能拿現有的有限手語來解釋,或使用指文字手語,通常具體的較易表達;抽象的、形容詞較難,這也是各國手語共同的阻力現象。

1

15

分享

367
| 樓主| 發表于 2008-3-21 10:47:52
【簡介】            

  盲文或稱點字、凸字,是專為盲人設計、靠觸覺感知的文字。透過點字板、點字機、點字打印機等在紙張上制作出不同組合的凸點而組成,一般每一個方塊的點字是由六點組成。
  它是由法國盲人路易·布萊爾于1824年創造的,故國際上通稱盲文為“布萊爾(Braille)”。

【盲文的由來】
  盲文發明者:路易·布萊爾(Louis Braille),也有人翻譯為布萊葉。
  布萊葉1809年1月4日出生在法國一個貧苦的馬具匠家里,他3歲時玩弄小刀不慎失手,刺傷了一只眼睛,不久又感染另一只眼睛,以致雙目失明。
  布萊葉的父母沒有放棄對這個盲孩子的培養。父親在木板上用釘子組成字母,教他認字,后又送他到村里的小學讀書。布萊葉學習既刻苦又聰明,深受老師和校長的喜愛。
  1819年,布萊葉被送進巴黎皇家盲人學校。盲生的課本,用放大的凸版的普通字母印刷而成,又重又笨,摸起來很慢,書寫更困難,而且課本的數量很少,大部分課程靠口授。布萊葉學習刻苦、成績好、求知欲強,但沒有可供閱讀的書籍。他由此意識到,必須創造一種容易摸讀和書寫的盲文,才能打開知識寶庫的大門。
  1821年,有一天學校校長請來退休海軍軍官查爾斯·巴比埃,給學生們講授和示范一種“發音”法,或叫“夜間書寫”法符號,它是一種用兩行各6個凸點的符號來表示各種音標的方法, 是專為夜間作戰時傳遞命令和加強聯絡而創造的。年僅12歲的布萊葉聽完這個報告后,激動地 對巴比埃說:“以凸點代替線條的方法肯定可以創造新的盲文……”
  此后,布萊葉專心致志地研究這種盲文:究竟需要多少凸點為最佳?怎樣編排字母和其他符號?用什么樣的寫字工具?點距應多大……
  1824年,剛滿16周歲的布萊葉從人的體形受到啟發。他想,每個人都有兩個肩膀、兩臂和兩個膝蓋,在這些部位上若各加上一個凸點,不就成了放大了的6個凸點了嗎?多么有意思的6個點啊!經過一番精心安排,一套以不同方式排列、有規律可循的法語字母方案擬定出來了。6個凸點,加上空白,共有64個變化。
  1829年,布萊葉在原方案基礎上加入了數學符號和音樂符號。他把這個方案首次向皇家盲人學校全體師生宣讀,要求校領導予以審查和推廣。1837年正式定稿。次年,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布萊葉盲文讀物。
  但是,布萊葉的6點制盲文遭到校領導的反對,他們堅持延用原來的盲文,不準布萊葉在學校傳授和使用他的盲文。布萊葉又把修改后的盲文方案提交給法國學術研究院的教授們,請他們評價,但得到的回答仍是否定。
  布萊葉從盲人學校畢業后,一直留校任教。他曾擔任過代數、幾何、史地和音樂的教學工作。盡管他工作繁重,健康狀況不佳,又遭遇很大挫折,但他并不氣餒。由于他的盲文具有很大的 優越性,既便于摸讀,又便于書寫,深受學生們的歡迎。學校里不準學,他們就在校外偷偷地跟布萊葉學,并義務為他作宣傳。
  1851年12月,這位年輕的發明家終于積勞成疾,一病不起。就在他去世的前幾天,他的一個女學生在一次盛大的音樂會上演奏鋼琴。這個雙目失明的盲人,對音樂皇冠上的明珠———鋼琴,竟有如此嫻熟的演奏技巧,令觀眾大為驚嘆!他們紛紛要求她介紹學習鋼琴的經過,并傳閱擱在鋼琴上的盲文樂譜。而這位女學生則將自己的成就完全歸功于老師布萊葉,她把他怎樣創造盲文,又怎樣耐心地教她,以及這種盲文至今尚未被學校當局所采用的情況一一講了出來,大家深受感動。第二天,巴黎報紙上詳細登載了這則消息。巴黎皇家盲人學校在社會輿論壓力之下,不得不采用了布萊葉的盲文。
  1852年1月,消息傳到布萊葉的病榻前,奄奄一息的他為自己的辛勤勞動成果終于被承認而感到欣慰。不久,他即去世,年僅43歲。
  布萊葉逝世后,他發明的6點制盲文逐漸為世人承認。1887年,布萊葉的盲文被國際公認為正式盲文。為了紀念這位卓越的創造者,1895年,人們將他的姓——布萊葉,作為盲文的國際通用名稱。


【傳入中國】

  布萊爾盲文1874年傳入中國,由英國傳教士與中國盲人合作,按照不同地域的方言先后制定了以《康熙字典》的音序為基礎的“康熙盲字”(我國最早使用的通用漢語盲文)、用漢語拼音方法拼寫閩南話的“福州盲字”、以南京官話拼寫的“心目克明盲字”,還有廣州話、客家話等方言的盲字。其中,康熙盲字,俗稱408,是一種代碼性質的盲字,以兩方盲符的排列組合,組成408個號碼,代表漢語的408個音節,每個音節按一定規律變換其圖形可以表示四聲。心目克明盲字20時間初流行于除東北以外的地區,它以南京音為標準,有18個聲母、36個韻母,聲韻雙拼為一個音節,再加上另一個盲符標調。


【推廣盲文】

   全國解放后,1952年,盲人黃乃(中國民主革命家黃興之子)參照布萊爾盲文體系,在“心目克明盲字”等舊盲字的基礎上,經過調整和創新,提出了以普通話為基礎,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采用分詞連寫方法拼寫普通話的《新盲字方案》。《新盲字方案》于1953年在全國公布推行。它有18個聲母、34個韻母,聲韻雙拼為一個音節,用另一個盲符作調號。至此,中國有了統一的盲文,為新中國盲文出版事業的創建提供了可能。
  1953年初,政務院決定成立中國盲人福利會。毛澤東主席派他的親家張文秋同志前往,在內務部長謝覺哉、中國人民救濟總會秘書長伍云甫的領導下,具體承擔包括盲文出版業務在內的中國盲人福利會的籌建任務。張文秋同志擔任中國盲人福利會總干事,與黃乃一起開始創辦新中國盲文出版事業。籌建之初,毛澤東主席請周恩來總理親自解決經費問題,請安子文部長解決干部人事問題。1953年7月,中央教育部盲啞教育處設立盲文編譯組。1953年12月3日,中國盲人福利會盲文出版組正式成立。盲文出版組由姜本信、陳少懷、葉耀增、張重生、唐澤蓉、韋玉白、何仁堂等12人組成。同年,女盲人李玎研制鉛印盲文書刊獲得成功,新中國第一本盲文圖書《誰是最可愛的人》得以正式出版。第二年,由毛澤東主席親自題起刊名的第一份盲文刊物——《盲人月刊》創刊號出版。
  1975年,盲文工作者提出了盲文改革,歷經十幾年的研究和探索,確定了漢語雙拼盲文方案。它是以兩方盲符拼寫漢語的一個實有音節,即帶調音節,聲方在左,韻方在右。聲方有聲母、半生母、介母和零聲符;韻方有韻母、零韻符和調號。
  中國點字是使用漢語拼音來表示中文的,由三個方塊分別代表聲母、韻母和星號組成一個發音。
  臺灣點字另外規定點字與注音符號的對映,由聲母、韻母及聲調組成一個發音。
  在香港,使用廣州粵語拼音,粵音共九個聲調,由三個方塊分別代表由聲母、韻母及聲調組成一個發音,但第一聲不標音,即由二個方塊分別代表。


【數理化符號的發展】
  盲文數學符號的使用在我國已有九十多年的歷史。1911年上海盲校建立,就開始使用Taylor符號。1927年南京盲聾啞學校成立后也采用Taylor符號。也就是說,從那時起,我國便采用Taylor符號體系,并且一直沿用到七十年代初。Marburg符號體系被我國正式采用已經是1972年的事了。那時,隨著盲文出版物的增多,內容也越越深,只有中學程度的Taylor符號體系已逐漸力不從心了。當時的盲文出版工作者黃家尼先生在潛心研究了 Marburg符號的基礎上,參照Marburg符號體系,提出了一套適用于我國的盲文數理化符號。這套符號共一百三十多個,于1972年3月在盲文出版物中正式采用。
  黃家尼先生整理、提出的這套符號在我國出版盲文版數理化書籍和教材中發揮了應有的作用。這套符號已經使用了三十多年。隨著自然科學和特殊教育事業的發展,它已不能完全試映盲人教育和盲文圖書出版的需要。社會的發展臍帶著一套更科學、更完備、更據廣度和深度的盲文數理化符號問世。
  1990年,中國殘聯宣教部、中國盲人協會共同召開了第一次盲文數理化符號專家研討會。會議分析了我國盲文數理化符號的使用現狀;研究了編寫新的盲文數理化符號的意義和可行性;確定了新符號的設計思想和編寫原則;并成立了編寫組著手編寫工作。編寫組翻譯查閱了大量國內外盲文數理化符號資料和研究成果,對有代表性的數理化符號體系進行深入的比較和研究,廣泛征求個方面的意見,博采眾長,并有所創新,有所發展,提出了一整套盲文數理化符號方案。方案出臺后,有關方面又召開過六次較大范圍的編寫會議,并經過編寫組若干次的修改、補充、完善,于1991年12月提交由個方面專家參加的會議審定。
  專家們一致認為,這套符號極據系統性科學性、實用性,豐富了我國原有的數理化符號,適合我國盲人使用。專家們指出,這套符號為發展我國更高一級的盲人教育,出版更高層次的盲文版自然科學書籍奠定了基礎。


【布萊爾盲文】

  布萊爾盲文由63個編碼字符組成,每一個字符由1~6個突起的點兒安排在一個有6個點位的長方形里 。為了確認63個不同的點式或盲文字符,數點位時是左起自上而下1—2—3,然后右起自上而下4—5—6。這些凸起在厚紙上的行行盲文,可以用手指輕輕摸讀。《布萊爾字符表》可以表明每個字符的構成及它的最簡單的意義。手寫盲文則首先要備一個金屬或塑料制成的盲文字板和專用的椎筆。把紙放在字板中間,用鐵筆頭把紙壓到下層板上的小窩里或成凸點,或成浮雕狀,按布萊爾字符從右向左寫;把紙翻過來,點就朝上,從左往右讀。布萊爾盲文也可用特制的機器造出。中國于1953年公布的新盲字,屬拼音制,借鑒了布萊爾浮雕六點制。

英文點字
下表是英式英文的點字

a/1 b/2 c/3 d/4 e/5 f/6 g/7 h/8 i/9 j/0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k l m n o p q r s t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u v w x y z
●○
○○
●● ●○
●○
●● ○●
●●
○● ●●
○○
●● ●●
○●
●● ●○
○●
●●
大寫 數符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在a~j前加上數字符號則代表這是數字而不是英文字母;加上大寫符號則代表之后的一個英文字母是大寫。


【關于漢語盲文的基礎知識】
  現在我們國家使用的普通話的盲文有兩種,雙拼和現行,現行使用的時間長,也被人們稱作舊盲文,由于各種原因現在兩種盲文同時存在,但是為了交流方便,建議先學舊盲文吧,也就是現行盲文,因為使用的人比較多。
  盲文的組成是以“方”為單位的,也就是類似英文的字母為單位一樣,一個漢字由若干個方組成,書寫的規則就是按照漢字的拼音來書寫。我們書寫的次序比較特殊,是反寫正讀的,也就是從右向左寫。這樣才能夠讀的時候保證是從左向右讀,因為要從紙的背面扎一些點,然后從正面來摸讀的啊。
  每個方的組成是六個點,至于具體書寫工具,就是現成的筆和字板,板上右現成的方,紙在下面可以用筆打上點的,這個就靠我在這里說也說不清楚,最好找到實際的東西來看一下。
  按照讀的時候的順序排列規則是這樣的,左上是第一點,左中是第二點,左下是第三點,右上是第四點,右中是第五點,右下是第六點。
如下的排列的順序:

1 4
2 5
3 6

  但是寫的時候要反過來的,上下不變,左右互換,右上是第一點,左上是第四,左下是第六點。這樣就應該很清楚了,提出問題的朋友似乎也是這里有一些模糊吧。
  下面是盲文的點位代表的不同的字母,也就是拼音了。比如“華”這個字,應該書寫成兩個方的,聲母是h,韻母是ua,這樣書寫成盲文是:125點,123456點。看看華網首頁的點吧,呵呵,那里有盲文。當然還有好多拼寫的規則呢,比如“知”這個字,是不需要寫韻母的,這里不同于漢語拼音中的拼寫規則。當然“啊”這個字也不需要聲母的。
  盲文一般來說不標聲調的,是靠上下文的意思來判斷。當然有的時候也標的,這個全看你的熟練程度了,還要注意空方的問題,就是每個此之間要空一方,要這樣寫,華夏 盲人 網。好了,先說這些吧,遇到了什么問題隨時在這里發帖子提出。

下面是以前給一個拼音整理的點位表。

        漢語盲文拼音表
聲母:
b 1.2點; p 1.2.3.4.點; m 1.3.4點; f 1.2.4點
d 1.4.5點; t 2.3.4.5點; n 1.3.4.5點;
l 1.2.3點; g 1.2.4.5點; k 1.3點; h 1.2.5點;
j 1.2.4.5點; q 1.3點; x 1.2.5點; z 1.3.4.5點
c 1.4點; s 2.3.4點; zh 3.4點; ch 1.2.3.4.5點;sh 1 5 6點
r 2.4.5點; y 1.2.4.6點; w 1.2.3.4.5.6點;
介母:
a 3.5點; o 1.3.5點; e 2.6點;                 i 2.4點; u 1.3.6點; u 3.4.6點;
韻母:
ai 2.4.6點; ei 2.3.4.6點; ui 2.4.5.6點;   
ao 2.3.5點; ou 1.2.3.5.6點; iu 1.2.5.6點;
ie 1.5點; ue 2.3.4.5.6點; er 1.2.3.5點;
an 1.2.3.6點; en 3.5.6點; in 1.2.6點;
un 2.5點; un 4.5.6點;   
ang 2.3.6    eng 3.4.5.6    ing 1.6
ong 2.5.6
  以上均為漢語拼音字母里所包括的46個音符但是盲文區別于漢文的是:盲文只有雙拼而沒有全拼,所以需要把一部分雙元音轉換成縮寫的形式,故在盲文中就多出了8個與原有漢語拼音所不同的字母,下面我僅以漢文和全拼字母來表示:
言 ian 1.4.6點; 要 iao 3.4.5點;              用 iong 1.4.5.6點; 陽 iang 1.3.4.6點;
王 uang 2.3.5.6點; 完 uan 1.2.4.5.6點;
外 uai 1.3.4.5.6點; 元 uan 1.2.3.4.6點;


【盲文出版物】

  供盲人用手指摸讀的有隆起符號的紙質出版物。國際上通用的盲文符號是法國盲人路易·布萊爾 (L.Braille,1809~1852) 于1824年在巴黎發明的。每一個拉丁字母及標點符號占用6個位置(2×3),由1~6個排列在各不相同位置上的圓點組成,稱為布萊爾盲文字符體系,習稱點字。各國根據本國的文字特點,參照這一體系,發展了自己的盲文文字。1949年前中國曾有過幾種盲文,但均是漢字注音,使用不便。1952年,任中國盲人聾啞人協會主席的盲人黃乃按照布拉耶盲文體系,以漢語拼音文字為基礎,以詞為單位,設計創造出新盲文,為盲文書刊的出版提供了更好的條件。
  盲文出版物的印刷方法經歷了一系列演變。早期采用硬質鉛合金活字(點字),壓印在卡紙上使圓點隆起。以后改用特制機器在鍍錫鋼板上打出點字,作為母板代替合金活字壓印,兩者都是空心點。近年改用光敏樹脂或發泡樹脂,用按點字穿孔的母板進行漏印,墨跡再經紅外線照射固化或加溫發泡等處理,成為實心點字。此法優點在于點字邊緣比空心點字清晰,便于摸讀,圖書使用壽命延長,而且不必使用重磅卡紙,使書卷較為輕便。
  中國現有盲文書社和印刷廠,盲人學校使用本國印刷的課本,每月還出版點字版《盲人月刊》和文藝、科技等多種雜志。

[ 本帖最后由 知風草 于 2008-3-21 10:51 編輯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圖片或附件資源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帳號?加入學院

384
| 發表于 2008-3-23 21:33:28
好詳細哦~~~~~~謝謝~~
402
| 發表于 2008-3-27 16:49:43
天哪,想不到這個還會有一個專門的學問……
402
| 發表于 2008-3-27 16:49:51
……佩服佩服……

[ 本帖最后由 翼鵬 于 2008-3-27 16:50 編輯 ]
| 發表于 2008-9-4 23:24:10
辛苦啊。。盲人們。。加油
| 發表于 2009-1-15 17:10:54
盲文、真難、沒看懂、
尚未登錄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加入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