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青草国产成人av片免费/香港三级日本韩国三级专线/国内自拍在钱/天堂国产女人av

發表于 2012-4-10 17:49:58
本帖最后由 wclloveqq 于 2012-4-10 18:07 編輯

謬種流傳"維生素C+海鮮=砒霜” 于康難辭其咎

《南京廣播電視報道》2007年8月10日在“家周刊-健康”版刊登“常用藥忌口備忘錄”,其中有:維生素C---蝦(海鮮)服用維生素C前后2小時內不能吃蝦或其他海鮮。因為蝦等海鮮中含量豐富的銅會氧化維生素C,令其失效,當中的五價砷成分會與維生素C反應,生成具有毒性的“三價砷”。

類似的錯誤報道、荒謬報道在媒體在網上幾乎隨處可見,真所謂謬種流傳,貽害無窮。維生素C本來被用于解砒霜的毒,現在竟成了制造砒霜的“原材料”。我們不禁要問,如此違背科學的報道,怎么會越傳越神。筆者以為,推波助瀾的所謂營養學家、北京協和醫院于康先生,難辭其咎。

解毒功臣維生素C——駁以訛傳訛的虛假報道:維生素C+海鮮=砒霜

這里,所謂虛假報道是:“有報道指臺灣地區一位女士暴斃,死因很可能是晚餐吃了大量的蝦,同時又服用了大量的維生素C。”這條消息查無實據,完全是杜撰。

最近兩三年來,報端常有“維生素C+海鮮=砒霜”的報道,現代傳媒,特別是網絡,已經把它傳遍了幾乎每一個角落,且言之鑿鑿,似乎確有其事。

為此,筆者就此消息開展追蹤求源調查,結果發現,原來竟是以訛傳訛的虛假報道。該虛假報道危害極大,如果再不及時糾正,勢必貽誤大眾的健康,特別是好吃海鮮一族的健康。

最早的報道來自深圳的《晶報》,時間是2003年7月1日,題目為:《維生素C+海鮮=砒霜?》文中說:

“愛吃海鮮的朋友要小心了,不久前,有報道指臺灣地區一位女士暴斃,死因很可能是晚餐吃了大量的蝦,同時又服用了大量的維生素C。專家指出,大量海鮮+大量維生素C=砒霜。

現在很多人都養成了每天服用維生素C片的習慣,認為維生素C能提高人體免疫力,有益健康。吃海鮮更不用說了,很多人面對美味,情不自禁。可這二者結合竟然會造成這么可怕的后果,事實果真如此嗎?

據北京協和醫院臨床營養師于康醫生介紹,多種海產品,如蝦、蟹、蛤、牡蠣等,體內均含有化學元素砷。一般情況下含量很小,但日益嚴重的環境污染可能使這些動物體內砷的含量達到較高水平。蝦體內含有五價砷,一般情況下,這砷對人體是沒有害處的,但當高劑量的維生素C(一次性攝入維生素C超過500毫克)和五價砷經過復雜的化學反應,會轉變為有毒的三價砷(即我們常說的“砒霜”),當三價砷達到一定劑量時可導致人體中毒。

于醫生認為,上文中提到的那位女士的情況生活中較為罕見,只有在大量吃蝦(特別是可能被嚴重污染的蝦)的同時,一次性服用500毫克維生素C片,才可能導致“砒霜”中毒。

但是,于醫生為愛吃海鮮又服用維生素C的朋友提出了一些忠告:(1)吃新鮮的海鮮。(2)在夏季氣溫較高的條件下,要謹防海鮮類食物腐敗,也應特別注意蔬菜和水果的飲食衛生。(3)盡量由蔬菜和水果中自然獲取維生素C。(4)未經醫師允許,不要擅自吃大劑量的維生素C片。并非服用維生素C越多越好,一次性服用維生素C片超過4片(400毫克)或每日服用總量超過600毫克,不會增加藥效,吸收率也不會增高,同時還會導致結石,使一些疾病的癥狀加重,如痛風等。所以,正常情況下,日服V-C片不能超過4片,一次不能超過2片。(5)服用大量維生素C片(每日超過5片)期間,忌食海鮮。(6)金屬類元素容易沉積在海鮮的頭部,所以盡量不要吃蝦頭、魚頭。”

這里,所謂虛假報道是:“有報道指臺灣地區一位女士暴斃,死因很可能是晚餐吃了大量的蝦,同時又服用了大量的維生素C。”這條消息查無實據,完全是杜撰。

既然事情發生在臺灣,那么,理應看看臺灣是怎么報道的。

據臺灣有關網站報道,自從這個消息流傳以后,許多網民向有關醫學網站發帖子咨詢,網站的醫生請網民提供消息來源,有網民發回帖子,查到這條消息最初是從臺灣新竹縣竹東鎮工研院環安中心處理組資源化室林莉玲發出的。

文章[帖子]是這樣寫的:

“在繁華的街上,有家生意興隆的服裝店,它的女老板李小倩突然無緣無故的暴斃,使人們無不感到十分驚異,明明昨天還好好的,笑咪咪的接待顧客,怎么一夜之間,就奔赴黃泉呢?警局接到報案的電話,火速趕到現場,只見死者七孔流血躺在地上。經過初步驗尸,斷定為因砒霜中毒而死亡。砒霜從何而來?警員展開了深入而廣泛的調查。

鄰居有人說:李小倩昨天下午到醫院看過病,是不是開錯處方?吃錯了藥?結果-李小倩患有壞血病,即維生素C缺乏癥。這種長期缺乏維生素C所引起的營養缺乏癥,主要由于血管壁害,產生齒齦、粘膜、皮膚以及身體其它部位出血滲血,防治應多食新鮮蔬菜和水果,或服用抗壞血酸即維生素C。因此,醫生開的處方和她服的藥,無非是維生素C罷了,又哪來的砒霜?

是不是食物有問題?

李小倩昨天與家人共進晚餐,吃是一樣的飯菜,喝一樣的湯汁,家里每個人都沒有異樣,食物會有什么問題呢?經過進一步偵查的結果發現,李小倩開服裝店這幾年來,財運不錯,賺了些錢,家庭和睦,夫妻恩愛,日子過得順心,人很樂觀,同時她生性厚道,待人謙和,人際關系融洽,從未與人有過什么嫌隙,或發生過什么爭執,她怎么會自殺或被人殺害呢 ?

不久,一名醫學院的教授被邀趕來協助破案。他詢問了一下偵查情況,仔細地察看了死者胃中取物,不到半個小時,李小倩的暴斃之謎便揭曉。

教授說:李小倩既非病死,亦非自殺,更不是他殺,而是死于無知的它殺!他在紙上寫了一個大大的它字?它殺?大家莫名其妙?那砒霜是從何而來?

教授回答說:是在她腹內產生的。李小倩患壞血癥,醫生給她開了維生素C這是對癥下藥,完全沒有問題,而問題出在她晚餐吃了大量的蝦,本身沒有問題,所以她的家人吃了都沒有事,但李小倩卻同時服用了維生素C片,問題就出在這里!

前不久美國芝加哥大學的研究人員,通過實驗發現,蝦等軟殼類食物含有大種濃度較高的-五鉀砷化合物。這種物質食入體內,本身對人體并無毒害作用,但是,在服用維生素C片劑之后,由于化學作用,使原來無毒的-五鉀砷,即砷酸酐,亦稱五氧化砷,其化學式為As205,轉變為有毒的三鉀砷,即亞砷酸酐,亦稱為三氧化二砷, 其化學式為As203,這就是人們俗稱的砒霜!

砒霜有原漿毒作用,能麻痹毛細血管,抑制巰基梅的活性,并使肝臟脂肪變肝小葉中心壞死,心、肝、腎、腸充血,上皮細胞壞死,毛細血管擴張。故中其毒而死者,常是七竅出血。所以為慎重起見,人們在服用維生素C期間,應當忌食蝦類。”

該網站營養保健咨詢科饒月娟營養師看了帖子后回答:

“此篇流言乍看之下的確令多數人覺得非常恐怖,但冷靜思考之后,也許您會和我有同感,覺得它比較像一篇推理小說,但如果這是一篇推理小說,作者的想象力是很豐富沒錯,可是專業知識不足與沒有正確搜集資訊的結果變成一則危言聳聽的文章。

由于此篇文章末有署名與連絡電話,于是為了詢問文中所提及之芝加哥大學的研究,于是撥了電話至工研院,林小姐本人不在,但她的同事轉述說明此篇文章并非林小姐所發出,而她也不知有這樣的一篇研究報告。”

臺灣陳正育營養師對上述報道評論說:

“關于這篇網絡報導,其實根據衛生署向臺北榮民總醫院毒藥物咨詢中心查詢相關文獻,并無發現任何有關維生素C引起蝦類中毒的醫學報告。

此外,該中心表示,甲殼類如蝦、蟹、龍蝦及貝類如蛤、牡蠣中雖含有砷,但絕大部分以有機砷的形式存在,占百分之九十以上甚至達百分之九十九,而有機砷可以很快排出體外,幾乎沒有毒性。然而無機砷(包括三價砷及五價砷)確實有毒,若保守估計無機砷含量為海鮮含砷量的十分之一,而蝦含量若以4ppm計算的話,欲達到最低可能致死劑量二十毫克,必須一口氣吃下五十公斤的蝦,才可能致命。 此外,在學理上,已純化的維生素C與五價砷,如果在實驗室的環境下,加以化學催化作用,或許有可能使原來無毒的五價砷轉變為三價砷(俗稱的砒霜)。然而餐點當中所食用之維生素C及蝦子,其分別所含之維生素C與五價砷量甚低,又無化學催化劑及適當之反應條件,實際并沒有產生砒霜的疑慮。

因此所得到的結論是:除非是一口氣吃下220~512只以上的草蝦,并且同時馬上吞下極大量的維生素C,才有可能引發中毒!其實若在短時間內大量服用維生素C,是會促使腸道蠕動過快而引發腹瀉,進而將維生素C排出體外。所以要造成維生素C+蝦類=砒霜中毒事件,是超困難度的挑戰。

看來,我們大陸的消息似乎是從臺灣傳過來的。深圳《晶報》傳播虛假消息、以訛傳訛難辭其咎。

然而,這篇報道中有關對于康醫生的采訪卻是真實報道,盡管于康醫生所言充滿謬誤。

筆者于2003年曾去信給于康醫生尋求消息來源和詢問有沒有科學文獻記載,四年過去了,還沒有收到于先生回音。然而,在這兩年多的時間里,這篇虛假報道已越傳越廣,居然作為一種飲食禁忌,被多種書籍、報刊、雜志“定格”。虛假消息出來了,還有專家推波助瀾,它傳播的速度當然會更快,傳播的力度當然勢不可擋。

至于說于康醫生錯在何處,關鍵錯在對維生素C的解毒功能缺乏了解。就科學性而言,維生素C+五氧化二砷(低毒)=三氧化二砷(砒霜、劇毒),也完全是虛構。

維生素C是解毒功臣。維生素C可以解砷毒,解砒霜的毒。

1969年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的《農村醫生手冊》是當年非常暢銷、非常普及、非常實用的一本書。

該書第三章第十一節為“常見職業病和職業性毒害”,在第255~256頁“砷中毒”一節,提到:

“在以白砷制土農藥時,在熔煉砷礦石和焙燒其他含砷礦石時,均可能發生中毒。

白砷是亞砷酐(AS2O3),為白色粉末,能溶于水。毒性較砷酐(AS2O5)高,比硫化砷(如雄黃)的毒性更高。”

這里的所謂白砷、亞砷酐(AS2O3),就是俗稱的砒霜。

在治療急性型砷中毒的項下有6項措施,其中第4項為:靜脈注射加維生素C500毫克的25~50%葡萄糖溶液20毫升,必要時可隔4小時再重復注射。

對慢性型砷中毒:采用對癥狀療法、維生素療法(維生素B和C)和增加體力的措施(如營養)。”

由此可見,在1969年之前,維生素C已是排解砷毒的有效措施。對急性砷中毒一般用量為500毫克,必要時可4小時一次。500毫克在今天看來量并不大,但是在那時已經是超大劑量了。

砒霜中毒在當時主要發生在兩個方面,一是制作土農藥時,二是服用砒霜自殺。用維生素C解砒霜毒原理何在,書中沒有講述,或許那時只是實踐經驗的總結也未可知。

在有關解毒原理方面,維生素C可以解許多化學物質的毒。

我們的肝臟是負責解毒的最大器官,其次為腸和腎。肝臟通過過濾血液、合成及分泌膽汁、中和有毒物質這三個途徑排毒解毒。

在中和有毒物質方面,解毒酶(細胞色素P450酶系統)起到關鍵的作用。而要解毒酶有活性,據研究,需要大量維生素C(此外還需要適量銅、鎂、鋅)。 肝臟還生產一種叫谷胱甘肽的解毒物質,許多金屬毒物和非金屬毒物都是脂溶性的,要排解必需將其轉化為水溶性形態。而谷胱甘肽即擔負這一使命。研究人員發現,維生素C可以提高機體制造谷胱甘肽的數量,從而有效參與解毒。

在解毒過程中,會產生大量對肝臟有傷害的自由基,而維生素C恰恰是最強力的自由基清除劑。

有關專業書籍均提到,維生素C可以解多種金屬毒和非金屬毒,比如汞、砷、鉛、鎘、鉻、苯、酒精、亞硝酸等。

2004年出版的《實用農藥中毒急救》在論述各種農藥的解毒原則時,除嘔吐、洗胃外,作為解毒(包括砷毒)藥物,首先就是維生素C,盡管用量只有500毫克。

維生素C本來可以解砷毒即解砒霜的毒,但在虛假新聞的渲染和“專家”的推波助瀾下,竟然成了制造砒霜的“禍首”。這不是把功臣打成罪犯嗎!?虛假新聞何其毒也!

有關媒體對維生素的報道出現如此大的失誤,后果是極其嚴重的,這勢必增加人們吃海鮮中毒的機會。海鮮本身所帶的五氧化二砷雖然是低毒,但畢竟是有害的,對某些人來說,也會引起嚴重過敏。加之現今環境常常被污染,海鮮河鮮都不能幸免,因此,對現代人來說,解毒是非常重要的。

綜上所述,正確的結論是:吃了海鮮要吃維生素C,因為海鮮往往有毒,而維生素C可以解毒。 在這個虛假新聞中,有所謂“一次性服用維生素C片超過4片(400毫克)或每日服用總量超過600毫克,不會增加藥效,吸收率也不會增高,同時還會導致結石,使一些疾病的癥狀加重,如痛風等。”這些都是錯誤的。

關于結石,服用維生素C不會引起腎結石,請參閱《現代營養學》第八版。

關于痛風,維生素 C 可將葉酸轉化成亞葉酸(folinic acid),以便儲存葉酸。葉酸是蛋白質分解成胺基酸所必需,又是核甘酸形成嘌呤 ( purines ) 所必需,若缺乏維生素C,則嘌呤代謝會失常,痛風形成機會會增加。維生素C還可降低血清尿酸的含量。

1

6

分享

7
| 發表于 2012-4-10 18:38:43
大部分食物禁忌都是瞎扯淡
178
| 發表于 2012-4-10 19:00:31
[:53:]從來就沒把這件事當真過.

[發帖際遇]:  黑羽和小品一起去聽袁騰飛講課,花掉英鎊5鎊.
| 發表于 2012-4-10 19:12:34
之前在網上查過 只要不是刻意的一般的不會有大問題  任何東西食用過量都會有危害,包括水。
| 發表于 2012-4-10 19:22:37
我還當真了...而且當真幾年了[:38:]
| 發表于 2012-4-10 20:12:23
認真你就輸了
| 發表于 2012-4-11 21:47:21
| 發表于 2012-4-11 22:40:57
啊。。。是啊,以前說土豆和雞蛋。。。
| 發表于 2012-4-12 00:09:33
果殼上的文章吧..話說之前看完這個就馬上去翻《現代營養學》8e了。。。= = 那大厚本看著好爽
| 發表于 2012-4-12 13:50:23
那個女的死最后是怎么定性的呢?
返回版塊
12
尚未登錄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加入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