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青草国产成人av片免费/香港三级日本韩国三级专线/国内自拍在钱/天堂国产女人av
論壇
排行
專題
Collection
學院設施
登錄
加入學院
搜索
本版
用戶
每日簽到
任務中心
勛章中心
發帖際遇
貝殼夢
PassWord
RoseTta
海龜湯之謎
邏輯訓練場
百科學院
尸體現象
回復
尸體現象
樓主:
365
|
查看:
3677
|
回復:
8
查看:
3677
|
回復:
8
[刑偵法醫]
尸體現象
簡潔模式
365
發表于 2008-5-30 20:49:10
本文內容涉及知識,僅作為推理小說創作時參考之用。
早期尸體現象
一、肌肉松弛
練氣功最講究的是入靜,做到全身上下各關節、各肌肉群都松弛。其實絕對的松弛,是任何活人都做不到的,只有死人才可能做到。人死后,通常出現的第一個尸體現象,就是肌肉松弛,那是絕對松弛,一點都不緊張。
法醫上的肌肉松弛,也叫肌肉弛緩,是指人死后,由于神經活功停止,肌張力喪失而出現的全身肌肉松馳、變軟的現象。其最主要的和首先的表現,就是面部表情喪失,瞳孔散大,眼微睜,口微張,皮膚失去彈性,全身肌肉普遍松弛,各個關節容易屈曲,四肢能作被動運動,以及小便、精液可能外溢等。
肌肉松弛現象一般可以持續1~2小時,待尸僵出現以后就結束。民間常說:“人都死便了!”就是指的死者經過肌肉松弛后,尸體出現尸僵變硬的狀況。凡是經過肌肉松弛階段的尸體,姿勢都基本相同。如果尸體處于仰面平臥狀態、則尸體姿勢通常是上肢微彎曲,頭微傾于一側,下肢伸直,足尖略向外翻,拇指向掌心彎曲并被其余四指覆蓋,手呈半握拳狀態。尸體背面如肩部、背部、臀部、小腿后面等柔軟而凸出的部位與尸體的襯墊硬面接觸后,因死后肌肉松弛而被壓成扁平狀態,并且不容易恢復原來的凸度。
如果凸出部位與花紋的硬面接觸,則尸體接觸面的皮膚上便可形成與接觸物硬面相應的壓痕,如草席紋等。這些壓痕即使在變動尸體位置后也往往不易消失,只有到尸體腐敗時才消退。以上這些在法醫學鑒定上都具有重要的意義,可以邦助我們判斷是否死后移尸,查明死亡時的原現場,從而幫助我們偵破案件。
肌肉松弛的人死亡后的一種普遍的尸體現象,但是也有例外,也有一些尸體不發生肌肉松弛現象。例如,人在死亡的那一瞬間,災然發生尸體痙攣。由于在這種情況下全身肌肉立即發生強直收縮,關節不能屈曲,因而不發生肌肉松弛。
1人評分
破案經驗 +2
10
: 辛苦辛苦
0
5
分享
365
0
|
樓主
|
發表于 2008-5-30 20:50:14
二、尸體溫度的下降
有人對北京1030名正常人體溫進行統計,結果是:口腔溫度平均值為37.19℃,正常范圍為36.7~37.7℃;直腸溫度平均值為37.47℃,正常范圍為36.9~37.9℃;腋窩溫度平均值為36.79℃,正常范圍為36~37.4℃。
人體的正常體溫,是由體內的產熱散熱而保持動態穩定的,一般在37℃左右。人死后由于新陳代謝停止,體內不能繼續產生熱能,而尸體內部原有的熱能卻仍然通過輻射、傳導、對流和水分蒸發等方式不斷向外界散發。達就使得尸體溫度降低,逐漸變冷,直至與外界溫度接近或略低于外界溫度。這種尸體現象稱為尸體冷卻或尸冷。尸體冷卻速度的快饅,常常要受到尸體的各種因素及外界環境因素的影響。
尸體本身的因素,主要是指死者的年齡、身體狀況、死亡原因等。在一般情況下,兒童和老年人的尸體冷卻快,青壯年較慢,剛生下來的新生兒,在死后5~10小時,即可降到與周圍環境相等的溫度。由于脂肪有保溫作用,散熱慢,因此,肥胖的尸體比瘦弱的尸體冷卻得慢。慢性消耗性疾病、大出血、溺死、大面積燒傷死者的尸體冷卻速度快,而猝死、機械性室息死、一氧化碳中毒死的尸體冷卻速度就要慢些。此外,有的尸體在一定時間內,尸體溫度不但不下降,反而處于上升狀態,所以有人開玩笑說,人死了也會發高燒。例如,腦炎、流行性腦膜炎、流行性感冒并發肺炎等患者死后,由于細菌、病毒的作用,體內的分解增強,產熱活動增加,所以尸體溫度暫時可以處于上升狀態。又如,日射病患者死后,由于臨終時顱內溫度升高,神經系統功能發生障礙,其尸體溫度要持續一段時間而不立即下降。再如,破傷風、癲癇或者士的寧中毒者,由于死
亡前有較長時間的痙攣,體內產熱增加,所以死后尸溫也會持續上升。
外界環境的因素,包括周圍環境的溫度、衣著或覆蓋物的厚薄等情況。
尸體周圍環境的溫度越低,尸熱發散越快,尸體冷卻也就越快。普通成年人的尸體,在通常室溫環境中(16~18℃)在死后的10小時內,平均每小時大約下降1℃,10小時以后下降速度減慢,經過24小時左右,尸溫就降至與環境溫度基本接近。在冰庫或冰雪中的尸體,大約經過1小時,即可完全冷卻,時間稍久即可發生冰凍,體內液體能結成冰塊,四肢、腦軀干完全凍硬,眼球內液體因冰凍、體積膨脹,致使眼球稍有外突。這種尸體若要進行解剖,應當先進行解凍。在溫度高達40~50℃的環境中,尸體溫度不冷卻,甚至有可能上升,就不發生尸體冷卻現象,因而也就不能利用尸溫的變化來推斷死亡時間。尸體的衣著和覆蓋物對尸體冷卻也有一定的影響。裸露的尸體則冷卻較快,而衣著或覆蓋物較多、較好的尸體則冷卻較慢。曾經有這樣一個案例:有人在12月自縊身死,身著羊皮袍子。在其死亡后對其尸體進行檢查,發現其胸部、腹部皮膚尚有余溫,而裸露在外面的手、面部等己與外界溫度接近。
在尸體冷卻的過程中,尸體各部位的冷卻速度并不是同步的。尸體的尖端邊緣部位都比軀干部位冷卻得快,尸體的表面又都比內臟冷卻得快。在一般情況下,耳殼、指(趾)端、鼻尖最先冷卻,然后是四肢、軀干,最后是腋窩。
在各種情況下研究和檢驗尸體冷卻的過程中,有一個重要的問題就是測定尸體溫度的方法問題。這是談論尸體冷卻的前提。方法不同,結果定然迥異。由于直腸的溫度比較穩定,測量直腸溫度的操作方法也比較簡便,所以一般都是從直腸里面測定尸體溫度。
在環境不變的1和3小時后測量直腸溫度,用測定冷卻的方法確定尸體溫度的下降速度,可取得良好的結果。
在法醫學上一般不用尸體冷卻這一尸體現象來確定死亡,因為法醫學上認為體溫降至20℃或20℃以下可確定死亡,而即使在最有利于尸冷的條件下,尸體溫度要降至20℃或20℃以下,一般也要需要10~12小時。在這樣長的時間里,其他能確定死亡的尸體現象,如尸斑、尸僵早已出現。
當然這并不是說尸冷這一尸體現象在法醫學上沒有意義,相反,尸冷下降的規律對于我們推斷早期尸體死亡時間具有重要的價值。例如,尸檢時,首先測定尸溫和環境溫度,取得兩者溫差;然后取得當地氣象部門的支持,查清在發現尸體前24小時的溫度、風力變化情況,再結合影響尸溫下降速度的多種因素,最后根據一些現成的統計表、公式等求得尸溫下降可能經過的時間。這可以作為推斷死亡時間的一種依據。
需要特別強調的是,影響尸冷速度的因素是多種多樣的,所以,利用尸溫下降的規律來推斷尸體死亡時間,應當結合其他尸體現象和因素作出綜合判斷
365
0
|
樓主
|
發表于 2008-5-30 20:50:35
三、尸體上的圖案——尸斑
人死后,在尸體低下部位皮膚出現的紫紅色斑塊,稱為尸斑。尸斑的形成,是由于人死后血液循環停止,心血管內的血液缺乏動力而沿著血管網墜積于尸體低下部位,尸體高位血管空虛、尸體低下位血管充血的結果,尸體低下部位的毛細血管及小靜脈內充滿血液,透過皮膚呈現出來的暗紅色到暗紫紅色斑痕,這些斑痕開始是云霧狀、條塊狀,最后逐漸形成片狀,即為尸斑。
尸斑的分布位置,與尸體的姿勢直接相關。如仰面平臥的尸體,尸斑出觀在枕部、頂部、背部、腰部、臀部兩側和四肢的后側,有時也見于尸體側面,甚至上面的傾斜區如鎖骨上部。俯臥的尸體,尸斑分布在顏面、胸部、腹部和四肢的前面,此時兩側眼結膜也往往呈瘀血狀。處于立位的尸體,如懸吊的尸體,尸斑出現在下肢、下腹部和上膠的遠端。因此,法醫檢驗尸體時,往往根據尸斑的分布位置來判斷尸體停放的位置。尸斑是較早出現的尸體現象之一,通常是在死亡后2~4小時出現,經過12~14小時發展到最高度,24~36小時固定下來不再轉移,一直持續到尸體腐敗。它的形成和發展分為下面三個時期:
1.墜積期。
人死后,血液下墜于尸體低下部位血管中,此時血液還僅限于血管內,尚未擴散到血管外。這個時期是尸斑墜積期。在這個時期,如果用手指按壓尸斑,則被按壓地方毛細血管的血液即向周圍流動,尸斑暫時消失;但放開手指解除壓力后,血液流回原處,尸斑又重新出現。不僅如此,在墜積期內,如果翻動尸體位置,則原來的尸斑逐漸不明顯,甚至消失,而在尸體新的低下部位又重新出現新的尸斑。切開墜積期尸斑處的皮膚及皮下組織,可見血液從血管斷面流出。此時流出的血液易被紗布擦掉,但擦去后還能流出血液。
尸斑墜積期一般在死后2~4小時開始出現,但也有早在死后半小時或遲至6~8小時出現的。極少數瀕死期遷延的病人,由于循環衰竭,在死亡前便可見到少許尸斑。
2.擴散期
人死后,除了血液循環,組織液也同樣向尸體低下部位墜積,沉降于血管周圍的組織中,透過血管壁而進入血管內,與血液相混合而促進死后溶血,然后被組織液稀釋,并被血紅蛋白染紅的血漿向血管外滲出,這就是尸斑擴散期。尸斑發展到擴散期一般需要12小時,進展快的也需要8~10小時,擴散期是墜積期的延續。在這個時期,用手指按壓尸斑稍有退色,變更尸體的位置后,原有尸斑不易消失,新的尸斑也不易形成。切開擴散期尸斑處的皮膚,則在切開的血管斷處慚漸流出血滴,從組織中有少量談紅色液體溢出。
365
0
|
樓主
|
發表于 2008-5-30 20:50:55
3.濕潤期
從擴散期開始,被血紅蛋白染色的液體就滲入組織間,至第二天后更加明顯,不僅滲入組織間隙,而且滲入組織細胞內,使組織著色,這就是尸斑發展過程中的浸潤期。
浸潤期是擴散期的延續,持續時間較長,以后由于細菌的作用而轉為尸體腐敗。在浸潤期內,壓迫不能使尸斑消退,更不能形成新的尸斑。用刀切開尸斑處,可見組織呈紫色或淺紫色,血管中無血液流出。
上面談的是尸斑出現和發展的一般情況。此外,尸斑出現的速度和程度還要受各種因素的影響,其中主要的有外力壓迫、血液性狀、血量及皮膚色澤等。
在法醫尸體檢驗的實踐中,常常有在尸體低下部位見不到尸斑的情況。這主要是受壓的緣故。尸體低下部位受壓處,如與硬面接觸被壓成扁平狀的胛部、背部、骶骨部、臂部及腳后跟部等,由于毛細血管內的血液被壓到其他地方而沒有尸斑形成,檢驗中見到的往往呈蒼白色,若襯墊物的硬面不平,則尸體受壓處的皮膚可留下與襯墊硬面相一致的蒼白區,而沒有受壓的地方仍有尸斑。這樣,暗紫紅色的尸斑與蒼白色的印痕相映,更加清晰。此外,褲帶結扎的地方,衣服折疊的地方,或者皮膚皺褶的地方等,也因壓迫而無尸斑的形成,并可留下與壓迫物相一致的印痕。溺死的尸體由于毛細血管受冷水刺激發生收縮,加之尸體在水中浮動翻轉,所以,尸斑常常出現得較慢,而且比較弱。
尸體的血液性狀是死因決定的,它對尸斑出現的速度和程度也有直接的關系。窒息死或者急死的尸體,因其死亡是極短時間的事情,血液呈暗紅色流動性,所以尸斑出現的速度快,程度強,多呈暗紫紅色。這類尸體尸斑常出現于死后1~1.5小時,早者30分鐘即可出現,8~10小時就可發展到擴散期。由于尸斑出現的速度快、程度強,這類尸體的尸斑處還常見斑點狀出血。與此相反,死者若是死于嚴重貧血和急性失血,則因其血量少,故尸斑出現速度慢程度弱,顏色也淺,甚至可以不顯現。
皮膚色素的深淺,對尸斑的顏色也有影響,膚色淺的尸體,尸斑顏色就要鮮明些,膚色深的尸體,尸斑顏色就要暗淡些。
尸斑的顏色取決于血液和皮膚的顏色。我國人的尸斑通常是紫紅色,一氧化碳中毒的尸體,因為血液中含有大量鮮紅色的一氧化碳血紅蛋白,故其通過皮膚透出的尸斑呈櫻紅色。凍死、氰化物中毒的尸體,因其體內氧利用不足,血液中含有較多的氧合血紅蛋白,故其透過皮膚呈現出來的尸斑呈鮮紅色。在水中或處于冷凍條件下的尸體,因氧氣滲透入皮下血管內,形成氧合血紅蛋白,故其尸斑呈紅色或淡紅色。燒死尸體因生前吸入一氧化碳,未燒焦部分的尸斑呈櫻紅色。氯酸鉀和亞硝鹽中毒時,因形成高鐵血紅蛋白,故尸斑呈灰褐色。白色人種和黑色人種膚色不同,尸斑的呈現程度也不同。黑色皮膚可以掩蓋尸斑顏色。隨著死后變化的發展,尸斑的暗紫紅色逐漸轉為淺綠色和綠色,與腐敗尸體的顏色相融合。
在法醫檢驗實踐中,還經常遇到把尸斑誤作皮下出血引起糾紛,要求鑒定的情況。
血斑是生前皮下血管破裂出血或患有如血友病、出血性紫癜、壞血病、敗血癥等疾病,血液聚集凝固于皮下組織內,從皮膚表面觀看呈暗紅色或青紫色的斑塊。法醫檢驗時,必須把尸斑、血斑這兩種本質不同的觀象嚴格地區別開來。一般說來,尸斑與血斑至少有下列幾點可供區別。從成因上看,尸斑是因血液墜積而成,而血斑是因打壓而成;從分布位置看,尸斑分布在尸體低下而末受壓迫的部位,而血斑可以在身體的任何部位形成;尸斑的邊緣界線不清楚,而血斑的邊緣界線十分清楚,尸斑在墜積期和擴散期被壓迫可以退色,而血斑在任何時候被壓迫都不退色;尸斑表面有表皮剝脫及腫脹等損傷的特征,而血斑有時伴有表皮剝脫及腫脹等暴力損傷的特征;切開尸斑皮膚觀察,組織呈均勻的紫紅色,而血斑皮內或皮下有凝固或流動性血液,其界線清楚;顯微鏡下觀察,尸斑無組織和細胞的破壞,而血斑則有明顯的組織和細胞的破壞。
關于尸斑與血斑或者說皮下出血的區別,我國古典法醫學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洗冤錄集證》中早就論述了這點,而且有精確的鑒別法。《洗冤錄集證》的“驗尸”節內記載:“驗傷,須用手指,按其青紅處,是傷堅硬,指一起仍然青紅,……便是真傷。如系發變處,將指一點,起指即是白色。……發變是人腹內之血,死后發散于外,不能聚結,故浮泛。傷系生前受打,氣絕血聚成傷。”“凡死人,項后、背上、兩肋后、商臂上、兩腿后、……兩腳肚子上下,有微赤色,系本人一面仰臥停泊,血墜所致,不是別故身死。”“自縊”節內記載:“吊后血脈不行,身上紫黑,如云凝結,有類發變,謂之血障。與毆傷青赤浮腫,則血障或少。”這里的“發變”、”血墜”、“血障”,
都是指的尸斑。
尸斑在法醫學上有其重要的意義:明顯的尸斑可以作為診斷死亡的確證;尸斑的分布位置、反映壓迫物的花紋,能夠提供死亡時尸體的位置、姿式、停尸物表面形狀的情況,還可以判明尸體有無變動和變動的時間;根據尸斑發展的規律,可以比較準確地判斷死亡時間;尸斑的顏色、濃談、程度,可以為死亡分析提供依據;根據尸斑的范圍、濃淡,可以判斷尸體內的血液量,等等。
365
0
|
樓主
|
發表于 2008-5-30 20:51:11
四、人已經死硬了——尸僵
人死后全身肌肉很快發生松弛,如面肌松弛,失去生前有表情的面貌;咬肌松弛,使下頜垂下:瞳孔平滑肌松弛,使瞳孔呈中等大小,生前瞳孔的縮小或散大都在死后不久消失;肛門擴約肌松弛,烘便流出;尸體受壓部位因肌肉松弛,可形成與壓迫物相對應的壓痕。但是這種肌肉松弛的現象很快就會過去。經過較短的時間后,肌肉逐漸變得強直、堅硬,并伴有輕度收縮,使各關節固定下來,如口不能開,頸不能彎,四肢不能伸屈。這種死后肌肉強直的現象,稱為尸僵。
關于發生尸僵的原因,現在我國法醫學界正在探討之中,尚無統一定論。多數人認為,人死后之所要發生尸僵現象,是由于死后機體組織缺氧,體內有氧代謝停止,肌肉中三磷酸腺苷的合成下降乃至終止,而分解仍有繼續,使其含量不斷減少。因為肌肉只有在足量的三磷酸腺苷存在時,才能保持彈性柔軟狀態,如其含量減少乃至消失,則使肌肉收縮并變得僵硬。到尸體腐敗開始的時候,肌動凝蛋白分解才使得僵硬的尸體得以緩解。
在通常情況下,尸僵在死后1~3小時出現,也有的早在死亡10分鐘以后或者晚到7~8小時出現的,但一般不會早于10分鐘或晚于7~8小時。在特殊的罕見的情況下,也有在死后16~8小時出現尸僵的。尸體肌肉強直一般先出現于數個肌群,經4~6小時擴散到全身,形成尸僵。戶僵的發展順序有上行次序和下行次序之分。在一般情況下,尸僵是從咬肌開始,逐漸發展到頸部、上肢、下肢,這是下行次序;在少數情況下,與此相反,尸僵由下肢向上發展,稱為上行次序。在氣溫適宜,尸體不致很快腐敗的情況下,尸僵經過24~48小時或者更長些時間后開始緩解。尸僵緩解的順序與尸僵形成的順序相同,即先發生尸僵的肌群先緩解。尸僵的完全緩解多數情況下都發生在死后3~7天。
在尸僵還沒有完全形成以前,即在死后4~6小時以內,如果用強力破壞已經發生了的尸僵現象,則不久又會重新出現尸僵,如果是在尸僵完全形成以后,即在死后7~8小時以后,再破壞尸僵,消除僵硬狀態,則尸僵不會再重新出現。因此,對于搬動過的尸體,通常要檢驗下頜關節是否強直,以判斷尸僵是存在或緩解。為什么要檢驗下頜關節而不檢驗其他關節呢?因為尸體各處的尸僵強度是不一致的,其中最強的是下頜關節。
尸僵的出現,消失以及強弱,是要受到尸體內外各種因素影響的。首先要受到周圍環境溫度的影響。周圍環境溫度高,則尸僵出現早,消失也早,反之,則尸僵出現遲,消失也遲。其次要受到自身身體狀況的影響。老年人、小兒、體弱者的尸僵因其肌肉不發達,故出現較早,消失也早,程度也不強。嬰兒有時在死后10~30分鐘即可發生尸僵。
成熟嬰兒的尸僵較明顯,末成熟嬰兒的尸僵較弱,持續的時間也短,所以有時不易察覺。成年人肌肉較發達的人,其尸僵出現得較慢。維持時間較久。其三,要受到死因的影響。
痙攣性藥物中毒、破傷風、刎頸、槍傷、觸電、敗血癥或消耗性疾病能促進尸僵的發展,尸僵發生早、消失也早。磷中毒和蕈中毒以及水腫、肌肉麻痹者,因肌肉變性,尸僵出現慢,程度弱。
尸僵在法醫學上具有重要意義。由于尸僵是較早的尸體現象,只要有一處出現尸僵也可確定死亡。因此,這常常作為判斷死亡的一個標準。由于尸僵能固定死后的姿式,因此,它又有助于判斷死亡時的狀態。尸僵的發生和發展是有規律的,因此,又可以借此估計死亡的時間。根據尸僵部分被破壞和所固定的姿式,可以推斷是否死后移尸。
365
0
|
樓主
|
發表于 2008-5-30 20:51:29
五、固定了的死亡姿式——尸體痙攣
尸體痙攣是一種極其特殊、少見的肌肉僵硬現象。它是人死后沒有經過肌肉松弛而在臨死時的一瞬間,肌肉立即強硬收縮,并迅速形成尸僵,將肢體固定在臨死時的姿式。
尸體痙攣可以是局部的,也可以是全身的。局部尸體痙攣保存生前最后一瞬間的身體局部某些肌群收縮狀態。這種局部尸體痙攣比較多見。例如,某些拿刀刎頸、持槍自殺者,死后手中還緊握著致死工具:自勒死者,雙手還抓緊勒繩;生前溺死者手呈鷹爪狀,手中緊握水草、泥沙;某些中毒死者,還可以留下臨死時的痛苦表情,等等。全身尸體痙攣使尸體固定死亡前的全身姿式。在戰場上,有的士兵雖已死亡,但仍保留倚在樹上,手中端著槍,作射擊姿式;或者緊抱對方,與對方向歸于盡的姿式。在出現尸體痙攣的場合,大多是局部尸體痙攣,只有極少數呈全身尸體痙攣。
尸體痙攣的形成原因,現在尚未完全弄清楚。一般說來,它的發生機理與尸僵相似,不同的只是它的速度更快并不經過肌肉松弛階段而已。法醫學上研究尸體痙攣對于判明死者臨死時的狀態和確定自殺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因為這種尸體現象是他人無法偽裝的。
在實踐中,尸體痙攣這種尸體現象比較常見。魏巍的散文《誰是最可愛的人》中所反映的志愿軍戰士死后仍死死抱住敵人,咬住敵人耳朵的情形,從法醫學角度看,就是屬于尸體痙攣這種尸體現象。又如,某婦女在洗澡中腦出血而死,發現尸體時,她仍坐在浴缸中,一只手緊握海綿,另一只手半舉及面。又有一戰士戰死后仍坐在戰馬上不倒。
此外,戀人們由于各種原因而服毒自殺者,也時有傳聞。這些戀人們死亡時常常是緊緊擁抱著,不能分離的。
365
0
|
樓主
|
發表于 2008-5-30 20:52:16
六、尸體局部干燥
人死后體表水分不斷蒸發,尸體重量不斷減輕。據測定,一般情況下,尸體重量每日每公斤減輕10~18克。夏天,尸體重量的減輕速度更快,新生兒尸體的重量比成人尸體的重量減輕快。由于這些水分的蒸發、重量的減輕,這就使得嚴體出現了各種局部干燥的現象。常見的有:
1.角膜混濁
正常人的眼角膜是呈透明狀的,其表面光滑無皺褶。人死后的眼角膜,因水分蒸發,失去光澤,而發生混濁,不透明,呈白色,無法透視瞳孔。這種現象,稱為尸體角膜混濁。法醫檢驗時,根據角膜混濁的程度,可以估計死亡時間。
研究表明,死后12小時,即可通過肉眼觀察到角膜輕微的形態改變。18~24小時,可見角膜表面出現皺褶,可見局部的或彌漫性的混濁,但仍可透視到瞳孔。在第二天內,可見角膜混濁,角膜內表面與晶體相連。在第三天內,可見眼瞼覆蓋的部分角膜腫脹,有乳白色斑塊形成,其余部分則干燥。變成黃棕色,表面與晶體粘連,很難透視到瞳孔。第四天內,可見眼球由于腐敗而輕度外翻,角膜非常混濁,己不能見到瞳孔。因此角膜是否混濁及混濁的程度,是判斷死亡時間的重要依據之一。法醫檢驗時,應當仔細觀察,詳細記載。
2.鞏膜黑斑
上面講的尸體角膜混濁,既可發生在尸體眼睛閉著的場合,也可發生在尸體眼睛睜開的場合。如果人死后眼瞼是睜開著的,則由于水分的不斷蒸發,鞏膜干燥變薄,鞏膜下面脈絡膜的黑色素透出,在眼球結合膜上出現三角形、卵圓形或圓形的黑色斑狀,這就是鞏膜黑斑。鞏膜黑斑多出現于靠近眼球的內側或外側,是一種不太常見的尸體現象。
在法醫檢驗實踐中,由于尸體自溶與組織壞死有著共同的變化過程和相似的形態,因此,有時不好區別。如果單就一個細胞來說確實無法區別這兩者,但是只要金面檢查、全面分析,正確區分它們也是不難的。
首先,可以從分布特點上區分,如果將要檢查部分固定起來,則固定部分的自溶是從中間開始的,未固定而又離體的部分的自治是從邊緣開始的,這是規律。生前形成的壞死,則沒有這種分布規律。其次,可以從速度和程度上分。各處器官、內臟、組織、細胞的自溶速度和程度,如前所述,是有一定的順序的,而壞死則不具有這種順序性。法醫在尸檢時,如果發現胰臟尚無明顯自溶、而心、腎、肝、腦等組織就有細胞核濃縮、碎裂或溶解,則首先應考慮生前形成的病變。以此類推。第三,可以從形狀上分。自溶通常是彌漫性的,而壞死則往往是局部性的。第四,可以從病理變化上分。組織壞死的,在壞死灶周圍一般都有炎癥反應,而自溶灶周圍則沒有這種病理變化。
第五,可以從條件上分。自溶的發展一般都可以從當時的氣溫、死亡時間、死因等方面找到原因,而生前病變則常有臨床資料可供參考。 此外,有些臟器的自溶有其獨特性,如果不符合這些特性,則可以排除其是自溶。
正確認識自溶這一尸體現象,對于法醫判斷死亡時間,確定死亡原因等具有重要意義。但有時尸體的自溶也會給案件的偵破等帶來麻煩,因此法醫工作者有時也要采取措施防止自溶。在這些措施中最主要的是爭取早解剖、早取材、早固定。在固定中應當注意,所取組織的厚度不要超過0.6厘米。并且應當用定量的固定液。此外,還可以采取冷藏和注射福爾馬林溶液的辦法防止自溶。
430
0
|
發表于 2008-6-10 14:55:58
回復 7樓的 好吃♂懶做 的帖子
呃 貌似 看完 就可以去做忤阼了哈```
753
0
|
發表于 2008-7-16 09:03:58
能部能解釋一下僵尸出現的原因~~~~~~~~
返回版塊
尚未登錄
高級模式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加入學院
回帖后跳轉到最后一頁
發表回復
分享
復制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