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青草国产成人av片免费/香港三级日本韩国三级专线/国内自拍在钱/天堂国产女人av

回復

心理學方面等等。。有點多。。

樓主: 30830 | 查看: 3743 | 回復: 19

發表于 2013-8-22 14:29:46
一、10個萬能談話技巧
二、行為心理學--教你看穿謊言
三、十種心理效應
四、TA是否撒謊并不重要,重要的是TA為什么撒謊。
一、助你成功的10個萬能談話技巧
1。以最婉約的方式傳遞壞消息句型:我們似乎碰到一些狀況…
你剛剛才得知,一件非常重要的案子出了問題,如果立刻沖到上司的辦公室里報告這個壞消息,就算不干你的事,也只會讓上司質疑你處理危機的能力,弄不好還惹來一頓罵,把氣出在你頭上。此時,你應該以不帶情緒起伏的聲調,從容不迫的說出本句型,千萬別慌慌張張,也別使用"問題"或"麻煩"這一類的字眼;要讓上司覺得事情并非無法解決,而"我們"聽起來像是你將與上司站在同一陣線,并肩作戰。

2。上司傳喚時責無旁貸句型:我馬上處理。
冷靜、迅速的做出這樣的回答,會令上司直覺的認為你是名有效率、聽話的好部屬;相反,猶豫不決的態度只會惹得責任本就繁重的上司不快。夜里睡不好的時候,還可能遷怒到你頭上呢!

3。表現出團隊精神句型:安琪的主意真不錯!
安琪想出了一條連上司都贊賞的絕妙好計,你恨不得你的腦筋動得比人家快;與其拉長臉孔、暗自不爽,不如偷沾他的光。方法如下:趁著上司聽得到的時刻說出本句型。在這個人人都想爭著出頭的社會里,一個不妒嫉同事的部屬,會讓上司覺得此人本性純良、富有團隊精神,因而另眼看待。

4。說服同事幫忙句型:這個報告沒有你不行啦!
有件棘手的工作,你無法獨力完成,非得找個人幫忙不可;于是你找上了那個對這方面工作最拿手的同事。怎么開口才能讓人家心甘情愿的助你一臂之力呢?送高帽、灌迷湯,并保證他日必定回報;而那位好心人為了不負自己在這方面的名聲,通常會答應你的請求。不過,將來有功勞的時候別忘了記上人家一筆。

5。巧妙閃避你不知道的事句型:讓我再認真的想一想,三點以前給您答復好嗎?
上司問了你某個與業務有關的問題,而你不知該如何做答,千萬不可以說"不知道"。本句型不僅暫時為你解危。也讓上司認為你在這件事情上頭很用心,一時之間竟不知該如何啟齒。不過,事后可得做足功課,按時交出你的答復。

6。智退性騷擾句型:這種話好像不大適合在辦公室講喔!
如果有男同事的黃腔令你無法忍受,這句話保證讓他們閉嘴。男人有時候確實喜歡開黃腔,但你很難判斷他們是無心還是有意,這句話可以令無心的人明白,適可而止。如果他還沒有閉嘴的意思,即構成了性騷擾,你可以向有關人士舉發。

7。不著痕跡的減輕工作量句型:我了解這件事很重要;我們能不能先查一查手頭上的工作,把最重要的排出個優先順序?
不如當下就推辭。首先,強調你明白這件任務的重要性,然后請求上司的指示,為新任務與原有工作排出優先順序不著痕跡的讓上司知道你的工作量其實很重,若非你不可的話,有些事就得延后處理或轉交他人。

8。恰如其分的討好句型:我很想您對某件案子的看法……
許多時候,你與高層要人共處一室,而你不得不說點話以避免冷清尷尬的局面。不過,這也是一個讓你能夠贏得高層青睞的絕佳時機。但說些什么好呢?每天的例行公事,絕不適合在這個時候被搬出來講,談天氣嘛,又根本不會讓高層對你留下印象。此時,最恰當的莫過于一個跟公司前景有關,而又發人深省的話題。問一個大老板關心又熟知的問題,但他滔滔不絕的訴說心得的時候,你不僅獲益良多,也會讓他對你的求知上進之心刮目相看。

9。承認疏失但不引起上司不滿句型:是我一時失察,不過幸好……
犯錯在所難免,但是你陳述過失的方式,卻能影響上司心目中對你的看法。勇于承認自己的疏失非常重要,因為推卸責任只會讓你看起來就像個討人厭、軟弱無能、不堪重用的人,不過這不表示你就得因此對每個人道歉,訣竅在于別讓所有的矛頭都指到自己身上,坦承卻淡化你的過失,轉移眾人的焦點。

10。面對批評要表現冷靜句型:謝謝你告訴我,我會仔細考慮你的建議。
自己苦心的成果卻遭人修正或批評時,的確是一件令人苦惱的事。不需要將不滿的情緒寫在臉上,但是卻應該讓批評你工作成果的人知道,你已接收到他傳遞的信息。不卑不亢的表現令你看起來更有自信、更值得人敬重,讓人知道你并非一個剛愎自用、或是經不起挫折的人。

二、行為心理學---教你看穿謊言


1.真正的吃驚表情轉瞬即逝,超過一秒鐘便是假裝的;

2.撒謊者不像慣常理解的那樣會回避對方的眼神,反而更需要眼神交流來判斷你是否相信他說的話;

3.“你去過她家嗎?不,我沒有去過她家”,對問題的生硬重復是典型的撒謊;

4.男性鼻子下方有海綿體,摸鼻子代表想要掩飾某些內容;

5.手放在眉骨附近表示羞愧;

6.描述一連串發生的事情,編造都是按時間順序進行的,能否流利準確地進行倒敘是判斷對方是否說謊的標準之一;

7.敘事時眼球向左下方看,這代表大腦在回憶,所說的是真話;而謊言不需要回憶的過程;

8.說話時單肩聳動,表示對所說的話極不自信,是說謊的表現;

9.人在害怕時會出現生理逃跑反應———血液從四肢回流到腿部(做好逃跑準備),因此手的體表溫度會下降;

10.明知故問的時候眉毛微微上揚;

11.如果對方對你的質問表示不屑,通常你的質問會是真的;

12.假笑眼角是沒有皺紋的;

13.當面部表情兩邊不對稱的時候,極有可能他們的表情是裝出來的;

14.摩挲自己的手,是一種自我安慰的表現。當你不相信你自己所說的話,這樣使自己安心;

15.抿嘴兩次,典型的模棱兩可;

16.雙手抱胸、退一步——肢體抗議,說明他的話不可信;

17.虛情假意不會有眨眼;
18.說謊者在說謊前會眼神飄移 在想好說什么謊后 會眼神肯定 如果你冷靜的反駁 說謊者會再次出現眼神飄移;

19.撒謊者面對一個提問,通常會先有點失措,然后借假笑的時間迅速思考,想出一個并不高明的謊言,然后異常堅定地回應。而且,會一直自言自語,越說越多,因為沉默的時候,他覺得別人還在懷疑他;

20.用到“那個XX”之類的字眼,表示想劃清界限;

21.瞳孔放大:害怕,憤怒,性欲;

22.五指向上緊貼在身體的一側:緊張(stop),激烈的爭吵。

記住兩點,生活會更簡單——

三、每日心理學——有助生活的十種心理現象!(品質提升)


我們的心理是非常奇妙的一件事情,科學家們花了這么多年的時間來研究人類的心理現象,至今沒有找到一個確切的解答方案。現在我們要說的就是存在于我們人群當中的一些心理怪象,了解這些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融入人群當中。
1、心理規律一:羅森塔爾效應
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羅森塔爾曾做過這樣一個試驗:
他把一群小白鼠隨機地分成兩組:A組和B組,并且告訴A組的飼養員說,這一組的老鼠非常聰明;同時又告訴B組的飼養員說他這一組的老鼠智力一般。幾個月 后,教授對這兩組的老鼠進行穿越迷宮的測試,發現A組的老鼠竟然真的比B組的老鼠聰明,它們能夠先走出迷宮并找到食物。
于是羅森塔爾教授得到了啟發,他想這種效應能不能也發生在人的身上呢?他來到了一所普通中學,在一個班里隨便地走了一趟,然后就在學生名單上圈了幾個名字,告訴他們的老師說,這幾個學生智商很高,很聰明。過了一段時間,教授又來到這所中學,奇跡又發生了,那幾個被他選出的學生現在真的成為了班上的佼佼者。

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現象呢?正是“暗示”這一神奇的魔力在發揮作用。
每個人在生活中都會接受這樣或那樣的心理暗示,這些暗示有的是積極的,有的是消極的。媽媽是孩子最愛、最信任和最依賴的人,同時也是施加心理暗示的人。如 果是長期的消極和不良的心理暗示,就會使孩子的情緒受到影響,嚴重的甚至會影響其心理健康。相反,如果媽媽對孩子寄予厚望、積極肯定,通過期待的眼神、贊 許的笑容、激勵的語言來滋潤孩子的心田,使孩子更加自尊、自愛、自信、自強,那么,你的期望有多高,孩子未來的成果就會有多大
2、心理規律二:超限效應
美國著名作家馬克·吐溫有一次在教堂聽牧師演講。最初,他覺得牧師講得很好,使人感動,準備捐款。過了10分鐘,牧師還沒有講完,他有些不耐煩了,決定只 捐一些零錢。又過了10分鐘,牧師還沒有講完,于是他決定1分錢也不捐。等到牧師終于結束了冗長的演講開始募捐時,馬克·吐溫由于氣憤,不僅未捐錢,還從盤子里偷了2元錢。
這種刺激過多、過強和作用時間過久而引起心理極不耐煩或反抗的心理現象,被稱之為“超限效應”。
超限效應在家庭教育中時常發生。如,當孩子犯錯時,父母會一次、兩次、三次,甚至四次、五次重復對一件事作同樣的批評,使孩子從內疚不安到不耐煩乃至反感討厭。被“逼急”了,就會出現“我偏要這樣”的反抗心理和行為。
可見,媽媽對孩子的批評不能超過限度,應對孩子“犯一次錯,只批評一次”。如果非要再次批評,那也不應簡單地重復,要換個角度、換種說法。這樣,孩子才不會覺得同樣的錯誤被“揪住不放”,厭煩心理、逆反心理也會隨之減低。
3、心理規律三:德西效應
心理學家德西曾講述了這樣一個寓言:
有一群孩子在一位老人家門前嬉鬧,叫聲連天。幾天過去,老人難以忍受。于是,他出來給了每個孩子10美分,對他們說:“你們讓這兒變得很熱鬧,我覺得自己 年輕了不少,這點錢表示謝意。”孩子們很高興,第二天仍然來了,一如既往地嬉鬧。老人再出來,給了每個孩子5美分。5美分也還可以吧,孩子仍然興高采烈地 走了。第三天,老人只給了每個孩子2美分,孩子們勃然大怒,“一天才2美分,知不知道我們多辛苦!”他們向老人發誓,他們再也不會為他玩了
在這個寓言中,老人的方法很簡單,他將孩子們的內部動機“為自己快樂而玩”變成了外部動機“為得到美分而玩”,而他操縱著美分這個外部因素,所以也操縱了孩子們的行為。
德西效應在生活中時有顯現。比如,父母經常會對孩子說:“如果你這次考得100分,就獎勵你100塊錢”、“要是你能考進前5名,就獎勵你一個新玩具”等等。家長們也許沒有想到,正是這種不當的獎勵機制,將孩子的學習興趣一點點地消減了。
在學習方面,家長應引導孩子樹立遠大的理想,增進孩子對學習的情感和興趣,增加孩子對學習本身的動機,幫助孩子收獲學習的樂趣。家長的獎勵可以是對學習有幫助的一些東西,如書本、學習器具,而一些與學習無關的獎勵,則最好不要。
4、心理規律四:南風效應
“南風”效應也稱“溫暖”效應,源于法國作家拉·封丹寫過的一則寓言:
北風和南風比威力,看誰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脫掉。北風首先來一個冷風凜凜、寒冷刺骨,結果行人為了抵御北風的侵襲,便把大衣裹得緊緊的。南風則徐徐吹動,頓時風和日麗,行人覺得春暖上身,始而解開紐扣,繼而脫掉大衣,南風獲得了勝利。
故事中南風之所以能達到目的,就是因為它順應了人的內在需要。這種因啟發自我反省、滿足自我需要而產生的心理反應,就是“南風效應”。
由此我們可以知道,家庭教育中采用“棍棒”、“恐嚇”之類“北風”式教育方法是不可取的。實行溫情教育,多點“人情味”式的表揚,培養孩子自覺向上,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心理規律五:木桶效應
“木桶”效應的意思是:一只沿口不齊的木桶,它盛水的多少,不在于木桶上那塊最長的木板,而在于木桶上最短的那塊木板。
一個孩子學習的學科綜合成績好比一個大木桶,每一門學科成績都是組成這個大木桶的不可缺少的一塊木板。孩子良好學習成績的穩定形成不能靠某幾門學科成績的 突出,而是應該取決于它的整體狀況,特別取決于它的某些薄弱環節。因此當發現孩子的某些科目存在不足時,就應及時提醒孩子,讓其在這門學科上多花費一些時間,做到“取長補短”。
6、心理規律六:霍桑效應
美國芝加哥郊外的霍桑工廠是一個制造電話交換機的工廠,有較完善的娛樂設施、醫療制度和養老金制度等,但工人們仍然憤憤不平,生產狀況很不理想。后來,心 理學專家專門對其進行了一項試驗,即用兩年時間,專家找工人個別談話兩萬余人次,規定在談話過程中,要耐心傾聽工人對廠方的各種意見和不滿。
這一談話試驗收到了意想不到的結果:霍桑工廠的產值大幅度提高。
孩子在學習、成長的過程中難免有困惑或者不滿,但又不能充分地表達出來。作為母親,要盡量擠出時間與孩子談心,并且在談的過程中,要耐心地引導孩子盡情地說,說出自己生活、學習中的困惑,說出自己對家長、學校、老師、同學等的不滿。
孩子在“說”過之后,會有一種發泄式的滿足,他們會感到輕松、舒暢。如此,他們在學習中就會更加努力,生活中就會更加自信
7、心理規律七:增減效應
人際交往中的“增減效應”是指:任何人都希望對方對自己的喜歡能“不斷增加”而不是“不斷減少”。比如,許多銷售員就是抓住了人們的這種心理,在稱貨給顧客時總是先抓一小堆放在稱盤里再一點點地添入,而不是先抓一大堆放在稱盤里再一點點地拿出。
我們在評價孩子的時候難免將他的缺點和優點都要訴說一番,并常常采用“先褒后貶”的方法。其實,這是一種很不理想的評價方法。在評價孩子的時候,我們不妨運用“增減效應”,比如先說孩子一些無傷尊嚴的小毛病,然后再恰如其分地給予贊揚……
8、心理規律八:蝴蝶效應
據研究,南半球一只蝴蝶偶爾扇動翅膀所帶起來的微弱氣流,由于其他各種因素的摻和,幾星期后,竟會變成席卷美國德克薩斯州的一場龍卷風!紊亂學家把這種現 象稱為“蝴蝶效應”,并作出了理論表述:一個極微小的起因,經過一定的時間及其他因素的參與作用,可以發展成極為巨大和復雜的影響力。
“蝴蝶效應”告訴我們,教育孩子無小事。一句話的表述、一件事的處理,正確和恰當的,可能影響孩子一生;錯誤和武斷的,則可能貽誤孩子一生。
9、心理規律九:貼標簽效應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由于兵力不足,而戰爭又的確需要一批軍人。于是,美國**就決定組織關在監獄里的犯人上前線戰斗。為此,美國**特派了幾個心理學專家對犯人進行戰前的訓練和動員,并隨他們一起到前線作戰。
訓練期間心理學專家們對他們并不過多地進行說教,而特別強調犯人們每周給自己最親的人寫一封信。信的內容由心理學家統一擬定,敘述的是犯人在獄中的表現是 如何地好、如何改過自新等。專家們要求犯人們認真抄寫后寄給自己最親愛的人。三個月后,犯人們開赴前線,專家們要犯人給親人的信中寫自己是如何地服從指揮、如何地勇敢等。結果,這批犯人在戰場上的表現比起正規軍來毫不遜色,他們在戰斗中正如他們信中所說的那樣服從指揮、那樣勇敢拼搏。后來,心理學家就把這一現象稱為“貼標簽效應”,心理學上也叫暗示效應。
這一心理規律在家庭教育中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例如,如果我們老是對著孩子吼“笨蛋”、“豬頭”、“怎么這么笨”、“連這么簡單的題目都不會做”等,時間長了,孩子可能就會真的成為了我們所說的“笨蛋”。
所以,媽媽必須戒除嘲笑羞辱、責怪抱怨、威脅恐嚇等語言,多用激勵性語言,對孩子多貼正向的標簽。 10、心理規律十:登門檻效應
日常生活中常有這樣一種現象:在你請求別人幫助時,如果一開始就提出較高的要求,很容易遭到拒絕;而如果你先提出較小要求,別人同意后再增加要求的分量,則更容易達到目標,這種現象被心理學家稱為“登門檻效應”。
在家庭教育中,我們也可以運用“登門檻效應”。例如,先對孩子提出較低的要求,待他們按照要求做了,予以肯定、表揚乃至獎勵,然后逐漸提高要求,從而使孩子樂于無休止地積極奮發向上。


四、重要的不是TA是否撒謊,而是為什么要撒謊;
行為心理學研究的結論:21天以上的重復會形成習慣;90天的重復,會形成穩定的習慣。即同一個動作,重復21天就會變成習慣性動作。同理,同一個想法,重復21天,或重復驗證21次,就會變成習慣性想法。
所以,一個觀念如果被別人或者自己驗證了21次以上,它一定已經變成了你的信念。
習慣的形成大致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1-7天左右。此階段的特征是“刻意,不自然”。你需要十分刻意提醒自己改變,而你也會覺得有些不自然,不舒服。
第二階段:7-21天左右。不要放棄第一階段的努力,繼續重復,跨入第二階段,此階段的特征是:“刻意,自然”。你已經覺得比較自然,比較舒服了,但是一不留意,你還會回復到從前。因此,你還需要刻意地提醒自己改變。
第三階段:21-90天左右。此階段的特征是“不經意,自然”,其實這就是習慣。這一階段被稱為“習慣性的穩定期”。一旦跨入此階段,你已經完成了自我改造,這項習慣就已成為你生命中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它會自然而然地不停地為你“效勞”。
做一個計劃成功者,去有計劃地為自己塑造好習慣。
當然,因為與之相對應的壞習慣已十分頑固,因此要形成某些好習慣時,你可能需要花更大一點的力氣同時克服壞習慣,然而不用擔心,方法還是一樣的,大不了再來一遍。
如果你對改變自己的“劣根性”沒有信心,裹腳不前,請捫心自問:你是要成功,還是要失敗?不改變,就意味著失敗;要成功,就別無選擇,立即改變。
性格,其實就是一堆習慣,是若干習慣的組合體。
沒有改變不了的習慣,只有你不怎么想改變的習慣。 沒有改變不了的性格,只有你不怎么想改變的性格。
沒有改變不了的命運,只有你不怎么想改變的命運。 沒有不可能的事情,只有你不怎么想要做好的事情。
改變習慣是簡單的,成功也是簡單的。成功,就是簡單的事情重復著做;之所以有人不成功,不是他做不到,而是他不愿意去做那些簡單而重復的事情。
成功是因為習慣。一旦你養成了成功者身上所有的好習慣,你會發現,不成功都很難。
影響一生成就的21個“信念”,成功十大“積極心態”,以及諸如:守時,守信,自律,計劃性,不說消極的話,開會坐到最前排,走路比別人快30%,每天工作時間比普通人長2個小時等等,都是我們要系統塑造的成功者的好習慣。
第一,一連十天不可有消極的念頭、情緒、自我問話和使用如不可能、失敗,挫折、遺憾、難過、可憐、太難了、不行、做不到、完蛋這類的消極字眼。
第二,一有出現(我敢肯定一定會有的)請你立即意識到,而且要轉移意焦,即把注意的焦點轉為向自己提積極的問題。
第三,每天清晨起床之前和晚上入睡之前,各向自己問六個積極的問題,并明確作回答。
早上你要自問的問題——清晨六問
1.我今天的目標是什么?
2.我的核心大目標是什么?
3.我今天最重要的三件事是什么?
4.我今天準備學到哪些新東西?
5.我今天準備哪些方面進步一點點?
6.我今天如何更快樂些?
晚上你要自問的問題——靜夜六思
1.我今天是否完成了小目標?
2.我今天是否更接近了大目標?
3.我今天又學到了些什么?
4.我今天在哪些方面還做得不夠好?
5.我如何才能做得更好?
6.我明天的

8

45

分享

| 發表于 2013-8-22 18:10:38
哇哦,心理學大雜燴,我喜歡,收藏了,樓主辛苦了....這是傳說中的沙發么...
| 發表于 2013-8-23 13:20:23
看了好久,終于看完了(我看得很慢)
心理學真的有用嗎??
| 發表于 2013-11-2 09:25:09
實用,收了。
| 發表于 2013-11-3 14:38:08
挺實用的
| 發表于 2014-1-5 17:22:51
棒!收藏了!
| 發表于 2014-1-5 20:38:23
這個話題我最喜歡了!果斷要收藏
| 發表于 2014-1-5 20:38:58
挺好的,比較實用,收藏了。
| 發表于 2014-2-25 18:10:43
三個字:很實用
| 發表于 2014-3-2 12:37:06
很贊~
返回版塊
12
尚未登錄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加入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