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青草国产成人av片免费/香港三级日本韩国三级专线/国内自拍在钱/天堂国产女人av

回復

你所知道的錯誤的“事實”

樓主: 33074 | 查看: 2126 | 回復: 6

發表于 2014-7-27 10:58:35
人們曾以為:恐龍是變溫動物,錢幣的過多供應會導致通貨膨脹,增加中小學的預算與教師數量可以提高公立學校的教育質量,人類基因里大多數的DNA都是沒用的,糖精可致癌而高纖飲食可以預防癌癥,恒星的質量不可能超過150個太陽。

過去半個世紀中,上面這些所謂的“事實”都被推翻了(或許通貨膨脹那條除外)。《事實的半衰期:為什么知識也會過期》(Half-Life of Facts: Why Everything We Know Has an Expiration Date)的作者塞繆爾•阿貝斯曼(Samuel Arbesman)指出,現代社會中,“事實”也在時刻改變中。

阿貝斯曼是考夫曼基金會(Kaufmann Foundation)的資深學者,也是一名科學計量學專家。他的研究方向是“事實”在現代社會中產生和修正的過程。當今社會中,新知識產生的速度越來越快,他擔心我們大多數人沒有與時俱進,仍通過當年在校時獲取的那些過期知識來做出判斷,而那些知識或許已經不再正確。

科學計量學是一門測量和分析科學本身的科學。它誕生于1947年——當時,數學家普萊斯(Derek J. de Solla Price)家里寄存了一套完整的《皇家學會哲學學報》(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Society),他把它們按照年份分批堆了起來,結果發現書堆的高度呈指數函數曲線增長。于是,普萊斯便開始分析各種其他的科學數據,最后于1960年得出結論——自17世紀起,科學知識便以每年4.7%的速度穩定增長著。這意味著科學數據的數量每15年就要翻一番。

1965年,普萊斯生動地總結道,“不管通過什么方式來測量,我們都可以得出一個粗略的結論——科學知識的增長趨勢是一個指數函數,其復利率大約是每年7%。也就是說,知識的‘數量’每10到15年便會翻一倍,每半個世紀增加一個數量級,而我們現在的知識積累是300年前的近代科學初始階段的大概100萬倍。”2010年,一篇刊登于《科學計量學》雜志的文章通過分析1907到2007年的數據,總結出“至今為止,科學的平均發展速度至少是每年4.7%”。

科學知識的數量每50年就要增長10倍——所以,人們年輕時在學校獲取的許多知識都已經過時,甚至被完全顛覆了,這毫不奇怪。那么,舊知識“消失”的速度又如何呢?阿貝斯曼用半衰期的概念來解答這個問題。半衰期指的是放射性原子半數發生衰變所需要的時間,比如,鍶的放射性同位素鍶-90的半衰期大約是29年。阿貝斯曼把半衰期的概念運用在了知識的“衰變”上,并引用了關于肝硬化和肝炎臨床知識真實性衰減的研究。該研究指出,“知識的半衰期是45年”。

換言之,目前醫學界對于肝病的臨床知識在45年后會有一半被推翻。這個例子相當有趣,也很有說服力,不過,在阿貝斯曼的書中,此類有著科學研究結果支持的案例并不多。

隨時都有新的“事實”產生,而正如阿貝斯曼所指出的,它們當中有許多都無法接受時間的考驗。科學研究本就是一一核實這些“事實”的過程,也就是說,實驗結果的真實性在于它們的可重復性。2009年,有近85萬篇文章發表于免費的在線醫學數據庫PubMed上,而這些研究結果中,有多少是被重復了的呢?答案是寥寥無幾。2011年,《自然》上發表了一篇令人沮喪的文章,在10年的時間內,一個研究小組發現,在53項里程碑式的癌癥基礎研究中,他們僅能重復得到其中的6個實驗結果。

2005年,《PLoS醫學》上刊登了一篇文章《為什么大多數已發表的科研結果都不正確》,其作者約翰•伊安尼德斯(John Ioannides)是一位醫學家,也是一位統計學家。伊安尼德斯總結了許多生物醫學研究中的缺陷,并指出,在下列情況下研究成果的真實性很可能比較差:實驗規模較小、推測效果較弱、研究的設計與方向較靈活、研究中存在經濟或其他方面的利益沖突,或領域中競爭較為激烈。伊安尼德斯總結道,“對目前許多科學領域而言,所謂的研究成果往往只是精確地測量了實驗中的主流偏向。”盡管如此,科學的發展依然日新月異,新的科學知識層出不窮,而舊的知識則在不斷地被更改。

阿貝斯曼還詳盡地討論了所謂“隱藏公共知識”(hidden public knowledge)的現象。比如,我們之前提到的那近85萬篇生物醫學研究文獻就好像一股龐大的信息洪流,許多真實的數據都被淹沒其中,不為人所知。為了證明這一點,阿貝斯曼舉了一個例子:哈佛大學的一個研究團隊曾回過頭去,檢驗了從1959到1988年關于心臟病發作與藥物鏈激酶(streptokinase)的隨機對照實驗數據。在1988年,一組數據顯示,靜脈注射鏈激酶對心臟病的治療是有效的。 梳理了之前的研究中所隱藏的公共知識后,研究人員得出結論——早在1973年而不是1988年,科學家們就應該找到一個統計上顯著的結論了。關于鏈激酶在治療心臟病方面的效應被隱藏在科學文獻中長達15年之久,許多人因此失去了生命。不過,值得欣慰的是,如今我們有了更好的數據挖掘技巧,如文本挖掘工具 CoPub Discovery,以及協作網絡系統Mendeley 等,被淹沒在數據庫中的真相將會越來越少。

人們往往會選擇性地只接受那些與他們世界觀相符的“事實”。阿貝斯曼說,“我們只喜歡在我們現有知識庫存的基礎上有所拓展,而不是去忘掉自己的世界觀,接受不符合已有陳見的新知識。”這句話真是字字珠璣——證實性偏見隨處可見。

那么,在一個連“事實”都瞬息萬變的世界里,我們該如何及時更新自己的知識庫呢?阿貝斯曼提出,只要記住自己所有的客觀知識都有半衰期,我們就會以謙虛的態度去主動接受新的信息——所謂“希望不死,真理永存”。阿貝斯曼更大膽的理論是“不要再去背誦任何東西了,放棄吧。我們每個人的記憶都可以外包給網絡”。通過網絡,我們能夠“隨時搜索自己所需的任何信息”。果真如此嗎? 如果科學文獻中錯誤的信息比比皆是,網絡世界也不過是一片布滿了謠言、大話與假話的沼澤。冷靜客觀的理性思考才是不可或缺的。

最后,阿貝斯曼表示“知識不可能永遠呈指數趨勢增長”。他的理由之一是,如果這樣的話,那總有一天這世界上的每個人都會變成科學家。之前提到的那篇2010年發表在《科學計量學》上的文章推測道,在全球化的現代社會中,科學與其他事物的界限將會越來越模糊。阿貝斯曼指出,能夠同時被記錄下來的神經元數量呈指數趨勢增長,每七年半就會翻一倍。這意味著大腦跟電腦終有一天可以連接起來。反正,我是很期待有朝一日能直接通過電信傳輸,把我的大腦知識庫跟美國國會圖書館的數字化數據連接起來,每天都自動更新。

0

7

分享

| 發表于 2014-7-27 11:25:10
為什么我從來沒有這么認為過……看來我知道的都是正確的事實……哈哈哈哈
| 發表于 2014-7-27 12:51:32
“我是很期待有朝一日能直接通過電信傳輸,把我的大腦知識庫跟美國國會圖書館的數字化數據連接起來,每天都自動更新。”
能這樣就碉堡了~~
| 發表于 2014-11-1 09:14:19
你所說的是對的?又有什么依據?發這個東西來之前,你有思考過?
| 發表于 2014-11-1 09:19:38
這些東西之前也不知道……錯誤的都不知道
不過長知識了……
| 發表于 2014-11-8 17:06:52
DNA跟宇宙的物理定律是這個世界上最神奇的東西。
尚未登錄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加入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