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凡讀過本格推理小說的人,對詭計并不陌生。作為其中的一種,敘述性詭計總會讓讀者驚駭莫名,當然,爭議也很大。
所謂敘述性詭計,是作者利用文章結構或文字技巧,把某些事實刻意地對讀者隱瞞或誤導,直到最后才揭露出真相,讓讀者感受難以形容的驚愕感。敘述性詭計為作者利用讀者先入為主的觀念,使讀者「相信」某件事情或某種狀況,最后造成讀者大吃一驚的一種結果。此為一種不易掌控的技巧,太過超過易造成讀者的反彈或兩極化批評——感到被騙了,或有人形容「想摔書」。正如聆兒在其敘詭大作《And Then There Were None》里借用大偵探凌睎說的“謎題凡用敘詭者,皆謂之‘坑爹’”。但是使用得當、并且讀者可以接受的話,是一種很能造成意外性的技巧。
我們對于本格推理小說的直觀感覺一般是重點放在“兇手是誰”,“如何犯案”或是側重“邏輯推理”,感受那種解謎過程中的快感。但敘述性詭計不同,此類小說側重于謀篇布局,讀者在閱讀的過程中被一步步誤導而渾然不知。在解謎過程中順其自然,但結局卻突然大逆轉。此類小說往往伴隨著多重解答,但又與“奎因式”的多重邏輯推理不同,小說的精華全在最后的逆轉上,讀者讀完最后的精華才會發(fā)現(xiàn)上當了。原來整篇小說的情節(jié)完全不是自己看到的那樣。此類小說初次讀起來會讓讀者大呼過癮,但讀久了會給人“坑爹”的感覺。甚至當你拿起一本小說之前,別人告訴你這本小說運用了敘述性詭計,這本身就是對小說的大劇透!(除折原一的幾本小說之外,此君已經把敘詭用的出神入化)。
正因為如此,敘述性詭計有其先天的缺點。小說重點不在于宏大的詭計,這對于“詭計流”的讀者會感到不適應。而且讀慣了也會感覺沉悶。當讀者讀小說之前就已經知道本篇小說運用敘詭的手法時,讀者本身對這本小說就已經失去了樂趣。
學院的純敘詭小說不多。最早作品的應該是聆兒的《And Then There Were None》。作為和承平打賭的作品,這本書的謎面看似為不可能犯罪,所有的嫌疑人皆有不在場證明,但最后卻無人生還,而死者卻皆不是自殺。這在邏輯上完全說不過去。但作者卻在字里行間運用精妙的手法來掩飾“第五個人”的存在。當讀者讀完全書,回過頭去尋找線索才發(fā)現(xiàn),原來作者早已在文字上告訴了讀者,而讀者卻渾然不知。以至于對于全篇小說的理解完全有偏差。
承平的《翼羽館殺人事件》也是其中之一。但本篇小說的精華卻在于密室講義和邏輯推理的唯一性。本篇小說的敘詭卻是由邏輯推理的唯一性得出,并不是整個情節(jié)大逆轉。而且,積累了一定的人氣,讀者才會對本篇的兇手感到更意外。從這個角度來說,這篇小說并不是純敘詭,即便知道了作者運用的敘詭手法,也仍舊有可讀性。
近期馬小峰的《罪惡電話亭》也是其中的代表。這篇小說與上述兩者不同,并不是“孤島模式”下的敘詭,而是作者對日常生活中的一個畫面進行描寫。小說的氣氛描寫很到位,讀者心驚膽戰(zhàn)地慢慢讀下去,在了解事情真相后,會以為這只是一篇普通的社會派小說,然而結尾的驚天大逆轉會讓你發(fā)現(xiàn)這是一篇優(yōu)秀的社會派敘詭小說。當然,其中的“膠帶密室”只是一個點綴,并沒有技術含量。
總之,敘述性詭計作為推理小說的一種手法,自有其存在的道理。期待學院學員們能夠創(chuàng)作出更多的敘詭小說與大家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