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青草国产成人av片免费/香港三级日本韩国三级专线/国内自拍在钱/天堂国产女人av
論壇
排行
專題
Collection
學院設施
登錄
加入學院
搜索
本版
用戶
每日簽到
任務中心
勛章中心
發(fā)帖際遇
貝殼夢
PassWord
RoseTta
海龜湯之謎
邏輯訓練場
百科學院
神奇動植物
回復
神奇動植物
樓主:
753
|
查看:
2608
|
回復:
0
查看:
2608
|
回復:
0
[知識科普]
神奇動植物
簡潔模式
753
發(fā)表于 2008-8-21 10:18:05
籠草
豬籠草是大家較熟悉的高級食蟲植物,也是最有代表性的食蟲植物。它是半木質(zhì)性的蔓生植物,一般高約3米左右。葉子互生,葉柄扁平,葉片寬大,葉片的尖端延伸出細而長的葉梗,葉梗末端又膨大而成捕蟲袋,其形狀很像豬籠,所以人們叫它豬籠草。捕蟲袋即是豬籠草的捕蟲武器,看上去猶如一個個“小瓶子”掛在植株上,因此豬籠草也是一種瓶狀植物.光棍樹
在熱帶東非和南非的干旱地區(qū),生長著一種奇異而有趣的樹,樹上一年到頭只是一些光溜溜的綠枝,不長葉子,偶然長葉,但也很少,因此人們叫它“光棍樹”(圖5)。也有人叫它神仙棒或綠玉樹,日本人稱之為青珊瑚。
這種樹屬大戟科,和我們常見的花卉霸王鞭、一品紅等植物是同宗兄弟。它的樹姿別具一格,直立、光禿,樹高4—9米,枝條肉質(zhì)、綠色、圓棍狀,長成無刺的灌木或小喬木的樣子。它的葉子很小,如不注意是不容易看見的,而且往往早就脫落了。
光棍樹為什么不長或很少長葉子呢?因為這種樹的故鄉(xiāng)在非洲的干旱地區(qū),那里常年雨水很少,非常缺水,為了保水抗旱,它們的葉子就逐漸變小,甚至慢慢地消失了。這樣,可以減少體內(nèi)的水分蒸發(fā),大大節(jié)省用水。為了制造有機質(zhì)而能生存下去,它的樹枝就變成了綠色,以代替葉子進行光合作用。可見,光棍樹的這種有趣特點, 是為了適應嚴酷的自然條件和生存環(huán)境,而逐漸形成的特殊抗旱本領。
瓶子草
瓶子草是一類著名的食蟲植物,為多年生草本植物,一般生長在沼澤地、潮濕的田野或湖濱,屬被動捕捉型食蟲植物。
瓶子草的葉子非常奇特而有趣,有的呈管狀,有的呈喇叭狀,還有的呈壺狀,看上去好似各種形狀的瓶子,因此人們把它稱為瓶子草。
瓶子草的這些瓶狀葉便是捕捉昆蟲的“誘捕器”。瓶子的內(nèi)壁非常光滑,并生有蜜腺,能分泌出香甜的蜜汁,以引誘昆蟲上鉤,瓶壁上還生有一排排尖刺般的倒毛,可以幫助捕捉昆蟲,頂端有一片唇瓣。瓶子的底部盛有液體,這是瓶子草設置捕捉昆蟲的“水牢”。當昆蟲受到香甜味引誘前來吃蜜時,便爬到了滑溜的瓶口邊緣,它想鉆進瓶里以吃到更多的甜蜜,這時就會滑落到瓶底,掉進液體之中。如果掉進瓶底的昆蟲企圖爬出來,內(nèi)壁四周的倒毛就好似衛(wèi)士手中的長矛擋住了它的去路,使其無法逃生;如果昆蟲試圖飛出去,它的翅膀就去碰到倒毛或內(nèi)壁,而又重新掉進液體之中。就這樣,昆蟲被活活淹死在“水牢”中;然后內(nèi)壁分泌出消化酶,進行消化分解,再由薄壁細胞將分解出的氨基酸吸收。
人們對瓶子草的瓶底液體來源十分感興趣,過去一般都認為是積存的雨水。可是,近年來科學家通過研究發(fā)現(xiàn),這些液體不是雨水,而是根系從土壤中吸收來的水分,即使在干旱之年,瓶底里也照樣有液汁。有趣的是,在液體中還生存有細菌,這些細菌可以幫助瓶子草分解捕捉到的獵物。
世界上的事物總是一分為二的,瓶子草的捕蟲“武器”雖然巧妙而有效,但也有不怕者。比如有一種蜘蛛,常常在瓶口上織網(wǎng),劫獲瓶子草蜜汁引誘來的昆蟲,而自己卻不會掉進瓶里。更有甚者,有一種蛾子的幼蟲,居然毫無顧忌地進入瓶中吸食,消化酶卻對它絲毫也不能損傷;還有一種蚊子,能夠垂直降落和起飛,它將卵產(chǎn)在瓶子草的瓶底液體里,卵在液體中孵化成幼蟲,幼蟲又安然無恙地長成成蟲,然后再展翅飛出去,而消化酶對它也毫無損害,這其中的奧秘還有待于科學家去探索。
瓶子草主要分布在美洲、亞洲熱帶地區(qū),以及澳大利亞和埃及等國。瓶子草有多種,有的長相非常奇妙而有趣,在這里不仿向大家介紹幾種。
在印度洋的島嶼上,生長著多種瓶子草,它們的“瓶子”有的像竹筒,有的像酒杯,還有的像罐子,真是五花八門、奇形怪狀。其中最值得介紹的是,有一種瓶子草的葉片呈管狀,葉片頂端有一個彎曲下來的蓋子蓋在瓶口上方,看上去好似一頂帽子,故人們形象地稱它為帽蓋瓶子草。它不僅能捕捉昆蟲,有時甚至連小鳥也成了它瓶中的獵物。
捕蠅草
食蟲植物的葉片變得非常奇特而有趣,有的像瓶子,有的像囊袋,還有的像蚌殼……。各種奇形怪狀的葉子,是它們捕捉昆蟲的有效“裝置”。
不同的食蟲植物其捕食昆蟲的方式也不一樣。瓶子草和豬籠草設陷阱捕蟲,是一種消極等待的被動方法;而捕蠅草則是采用積極主動的方法捕蟲,因此最為惹人注意,也顯得更加有趣。有一部科教電影叫《中山植物園》,里面有這樣一個非常珍貴的鏡頭:一個甲蟲爬到一株植物的葉片上,蚌殼似的葉片迅速合攏,葉緣的刺毛也交錯地扣合起來,把甲蟲牢牢地關(guān)在里面,這株奇趣的植物就是捕蠅草。
捕蠅草是一種多年生宿根植物,莖很短,葉輪生。葉子的構(gòu)造很奇特,在靠近莖的部分有羽狀葉脈,呈綠色,可進行光合作用;但到了葉端就長成肉質(zhì)的,并以中肋為界分為左右兩半,其形狀呈月牙形,可像貝殼一樣隨意開合,這就是它的“誘捕器”。每半個葉片的邊緣都生有10—25根剛毛,其內(nèi)側(cè)靠近中助的地方,又生有3根或3根以上的感覺剛毛(或叫激發(fā)剛毛)。在葉緣還生有蜜腺,能夠分泌蜜汁用以引誘昆蟲。
平時誘捕器張開,葉片向外彎曲,當上鉤的昆蟲爬到葉片上吃蜜時,如果其中一根激發(fā)剛毛被觸動兩次或兩次以上,或者在數(shù)秒鐘內(nèi)至少有兩根激發(fā)剛毛被觸動,那么誘捕器就會在20—40秒鐘內(nèi)閉合,葉片便向里彎曲,葉緣上的剛毛交叉鎖在一起,將獵物囚禁在里面。當昆蟲在里面掙扎時,便再次觸動激發(fā)剛毛,每觸動激發(fā)剛毛一次,誘捕器就閉合得更緊。同時,激發(fā)剛毛受到刺激后,葉片上許多紫紅色小腺體就分泌出一種酸性很強的消化液,將蟲體消化,然后再由這些腺體吸收。大約5天后,當昆蟲的營養(yǎng)物質(zhì)被吸收干凈后,葉子又重新張開,準備捕捉新的獵物。
在所有的食蟲植物中,捕蠅草是人們最熟悉和科學家研究最多的一種植物。早在一百多年前,達爾文就曾精心研究過食蟲植物,他特別喜歡捕蠅草,并稱它為“世界上最奇妙的一種植物”。
達爾文和生理學家伯登·桑德森對捕蠅草的捕食過程進行了研究,并有一些卓越的發(fā)現(xiàn)。達爾文觀察到,捕蠅草的激發(fā)剛毛受到刺激后,要間隔一定的時間后葉片才開始運動。因此他推測,一定有類似動物神經(jīng)的電脈沖信號從剛毛傳到誘捕器的運動細胞上,從而產(chǎn)生運動。伯登·桑德森用電流計來進行測定,結(jié)果電流計指針顯示出有一股微弱的電流。這實際上就是今天大家所熟悉的動作電位。動作電位以每秒20毫米的速度通過葉子,正是這種電信號調(diào)節(jié)了捕蠅草的捕食運動。研究者還發(fā)現(xiàn),如果對剛毛的刺激強度不夠,便不能產(chǎn)生動作電位,誘捕器也不發(fā)生運動。當兩次刺激時間相隔太近時,誘捕器也不能閉合,因一個動作電位不可能在距前面一個太近的時間里產(chǎn)生。這種現(xiàn)象,與動物神經(jīng)中發(fā)生的麻痹現(xiàn)象十分類似。
后來,美國科學家威廉斯和皮卡德發(fā)現(xiàn),捕蟲草的動作電位,產(chǎn)生于每根剛毛頂端基部或靠近基部的感覺細胞中發(fā)生的受體電位;而每一個受體電位都產(chǎn)生若干個動作電位,使剛毛不停地運動。
達爾文不僅對捕蠅草在捕到昆蟲時,其誘捕器不斷緊閉,正確解釋為由于昆蟲為了逃脫所作的掙扎不斷刺激激發(fā)剛毛的結(jié)果;而且還發(fā)現(xiàn)一個有趣的現(xiàn)象,即昆蟲死后,誘捕葉片仍在緊閉。后來,威廉斯和皮卡德對這一現(xiàn)象做出了合理的解釋:捕蠅草有兩種運動,一種是快速的捕捉運動,另一種是慢速的消化運動。前者是由機械刺激引起,由動作電位傳遞的;后者是由死亡昆蟲的化學物質(zhì)激發(fā),由激素引起的。威廉斯和他的同事用實驗證明了這一解釋的正確性。他們把半閉合的捕蠅草浸在近似于它分解昆蟲所釋放的溶液里,結(jié)果誘捕器又緊縮了大約40%。千奇百怪的樹
在前蘇聯(lián)南部生長著一種有趣的樹,當?shù)鼐用窠兴把劬洹薄A钊顺泽@的是,當把樹皮剝掉后,便會露出一只只大眼睛似的疤痕;同時,每只“眼睛”里還會流出“眼淚”這種“眼淚”是一種粘性液汁,可以用來代替膠水使用。
在印度有一種奇特的電樹,如果人們從樹旁經(jīng)過,一不小心碰到了它的枝條,便會被電打得很難受。經(jīng)科學家研究發(fā)現(xiàn),原來這種樹具有發(fā)電和蓄電的本領,并且蓄電量和電壓隨著時間變化而變化。中午,太陽光最強,溫度最高,它的蓄電量最大,電壓也最高;而到了午夜,它的蓄電量最小,電壓也最低。
在非洲北部生長著一種奇怪的“炸彈樹”,它結(jié)出的果實有椰子那么大,非常堅硬,呈金黃色。成熟后往往會突然爆炸,碎殼可以飛出20多米遠,其威力不亞于手榴彈,不少鳥兒在啄果時被炸死。
在南美洲秘魯南部山區(qū)有一種奇異的樹,它的樣子很像棕櫚樹,當?shù)鼐用窠兴安而B樹”。這種樹的葉片很大,上面長滿了又尖又硬的刺。鳥兒不知這些尖刺的厲害,當落到樹上休息時,就會被刺傷或刺死。
在印度尼西亞的森林里,有一種能將飛鳥彈死的樹,當?shù)厝私兴皬棙洹薄_@種樹的樹枝非常奇特,是一種帶鉤的彎枝,鉤尖倒鉤于另一枝的枝杈上,隨著樹木的生長,鉤尖被枝條所牽拉而成為“弓上弦”的狀態(tài)。當飛鳥稍加觸動時,枝條便脫鉤彈出,往往將鳥打得頭破血流或傷肢斷翼,有時會立即死亡。
在馬來西亞有一種奇妙的樹,它在凌晨3點整開花,而到了次日下午4點整落瓣,從來不提前或推遲,非常準時,如同報時的“鐘表”,因此被人們譽為“報時樹”。
在我國黑龍江省和吉林省交界的地方,生長著一種能產(chǎn)鹽的奇樹,人們叫它“木鹽樹”。每到夏季,樹干上凝結(jié)一層雪白的鹽霜。若用刀子輕輕把它刮下來食用,其質(zhì)量可與上等精鹽相媲美。
在我國新疆南部孔雀河和塔里木河匯合處的鐵干里克,生長著一種名叫異葉楊的樹,在樹皮上,每年都可產(chǎn)出很多蘇打(碳酸鈉),故人們又稱它為“蘇打樹”。
在東南亞和我國西雙版納、海南島一帶,生長著一種油瓜樹,結(jié)出的油瓜有西瓜那么大,一棵樹可結(jié)出100—200個。一個瓜里有6—8粒種子,種仁含油量高達70%,一粒種子可榨一兩多油。這種油有杏仁味,是高級食用油。如果種子用火烤一烤,吃起來有豬油味,所以人們叫它“豬油果”。
最長的植物
北美紅杉、道格拉斯黃杉和王桉,雖然都有身高超過110米的記錄,被稱為“世界最高的樹”,但卻不是身體最長的植物。
在美洲、大洋洲的太平洋沿岸海域中,生長著一類個體極為巨大的褐藻門植物。它們用粗達1米的固著器固著在深幾十米的海底巖石上,成體往往長達百米以上,最長的可達400米,堪稱世界上身體最長的植物。這類海藻藻體的主柄上有多達100個左右長15—60米的細長分枝,分枝上生有眾多側(cè)生的“葉片”,整體重量可達數(shù)百公斤,其身體之碩大在藻類植物中無與倫比,因此被稱為巨藻。在海水溫度適宜的春夏季節(jié),巨藻生長極為迅速,最快時每天可長2米左右,因此它們也是世界上生長速度最快的植物之一。
在陸生植物中,身體最長的是熱帶雨林中的棕櫚科省藤屬種類。它們雖然不能直立生長,卻依仗著出色的攀援本領,如游蛇一般攀附在其它樹木身上。據(jù)植物學家測量,最長的省藤屬植物莖長可達240米以上,是世界最高樹北美紅杉身長的2倍多。
據(jù)《吉尼斯世界紀錄大全》記載,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有一株來自中國的豆科植物紫藤,是1892年栽種的,迄今已逾百年。它的身長達到150多米,覆蓋了幾乎一英畝的面積,體重252噸。這株巨大的紫藤,春季開花時的景色極為壯觀,在持續(xù)5個星期的花期內(nèi),陸續(xù)開放的花朵有150萬之多,因此被列為世界最大的花木。
另據(jù)1974年11月的一則報道,一株經(jīng)過人工激素處理的攀援植物西悉蓮,身長達到了182.88米。
0
5
分享
返回版塊
尚未登錄
高級模式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加入學院
回帖后跳轉(zhuǎn)到最后一頁
發(fā)表回復
分享
復制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