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青草国产成人av片免费/香港三级日本韩国三级专线/国内自拍在钱/天堂国产女人av

| 發表于 2015-8-18 20:30:04
借大神樓層,剛寫了篇小說,桃色事件,望大神閑暇之余,過去看看,給指正下。
| 樓主| 發表于 2015-8-19 11:12:38
第二部分:構思之前
第四講:淺談情節發展


不好意思各位同學,昨天晚上并沒有如期授課,今天我會盡力補上,同時我也會多加注意,合理安排自己的時間,盡量不要做出無法實現的計劃。

今天我們來聊聊如何設置推理小說中的情節布局。
在以前,我創作推理小說的時候,有一個壞習慣,就是我并不注重情節發展的節奏,以及層次感,只是在腦中大概的描繪出整個故事框架,然后隨心所欲的讓劇情中的人物自己去發揮,基本上完全是靠人物自己去帶動劇情,可殊不知,小說是我們自己寫的,情節是我們自己構思出來的,劇情的進展,也應該由我們自己掌控。
作者必須要有能力把握住自己作品中的一切。

幾天前(其實就是兩天前,我說幾天前其實就是為了押韻,順便體現一下我的滄桑感),我閱讀到了一段話,讓我觸動頗深。
引用
所謂空間層次,就是說,故事的起因、進展、烘托、爆發、回味這五個層面,各自都是需要自己的必要空間。當一個層面沒有必要的回旋余地,它的效果就會大大受阻。


這段話里面,我看出了三個信息點,分別是:層次、布局、節奏。
這三個點其實也是互相之間有關聯,并且密不可分的。
我來分別解釋一下我理解的這三點,首先說層次,層次是什么?在上面這段話里面,層次就是“起因、進展、烘托、爆發、回味”這五個東西。
請大家將這五個詞默念三遍,是不是覺得有些耳熟?沒錯喲,這跟小說三要素之一的情節的基本模式有些類似。
小說情節的基本模式是:開端——發展——高潮——結局。在這里,我們在發展和高潮的中間加進一個烘托,把高潮換成爆發,把最后的結局換成回味。是不是就更容易讓人理解了?
其次說布局,我所理解的布局,既是在當下的劇情里面,通過明確的線索,或者是暗示的線索,表明你現在所安排的情節正處于哪一個層次。
布局這個詞,本來源自于圍棋術語,意思是下棋的人通過盡可能少的幾步棋,來完成自己心中設想的某個局面。
在小說,尤其是推理小說中,因為要體現偵探和兇手斗智斗勇的情節,那么合理的布局就顯得非常重要。
關于布局,現在暫時先簡單的說這么些,我最后來解釋一下什么是節奏。
節奏既是指上述5個層次里,互相之間所需要的“必要空間”的安排。上面那段話里也提到了,“這五個層面,各自都是需要自己的必要空間。當一個層面沒有必要的回旋余地,它的效果就會大大受阻。”
打個比方給大家解釋一下,比如說,我現在正在寫到劇情的進展這一層次上,那么在進展這個階段,我需要做的就是慢慢的將與劇情相關的人物介紹出場,并且糅合他們互相之間的關系,這個過程是需要一定的空間的,也是需要留下一點回旋余地,這個回旋的余地是交給下一層次的前奏做鋪墊。
這樣的說法其實難免還是讓人覺得有些空洞,不好理解,那么為了便于大家理解,我決定引用我之前所做的拙作《白烏鴉》,來做一個詳細(或者狗屁不通)的解說。

(以下內容涉及到劇透,尚未閱讀過《白烏鴉》的人,其實我寫的不怎么樣,劇不劇透都無所謂啦~

看過《白烏鴉》的人都知道,整篇小說的情節,主要是圍繞兩個人展開,一位是小說里面的“我”林樂(以下部分統稱林樂),一位是林樂偶然相遇的大學時期的暗戀對象張雪玉,同時,她也是本作里面的案件的兇手。
劇情的起因,當然就是兩個人的相遇,這一段是很簡短的,但是注意以下幾個部分:
引用
“我今天來這里領遺物……那個……”她輕輕提起手中的紙袋讓我看了看,用微弱的聲音說道:“我丈夫的……”。
引用
張雪玉小姐,她是我大學時代的同學……也是我當時的暗戀對象。
引用
可是她卻一臉為難的樣子,慢慢伸出左手。我仔細觀察才發現,她的右臂一直無力的垂著,似乎不能動彈。似乎是被人看到了不便示人的東西,她垂下了雙眼。為了不觸及她的傷處,我把伸出的右手換成了左手。

第一、三句話交代了張雪玉目前的狀況,第二句話交代了林樂與張雪玉的關系。其實從這三句話交代的起因,就可以隱隱約約看出整篇劇情的布局,
林樂曾經的暗戀對象,如今成了未亡人而守寡,然后兩人多年未見后的偶然相遇,好吧我承認是有點狗血,但是這個起因是不是把某種莫名其妙且不明覺厲的微妙氣氛調動起來了呢?你們看到這里是不是有接著讀下去的欲望呢?

由于我這本小說里面的進展這個層次總是描寫得平平淡淡,沒有什么可圈可點之處,我打算連同烘托和爆發部分一起講解。
全文其實一共有三個高潮部分,也就是所謂的爆發層次。
第一次,是林樂在張雪玉的家里面看見了“鬼”的“幻覺”這個片段稱之為小高潮比較合適,第二個是張雪玉將自己身上的傷疤展現給林樂看的時候,這里和后面的部分可以說是男女主角的感情爆發點。然后就是故事的結局,張雪玉的自殺,還有出現在林樂夢中的自白,全戲的最高潮。
第一段,進展和烘托分別是林樂對于張雪玉的擔心思念,和在張雪玉家中的不自在的感覺,(其實是LSD制幻物的藥物作用)這一段高潮本來設計是要達到一種非常恐怖的效果,但是因為烘托部分的節奏太快,沒有做足鋪墊,導致懸疑以及恐怖的氣氛不夠強烈。換做現在,我會事先安排一些更離奇、無法解釋的現象發生在林樂的身上,以體現其懸疑和恐怕的感覺作為這一次高潮的烘托。當然,除了這些以外,作者本人的文字功力也要相當的深厚,足夠描寫出那種氣氛才行。

第二次男女主角的感情爆發,這一段其實我處理的也不是很好,因為這一段高潮來的太突兀,只有林樂的那段夢境勉強隱喻了張雪玉和她的亡夫其實并沒有什么很深的感情。而張雪玉突然決定獻身給林樂,這件事是發生在他們兩人基本上沒有什么感情基礎的前提之下的,所以就會顯得有些不符合常理。
雖然在之前,我有努力營造某種氛圍,去體現張雪玉對于林樂的情愫,在張雪玉和林樂兩人相處時有一些細節的描寫,如:
引用
“那時候,我真想把自己做的手機鏈送給你當作餞別禮物。”
張雪玉的話出乎我的意料,那時候的女生似乎有這種將小飾品作為禮物送給意中人的風潮。
引用
“嗯,我等著你。”
我隱約感覺這是一句微妙的話,卻也不敢妄猜含義,于是右手握著門把,一時僵在那里。我左手提著剛剛借來的傘,她伸出左手,蓋在我的左手上。有種把手插進冰雪中的感覺。她的左手異常冰涼——卻又帶著即將消逝的溫柔,無名指上的婚戒,給我一種異樣的觸感。
“張雪玉……”我有些嚇到了。
她不顧我的驚慌失措,把頭輕輕地靠在了我的肩膀上。

但是光靠這些看起來還是有些單薄,不足以支撐更加強烈的感情,但是目前我又沒發現什么更好的處理辦法...
因為我本身就是不太會處理感情的那種人,要是有誰能給出好的意見就好了。

最后一段高潮戲份,我本人自我感覺還算一般般吧,情節的發展是這樣的:
本來張雪玉利用亡夫的死亡保險金打算重新去過上自己的新生活,她自己不惜變成殺人犯也要逃離丈夫的迫害,本以為只要她丈夫一死,事情就能這樣結束,但是冥冥之中自有天意,她遇見了多年以前的意中人,林樂,通過了短暫的接觸,她心中那份對于愛情的早已化成了炭灰般的渴望,又重新燃燒了起來。
可是她知道自己始終已經不是純白無暇的了,正如文章中引用的那段“白烏鴉”的故事,她已經將自己染黑,她不知道自己是否應該對林樂釋放自己的感情。
其實在這里,如果我要是能再用心一點,把這個發展和烘托得節奏放慢一些,就會安排上比較虐心的一段情節,比如:為了體現張雪玉矛盾糾結的心態,故意對林樂忽冷忽熱,時不時鬧失蹤,時不時又突然投懷送抱,然后最后因為杜律潔一直懷疑她是殺人兇手而與她面對面單獨交談了一次,談話的內容其實我是故意不詳細寫出來,這里我認為要是交給讀者自行去開腦洞,會不會更好。
反正,張雪玉與杜律潔交談過后,就已經下定決心要離開林樂,并割舍這段感情。但是此時的她已經是沒有那么容易就能割舍得斷的了,在極度無奈與悲傷的感情之下,她只有選擇離開這個世界。
以上部分包含了最后一段高潮的起因、發展和烘托。可以說,除了節奏稍微快了些,其他方面我還是覺得可以接受的。(少臭屁了,自戀狂~!
當然,情節的發展少不了一個結尾,我在上面用回味來替代,其實我也非常喜歡用主角爆發式大感情來回味整個事件,就好比我在文章結尾處所寫的:
引用
“她本該是那樣潔白、純凈的人,但是為何最后卻落得如此的下場?”我低著頭,努力抑制著眼眶里的淚水。
“我想,這個答案已經不重要了。”杜律潔走到窗前,緩緩地說道。“不管她曾經是怎么樣的人,但是她選擇了把自己染黑以實現自己的目的。為了達到目的而不惜改變自己的初心,這或許才是人類賴以生存的本性吧。”他嘆了口氣,目光柔和地望著窗外。烏云早已散開,一道陽光從藍色的天上照了下來。
而我卻早已淚水決堤,淚流滿面。

結尾,對于情節來說,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段,好的結尾,能讓讀者引起強烈的共鳴,同時也會讓人回味無窮。

所謂情節,并不是單純的故事發展經過,情節是包含了人類的情感變化,還有邏輯因果關系在內的劇情發展。所以情節,是由劇中人物推動發展的,但是情節的發展,也要以人為本,要考慮到合理的節奏和布局,不能跳出你構思的整個故事框架,作為作者,你一定要把握住情節的發展。


好的同學們,這堂課關于情節的發展,我們就講到這里,請大家期待下一節課:第五講淺談背景布局。
| 樓主| 發表于 2015-8-21 11:16:44
第二部分:構思之前
第五講:淺談背景布局


同學們,小峰叔叔我又回來講課啦~~
不好意思讓各位久等了,講課進度有點慢,希望各位不要著急,課我會慢慢講完的。

那么今天我們來聊一聊推理小說的背景布局以及環境描寫。
作為小說三要素之一,背景環境也是承載著整部文章的重要功能,它的主要功能有兩點:
第一,是積極調動讀者的閱讀氣氛,讓讀者更好的融入進故事里面。
第二,是作為劇中人物的情緒催化,改變人物的心理狀態,從而推動情節發展。

在閱讀過一些優秀的作品還有自主嘗試創作過以后,我得出了以下經驗:
人物描寫考驗作者對人性的了解;
情節描寫考驗作者的邏輯思維能力;
背景描寫考驗作者的文字功底。


為什么這么說呢?
其實這是很好理解的,前面已經提到過,要想要創作出形象豐滿的角色,首先作者自己要對于人性有足夠的剖析;情節的發展要遵循既定的邏輯規律,所以作者要擁有正常的邏輯思維能力。為什么背景描寫這里需要考驗作者的文字功底了呢?因為作者如果沒有一定的文字編排以及把控能力,是無法讓讀者感受到你所創作的故事中,當下想要傳達的某種情緒。
比如說,推理小說中必要的懸疑的氣氛,還有有時候也需要的一點點恐怖或者溫情的氛圍,這都是需要作者去花費筆墨去描寫的,或者通過故事人物的內心活動,但是更直觀的是通過環境的描寫。
相信愛看電影的人都能感覺到,類似于恐怖片和戰爭片,這種能直觀的通過環境向觀眾表達那種恐怖或者緊張的氣氛,總是能第一時間引起觀眾內心情緒的強烈反饋。
推理小說是一種極其需要營造懸疑氛圍的文字作品,所以這樣的環境描寫就顯得非常重要。而且環境的描寫不單只是為了調動讀者氣氛,很大程度上也有為接下來的劇情起到了鋪墊甚至是烘托的作用。

引用
莫非是我的心理作用嗎?她的言談舉止明明沒什么變化,我卻總有一種與她很疏遠的錯覺。面對剛剛喪夫的初戀對象,我不知道該說些什么,沉默的氣氛彌漫在兩人之間。雨點打在柏油路面上的聲音愈發清晰。天空開始下起了雨,外面更加昏暗,我們好像被裝進了水族箱里。她目光遠遠的,眺望著外邊。不,也許她看到的,不是車窗外的風景,而是更遠的東西吧……比如,她看到了再也觸不到的亡夫的身影。

像這樣一段材料,劇中林樂還有張雪玉都坐在車里面,明明靠的很近,但是感覺卻非常遙遠,外面下著雨,只是車這個交通工具裝載著他們兩人,“水族箱”這個詞的運用描繪出了他們有種與世隔絕,但是又非常尷尬的局面。
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張雪玉居住的那棟公寓,環境非常的惡劣,文中不止一次的提到“昏暗”“潮濕”“霉味”等字眼,張雪玉的家中,則是“空空如也”“沒有生活氣息”“像是搬家后的屋子”,整個公寓給人的感覺又是“昏暗的燈光”“被某種東西籠罩”“令人窒息的感覺”。
這一系列的環境描寫,給人的畫面就好像是黑灰白三種顏色的單調組合,完全沒有色彩,突出了張雪玉的狀況非常的悲慘。
當然,我知道我本人的文筆其實很爛很爛的,在這里引用我自己的文章,自己其實非常的慚愧。因為文章實在是沒有任何值得夸耀的地方,不僅如此,還有很多缺陷和不足,我也正需要借此機會來正視自己的缺點。

好的,閑話不多說,上面重點所講的是環境描寫的重要性之一。我們接下來說說背景描寫的另外一個重要功能,就是催動劇中人物的心理狀態的變化,從而推動劇情。
我們知道,一個人的心理狀態,跟他所處的背景環境是有非常大的關系的。這就跟作者利用環境描寫來調動讀者的氣氛一樣,劇中人物生活的背景以及所處的環境是會默默的形成他的獨特三觀。
我們來拿一個命案打比方,比如A謀殺了B,那么A必然有他的“殺人動機”,我們暫且先不管這個“殺人動機”是什么,但是我想請大家思考一個問題,那就是這個“殺人動機”如果不是放在A身上,如果是放在C身上,那么他也會像A一樣,去殺掉B嗎?
答案很顯然,是不一定的。
因為A和C并不是同一個人,他們成長的環境不同,他們的教育背景,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都不同。
B對于A和C同時做了某種事情,導致A和C對于B都有相同的殺人動機,A殺了B,而C沒有,那么我們只能說明A是一個缺少法律意識以及自我行為管制能力的人,但是我們能認為C就一定是一個擁有健全的法律以及法治意識的人嗎?
也不一定。說不定C只是沒有膽量進行殺人行為而已。
所以,人是千千萬萬各有各的不同,原因就是因為每個人所生長的背景不同,同樣的,在特定的某種環境下,人才會有特定的某種思維和行為。我們創作推理小說,很多情況下就是發生在特定環境下的故事,所以作者們一定要理清楚背景環境與人物的思維和行為方式之間的邏輯和因果關系。

好的,同學們,這節課就講到這里。我們下節課再見~
(好像內容好少的樣子...沒辦法,小峰他自己也就只理解了這些,將就著看吧。)
| 發表于 2015-8-21 14:46:58
本帖最后由 九十一公分? 于 2015-8-21 14:48 編輯
這樓下面沒人c……【瓜子以及捧場→_

小峰老師這么傾心傾力地講也是蠻拼……

(另外讀了這幾篇然后我果然是個除了人物還是人物的zaza……
| 樓主| 發表于 2015-8-24 11:10:53
第二部分:構思之前
第六講:淺談詭計設置


又到了新的一周,同學們有沒有想我啊?小峰叔叔的又要繼續上課啦~
就如這節課堂的題目所示,我們今天來講一講很多推理小說原創新手作家們頭疼的一個問題,就是關于如何設置一個合理的詭計。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會問出這樣的問題的人想必一定是非常注重華麗詭計的推理愛好者吧? 這樣的人大多與出現在剛接觸推理不久和年齡相對較小的朋友身上,我沒說錯吧?
在推理文化的洪流之中,有很多因素是非常值得讓人著迷的,確實,華麗而且異想天開的詭計也是非常之吸引人的東西,相信每一個嘗試過創作的推理愛好者都有一個想要創作經典詭計的夢想。我也不例外啊哈哈哈

但是要創作出一個好的詭計又談何容易呢?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回到我們最開始講過的一個道理,不管我們多么的想要寫出一個好的詭計,但是如果我們自己本身對于什么是詭計并不了解的話,那么一切也都是有心無力的。
所以,一切要從了解“它”開始:
我在這里放出一個表格:
一 古典本格詭計: 二 新本格詭計:
無頭尸拼接 遠隔殺人
心理密室 無足跡殺人
不在場證明 模仿殺人
附會形物理謀殺 尸體裝飾
歷史懸案新解 尸體交換
生理殘疾利用 尸體消失
思維盲點 交換殺人
開放性密室 便乘殺人
一人飾兩角 物理性詭計(機械、鏡)
身份替換 生理性詭計(色盲、慣用手)
幽默鬧劇 動物詭計
心理誘導 人物詭計(性別、多重身份)
敘述性詭計 雙生兒
暴風雪山莊 偵探/兇手互換
不可能真兇 暗號
日記、遺作
作中作
垂死留言


這個表格也是我曾經認識過的某位推理小說的狂熱愛好者所制成,同時他也是一位非常熱愛創作的人,由于我和他的相識是在很久以前而且很具有戲劇性,所以現在在此不便過多透露其人的身份,但是關于他對于詭計設置的某些見解,我倒是可以和大家講講。
上面這個表格,就是他為了完成他的一套理論,而制作出來的“詭計庫”,他擁有一套自己的創作理念,在我和他接觸過的一段時間里,我也曾被他的這個理念所震撼。
他創作的時候有兩個信條:
一:能把舊的寫成新的,才是大師。
二:最強的推理小說,就是最強的誤導。

他習慣于將推理小說中出現的詭計,稱之為“催眠術”。
他認為“催眠術”,里面包括了“心理操控”和“錯誤引導”兩大模塊。下面,我先來說說“心理操控”:
心理操控總共有兩種寫作方法,“常識錯判”和“無意暗示”。而這兩種方法的運用呢,都需要很深厚的“文筆功力”,大家要小心了哦!
常識錯判,即對讀者的推理前提進行誤導,就是要操控人們的定勢思維,以與常識不同的角度布局,破局。從而達到驚人的效果,例如熊貓的經典之作《二律背反的詛咒》:死者被砍去頭部,而且被兇手偽裝成案發現場的主人。可是,就在大家都以為兇手是為了混淆視聽時,驗尸報告卻表明:死者正是屋主。而想當然地,知道這個消息后,大家都一定會認為兇手是一個瘋子。
可但是,如果就這樣下判斷的話,謎案就永遠解不開了。其實在這里,作者只是用了一個“常識錯判”而已,但因為讀者們受了他們那些根深蒂固的定勢思維的影響,思路被阻斷了。但只要轉一下腦袋,或者說換一個推理前提——兇手不知道死者就是屋子的主人,所以才會多此一舉。那么,思路馬上會清晰起來,嫌疑人也可以馬上圈定。這就是“常識錯判”。
無意暗示,是一種不含“敘述性詭計”的“敘述性詭計”。意思就是說,用這種手法所敘述的一切都是正常的,現實的。里面沒有一絲“偷換”的概念。具體點說就是“故意明示,無意暗示。”即在敘述當中不斷地去“暴露”自己布局的“破綻”。當然,這些“破綻”是故意明示出來,用來誤導讀者的陷阱。但是,必須要做到不著痕跡,造出一種假象:這些“破綻”是作者鋪排線索時,因為功力不夠而無意暴露出來的。這就是所謂的“無意暗示”,是一種很強的寫作手法,需要的文筆功力相當高。
接下來,我繼續為大家解釋第二個模塊——錯誤引導。
錯誤引導也有兩種手法,一個叫做“詭計重疊”,一個叫做“成因異解”。這兩個手法和作者們的作品有著直接的關系,一篇推理小說作品是否成功,主要就看著兩個手法運用得怎么樣了。而想要發揮它們的威力呢,需要的是人腦中最強大的,獨一無二的“想象力”。
詭計重疊,顧名思義,就是文章中不再只僅僅存在一個詭計,而是需要兩個,三個或者更多。當然,這個手法不可能僅僅只是讓人多寫幾個詭計而已。其實最重要的還是在“重疊”這個概念上,究竟什么是重疊呢?
一般的推理小說就算是有多重詭計,都是一個歸一個,破完這個再去解那個的。它們通常都是平行的,無分主次。這就是為什么現在的推理小說創作越來越容易遇到瓶頸的原因,就是因為詭計這樣一個一個分開用,而且內容又很難有很大的突破。所以,小說就會越來越沉悶,創作就會越來越容易遇到瓶頸。
而他創作時的理念和這些就不一樣了,它的每一個“詭計群”里都有一個“核心詭計”作為作品中最后的“BOSS”,而其他的詭計則是輔助它的工具。試想一下,現在已有的“詭計庫”如此的龐大,單是把這些詭計三三兩兩地相互組合,變化就不止成百上千種了。這樣創作還會那么容易就遇到瓶頸嗎?
好了,說了這么多。您是否已經開始理解“詭計重疊”的強大了呢?如果還沒的話,不用急!下面,還有“催眠術”里最后一種最厲害的手法——成因異解。它將會進一步解釋“詭計重疊”具體操作的措施,更大限度地發揮作者們的“想象力”!
成因異解,是讓詭計的成因產生異解。也就是隱藏“次詭計”的真正成因以維護“主詭計”不被破解,這個手法使用的最巧妙的當然是神作《嫌疑人》了,而激發我這次靈感的《分身魔法》也是一篇不可多得的經典之作:咋一看,砍頭是為了完成密室。但實際上,真相卻是——制造密室的目的是要砍下死者的頭。原來,密室只是一個幌子,一個用來作為錯引的工具。而隱藏在其后的“BOSS”,其實是尸體交換的把戲。如果偵探真的以這個密室為破案的切入點的話,恐怕將一生也解不開真相。

以上這一段內容,基本上算是他關于創作理念的原話,我認為是非常適合給一些新手作家作為參考的資料,所以我只是稍微修改了一下,便引用在這里。
那么到這里大家要問了,小峰你自己究竟有沒有一套設置詭計的技巧呢?
哈哈哈哈哈哈哈,我是什么人?難道我會沒有一點看家本領,就出來到處賣弄嗎?
放心,關于詭計的設置,我也是有一套自己的方法的,要是大家對于上面我那位朋友的理念覺得并不理解或者是不適合自己的話,不妨來接著看看下面的內容。
我對于詭計的看法與我那位朋友的有所不同,不難看出,他也是一位非常注重詭計的華麗性,意外性等非常外在,非常能吸引人的東西,他關注的是詭計的“果”。
而我,卻更注重謎題是如何形成的,該怎么去形成,有什么辦法去設置一個合理的謎,所以我關注的是謎題的“因”。
我和他兩人的觀點,正好可以成為推理小說中,謎題和詭計的“因果”關系。

那么,廢話不多說,接下來就開始講重點。
引用
對于一個真正的推理家而言,如果有人指給他一個事實的其中一個方面,他不僅能推斷出這個事實的各個方面,而且能夠推斷出由此將會產生的一切后果。正如居維葉經過仔細思考就能根據一塊骨頭準確地描繪出一頭完整的動物一樣。一個觀察家,既已透徹了解一系列事件中的一個環節,就應能準確地說出前前后后的所有其他的環節。

這是一段福爾摩斯的名言,關于這句話的意思,相信大家都看得很明白,我在這里舉出這句話的用意,也就是為了和我之前所說過很多遍的一個道理相呼應,那就是:事物的發展要遵循其客觀規律。
那么,這句話又跟我接下來要將的內容有什么關系呢?
在那之前,我們不妨設想一個場景:
(原文1)小明的錢包放在課桌里,只有小紅因為生病了而沒有去上體育課,上完體育課回到教室以后小明發現課桌里的錢包不見了。
看到這里大家能想到什么呢?小明的錢是小紅偷的。
沒錯,雖然原文里面沒有明確的講小紅偷了錢,但是根據原文里提出的線索,只有小紅沒有去上體育課,小紅沒有不在場證明,那么他自然就是最有作案嫌疑的那個人。
那么,把這個結論放進原文里,故事就變成了這樣:
(推理1)小明的錢包放在課桌里,只有小紅因為生病了而沒有去上體育課,小紅把小明課桌里的錢包拿走了。上完體育課回到教室以后小明發現課桌里的錢包不見了。
雖然并沒有證據,但是這就是推理所得出來的結果。
如果我們把原文做一下改動:
(原文2)小明的錢包放在課桌里,上體育課之前,小明自己把錢包帶在了身上,只有小紅因為生病了而沒有去上體育課,上完體育課回到教室以后小明發現課桌里的錢包不見了。
那么我們現在又得出了什么結論呢?小明想要陷害小紅。
沒錯!原文加過一條線索以后,我們之前的推理就完全不一樣了,推理變成了這樣:
(推理2)小明的錢包放在課桌里,上體育課之前,小明自己把錢包帶在了身上,只有小紅因為生病了而沒有去上體育課,上完體育課回到教室以后小明為了陷害小紅,聲稱自己發現課桌里的錢包不見了。

看到這里,想必聰明的同學已經理解我在說什么了,什么?你還不懂? 你有沒有在認真聽講啊?
好吧好吧,那我就再詳細的說明一下吧。
事物的發展,都是按照客觀的邏輯規律的。如果你已知了線索A、B,那么一個擁有正常腦子的人也肯定會得出結論C。
如果結論不是C,那么只能說明還有更多的線索D、E或者是F等等等等的被隱藏起來了。
事物的發展是一環扣一環的,每一件事情都會有他的因果,就是起因和結果,這件事情的起因是上一件事情的結果,這件事情的結果是下一件事情的起因,下一件事情的結果又是下下件事情的起因。
一個詭異的謎題,或者是案件就像是一條一環扣一環的鎖鏈,我們看見的,有可能只是這條鎖鏈的其中一環或幾環,然而我們需要做的是把這幾個環擺在正確的位置,剩下的還不為所知的環我們就需要靠推理來得出。就相當于我們已經知道了某件事的起因和結果,那么我們推理出這件事的全貌,其實不是一件很難的事情,最難的事情是如何把這些環擺到正確的位置上。
作為推理小說中的偵探,他們的行為準則都必須是按照這樣的規則來的。同樣,我們在創造一個案件的時候,也可以用同樣的手法。
作者的構思可以從一個完整的案件開始,我們把這起案件的所有細節全部在腦中構思完畢,包括任何線索,我們可以記在紙上,然后按照他的先后發生順序標注123456789...然后我們隨機抽掉其中一個或幾個線索,再把這些線索的順序打亂,那么,不管是多么簡單的案件,呈現在眼前的,都將會是一個錯綜復雜的謎題。
人們其實很容易被固有的概念誤導的動物,也就是一些“先入為主”的概念。我舉接下來一個例子 ,大家就能明白了:
有這么一張照片,照片中是一位穿著婚紗的年輕女性,她一個人坐在地鐵座位上,雙手掩面身體彎曲。
絕大多數第一眼看見這幅照片的人們心中可能都會想到:男方逃婚,新娘悲痛欲絕。
這其實就是因為有兩個先入為主的概念誤導了人們的思想,人們普遍認為穿著婚紗,就一定是結婚,雙手掩面身體彎曲,就一定是在哭泣。而根據這兩點,又推斷出了,一定是男方逃婚了。
但其實事情的真相是這樣:
照片中這位女子和他的丈夫中獎獲得了一場球賽的免費門票,但是要求兩人要穿著婚禮服才能去看球賽,正好夫妻二人都是球迷,于是二人穿著婚禮服去看球賽了,看完球賽以后,夫妻二人在酒吧喝得伶仃大醉,晚上二人坐地鐵回家的時候,妻子喝醉得難受,被拍下了這張照片,其實她丈夫就在旁邊,只是沒有照進照片里面。
如何?事情的真相往往出人意料,但是這也就是線索不足的時候,人們往往會因為一些固有的概念影響自己的思考,從而得出風馬牛不相及的結論。
我們在創作推理小說的時候,若是能善于把握人的這一特性,再加上我剛才所講的利用隱藏關鍵線索和打亂線索順序的手法,相信,要創作出一篇匪夷所思的疑案,也不是那么困難了對不對?

好了,謝謝大家的支持,敬請關注下一講:大綱的重要性。
| 樓主| 發表于 2015-8-25 11:11:25
第三部分:完本之前
第七講:大綱的重要性


這學期終于也講到第三部分了,小峰叔叔我好激動啊~
只是我向來不是一個會起名字,而且起名相當草率的人,這一部分的名字“完本之前”,說實話我也不知道是什么意思,所以各位同學你們也不要太糾結了,無視它就好。
原本在我的計劃里面,第三部分的內容已經沒有什么實質性的東西了,基本上就是隨意的聊聊關于創作以外的一些需要注意的東西。(好像全篇都是這樣的哦 )所以我打算用盡快的速度把第三部分的內容講完,同時,我也要著手準備一下新作的創作事宜了,最近看到原創版里面一派欣欣向榮,我也覺得要趕上這段好時候啊,啊哈哈哈哈哈~

好的,閑話少扯,進入正題。
所謂大綱,即是作者們需要在創作一篇作品之前,準備的一份綱領性文檔。其內容大體包括以下幾點:
【劇情簡介】【背景介紹】【人物設定】【時間線索】【章節梗概】【其他素材】
有的時候作者自己需要根據作品類型的不同而做出具體的改變。
大綱的內容要盡可能的詳細,因為這關乎到作者創作的時候思路是否足夠流暢。
有許多沒有作大綱便開始寫作的人,他們只是在腦子中簡單的構思了一些要寫的情節,就開始動筆,這是一個很不好的習慣,這樣草率的動筆導致的結果往往會是寫到一半故事就偏離了自己一開始構思的情節,因為一開始創作之前的準備工作做得不夠嚴謹,那么其實故事本身是有許多自己都沒有察覺的漏洞的,這些漏洞在寫作的過程中慢慢凸顯出來,然而自己在寫的時候為了彌補這些漏洞,只好開始在已有的情節上做出更改,最后只能改得面目全非。相信這樣寫出來的故事也沒幾個人會喜歡看。
所以為了保證自己文章的質量,各位原創愛好者們一定要注意,嚴謹詳細的訂下大綱,詳細的剖析每一個角色的人物性格、每一個場景需要體現的氛圍、每一處情節安排的是否合理,同時,一份漂亮的大綱也可以幫助自己在創作受阻的時候,順利的理清思路。

說起創作受阻的情況,也就是寫到一半突然寫不下去了。
撇開作者自己懶癌突然發作 ,最有可能的原因有兩種。
第一,寫作過程中忘了自己之前所交代的某些線索,或者是忘了一開始構思好的某些設定。總之就是因為忘了某些事情而必須花費大量精力去回顧,這種情況多出現于創作中長篇的時候。
第二,創作過程中突然發現自己的設定有非常大的漏洞,大到就算改變情節也無法彌補,這樣子的情況就根本不知道該怎么寫下去了。


這兩種情況對于新人作家來說都是非常讓人頭疼的問題,可是如果大家都能熟練掌握擬好大綱這樣的技能,這樣的問題會得到很大的改善。

好了,這節課的內容不長,就簡單給大家講一下大綱的重要性,相信很多人其實都明白這個道理,所以這節課只是面向剛剛入門的新人作家而已。下一節課的內容也會差不多。
那么,同學們,我們下節課再見啦~
| 發表于 2015-8-26 10:50:38
圍觀圍觀,學習了!
| 樓主| 發表于 2015-8-26 10:59:16
第三部分:完本之前
第八講:閱讀的重要性


對于一個作家來說,閱讀應該是比創作更重要的事情。真正有心的作家,花費在閱讀上的時間,其實應該比寫作的時間更多。

雖然在學院這個大論壇里,各位熱愛原創的朋友們,你們雖然有可能并不是以成為大作家這個目的來進行創作,當然我也并不是,但是既然你們寫了洋洋灑灑幾千幾萬個字的小說出來,當然沒人會希望這是一篇大家都覺得是很差的作品吧?
既然有這么個愛好并且已經行動了,那么大家應該都是希望自己可以盡可能的做的更好,至少我是希望自己寫得小說越來越好,盡管并不打算以此為生,這就是人類會不斷進步的理由啊。

簡單的說,提高閱讀量和閱讀鑒賞水平也是提高寫作水平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
以前我在《歲月·推理》這本雜志的某一期上看到過一位作者說過這樣一句話:
創作是要和閱讀齊頭并進的,如果閱讀得多而寫作得少,那么就會養成眼高手低的毛病,如果閱讀得少而寫作得多的話,又會陷入一個對自己的作品盲目自信的圈子里。
原文不記得了,但是大意如此。
更多的閱讀優秀的推理小說,其實對于我們這些熱愛創作的人來說,有以下幾點好處:
一、提高自己的思維能力和推理水平。
二、模仿學習名作家的創作套路和習慣,化為己用。
三、鞏固創作推理小說時應該掌握的一些“專業知識”。例如:我在“淺談詭計設置”里面提到的詭計庫,有些詭計即使知道了名字,但是也并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這就要通過閱讀來加強理解。
關于閱讀的好處還有很多,喜歡閱讀的大家也可以來補充。
重點是創作要和閱讀齊頭并進,我個人的經驗是,閱讀的作品與創作的作品比例保持在5:1到10:1之間都是挺好的,這里的創作并不是指一定要寫出特別好的作品,有時候你寫一寫關于閱讀后的感受或者是書評也是可以的。
大家在閱讀的時候也可以養成記筆記的良好習慣,根據我在第二部分所講到的四個主題:情節、人物、背景、詭計。每讀完一本推理小說,便把這本書中的這四個因素用筆記的方式記錄下來,時間一長,相信這對于創作水平的提升是有很大幫助的。(這只是我的理論,我自己其實并沒有這樣做,但是我打算開始這樣做。)
每個人的閱讀習慣和口味愛好不同,這種區別也會反映到他創作的作品上,歐美系的推理小說我會對阿婆的書和福爾摩斯看的津津有味,但是其他例如S.S.范達因,雷蒙德.錢德勒,甚至是埃勒里.奎因的書我看著都有些晦澀,日系的作品里面那些早期的古典本格推理其實也并不是非常對我的胃口。雖然我平時寫得作品會帶著些許社會派意味,但是社會派導師松本清張的經典名作《砂器》《點與線》我也沒能堅持讀完。
每個人有每個人不同的擅長的領域,在創作推理小說這個行為上也是,但是想要創作出好的作品,在閱讀上就不應該分那么多流派,應該盡量避免使自己的閱讀量變得太過片面,這里指的不單單是推理小說,而是好的文學藝術作品都應該抽出時間去讀一讀。這一點我自己也要加油。

要知道強中自有強中手,能人背后有能人,在這個世界上,好的文學作品多的數不勝數。通過閱讀可以拓寬自己的眼界和水平,不管是不是喜歡創作,多讀書總是好的。
| 樓主| 發表于 2015-8-26 16:46:28
第三部分:完本之前
第九講:文字的成熟離不開自身的成熟


最近有一個現象讓我不知道是該感覺到高興還是揪心。
即是類似我們學院這種網絡論壇里面的各位“作家”們越發的低齡化。
這本來是一件挺值得讓人高興的事情,這說明推理文化在我們國內被越來越多的人關注,尤其是初、高中生們,但是在這個現象的背后又有一些不得不讓人進行反思的地方,那就是這種年齡段的學生們真的適合寫這樣的小說嗎?

經過我的觀察,其實在我們學院里面有很大一部分朋友都是高中生甚至是初中生身份,鑒于目前國內高中生的巨大學習壓力,我猜測有可能初中生這個群體更加活躍。那么年齡跨度幾乎是在13歲-15歲的這群推理愛好者們,他們應該反映出來的知識層面、精神面貌以及正處于這一段時期(青春期早期)的內心活動應該是什么樣的?我相信經歷過那段年紀的人都會有自己的體會。
13-15歲,根據我自己的體會,應該正是處于一個對于任何知識都充滿強烈好奇心,對于任何新鮮事物都感興趣并且想要嘗試,在大量的學習以及接觸之中逐漸完善自身三觀的過程。并且在這一時期,幼年兒童時期的那種無憂無慮已經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通過對自身,對身邊的人,對這個世界的重新審視而帶來的一系列莫名其妙的苦惱和反思,感覺充滿了沒什么卵用的壓力,并且常常得不到答案。

這就是中二啊~!

在這一時期,為了安撫四處躁動的心,少年們總得找一些什么東西來釋放,推理小說是相當好的東西。(其實我在那一段時期就觀看了大量的重口味電影,比如電鋸驚魂啊之類的... 不得不說,釋放壓力的效果真的好。)在緊張刺激的閱讀過程中,一步步抽絲剝繭解開真相,想必讓許多男孩女孩們沉迷在那個感覺之中。
然而這一段時期的少年們又擁有者極強的模仿欲與表達欲。所以在閱讀過后,自然而然的就會想到,我也要寫一個牛逼的偵探出來!我承認我一開始的創作初衷也是因為如此。

事情發展到這里,問題就出現了。
13-15歲,真的是適合寫小說的年紀嗎?很顯然這個答案是否定的,這個年紀的少年們拿起筆的理由就只有寫作業和考試,唯一能和創作沾點邊的也只有寫作文而已了。當然,作為業余愛好,并不是禁止你們寫小說,也不是說這個年紀就一定寫不好小說,不可否認確實有少部分的少年天賦異稟、才華橫溢,寫得一手好文章,但那畢竟是少數。
大多數少年們面臨的真實情況是什么樣的呢?
第一,閱讀量并不是很豐富,很有一部分只是看過了柯南的漫畫而已。(說到柯南,其實我并不是很推薦初中生的少年們看這部漫畫,這部漫畫不同于很多正規的推理小說,其中宣揚的三觀其實是扭曲的,看多了不好。)
第二,還處在學習過程中,并沒有掌握成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據我觀察,有一部分甚至是連基本的文字表達能力都沒有掌握。)
第三,交際圈僅限于家人和同學,對于人性乃至這個世界的認識不夠深刻,無法描寫出合格豐滿的角色。
大體上就是以上三種了。所以根據這些,我認為初中生的少年們平時可以在不影響自己學習的情況下,要是對于推理文化非常感興趣,可以多讀讀阿加莎.克里斯蒂和柯南.道爾的書。為什么推薦他們兩個人,因為我認為他們兩人的偵探小說其實相比大部分名作家們的作品更加容易理解,沒有那么晦澀。但是這也不過只是我個人的看法,每個人都有其不同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只要看到自己喜歡的,去看就行了。雖然初中的學生們基本上沒有什么經濟能力,但是觀察目前大部分中國家庭,在閱讀方面,支持正版圖書應該是沒什么問題的。不推薦閱讀電子書,對于青春期的學生來說,傷眼。
在這一時期,若是實在想寫一些東西,可以嘗試一些同人的文章,我的意思是從模仿開始,并不要急著原創,因為靠你自己原創估計也原創不出來什么完美的角色,然而作者們對待自己的原創角色都是有感情的,所以我希望有創作欲望的少年們,一定要慎重對待自己的原創角色。(詳見第三講:淺談人物塑造)
到了高中,因為繁重的學業,估計連閱讀的時間都會被擠得很少了吧。而且三年之后就面臨高考,這是人生的一大關卡,千萬不能馬虎敷衍,所以希望各位推理愛好者們在這一時期能收一收自己的心,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學習之中來。就算是為了以后的人生,一定不要辜負了自己。

到了大學,就可以想做什么做什么啦~當然啦,自己選的專業不能丟,只是課余的時間更加豐富,選擇更加的多,若是到了那時候,你還是對推理文化和原創推理抱著極大的熱情的話,那么你就來好好的聽聽我所講的全部課程吧~! 一定會讓你有所感悟的!
| 樓主| 發表于 2015-8-26 17:08:56 發帖際遇
課程講到這里就已經全部完畢了,首先感謝各位一直在鼓勵支持我的同學們,沒有你們我就無法堅持講完這個課程。不一一@你們了。
其次感謝院長小品哥,是你給與了我這個條件,在你的帶動領導下,學院的發展形式一片大好,而且你還給我加了精華,實在是感激。
最后感謝那些一直為了普及推理以及原創推理而奮斗的人們,我能感受到你們工作的艱辛,你們的行為是偉大的。在此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在發表這篇帖子的短短幾天時間,其實我自己也學習到了很多,發表這篇帖子的動因也是因為想給自己寫點東西,希望自己能夠突破現狀,取得進步,如果各位同學能從中得到一些什么感悟,請記住,這都不是我強加給你們的,而是你自己得來的,你自己本身就有足夠的知識和水平,我只不過是講了一些非常淺顯的道理,你們能悟出什么,其實都是你們自己的東西。

講到最后,有些激動,字里行間不知所云,還望見諒。
如果以后有機會,我還愿意為大家分享更多的心得感悟。
返回版塊
123
尚未登錄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加入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