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經歷:
一九五八年生于大阪,大學畢業后進入汽車零件制作公司擔任工程師。由于希望能在工作以外,也能在私生活之中有個較為不同的目標,所以開始著手撰寫推理小說,投稿日本推理文學代表性的公開征選長篇小說獎「江戶川亂步獎」。這并不是東野第一次寫推理小說。早在他十六歲的時候,由于看了小峰元的作品《阿基米德借刀殺人》(一九七三,第十九屆江戶川亂步獎作品)大受感動,之后又讀了松本清張的《點與線》(一九五八)、《零的焦點》(一九五九)等作品。一頭推理熱的他便曾試著撰寫長篇推理小說,而且第一作還是以重大社會問題為主題。然而由于完成于大學時期的第一作被周遭朋友嫌棄,「寫小說」這件事便從他的生活之中消失了好一陣子。而獲得亂步獎的夢想讓東野重拾筆桿。在歷經兩次落選后,他的第三次挑戰——以發生在女子高中校園里的連續殺人事件為主軸展開的青春推理《放學后》(一九八五)——成功奪下了第三十一屆江戶川亂步獎。
在獲得江戶川亂步獎后,抱著成為「靠寫作吃飯」之職業作家的決心,東野圭吾辭去了在大阪的穩定工作來到了東京。這個決定使得他沒有退路,不管遭遇什么樣的挫折,都只能選擇前進。于是只要有機會寫,東野圭吾幾乎什么都寫。二零零五年初,個人有幸得以見到東野圭吾本人并進行訪談時,曾經談到關于他剛出道不久時,在推理小說的范疇內不斷挑戰各式題材的時期之心境。他是這么回答的。「那時的我只是非常單純地覺得自己必須持續寫下去,必須持續地出書而已。只要能夠持續出書,就算作品乏人問津,至少還有些版稅收入可以生活;只要能夠持續地發表作品,至少就不會被出版界忘記。出道后的三、五年里,我幾乎都是以這種態度在撰寫作品。」不過畢竟是背負著亂步獎的招牌出道,畢竟是身處日本泡沫經濟蓬勃、推理小說新風潮再起的八十年代后半至九十年代,向其邀稿的出版社當然也都希望東野圭吾能夠以「推理」為主題書寫。配合這樣的要求,以及企圖擺脫貼在自己身上那「青春校園推理」標簽的渴望,東野嘗試了許多新的切入點,使出渾身解數試著吸引讀者與文壇的注意。于是古典、趣味、科學、日常、幻想,在他筆下似乎沒有什么題材不能入推理,似乎沒有題材不能成為故事的要素。在推理的范疇里,東野圭吾不曾吝惜挑戰現狀。從初期以詭計為中心的作品,漸漸發展出許多具有獨創性,甚至是實驗性的方向。其中又以貫徹「解明動機」要素(Why Do It)的《惡意》(一九九六)、貫徹「找尋兇手」要素(Who Do It)的《其中殺了她》(一九九六)、貫徹「分析手法」要素(How Do It》的《偵探伽利略》(一九九八》三作,可說是東野在踏襲傳統推理小說元素之下,卻又充分呈現了屬于現代風貌的鮮麗代表作。而出身于理工科系的背景,也讓東野在相較之下,比其它作家更擅長消化并駕馭以科技為主軸的題材。像是利用運動科學的《鳥人計劃》(一九八九)、涉及腦科學的《宿命》(一九九零)和《變身》(一九九一)、生物復制技術的《變身》(一九九一)、虛擬實境的《平行世界戀愛故事》(一九九五),還有之后以湯川學為主角展開的「伽利略系列」里,東野都確實地將自己熟悉的理工題材,在分解組合后以最簡明的方式呈現在讀者眼前。另一方面,如同「處女作是作家的一切」這俗語所述,高中第一次寫推理小說便企圖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