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青草国产成人av片免费/香港三级日本韩国三级专线/国内自拍在钱/天堂国产女人av

回復

關于推理案件的東西。

樓主: 49237 | 查看: 3843 | 回復: 71

發表于 2018-12-21 23:12:59 | 2019-1-7 08:14編輯 | 發自安卓客戶端
不定時更新,想起了,就說一下。
懶得寫,就源自百度百科(也可能是學術文典和一些個人總結)。
當然,如果有問題可以問,我會回答的。

Y-STR檢驗

法醫學對精子的一種DNA檢測手段,Y-STR基因座是位于男性Y染色體上的人類多態性STR位點,一般情況下,只有男性個體才有Y染色體,因此,Y- S T R具有男性遺傳,男性特異性的特點。Y- S T R即可作為性別鑒定的依據,同時在法醫學精斑及混合斑檢驗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方法

1. 剪取1-2 cm2帶有混合斑的檢材(如內褲,床單,衛生紙等),放入1.5ml EP管中(注意留一定的備用檢材);

2. 向1.5ml EP管中加入1ml PBS或生理鹽水,充分混勻,浸泡2h;

3. 12,000rpm離心3 min,棄去上清.取沉渣,涂片,染色,找精子;

4. 向帶有精子及陰道脫落上皮沉渣的1.5ml EP管中加入500ul PBS液(或Tris-HCl)及1mg/ml的蛋白酶K 10 ul,充分混合,56℃消化1小時或過夜;

5. 12,000rpm離心10 min,棄上清;

6. 加入PBS 1 ml洗滌1次,12,000rpm離心10 min,盡量去除上清(用進樣器吸取);向沉淀(含精子)中加入少許Chelex-100(100-200ul)及濃度為20mmol/L的DTT 10-20ul,濃度為1mg/ml的蛋白酶K 20ul,0.4% SDS 5ul,渦旋混勻15sec,56℃消化2-3小時或過夜;

7. 混勻后置于沸水中煮10min;

8. 立即置于冰上3min;

9. 10000rpm離心1min,置于4℃冰箱中,備用。

(百度百科)

16

111

分享

4 | 樓主| 發表于 2018-12-21 23:19:32 | 2019-1-7 08:14編輯 | 發自安卓客戶端
腳印推理:
腳印長度推算身高的公式:
  身高(厘米)=腳印長度(厘米)×6.876
  在泥地里,體重越重的人,腳印越深.一個人如果知道自己的體重,他在犯罪者腳印旁站了一下,把自己腳印深度與犯罪者腳印深度相比,可以估計出罪犯的體重,也就可以推測出罪犯的胖瘦了.
  根據一系列的腳印、足跡,可以大致判斷罪犯的年齡:
  少年罪犯步子短,腳印瘦小,腳印之間的距離往往不規則,步行的路線往往彎曲.
  青年罪犯往往腳印大,步子跨得大,腳印之間的距離均勻,走直線.
  中年罪犯走路穩、慢,腳印間的距離變短.老年罪犯的步幅變得更短,足跡中腳后跟的壓力比腳掌重.
  步伐很亂,腳印間距離不勻,說明罪犯可能精疲力盡,或者已經受了傷.
  腳印的后跟凹印很深,前掌淺,說明走路的人挺胸收腹,身子比較直.
  仔細研究罪犯的腳印,還能判斷作案的時間.
  比如,午夜,下了一場雨.腳印上有許多麻點,說明是雨前留下的.麻點少而淺,說明是在雨快住了的時候留下的.腳印光滑,沒有麻點,那無疑是雨后留下的.
  夏秋之夜,上半夜留下的腳印,上面往往有昆蟲爬過的痕跡.下半夜留下的腳印,由于地面比較潮,泥土易碎裂,腳印的邊緣往往不很清楚.
  根據腳印,可以追蹤罪犯,這叫“步法追蹤”.


(他人文獻)
2 | 發表于 2018-12-21 23:50:47
如果一個人穿了很多雙襪子,然后再穿大幾碼的鞋,
怎么推斷?
還有,
一個負重的人腳印也很深,比如身上背著尸體(什么鬼東西)。
1 | 樓主| 發表于 2018-12-22 16:43:58 | 2019-1-7 08:13編輯 | 發自安卓客戶端
早期尸體現象
一、肌肉松弛
  其實絕對的松弛,是任何活人都做不到的,只有死人才可能做到。人死后,通常出現的第一個尸體現象,就是肌肉松弛,那是絕對松弛,一點都不緊張。法醫上的肌肉松弛,也叫肌肉弛緩,是指人死后,由于神經活功停止,肌張力喪失而出現的全身肌肉松馳、變軟的現象。其最主要的和首先的表現,就是面部表情喪失,瞳孔散大,眼微睜,口微張,皮膚失去彈性,全身肌肉普遍松弛,各個關節容易屈曲,四肢能作被動運動,然后你的小便、精液可能外溢等
肌肉松弛現象一般可以持續1~2小時,待尸僵出現以后就結束。尸體出現尸僵變硬的狀況。凡是經過肌肉松弛階段的尸體,姿勢都基本相同。如果尸體處于仰面平臥狀態、則尸體姿勢通常是上肢微彎曲,頭微傾于一側,下肢伸直,足尖略向外翻,拇指向掌心彎曲并被其余四指覆蓋,手呈半握拳狀態。尸體背面如肩部、背部、臀部、小腿后面等柔軟而凸出的部位與尸體的襯墊硬面接觸后,因死后肌肉松弛而被壓成扁平狀態,并且不容易恢復原來的凸度。如果凸出部位與花紋的硬面接觸,則尸體接觸面的皮膚上便可形成與接觸物硬面相應的壓痕,如草席紋等。這些壓痕即使在變動尸體位置后也往往不易消失,只有到尸體腐敗時才消退。以上這些在法醫學鑒定上都具有重要的意義,可以邦助我們判斷是否死后移尸,查明死亡時的原現場,從而幫助我們偵破案件。肌肉松弛的人死亡后的一種普遍的尸體現象,但是也有例外,也有一些尸體不發生肌肉松弛現象。例如,人在死亡的那一瞬間,災然發生尸體痙攣。由于在這種情況下全身肌肉立即發生強直收縮,關節不能屈曲,因而不發生肌肉松弛。
二、尸體溫度的下降
有人對北京1030名正常人體溫進行統計,結果是:口腔溫度平均值為37.19℃,正常范圍為36.7~37.7℃;直腸溫度平均值為37.47℃,正常范圍為36.9~37.9℃;腋窩溫度平均值為36.79℃,正常范圍為36~37.4℃。
人體的正常體溫,是由體內的產熱散熱而保持動態穩定的,一般在37℃左右。人死后由于新陳代謝停止,體內不能繼續產生熱能,而尸體內部原有的熱能卻仍然通過輻射、傳導、對流和水分蒸發等方式不斷向外界散發。達就使得尸體溫度降低,逐漸變冷,直至與外界溫度接近或略低于外界溫度。這種尸體現象稱為尸體冷卻或尸冷。尸體冷卻速度的快饅,常常要受到尸體的各種因素及外界環境因素的影響。
尸體本身的因素,主要是指死者的年齡、身體狀況、死亡原因等。在一般情況下,兒童和老年人的尸體冷卻快,青壯年較慢,剛生下來的新生兒,在死后5~10小時,即可降到與周圍環境相等的溫度。由于脂肪有保溫作用,散熱慢,因此,肥胖的尸體比瘦弱的尸體冷卻得慢。慢性消耗性疾病、大出血、溺死、大面積燒傷死者的尸體冷卻速度快,而猝死、機械性室息死、一氧化碳中毒死的尸體冷卻速度就要慢些。此外,有的尸體在一定時間內,尸體溫度不但不下降,反而處于上升狀態,所以有人開玩笑說,人死了也會發高燒。例如,腦炎、流行性腦膜炎、流行性感冒并發肺炎等患者死后,由于細菌、病毒的作用,體內的分解增強,產熱活動增加,所以尸體溫度暫時可以處于上升狀態。又如,日射病患者死后,由于臨終時顱內溫度升高,神經系統功能發生障礙,其尸體溫度要持續一段時間而不立即下降。再如,破傷風、癲癇或者士的寧中毒者,由于死
亡前有較長時間的痙攣,體內產熱增加,所以死后尸溫也會持續上升。
外界環境的因素,包括周圍環境的溫度、衣著或覆蓋物的厚薄等情況。
尸體周圍環境的溫度越低,尸熱發散越快,尸體冷卻也就越快。普通成年人的尸體,在通常室溫環境中(16~18℃)在死后的10小時內,平均每小時大約下降1℃,10小時以后下降速度減慢,經過24小時左右,尸溫就降至與環境溫度基本接近。在冰庫或冰雪中的尸體,大約經過1小時,即可完全冷卻,時間稍久即可發生冰凍,體內液體能結成冰塊,四肢、腦軀干完全凍硬,眼球內液體因冰凍、體積膨脹,致使眼球稍有外突。這種尸體若要進行解剖,應當先進行解凍。在溫度高達40~50℃的環境中,尸體溫度不冷卻,甚至有可能上升,就不發生尸體冷卻現象,因而也就不能利用尸溫的變化來推斷死亡時間。尸體的衣著和覆蓋物對尸體冷卻也有一定的影響。裸露的尸體則冷卻較快,而衣著或覆蓋物較多、較好的尸體則冷卻較慢。曾經有這樣一個案例:有人在12月自縊身死,身著羊皮袍子。在其死亡后對其尸體進行檢查,發現其胸部、腹部皮膚尚有余溫,而裸露在外面的手、面部等己與外界溫度接近。
在尸體冷卻的過程中,尸體各部位的冷卻速度并不是同步的。尸體的尖端邊緣部位都比軀干部位冷卻得快,尸體的表面又都比內臟冷卻得快。在一般情況下,耳殼、指(趾)端、鼻尖最先冷卻,然后是四肢、軀干,最后是腋窩。
在各種情況下研究和檢驗尸體冷卻的過程中,有一個重要的問題就是測定尸體溫度的方法問題。這是談論尸體冷卻的前提。方法不同,結果定然迥異。由于直腸的溫度比較穩定,測量直腸溫度的操作方法也比較簡便,所以一般都是從直腸里面測定尸體溫度。
在環境不變的1和3小時后測量直腸溫度,用測定冷卻的方法確定尸體溫度的下降速度,可取得良好的結果。
在法醫學上一般不用尸體冷卻這一尸體現象來確定死亡,因為法醫學上認為體溫降至20℃或20℃以下可確定死亡,而即使在最有利于尸冷的條件下,尸體溫度要降至20℃或20℃以下,一般也要需要10~12小時。在這樣長的時間里,其他能確定死亡的尸體現象,如尸斑、尸僵早已出現。
當然這并不是說尸冷這一尸體現象在法醫學上沒有意義,相反,尸冷下降的規律對于我們推斷早期尸體死亡時間具有重要的價值。例如,尸檢時,首先測定尸溫和環境溫度,取得兩者溫差;然后取得當地氣象部門的支持,查清在發現尸體前24小時的溫度、風力變化情況,再結合影響尸溫下降速度的多種因素,最后根據一些現成的統計表、公式等求得尸溫下降可能經過的時間。這可以作為推斷死亡時間的一種依據。
需要特別強調的是,影響尸冷速度的因素是多種多樣的,所以,利用尸溫下降的規律來推斷尸體死亡時間,應當結合其他尸體現象和因素作出綜合判斷。
等我尸體變化圖鑒書來了,我還想po幾張圖。
(他人文獻)
| 發表于 2018-12-22 17:02:20 | 發自安卓客戶端
好厲害啊,那樓主知道不知道關于一些 幾級燒傷 的這些名詞的含義?
| 樓主| 發表于 2018-12-25 11:50:47 | 發自安卓客戶端
之前和北風傳說說到三棱軍刺的相關內容,后來我查找資料,找到了三棱刮刀的相關傷口。顯而易見,三棱刮刀的傷害力沒有三棱軍刺強。但是由于三棱軍刺很久以前就被軍方淘汰,相關傷口資料甚少。所以我從三棱刮刀角度切入。
| 樓主| 發表于 2018-12-25 11:51:32 | 發自安卓客戶端
內容來自《法醫學圖譜》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圖片或附件資源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帳號?加入學院

| 發表于 2018-12-25 13:51:09 | 發自安卓客戶端
樓主
是學法醫學的嗎?
這么詳細
我先收藏了
| 樓主| 發表于 2018-12-30 17:21:16 | 2018-12-30 17:27編輯 | 發自安卓客戶端
尸體上的圖案——尸斑
人死后,在尸體低下部位皮膚出現的紫紅色斑塊,稱為尸斑。尸斑的形成,是由于人死后血液循環停止,心血管內的血液缺乏動力而沿著血管網墜積于尸體低下部位,尸體高位血管空虛、尸體低下位血管充血的結果,尸體低下部位的毛細血管及小靜脈內充滿血液,透過皮膚呈現出來的暗紅色到暗紫紅色斑痕,這些斑痕開始是云霧狀、條塊狀,最后逐漸形成片狀,即為尸斑。
尸斑的分布位置,與尸體的姿勢直接相關。如仰面平臥的尸體,尸斑出觀在枕部、頂部、背部、腰部、臀部兩側和四肢的后側,有時也見于尸體側面,甚至上面的傾斜區如鎖骨上部。俯臥的尸體,尸斑分布在顏面、胸部、腹部和四肢的前面,此時兩側眼結膜也往往呈瘀血狀。處于立位的尸體,如懸吊的尸體,尸斑出現在下肢、下腹部和上膠的遠端。因此,法醫檢驗尸體時,往往根據尸斑的分布位置來判斷尸體停放的位置。尸斑是較早出現的尸體現象之一,通常是在死亡后2~4小時出現,經過12~14小時發展到最高度,24~36小時固定下來不再轉移,一直持續到尸體腐敗。它的形成和發展分為下面三個時期:
1.墜積期。
人死后,血液下墜于尸體低下部位血管中,此時血液還僅限于血管內,尚未擴散到血管外。這個時期是尸斑墜積期。在這個時期,如果用手指按壓尸斑,則被按壓地方毛細血管的血液即向周圍流動,尸斑暫時消失;但放開手指解除壓力后,血液流回原處,尸斑又重新出現。不僅如此,在墜積期內,如果翻動尸體位置,則原來的尸斑逐漸不明顯,甚至消失,而在尸體新的低下部位又重新出現新的尸斑。切開墜積期尸斑處的皮膚及皮下組織,可見血液從血管斷面流出。此時流出的血液易被紗布擦掉,但擦去后還能流出血液。
尸斑墜積期一般在死后2~4小時開始出現,但也有早在死后半小時或遲至6~8小時出現的。極少數瀕死期遷延的病人,由于循環衰竭,在死亡前便可見到少許尸斑。
2.擴散期
人死后,除了血液循環,組織液也同樣向尸體低下部位墜積,沉降于血管周圍的組織中,透過血管壁而進入血管內,與血液相混合而促進死后溶血,然后被組織液稀釋,并被血紅蛋白染紅的血漿向血管外滲出,這就是尸斑擴散期。尸斑發展到擴散期一般需要12小時,進展快的也需要8~10小時,擴散期是墜積期的延續。在這個時期,用手指按壓尸斑稍有退色,變更尸體的位置后,原有尸斑不易消失, 新的尸斑也不易形成。切開擴散期尸斑處的皮膚,則在切開的血管斷處慚漸流出血滴,從組織中有少量談紅色液體溢出。
(他人文獻,非原創)
| 樓主| 發表于 2018-12-30 17:29:08 | 發自安卓客戶端
人已經死硬了——尸僵
人死后全身肌肉很快發生松弛,如面肌松弛,失去生前有表情的面貌;咬肌松弛,使下頜垂下:瞳孔平滑肌松弛,使瞳孔呈中路等大小,生前瞳孔的縮小或散大都在死后不久消失;肛門擴約肌松弛,烘便流出;尸體受壓部位因肌肉松弛,可形成與壓迫物相對應的壓痕。但是這種肌肉松弛的現象很快就會過去。經過較短的時間后,肌肉逐漸變得強直、堅硬,并伴有輕度收縮,使各關節固定下來,如口不能開,頸不能彎,四肢不能伸屈。這種死后肌肉強直的現象,稱為尸僵。
關于發生尸僵的原因,現在我國法醫學界正在探討之中,尚無統一定論。多數人認為,人死后之所要發生尸僵現象,是由于死后機體組織缺氧,體內有氧代謝停止,肌肉中三磷酸腺苷的合成下降乃至終止,而分解仍有繼續,使其含量不斷減少。因為肌肉只有在足量的三磷酸腺苷存在時,才能保持彈性柔軟狀態,如其含量減少乃至消失,則使肌肉收縮并變得僵硬。到尸體腐敗開始的時候,肌動凝蛋白分解才使得僵硬的尸體得以緩解。
在通常情況下,尸僵在死后1~3小時出現,也有的早在死亡10分鐘以后或者晚到7~8小時出現的,但一般不會早于10分鐘或晚于7~8小時。在特殊的罕見的情況下,也有在死后16~8小時出現尸僵的。尸體肌肉強直一般先出現于數個肌群,經4~6小時擴散到全身,形成尸僵。戶僵的發展順序有上行次序和下行次序之分。在一般情況下,尸僵是從咬肌開始,逐漸發展到頸部、上肢、下肢,這是下行次序;在少數情況下,與此相反,尸僵由下肢向上發展,稱為上行次序。在氣溫適宜,尸體不致很快腐敗的情況下,尸僵經過24~48小時或者更長些時間后開始緩解。尸僵緩解的順序與尸僵形成的順序相同,即先發生尸僵的肌群先緩解。尸僵的完全緩解多數情況下都發生在死后3~7天。
在尸僵還沒有完全形成以前,即在死后4~6小時以內,如果用強力破壞已經發生了的尸僵現象,則不久又會重新出現尸僵,如果是在尸僵完全形成以后,即在死后7~8小時以后,再破壞尸僵,消除僵硬狀態,則尸僵不會再重新出現。因此,對于搬動過的尸體,通常要檢驗下頜關節是否強直,以判斷尸僵是存在或緩解。為什么要檢驗下頜關節而不檢驗其他關節呢?因為尸體各處的尸僵強度是不一致的,其中最強的是下頜關節。
尸僵的出現,消失以及強弱,是要受到尸體內外各種因素影響的。首先要受到周圍環境溫度的影響。周圍環境溫 度高,則尸僵出現早,消失也早,反之,則尸僵出現遲,消失也遲。其次要受到自身身體狀況的影響。老年人、小兒、體弱者的尸僵因其肌肉不發達,故出現較早,消失也早,程度也不強。嬰兒有時在死后10~30分鐘即可發生尸僵。
成熟嬰兒的尸僵較明顯,末成熟嬰兒的尸僵較弱,持續的時間也短,所以有時不易察覺。成年人肌肉較發達的人,其尸僵出現得較慢。維持時間較久。其三,要受到死因的影響。
痙攣性藥物中毒、破傷風、刎頸、槍傷、觸電、敗血癥或消耗性疾病能促進尸僵的發展,尸僵發生早、消失也早。磷中毒和蕈中毒以及水腫、肌肉麻痹者,因肌肉變性,尸僵出現慢,程度弱。
尸僵在法醫學上具有重要意義。由于尸僵是較早的尸體現象,只要有一處出現尸僵也可確定死亡。因此,這常常作為判斷死亡的一個標準。由于尸僵能固定死后的姿勢,因此,它又有助于判斷死亡時的狀態。尸僵的發生和發展是有規律的,因此,又可以借此估計死亡的時間。根據尸僵部分被破壞和所固定的姿式,可以推斷是否死后移尸。
(他人文獻。)
返回版塊
123
尚未登錄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加入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