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科普中國
制作:haibaraemily
監制: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
@中國科普博覽
寒來暑往,匆匆又是一年。在即將過去的2018年里,有嫦娥4號、帕克號的發射,有洞察號、隼鳥2號的抵達,有黎明號和開普勒號的告別,也有新視野號繼續遠行的期盼。在即將過去的2018年里,我們在月球上發現了水冰,在火星上發現了復雜有機物,我們重新認識了太陽系中的很多天體,我們還在認識更多的系外天體…
即將過去的2018年里,有喜悅,也有憂傷,有探索,也有發現。
一筆一劃,都記錄著人類探索宇宙的蹣跚足跡。
月 球
1、嫦娥4號發射
12月8日,嫦娥4號月球探測器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這是中國的第5次探月任務(算上嫦娥5號 T1的話),也是繼5年前的嫦娥3號任務成功完成之后的新進程。
長征3號乙改型(CZ-3B)運載火箭搭載嫦娥4號發射升空。來源:新華網
12月12日,嫦娥4號探測器經過約110小時的地月轉移軌道后,成功實施近月制動,進入了近月點約100公里的環月軌道,并將于2019年1月初擇機著陸。
嫦娥4號任務包括一枚著陸器和巡視器(月球車)的組合體,計劃著陸在月球背面的南極-艾肯盆地中,對月球背面的地質和天文環境展開探測——這是人類首次嘗試軟著陸和實地探測月球背面。
嫦娥4號著陸器(左)和月球車(右)。來源:航天科技集團
為了解決挑戰月之背面的通訊難題,我國已在半年前(5月21日)預先發射了一枚通訊中繼衛星“鵲橋”,作為接下來的著陸器/月球車與地球進行通訊的“橋梁”。這枚人類首顆位于地月拉格朗日L2暈軌道(halo軌道)的通訊中繼衛星已于6月14日順利抵達預定軌道。
“鵲橋”工作示意圖。來源:[1]
詳情:
嫦娥4號中繼星“鵲橋”發射成功: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
如何評價嫦娥四號成功發射,有什么重要意義?
2、“水冰月”實錘
通過對月船1號搭載的月球礦物繪圖儀(簡稱M3)數據的分析,夏威夷大學的李帥團隊在月球南北緯70°以上的永久陰影區中確認發現了多處含有水冰的區域,這是科學家們首次在月球發現水冰存在的直接證據。這一成果發表于2018年8月20日的《美國科學院院刊》[2]。
月球南北極區含有水冰的位置(天藍色點),底圖的灰度代表表面溫度,顏色越深就越冷。來源:NASA [3]
這一發現既證明了長久以來對月球極區永久陰影區中可能有水冰的猜測,也證實了月球并不像我們曾經認為的那樣是完全干燥的。雖然這次發現的水冰量很少,但這些暴露在表層的冰可能只是 “冰山一角”,地下更深處很可能還藏著更多水冰——需要更先進的探測器甚至著陸器的實地探測來給出答案。
至此,月球終于加入了太陽系水冰大禮包,成為內太陽系中除了金星之外的最后一個確認發現水冰的大天體。
詳情:
實錘了,我們的月球真的是顆“水冰月”!
火 星
1、洞察號順利發射并著陸
作為本次2018火星發射窗口內的唯一一個火星任務,NASA的洞察號火星著陸器在今年圓滿完成了發射和著陸兩件大事。
5月5日,洞察號在加州范登堡空軍基地發射升空。半年后的11月27日,洞察號順利經過“恐怖7分鐘”的考驗,平安登陸火星。
至此,目前為止成功進入火星大氣層,最終成功著陸并正常工作的探測任務已有8次——8次全部都是NASA的,絕對的硬實力。
洞察號的使命是探測火星的內部結構,它也是人類第一顆火星地球物理探測器。它攜帶了火震儀(SEIS)、熱流和物理性質探測儀(HP3)和自轉和內部結構探測儀(RISE),將會對火星的內部結構、熱狀態和自轉狀態進行深入觀測。
剛著陸不久的洞察號已經順利完成了諸多準備工作,也收獲了火星的新風景。在過去的一個月里,洞察號第一次聽到了火星上的風聲,拍攝了第一張全景自拍,而且部署下了火震儀。
洞察號的第一張自拍,拍攝于12月6日,由11張照片拼接而成。來源:NASA/JPL-Caltech [4]
2019年,將會是洞察號真正大顯身手的一年。
詳情:
NASA洞察號發射升空:火星探地黑科技,太陽系的時光機
NASA 火星探測器「洞察號」登陸火星,有哪些看點和意義?
2、Mars2020選址敲定
11月20日,NASA公布了好奇號火星車的繼任者,下一代火星車Mars 2020的計劃著陸區——Jezero撞擊坑。
Jezero撞擊坑直徑約49公里,形成于火星的諾亞紀(約41-37億年前),很可能是一個古老開放式湖泊干涸后的遺跡。這里有過流水作用的侵蝕,也受到過火山活動的波及,多種地質活動在撞擊坑內留下了豐富的堆積物,甚至可能保存了生命的線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