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青草国产成人av片免费/香港三级日本韩国三级专线/国内自拍在钱/天堂国产女人av
論壇
排行
專題
Collection
學院設施
登錄
加入學院
搜索
本版
用戶
每日簽到
任務中心
勛章中心
發帖際遇
貝殼夢
PassWord
RoseTta
海龜湯之謎
邏輯訓練場
百科學院
淺述犯罪心理學(例子篇)
回復
淺述犯罪心理學(例子篇)
樓主:
1
|
查看:
4195
|
回復:
0
查看:
4195
|
回復:
0
[刑偵法醫]
淺述犯罪心理學(例子篇)
簡潔模式
1
發表于 2007-12-23 14:14:19
布魯塞爾博士的15點推理
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事情發生在紐約。
兩顆土炸彈
1940年11月16日,紐約愛迪生公司大樓的窗沿上發現一只工具箱。打開一看,里面裝著一根黃銅管,管里塞滿了炸藥,管外裹著一張紙條,上面寫道:
愛迪生公司的騙子們,這是給你們的炸彈。
F。P。(簽署)
炸彈沒有爆炸,但罪犯也沒有留下指紋。幾星期后,在愛迪生總公司,又發現一顆土炸彈,它是一只塞滿炸藥的短統羊毛襪,罪犯留下了同樣的紙條。
是誰與愛迪生公司過不去?公司保衛部門查閱它所設立的“公安卡”,發現對公司發出過怨言的人有好幾千,從何查起?他們認為,這也許只是想嚇唬一下愛迪生公司吧?調查到此為止,也沒有對外聲張。
1941年,美國卷入太平洋戰爭。這件無頭案就擱了下來,一拖就是十年。
十年以后
1950年圣誕節的前幾天,《紐約先驅論壇報》收到一封讀者來信。信發自韋斯特切斯特縣,字跡清秀,字體個個大寫,上面寫道:
我是個病人,而且正在為這個病而怨恨愛迪生公司,該公司會后悔他們的卑鄙罪行的。不久,我還要把炸彈放在劇院的座位上,謹此通告。
F。P。
在以后的幾年中,警察局和“F·P·”那清秀的字體結下了不解之緣。
“F。P。”的炸彈越造越熟練,他的頭八顆土炸彈只爆炸了兩個。而后來的四顆都爆炸了。1955年,“F。P。”加快速度,放了52顆炸彈,炸響了30顆。報紙開始廣泛報道他的“成就”,公眾也對他感到嚴重不安,人們把他稱為“炸彈狂”。而他卻變本加厲,投寄給報社的匿名信中,措辭日益激烈。
一天,“F·P·”的土炸彈炸死了一個人。社會輿論和市政當局一致表示,一定要把這個“炸彈狂”挖出來。
移樽就教
“F。P。”和愛迪生公司多少有點糾葛,這是不言而喻的。但是,怎樣從這家公司積半個世紀之久的龐大檔案中,尋找出有關的線索來?愛迪生公司苦惱不堪,紐約市警察局也束手無策。
芬內是紐約警察局的偵探長,兼紐約刑事實驗室主任。他曾取得精神病法醫學學士頭銜。但這個神出鬼沒的“炸彈狂”卻使他絞盡腦汁,疲憊不堪。他決定破除門戶之見,去請教研究刑事犯罪的心理分析家布魯塞爾博士。
一天下午,芬內探長帶領手下的兩名偵探,挾著炸彈狂一案的全部宗卷,去布魯塞爾博士家求教。那兩名偵探和絕大多數人一樣,不知心理分析是怎么一回事,對此行是否有收獲深表懷疑。
布魯塞爾博士對這次咨詢也很明白,它不僅關系到自己的聲譽,而且會影響“心理分析”這種新冒出來的偵破方法的前途。
芬內帶來的全部宗卷中,唯一有用的只是那“炸彈狂”的幾封信,以及幾顆由他制造的炸彈的照片和一些炸彈的彈片。要據此做出結論,顯然是很不夠的。但是,博士憑著他對心理分析法的深刻理解和熟練運用,竟滔滔不絕地談了四小時。歷史已證明,這一次談話給心理分析方法開創了新局面,成為犯罪行為分析史上的劃時代事件。
“他”是男人
布魯塞爾注視著那幾彈沒有爆炸的炸彈照片,當著偵探們的面提出第一個假設:可以肯定“F。P。”是男人而不是女人,因為,以前造炸彈或放炸彈的都是男人,無一例外。
博士接著說下去:“毫無疑問,這個人之所以對愛迪生公司抱偏見,是他認為愛迪生公司害得他生病。漸漸地,他認為整個世界都和他過不去,這是他行為失常的來由。
一個人一旦為這種思想所糾纏,就變成了‘偏執狂’。根據心理學家的研究,偏執狂的發展是緩慢的,但一過35歲之后,便發展得不可收拾了。那個‘F。P。’放炸彈已有16年的歷史,年齡應該在50歲以上,這是第二個可能性。
“偏執狂都非常愛護他們自己。當他們有所行動時,總認為這是在‘自衛’。他們從不承認自己有缺點,而把遇到的麻煩都歸罪于別人,尤其是某個大組織,在這個案例中就是愛迪生公司。由此產生了第三個可能性:愛迪生公司對那個‘F。P。’也許有過不適當的處置,以致遭到他的報復,所以,他的出發點也許無可非議。
“從他的清秀字跡來看,他受過良好的中等教育。這是第四點。”
貌不驚人
3個偵探聽得津津有味。“那么,怎樣發現他呢?”一個偵探急著想知道下文。
“這就是困難的所在。”博士繼續分析下去,“這種人很要面子,他平時行為檢點,不做任何在他認為是有失體面的事。因此,他很少可能會在公安卡上留下記載,更不大會到過精神病院或收容所,因為他根本不認為自己有病。所以,人們是難于從這些檔案去發現他的。”
看著偵探們大失所望的神色,博士充滿信心地對他們說:
“心理學可以幫你們的忙。據德國一位精神病醫生統計,偏執狂患者有85%屬于運動員體型。諸位先生,我據此得出第五個可能性:這個‘F。P。’不胖不瘦,中等身材,體格勻稱。”
布魯塞爾拿起那幾封信,繼續說下去:
“從這清秀的筆跡、干凈的信紙上我得出第六個可能性是,此人工作質量一定是好的,由此推論他是個遵守時間、兢兢業業的模范職員,直到他遭到所謂的‘卑鄙罪行’前,他一直是這樣工作的。
“說到‘卑鄙罪行’,這種措辭很不夠美國味,倒有點像維多利亞時代的英國人和英國夸張小說里的語言。‘F。P。’筆下的‘愛迪生公司’寫成Society of Edison,而美國人不這么寫,他們寫的‘愛迪生公司’是Consolidated Edison的縮語Cons.Ed.不管怎樣,這個人不是純粹的美國血統,也許他就住在外國人的社區里。這是第七個可能性。”
一個偵探感到不滿足,他對博士說:“您說他是外表平常、舉止端莊的中年人,這可不是引人注目的特征。”
“說得對,”布魯塞爾點點頭,“下面的分析才是我本行的工作。”
心理創傷
“和愛迪生公司有糾葛的人何止千萬,但是除了這個偏執狂,誰都不會因此而把炸彈在公司大樓以外的地方亂放。你們知道這是為什么?”博士提出了一個問題。
“他與公司的糾紛,可能不是他到處放炸彈的真正理由。”一個偵探漫不經心地回答道。
“更確切地說,這種糾紛不是唯一的理由,在這個理由之下,另有一個連他本人也不知道的理由存在。我要說的第八個可能性就是指這方面的。他一定受過某種心理上的創傷,例如,他的母親早已去世,而這一悲劇又是他父親的過錯。你們知道,男孩子在幼年時期會由于戀母情結而憎恨父親。這種情況在這個偏執狂身上一定也發生過。他經常反抗父親,并在這種狀態下生活過來。但他自己并不意識到,長期反抗父親使他滋生起一種反抗權威的情緒,這種情緒過早地潛入他的意識深處,成為‘潛意識’。而這種像定時炸彈似的潛意識,一旦遇上了愛迪生公司對他的不公正處置,使他心頭的創傷又復發了。于是,他就從反抗父親的權威發展到反抗社會的權威,這就是他到處亂放炸彈的原因,但他自己并不是很清楚地意識到這一切的。”
“但為什么他會經常不斷地放炸彈呢?”一個偵探感到還沒有完全理解。
博士從容不迫地說下去:
“失去了母愛,使他感到痛苦,而在他以后的生活中,也沒有人給他以愛情或友誼,他的心理創傷始終沒有愈合。因此,我敢斷定他是一個獨身者,既沒有女朋友,甚至也沒有男朋友。但是,他可能跟一個年齡比他大的女親屬在一起生活。這個女親屬使他常常想起自己的母親,從而觸動了他對父親的怨恨,這種感情又激發了他對權威的反抗。這就是他經常不斷地放炸彈的原因,也是我要說的第九個可能性。”
斯拉夫裔
“他沒有友誼和愛情,但他多的是禮貌。他對誰都和藹可親,因為他要保持自己的君子風度。我現在還要說得更遠,他八九不離十是個衣著整齊、風度翩翩的人。這是第十個可能性。”
這時,一直不作聲的芬內探長開口了。他說:
“恐怖分子不喜歡公寓,寧愿住獨院住宅。因為造炸彈必須有一個設備很好的工作室,一個不會妨礙鄰居又不會被人發現的隱蔽所在。”博士表示完全同意,這就成為第十一個可能性。
“我不是說過他不是純粹的美國血統嗎?我現在進一步提出第十二個可能性:他是斯拉夫裔。”
偵探們不約而同地眨巴著眼睛,表示不信。
“對仇敵采用威脅、暗殺等手段各國都有,但地中海沿岸國家慣用繩勒,斯堪的納維亞國家大多用匕首,而在斯拉夫國家中,恐怖分子向來愛用炸彈。因此,一個恐怖分子若是到處使用炸彈的話,這就暗示他極可能是斯拉夫人。
“而且,如果他是斯拉夫人,根據斯拉夫族多信天主教,就有理由設想他是個天主教徒,從而引出第十三個可能性。而且,此人必然定時上一個天主教堂去,因為有規則是他的習慣之一。
“他的匿名恐嚇信不是在紐約就是在韋斯特切斯特投寄的,因此,他的家很可能就在這兩地之間。而本地區的幾個最集中的斯拉夫人居住區,就是康涅狄格州的布里奇波特。他住在這一地區,這是第十四個可能性。”
第十五個可能性之外
在確定這個炸彈狂究竟患的什么病時,布魯塞爾博士犯了一個錯誤。智者千慮也有一失嘛。
“F。P。”在持續多年的威脅性字條中聲稱自己是一個病人。據此,博士提出他的
第十五個可能性:“F。P。”患的病可能是癌癥、心血管疾病或肺結核中的一種。如果是癌的話,“F。P。”可能已經死了,因為癌癥患者能活十幾年以上的幾率很小。如果是肺結該,由于現代醫療技術的進步,他可能早已痊愈,因此不可能一直是病人。于是,布魯塞爾推論他應患心血管方面的疾病。而事后的真相是,這個炸彈狂恰恰患的是結核病,但他一直沒有去就醫。博士忘記了偏執狂是不會去找醫生的,即使去就診,也不會尊重醫生意見的。
博士談了15點可能性后,探長問道:“那么,您對下一步的建議是什么?”
“把這15個可能性公諸于眾,我相信那個人是可以挖出來的。因為,假如我的推測是正確的,那么,他的鄰 居就會把他識別出來。反之,如果我錯了,他就會找上門來,這樣,我們也能得到一些線索。無論如何,我們在報上一公布他的特征,無疑是將了他一軍,使他認為我們在嘲弄他。這對于一個不承認自己有缺點的人來講,是一種忍受不了的刺激,他一定會作出反應來的。”
“一百萬分之一的希望。”一個偵探咕嚕說。芬內起身告別,博士突然叫住他:
“偵探長!”
“什么事,博士?”
“再補充一點。我看這個人的衣服雖然穿得筆挺,但對于時新的式樣他是猶豫的,我大膽推測,你們抓住他的時候,他穿的應是一件雙排鈕扣的上裝(當時一種普通式樣的上裝——編者),鈕扣扣得整整齊齊的。”
這補充的一點,后來成了人們津津樂道的東西。
找上門來
1956年圣誕節前夕,《紐約時報》和美國各大報紙都刊登了這15個可能性。警察局的電話總機忙得不亦樂乎。
一天深夜,博士家的電話鈴響了:
“是布魯塞爾博士家嗎?”
“是的,您是哪兒?”
“我是‘F。P。’,你仍然摸在門外,后悔了吧!”咔的一聲,那一頭的電話筒就擱上了。
“F。P。”終于找上門來了,這使博士大為興奮。四天之后,“F。P。”又在一家圖書館和一家電影院里放了炸彈。12月26日,美國各大報又刊登啟事要“F。P。”上警察局自首,并公開答復關于他的十五個可能性的分析是否正確。第二天,答復信從韋斯特切斯特寄出:
拜讀了12月26日的報紙。若去自首的話,那我就是傻瓜。請別侮辱我的智慧,奉勸你們還是把愛迪生公司叫到法庭上去為好。
F。P。
梅特斯基
與此同時,愛迪生公司動員了大批人力,準備把它的人事檔案和公安卡都翻一遍。1957年1月初的一天,有個女職員在查閱20至30年代的檔案時,翻到一份名為喬治·梅特斯基的人事檔案。其內容和其他人的大同小異,其中也有關于這位職員和公司的一場糾紛的紀錄。不過,檔案中夾著一封梅特斯基本人申訴的信,信的語氣激憤,并有“卑鄙罪行”這樣的話。這引起了那位女職員的注意,于是它被拿出來仔細研究。
喬治·梅特斯基原是愛迪生公司的電機保養工,1931年9月5日,鍋爐發生回火事故時,他被燒傷。公司付給他一筆病傷津貼。他拿了沒有,檔案上沒有說明。1934年1月4日,他說自己染上肺結核,要求終身殘廢津貼,公司拒絕了。幾個月之后,他的名字從工資單上注銷。
愛迪生公司提到梅特斯基的報告,都稱他為模范職員:辦事勤快而謹慎,性情溫和而行為端正,嚴格遵守規章和上級指示,等等。
檔案里提到的重要內容還有:在鍋爐出事那年他的年齡為28歲,照此推算1957年時應為54歲。梅特斯基是波蘭裔,羅馬天主教徒,他家住在康涅狄克州。
根據這些線索再進一步進行保密調查,材料表明梅特斯基未婚,他和兩個姐姐住在一棟獨立的住宅里。父母雙亡,他因慢性病而不工作,他的兩個姐姐供養他。梅特斯基身高1.75米,體重74公斤。他沒有犯罪紀錄。鄰居肯定他的家是個和睦之家,他對人總是彬彬有禮,但是與人們保持距離,很少往來。
“這和布魯塞爾博士的描述簡直吻合到滑稽的地步,”警察局的偵探們面面相覷,“那么,先到他家去瞧瞧吧。”
最后勝利
1957年1月22日,紐約警察局的四個偵探一齊來到梅特斯基家的門口。
偵探們按了門鈴,一盞燈亮了,出現在門口是一個身材勻稱的男人,穿一身褪色的睡衣,金絲邊眼鏡后面,一對碧眼平靜地望著四個偵探。
“晚上好,有何貴干?”他彬彬有禮地問道。
“您是喬治·梅特斯基先生吧?”
“是的。”
“能不能請您給我們一張有您字跡的紙條?”
“噢,我知道你們的來意了,莫非諸位以為我就是那個炸彈狂?”梅特斯基微微一笑,并招呼偵探們進去。他東拉西扯地談了一個小時。最后被偵探們問得無言對答了,就把他們領到一間小小的工作室,它設在屋后的汽車庫里。室里的東西擺得井井有條。偵探們一眼就看出這是制造炸彈的地方。
“那么,這事是您干的?”
“是的。”
“‘F。P。’又是什么意思呢?”
“Fair Play(公平對待)的縮寫。”
兩個姐姐在一旁急得打轉,她們哭著說:“他是沒有本事去害人的啊!”
偵探們要梅特斯基跟他們去警察局,于是他就進屋去換衣服。當他再度出現時,只見他頭發梳得光光的,搽了發油,腳上的皮鞋擦得雪亮。身上穿著一套藍色細條紋的雙排鈕扣西服,上裝的三顆鈕扣顆顆扣得緊緊的。
布魯塞爾博士的方法勝利了。
1
11
分享
返回版塊
尚未登錄
高級模式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加入學院
回帖后跳轉到最后一頁
發表回復
分享
復制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