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青草国产成人av片免费/香港三级日本韩国三级专线/国内自拍在钱/天堂国产女人av
論壇
排行
專題
Collection
學院設施
登錄
加入學院
搜索
本版
用戶
每日簽到
任務中心
勛章中心
發帖際遇
貝殼夢
PassWord
RoseTta
海龜湯之謎
邏輯訓練場
百科學院
人的研究(同樣,超長警告)
回復
人的研究(同樣,超長警告)
樓主:
81845
|
查看:
3265
|
回復:
26
查看:
3265
|
回復:
26
[知識科普]
人的研究(同樣,超長警告)
簡潔模式
81845
發表于 2020-10-7 02:55:45
|
2020-10-7 03:11編輯
發帖際遇
曾經我方出現了一個叛徒,名字叫顧順章,他在晚年的時候寫了一本《人的研究》,主要是為一些特務工作的識人任務來服務的,但是由于時代特點,且今非昔比,時過境遷,里面講的很多在今天看來已經是過去式了。但是觀察這門藝術絕對不會停止,我們今天聚集大家的智慧也可以對不同年齡段,不同職業的人做出總結性的論述,發現一些規律。所以這篇《人的研究》將匯集大家的智慧,加上很多的資料,不斷完善。
首先,我們先來介紹人的動作。我們是動物,所有的動物都有動作,即使是細胞也有應激反應。我們借助我們那個大而重的腦,通過各種抽象思考方式,將我們的行為越來越個人化,而我們的身體是那么脆弱,所以我們借助我們的腦,將我們的行為化為了散布在地表的各種物品——比如各種機械彌補我們能力的不足。由此看來,我們從里到外都是“動作性的動物”——是一種以動作,姿勢,行動來表達和溝通的靈長類動物。雖然我們已經發明了這么多東西,但這些東西并未壓抑我們的天性,船未能阻止我們游泳,汽車也未能阻止我們奔跑。我們對行動就像遠古時期一樣,十分渴望。在閑暇的時候,我們會去做一些簡單的體力運動,這其實就是在重溫我們的動物性。行動是無法抗拒的本能。
這里戴斯蒙莫里斯教授提出:觀人者觀察動作的外表,內容和傳達的信息,但首先應該了解來源,也就是如何發展出這種反應的。由此他把人的動作分為了幾類:天生型,發現型,吸收型,訓練型和綜合型。
我們通常不會觀察自己,但是如果現在看看,十指交握時你的那根大拇指在上?我們無意識做出的動作,如果刻意反過來進行,手就會感覺有些不自然。那么,考慮一下,十指交握這個動作,是我們天生就會,還是后期學習?我們似乎沒有學習過這個動作,實際上,我們有很多小動作,經過以前冒險家的驗證,與世隔絕的土著們也同樣具有,雖然這并不能說明這不是學習來的,但是可能性已經很小了。
說句題外話,天性論已經被政治化了,崇拜戰爭的國家的領導人就會宣傳人有反抗壓迫的天性,然后把戰爭合理化。然而動物打斗但并不打仗,而且只有生存空間被極度壓縮的時候,打斗才會非常血腥。其實,對戰爭貢獻最大的,是我們天生就有的合作欲,遠古時期,只有合作才能成功狩獵,而以前的獨裁者們正是利用這一點。
(接下來是發現型動作)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圖片或附件資源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帳號?
加入學院
2人評分
英鎊 +10
109974
: 給大佬遞錢
123203
: 路過,視作紅小際
41
83
分享
81845
4
|
樓主
|
發表于 2020-10-8 03:00:04
|
2020-10-8 03:14編輯
發帖際遇
第二種是發現型動作,也就是自行發現的動作。我們可以懷疑某種動作是不是天生習得,但是不必懷疑我們的四肢是否是遺傳獲得。四肢的獲得不是通過學習,我們的四肢構造都差不多,有的只是一些小的差別,所以相似的動作是可能的。換句話說,如果我們看到兩個從未謀面的人做出相同的動作,這不一定是真正來自天生的動作,可能是一種自行發現的動作,比如抱著手臂,不一定有模仿這一過程。發現型的動作是在漫長的試錯過程中,探索自己的身體而習得的,通常我們不會在意這些動作(哪只手在上?)。
(吸收型比較復雜,留到明天說)
根據我的觀察,感覺思考時的一些動作可能是發現型的動作,比如摸下巴,這其實是一種較為開放型的動作,而一般這么思考的人,往往都比較對自己思考的結果有信心,至少自己心中是堅信自己正確性的,或者大部分都是對的。而思考時的動作往往這時注意力不在動作本身上,也就是下意識的動作,很多小孩也會做出這樣的動作,而且思考時的動作千奇百怪
,所以我有理由:
很多人
和父母思考姿勢不怎么相同,姿勢千奇百怪,可能是自己慢慢探索處的較為舒適的姿勢。(這部分是個人感受,如有問題可以留言討論)
如果真的是這樣,我們就可以通過他想問題的姿勢來判斷這個人內心的性質了。國外已經有了相關的研究,他們把人的姿態分為high power和low power,所有開放的甚至是有侵略性的姿勢都屬于high power,low power是那種,極力縮起身子,好像在示弱的姿勢。
不僅姿勢可以反應內心,姿勢也可以影響內心,所以要常做一些high power 的姿勢,據說可以增強自信心。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圖片或附件資源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帳號?
加入學院
81845
1
|
樓主
|
發表于 2020-10-9 03:31:29
發帖際遇
接下來是吸收型的動作,是我們不知不覺學到的動作。盡管相似,但是仍有不同,和發現型不同之處在于
這些動作會因團體,文化和國家的不同而有差異
。人類天生就有很強的模仿性,我們成長的過程中都會收到所在團體的影響。但是,吸收型學習的過程可以是潛移默化的,不易觀察,自己也不易察覺,但是如果追根溯源,從所在的小團體中便可窺見一斑。《觀人術》這本書列舉了同性戀群體的一些經典行為模式,比如頸部移動會變得夸張,經常甩動頭部,并且嘗試各種姿勢使得唇部更加突出,舌頭動作較為活躍并希望他人看見。請注意,這些動作不全是從女性學來,是學自其他同性戀者,所以他不是故意使自己的動作女性化,但是團體發明這一套動作的人可能確實是這么想的。傳播過程中,慢慢的動作發生了變化,
如果讓一個女性去模仿,就可以很清楚地看出,這些動作只會讓她看起來像一個穿著女裝的男同性戀者
。不過,因為個人喜好,不是所有男同性戀者都喜歡做這些動作,有些人覺得沒有必要展示。不過在一些人心中,如果叫他們模仿一個同性戀者,他們會采用手腕柔弱,甩頭,撅嘴等女性化動作,這個刻板印象已經深入人心了。
人類并不是唯一向同伴學習的動物,猿猴也是,而且和人類一樣,在猿猴社會中地位越高的猿猴,其動作就越容易被其他猿猴模仿,而且傳播的越快。
隨著信息媒體的發展,這種模仿行為可能已經是潛移默化影響我們的了,表現在鋪天蓋地的廣告轟炸,通過將我們暴露在海量的消息中,讓我們更容易相信其地位之高,也就更容易接受并模仿了。
不僅如此,我們行為習慣還體現在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最不易察覺的是服裝對我們的站姿坐姿有著很大的影響,隨著舒適耐用的服裝的普及,我們的姿勢變得越來越散漫,我們的思考方式也變得更加自由,更加放松,不過,對于一個合格的觀察者,我們應該覺得這只是一種風尚,而不是痛加批判。
41976
0
|
發表于 2020-10-9 08:54:18
學習了,沒想到這人是這樣的危險人物
81845
2
|
樓主
|
發表于 2020-10-10 04:13:00
發帖際遇
訓練型動作很簡單,就是我們說的后天學會的,需要他人教或是經過自我分析式的觀察和練習后學到的動作,除了那些復雜的動作,一些簡單的比如握手,閉單只眼都是訓練型動作。
最后是綜合型動作,是前面討論的四種綜合影響而形成的動作。這通常是一個發展的過程,比如小孩子一般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地情緒,喜怒哀樂寫在臉上,而長大后我們往往把自己的情緒隱藏起來,做出符合我們地位身份的舉動,還有坐姿等一系列動作。這些變化一般悄悄發生,我們即使注意到,也難以分析了解。一個人進入另一個團隊需要磨合,有一部分原因是他不習慣新團隊早已形成的一套規矩,還有一些細微之處,比如同步的手勢,一致的動作和姿勢,這些都與他之前習慣的不符,所以會感到別扭。這些差異雖然細微,但是我們還是可以感覺出來。我們的動作非常容易受到同伴影響。(
PUA一個技巧叫mirroring,行為鏡像,做一樣的動作會使別人傾向于我們是同伴,會無形中提高好感度
)
雖然現代提倡自由,解放,但是我們可以看到以前的規矩仍在潛移默化影響著我們,這是動作的歷史性,也是很多綜合型動作的特點,比如一些禮儀性動作,鞠躬之類的,其粘性之強是超過想象的,或許有的人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但還是會下意識去做,這就是舊的行為模式,他們往往不會徹底消失,只是褪了色,但還在暗中影響著我們。
81845
0
|
樓主
|
發表于 2020-10-12 03:07:22
關于動作我們就先說這些,如果有要補充的可以留言。下面我們來討論人們的姿勢。有很多心理學的書上都會講如何從姿勢比如坐姿站姿來判斷一個人的性格什么的,這是很有依據的。
首先,什么是姿勢?我們
把姿勢定義為其他人看得見,而且帶有一定信息量,帶有溝通訊息的動作
。姿勢可以大致分為無意的和有意的(基本姿勢),
區分的方法是自問:我一個人的時候會不會做?如果不會,那就是基本姿勢
。
姿勢詳細來說可以分為無意型,表現型,模仿型,概要型,象征型,技術型與密碼型
。
先來說說無意型的姿勢。無意型姿勢是非交際性的,
是傳達次等消息的機械性動作,往往是體現個人健康情況的
,比如抓癢,撣身上的灰,
還有只是讓我們更舒服的姿勢
,比如說打哈欠,伸懶腰,。但是別人可以通過這些動作分析我們的心理活動。如果我們考慮充分,有時會寧可控制自己不去做這些動作,但是很多時候懶于自制,就任由動作傳達給別人。比如我們支起腦袋,一方面說明我們累了,一方面就可以反映出我們覺得無聊。
相信大家很容易從上課的角度去聯想,但是老師為什么要求所有人坐直?其實是因為,老師們有根深蒂固的偏見,覺得只要坐直,就一定是被注意了,雖然我們大部分人真的是這么做的
。
很多姿勢的特征早已被總結并且變成了習語,比如抓破腦袋也想不出來,但是一般我們都是無意識中建立的兩者的聯系,對這種“了解”絲毫不察覺。關系越清楚,就越容易加以控制。我們正是在不斷學習控制自己的無意識動作時,慢慢學習社會標準與禮儀并慢慢成長。
81845
0
|
樓主
|
發表于 2020-10-15 03:03:47
|
2020-10-15 03:06編輯
接著談談表現型姿勢,這是一種
動物也有的生物性姿勢
,屬于六類基本姿勢中唯一非人類獨有的姿勢。主要代表就是面部表情。所有的動物都有表情,較為高等的動物臉部肌肉也很發達,可以表現細微的信號(沒錯,它們也有微表情)。我們在面部表情上的研究很多,尤其是演員,或者說,尤其是以前的啞劇演員。我們很早就發現了面部表情可以傳達很多不可言喻的信號。除了面部表情,手勢也是一點,這里的手勢指的是用來輔助或加強言語時的姿勢。
很容易發現,我們
差不多總是對這些司空見慣的表情視而不見
,比如他揚起了眉毛,但是究竟是哪一邊的,這個卻又回想不起來?;蛘咭粋€人邊說邊激動的揮手,但是手指是什么形狀呢?這個也沒什么人知道。雖然我們也在注意,但是這些動作通常只會讓我們去注意整體,而且一般不加以分析,
但是它們不是機械式作用,僅僅是一種信號的表達(與前面的不同)
。
表情與無意型姿勢相同之處,是
它們的根源都是“非溝通性動作”
,握拳源自打人的沖動,而皺眉,可能源自遭受攻擊時,保護眼睛的下意識動作。不同之處在于,純粹的生理性動作與表情的關系已經斷了,表情現在基本上已是擺姿勢和溝通的工具。
表情受文化影響非常大,各地互異的“地方性展示規則”,常使人誤以為表情是各地自己發明的,但其實,
使它們有所差異的那些“修飾”,是一項普遍的行為模式。
100577
0
|
發表于 2020-10-15 12:10:20
|
發自
安卓客戶端
好好長
95935
0
|
發表于 2020-10-15 12:25:40
|
發自
安卓客戶端
發帖際遇
我去,太久沒看學院了,居然背著我搞這些東西,不得不說,很強
81845
0
|
樓主
|
發表于 2020-10-28 02:23:54
接著說說模仿型姿勢。我們有時會去模仿一個人,一件物品或者一個動作,這樣的姿勢就是模仿型姿勢。這表達了我們的一種意愿,就是我們希望別人可以一眼看出我們是在模仿什么。一般來說,模仿型姿勢分為4種:
1.社交模仿:俗稱“好臉色”,一般是為了迎合別人或者取悅別人,比如說謊也會配上假動作。但是這和心理學家所說的“角色扮演”不同,那個是連自己也騙了,而社交模仿只騙別人。
2.戲劇模仿:這個主要是指演員為了能更好地演出一個角色應有的樣子,先進行觀察分析,然后加以模仿。早期的演員非常強調自己的風格,時至今日,演員的表演都具有相當程度的寫實,目的之一就是:除去演員的旁白和觀眾的參與,讓人感受到它真的在發生。換句話說,戲劇模仿已經與社交模仿逐漸近似。
3.部分模仿:一般是模仿一些他目前不是且永遠不可能是的東西,比如模仿一只鳥在飛,可能會用手掌的擺動來代表鳥翅膀的扇動。
4.真空模仿:該姿勢來自動作抽取相關的物件,比如“空氣吉他”,“空氣喝水”。
返回版塊
1
2
/ 2 頁
尚未登錄
高級模式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加入學院
回帖后跳轉到最后一頁
發表回復
分享
復制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