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給大家講一個案例。
引用 小明自幼接受負面的家庭教育,成長過程中父母極少給予正反饋。導致小明產生了深深的自卑感,覺得自己不如別人優秀。且因為缺失家庭親情,小明認為只有當自己成為優秀的人才能獲得來自父母的愛。
不愿意屈服于「我不如他人優秀」?想法的小明飽受折磨。為了擺脫自卑,小明買了幾百本書,希望這些書能讓自己找到自信。
結果事與愿違,他意識到自己無法通過直面自卑的方式戰勝它。我們都知道,優秀需要時間的沉淀,不可能突擊達成。這時小明開始強迫自己相信自己比別人優秀,用優越感和自負掩蓋自卑。
?小明變得特別渴望獲得他人的正反饋,因為獲得正反饋意味著自己是優秀的。通過反復獲得正反饋確認自己是優秀的來緩解內心的不適,填補他作為人的無價值感。
?在這個過程中小明總結出規律:?當自己是正確的時候,就會獲得正反饋。那么反過來,想要不斷獲得正反饋,自己就必須一直是正確的。
于是小明又開始強迫自己相信自己是絕對正確。
既然絕對正確,就不應該存在任何質疑和反駁。
既然絕對正確,任何質疑和反駁就都是錯的。
所以每當遭遇質疑和反駁時,小明就會產生應激反應開始戰斗。這整個過程中他都不能表現出自己錯了的愧疚心理,因為那意味著自己失敗了。
不僅如此,小明也不能表露出感謝他人的態度,因為那是一種軟弱的表現,證明小明要依賴他人。
這也就導致質疑和反駁的人無論態度如何,小明都不會接受。一旦接受,就要在愧疚和依賴中選擇一項,無論哪一個都會摧毀小明的自尊,讓他失去人生的意義。
小明還產生了從文過飾非到油鹽不進再到撒潑打滾的一整套應對策略。
長期的自欺欺人讓小明深信自己是正確的,由此還帶來的奇怪的投射:他認為自己如果做/不做某事,那么別人一定也和自己一樣。
這其中的內在邏輯是:我是正確的,我選擇做/不做這件事必然也是正確的,他人都應該和我做一樣的正確選擇。
這是一個非常典型的從自卑到自負的案例,其中涉及了一種重要的心理學機制:自我防御機制引用 心理防衛機制(英語:Defence mechanism)是指我們無意識的心理機制去減少因不可接受或潛在有害的事物而來的焦慮。
原始防御機制是指童年生活經歷所形成的防御機制,保護自己可以說是原始防御機制的本質。心理防御機制本身越原始,那么其效果越差;離意識的邏輯方法越遠,則越近似于心理。
在生理上,心理防衛機制被認為可以防止因各種心理打擊而引起的心理障礙,過分或錯誤的應用心理防衛機制可能帶來心理疾病。
可以發現,自我防御并非專屬于自卑者或自負者,每個人在遇到困難時都會用自我防御來讓自己適應、免于心理崩潰。自我防御的策略往往在每個人小時候就會形成,也就是老話說“三歲定八十”。而在成長后,這些策略不僅不會失效還有加強的態勢(也有人會在經歷重大變故后改變兒時形成的策略),甚至出現套娃防御:用策略A防御策略B,用策略B防御策略C,用策略C防御真正的自己。
大家耳熟能詳的斯德哥爾摩綜合征就是一種自我防御。生活中最常見的例子就是一些被家暴的婦女不僅不反抗還會反過來幫家暴的丈夫說話,她們甚至會指責反抗的其他婦女。因為做出反抗的婦女短暫打破了她們的防御,如同指出國王沒穿衣服的小孩。
說回正題,生活中的精神正常的人可以籠統分為三類:自信者、自卑者與自負者。相信每個不缺朋友的人身邊都會有這三種人,他們在面對失敗時會有典型的三種不同反應:
自信者:直面失敗,挑戰自我。
引用 我想考北大,但我沒能考上,我努力過,可能力不足
自卑者:愿意承認失敗但懼怕失敗,所以懼怕挑戰自我,降低自我評價壓抑自己對自信和成功的追求。
引用 我想考北大,但我沒能考上,我沒有努力過,我不想看到自己努力也考不上
自負者:懼怕失敗不肯承認失敗,也懼怕挑戰自我,將自己的弱投射在其他外在的人或物。
引用 我想考北大,而且我能考上,只是因為家里沒錢、老師太爛、學校太爛、同學太爛,我很棒
那么為什么自卑心理會產生兩種相反走向?這就是剛才所說的兒時所形成的防御策略在主導,兩者采用的防御機制不同。
自負者總是會在遇到失敗時采用原始幼稚的“自戀心理防御機制”來保護自己。
引用 自戀者通常會通過一系列防御來釋放痛苦的感覺,直到他找到一種有效的方法:
無意識的壓抑(Suppression)
有意識的否認(Denial)
扭曲(包括夸大和最小化)、合理化和謊言(Distortion、Rationalization、Lie)
心理投射(責怪別人)(Projection)
試圖尋求一個或多個相互依賴的朋友的幫助,這些朋友將支持他的扭曲觀點。
在小明的案例里小明最初只是自卑,而后為了擺脫自卑買書看書,這是自卑者在嘗試挑戰自我。挑戰后小明無法像自信者那樣直面失敗,就使用了“否認”“歪曲”事實,讓自己相信自己看過這些書后已經變得很強大很優秀,逃避面對自己是不如人的。
引用 否認(英語:Denial):指無意識地拒絕承認那些不愉快的現實以保護自我。它是最原始最簡單的心理防衛機制。意志薄弱而知識結構又單純的人,常會情不自禁地使用否認機制。
引用 歪曲(英語:Distortion)是一種把外界事實加以曲解、變化以符合內心的需要,屬于精神病性的心理防衛機制。用夸大的想法來保護其受挫的自尊心,這是歪曲作用的特例。因歪曲作用而表現的精神病現象,以妄想或幻覺最為常見。妄想是將事實曲解,并且堅信不疑,如頑固地認為配偶對其不貞。幻覺乃是外界并無刺激,而由腦子里憑空感覺到的聲音、影像或觸覺等反應,它與現實脫節,嚴重歪曲了現實。
接著小明又使用了極端的“過度補償”,用優越感保護自卑。最后展現出自大、傲慢和蔑視他人的性格特征,還建立起以專橫、霸道甚至有攻擊性的行為模式來對待他人。
引用 補償(英語:Compensation):指個人因心身某個方面有缺陷不能達到某種目標時,有意識地采取其他能夠獲取成功的活動來代償某種能力缺陷而彌補因失敗造成的自卑感。
小明的防御不僅是不讓他人看到自己弱的一面,他也不讓自己看到自己弱的一面,是一種自欺欺人的保護。但小明是正常人不是瘋子,所以在面對失敗時潛意識的理智會告訴他他失敗了不能再否認了,這時候他就采取了“合理化”和“退行”的策略。
引用 合理化(英語:Rationalization):當某一個追求的目標不能實現時,會找某些理由為自己開脫,使自己心理上得到安慰,有時也會找出一些借口來掩飾自己的行為和不愿承認的事實。阿Q精神就屬于合理化。
引用 退化情感(英語:Regression):也稱為倒退,退行。當人感受到嚴重挫折時,放棄成人的方式不用,而退到困難較少、較安全的時期——兒童時期,使用原先比較幼稚的方式去應付困難和滿足自己的欲望。完全的放棄努力,讓自己恢復對別人的依賴,從而徹底的逃避成人的責任。而臨床上歇斯底里和疑病癥常見這種退行行為。短時間、暫時性的退行現象,不但是正常的,而且是極其需要的。
在以上策略都用過后,小明最終開始采取“投射性指責”來逃避錯誤,轉移焦點。
引用 投射性指責
你對某件讓人苦惱的事情負有責任,但你通過指責其他人而不必讓自己感到不負責任或疏忽。這種機制通常在家庭中出現,而且通常遭到被指責的人以重申事實來驅散,并隨后附上一句話:“所以,不要指責我。”
請注意,自我防御機制并不是壞東西,采用了消極防衛機制的人也并不是就應該遭受指責,除非他的防御對他人造成了傷害。我們應該盡量不采用消極的防御,多用用建設性防御讓自己保持健康的心理狀態。
最后,本人非心理學專業,若有錯誤還請指正。
最最后,懂得都懂
附上常見的自我防御機制
http://www.njjzkj.com/thread-126147-1-1.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