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青草国产成人av片免费/香港三级日本韩国三级专线/国内自拍在钱/天堂国产女人av
論壇
排行
專題
Collection
學院設施
登錄
加入學院
搜索
本版
用戶
每日簽到
任務中心
勛章中心
發帖際遇
貝殼夢
PassWord
RoseTta
海龜湯之謎
邏輯訓練場
百科學院
心理學的探索,很長,已完結
回復
收藏
48
贊
32
心理學的探索,很長,已完結
樓主: 匿名
|
查看:
3787
|
回復:
62
樓主: 匿名
[知識科普]
心理學的探索,很長,已完結
簡潔模式
160239
0
|
發表于 2022-7-2 19:33:05
|
來自小霸王手機
發帖際遇
在個體核心,來自各個腦結構的張力,并非簡單地混合拼湊就會形成個體核心的肯定性或否定性張力。核心張力來自于核心本身的神經組織。判斷過程是整合過程,是多種外源性張力與核心本身的自律性興奮張力的整合。個體生長過程中,在早期,下丘腦對個體核心的影響是主要的,但到了后來,隨著皮質結構的功能的完善,經核心張力判斷的思維結果神經模式越來越豐富,皮質思維對個體核心的影響也就逐漸加大。不過,當下丘腦與皮質的信息處于矛盾時,總是下丘腦的影響處于優勢。下丘腦與丘腦的信息相比,丘腦的影響更大。不過,丘腦平時對核心的影響較小,傷害性信息總是比較短暫,個體的防衛,逃避或者感覺神經的損傷,使核心不能持久地得到傷害性信息。
個體核心的張力是如何影響其它腦結構的?在正常情況下,核心的兩種對立張力是協調平衡的。肯定性張力對下丘腦的作用在于使向養性系統興奮,生理機能趨向穩定,一些重要的本能性功能中樞,如食欲,性欲等處于待興奮狀態,只要與體內外的信息傳入相整合,就會形成正常的生理反應。而否定性張力的影響相反,使下丘腦的向能性系統興奮,機體處于應激狀態。肯定性張力對丘腦的影響,使感覺中轉能更敏感地進行,而否定性張力抑制這種中轉作用。對皮質的作用比較特別。肯定性張力使神經興奮性增強,思維活躍,否定性張力對皮質神經活動干擾抑制,而此時網狀結構上行興奮張力仍舊在持續向皮質發放,來自丘腦的感覺信號也在持續輸入。這樣,皮質思維活動處于某種紊亂狀態,主觀感覺就是不舒服,厭惡。
這樣一個關于個體核心的張力機制,這里就稱之為自我的個體核心假說。它與已知的大腦神經生理解剖、動物實驗和臨床所見是完全一致的。與神經生理解剖的一致,正如在前面個體核心的機能定位中所討論的,海馬—杏仁體—隔區在結構和功能上呈一種聯合體。聯合體與下丘腦有著雙向的神經聯系,丘腦與聯合體的雙向通路也是存在的,大腦新皮質與聯合體的雙向聯系更是直接。所以從生理結構上看,海馬—杏仁體—隔區聯合體,完全具備判斷感覺思維結果是否有利于個體利益,并把判斷結果向有關結構反饋的個體核心功能。
在動物實驗和臨床觀察中發現,刺激或損毀海馬—杏仁體—隔區聯合體的不同部分,可以出現一些如食、性、攻擊等所謂本能性行為的興奮或抑制,以及出現一些情緒反應。但是在下一級的腦結構—下丘腦中,已經存在控制這些行為或反應的基本中樞,所以只能認為,聯合體對這些本能行為和情緒反應的影響,是通過對下丘腦的調控而實現。之所以各個實驗室的具體實驗結果相差很大,甚至矛盾,是因為我們對個體核心所產生的兩種對立張力的條件和調控方式還缺乏了解,各個實驗沒有統一的作用位點和刺激強度。下丘腦作為基本控制中樞,只是激活某種反應程序,本身并不代表個體的整體利益。如何激活,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個體核心兩種張力的調節。所以,稱刺激下丘腦引起的激情反應為假怒是恰如其分的。當然,即使是假怒,通過神經反饋感受,最后在活的動物內也可以產生真的情緒變化。
關于記憶的研究,則呈現出另一種情況。對體內外感覺的思維和思維結果的記憶,本身應該發生在擁有神經元數量巨大的、構筑復雜的大腦皮層,這一點基本上已成為一種公論。人類記憶所包含的巨大信息量難以通過皮質下任何一個結構的儲存功能來解釋。但是,海馬—杏仁體—合區聯合體對記憶的作用,也已經得到廣泛的證明。那么該如何理解或解釋其中的機理呢?在尋找所謂記憶分子的熱潮退去后,人們又把海馬看成為記憶的器官,把它看成是一種儲存器,或從短時記憶轉為長時記憶的中轉站。這些觀點直到現在還很有市場。不過,這種計算機模擬式的解釋太勉強了,無法說明海馬如何決定記憶的長短,和有限的海馬神經元如何處理那些具體內容所蘊含的巨大信息量。而且后來的研究表明,杏仁體在記憶中也起著重要作用。應該認為,記憶的發生就在思維著的大腦皮質,包括海馬、杏仁體在內的個體核心的作用在于調控皮質的思維記憶,決定哪些感覺思維結果該記憶下來,哪些不值得記憶。當然,這種調控并不是對思維的思維,這樣又會產生一個智慧小人的無窮問題。大腦皮質本身就是一個最高級的思維結構。個體核心是通過肯定性張力和否定性張力來影響皮質的思維記憶。決定記憶的不是肯定或否定的張力類型,而是張力的動態變化特點。短時內變化越激烈,記憶越深刻。只有這樣理解,才能與信息的流向方向和記憶所需神經元巨大數量和結構復雜性統一起來。
160239
0
|
發表于 2022-7-2 19:33:56
|
來自小霸王手機
發帖際遇
第三章 思維活動(之一:何為思維)
何為思維
我們的心靈之所以那么神奇就在于我們能思維。思維一直是當代心理學以及相關學科的一個中心議題。只要討論人的心理活動,就不可避免地要觸及思維問題。人是怎么想的?各種觀念、想法、意象等是怎么樣形成的?決策判斷又是如何產生的?這些問題如果僅僅從現象學的角度討論一下可能并不難,各個流派的心理學已經總結出成套的理論和學說來說明它們。但是,從腦科學的角度看,這些心理活動的真實神經機制如何,似乎還是一個謎,甚至連一個比較成熟的假說都尚未形成。從各種外周感覺器到大腦感覺皮層的神經轉換機制已經有了較好的說明,可是一旦進入皮層,腦科學就失去了方向。不過,通過前面的討論,在理解了張力對腦活動的動力意義和個體核心的作用后,我們已經有了初步的基礎來探討人腦的最高級功能—思維活動。
各個學科,不同的學者,由于考慮問題的角度不同,在使用思維這個詞的時候,所表達的含義往往并不一致。這給思維問題的討論帶來了一定的混亂。為了使我們的討論有一個明確的對象,我們應該確定這里所謂的思維所指為何。根據《辭海》的解釋,思維有二層含義:一、相對于存在而言,指精神、意識。二、是人腦的機能和屬性,是客觀存在的主觀映象,也就是理性認識。這些說法在哲學討論中可能是很有意義的,反映了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但是從腦科學的角度看,可能還不夠明確。我們討論的當然是人腦的機能,但并不排除高級動物擁有初步思維能力的可能性,腦科學的大量資料來自于動物腦的研究,對理解人腦的功能仍有重要意義。說思維是客觀存在的主觀映象,除了說明思維的內容與外界有關外,并不能確定什么是思維。這樣說法的根本問題是,它從哲學角度可以說明思維的功能或作用,卻不能確定發生在大腦的什么樣的活動是思維活動。
在《中國百科全書》中,關于思維有比較詳細的定義:“思維是客觀現實的間接和概括的反映。以感覺和知覺為基礎的和更高級的認識過程。它運用分析和綜合,抽象和概括等智力操作對感覺信息進行加工,以存儲于記憶中的知識為媒介,反映事物的本質和內部聯系,這種反映以概念、判斷和推理的形式進行,帶有間接和概括的特性”。這從現象學的角度看已經很多,如思維的內容(感覺、知覺),思維的一般操作特點(智力操作、信息加工、記憶媒介),思維對個體的意義(間接、概括地反映客觀現實)。但從腦科學的角度看,還是有幾個問題沒解決:思維與“智力操作”是什么關系?難道智力操作本身不就是思維的一種嗎?僅僅反映事物非本質的表面現象是否也算思維?如果把目前流行的形象思維也參入進來,那這些解釋更是難以成立。
美國阿瑟.S.雷伯主編的《心理學詞典》中,干脆坦率地承認:思維是一種含義眾多、尚未統一的概念,泛指觀念、表象、符號、詞語、命題、記憶、概念、印象、信息或意向的任何內隱的認知操作或心理操作,強調它的符號過程和內隱性,并認為“思維一般被假定為包括某些理論上可證實的元素的操作”,這些“思想的元素”到底是什么卻各有各的假設。
有些關于思維的定義可能不那么令人易于理解,如田運主編的《思維辭典》中,對思維的解釋是:“在特定的物質結構中對客體深遠區層實現穿透性反映的物質運動。反映是物質的一種屬性”。如果不注意后面對這段定義的一大堆解釋,還以為是在論述某種軍事武器或特異功能呢。
總而言之,比較共同的觀點是:1、思維是可以感知的。2、思維是一種智能活動。3、思維是一種大腦功能。
似乎還應該強調的是,思維是發生在大腦皮質的神經活動,這對于腦科學來講是很有必要的。
各種思維的含義,在特定的文章或理論系統中都有其存在的意義。對于本書來講,這里所討論的“思維”是指:發生在人類大腦皮質,能夠被個體所感受,使個體實現了對存在(包括各種內外感覺得到的主體和客體的存在)的了解,形成一定的趨勢(想往、目的等)和實現這些趨勢的系列行為計劃,反映出人類智能特征的神經活動。簡而言之:思維是個體實現對存在的探索、追求和向往的大腦皮質神經活動。在這里,“個體實現對存在的探索、追求和向往”是思維的功能特點,“大腦皮質神經活動”是思維的機能定位和物質性的本質特點。我們對思維討論的重點就是物質性的神經活動如何實現體現智能特點的功能作用。之所以不用“反映”這個詞,因為反映本質上只是一種模寫,而思維是一個具有創造性的主動活動。
160239
0
|
發表于 2022-7-2 19:35:21
|
來自小霸王手機
有一點應該強調:思維的可感受性和機能定位在皮層,實質上是一個問題的兩個側面。思維的可感受性指我們對思維的活動過程及結果擁有主觀的意象或表征以及各種觀念等。而這種可感受性的生理基礎就是大腦皮質特定神經網絡群的興奮。這兩者是互為依存的。當我們擁有某種主觀意念(形象、觀念等)時,大腦皮質就會存在某種形式的神經網絡興奮。反之亦然。但這只是對某一片刻的說明。思維是一個過程,是多種主觀意念的連續依次存在(或出現)的過程,它的生理基礎就是多種特定神經網絡的連續激活興奮。這一點,現代科學已經基本上可以肯定了。所謂思維之謎,并不在于主觀意念與大腦皮質特定神經元之間的必然聯系。因為如果懷疑這一點,那么整個腦科學的基礎也就不存在了。思維之所以為謎,在于對構成主觀意念的神經元網絡是如何組成、聯系、激活,連續激活興奮的規律,條件及功能意義等這些問題未知。
把思維活動定位在大腦皮質,這在腦科學中應該說已經是一種公識。其它腦結構不管它們的結構多復雜,都不是思維活動的發生地。這些從動物腦的進化與思維發生的關系、人類大腦受損的不同部位與思維受影響的關系、通過最新技術觀察到的腦血流變化、腦細胞耗氧變化、腦細胞的興奮傳導狀況與思維的關系,都可以明確地肯定,人類的思維活動就發生在大腦皮質。而且主要就在大腦中央后部的皮質,部分涉及前額葉。由于感覺的輸入也到達中央溝后部的皮質,所以,這里就總稱大腦后部皮質為感覺——思維皮質。關于前額葉的功能問題,在“意向活動”一節中還要進一步討論。
把思維活動的發生限定在大腦皮質,有著廣泛的根據:1、動物腦的研究結果。只有具備復雜的大腦皮質結構,才有初步的類似思維活動的出現,而真正的思維活動,只有擁有高度復雜皮質的人類才有。2、人腦受損的結果。大腦其它部位的受損,可以有運動障礙、情緒障礙、意識障礙、甚至生命體征受到威脅。只有大腦皮質的受損,才真正反映出思維功能的障礙。3、刺激人腦的結果。這與人腦受損的結果是一致的。4、思維活動與生理觀察的相關性。
還應該強調的是,思維活動是人類的最高智能活動,不存在操縱思維的超級思維的存在。否則,又會產生誰在操縱超級思維(以及在哪里、如何操縱)的問題。這種代表人類最高智能的思維活動是皮質神經元自然活動的結果。因此以往心理學中經常使用的帶有主觀目的性的說法就不太適合,如對某個對象的觀察、分析、歸納、抽象而產生某種思想等。因為這種說法就意味著某種超級智能的存在,操縱著大腦皮質的思維活動。在認知心理學中就往往存在著這超級智能小人的影子。例如對問題解決中,問題的目的、條件的保證以及各種與問題無關因素的排除,都需要有智能小人的保證。否則,連最簡單的問題都提不出來,更不用說去尋找解決問題的各種條件了。看到一輛汽車,可以形成無數個問題,也可以不產生一個問題。對此不能指望有智能小人的參與,這本身就是皮質思維活動。所以,這里討論的思維,是感覺信息到達皮質后直到其它腦結構受到影響之前所發生的所有皮質神經活動。
甚至某些腦科學中常用的術語也不一定合適,如“特征提取”,如果改為特質析出可能更合適。因為提取是一種主體對客體的操作。而析出則是一種自然發生的現象。就象溫度的變化會使溶液析出結晶物質一樣。或許有人會認為,在腦神經活動中,主體是神經元,客體是觀察對象。但問題是,思維活動中,沒有一個神經元,甚至也沒有一個神經元網絡始終處于主體的地位。它們本身就處于一種不確定狀態。而作為客體的觀察對象并不能直接進入思維活動,只是它的信息特點通過神經元活動本身的變化而存在。所以在思維活動中,不存在象個體對工具或其它物件的操作,而只有自然發生的神經元興奮與抑制的活動。討論思維,不是對某個主體和客體關系的討論,而是對這種自然發生的皮質神經元活動的條件、影響因素以及活動規律的討論。特質析出可以說是大腦神經活動中的一種普遍現象,是人類智慧的基礎。
思維作為大腦中持續存在的活動,可分辨的最小片段是什么?對此可能有許多種回答,如意念、表征、觀念、概念、表象、意象等。這些術語從腦科學的角度看,都是某一片刻的皮質神經活動,也就是某種特定的神經元網絡興奮。所以,去確定一個人某一時刻他皮質的特定神經興奮模式應該歸類于概念、意象、表征還是意念可能并不重要,而且十分困難。按《心理學辭典》的說法,它們都是“思維的元素”,所以,這里就統稱之思維素。所謂思維素,就是發生在皮質某一片刻的特定神經元興奮網絡的總稱,對主觀心理而言,可以是某種心理形象、觀念、表征等。關于思維素的概念,是本書的基本概念系統之一。
討論思維就得回答思維素是哪里來的?也就是皮質為什么有特定模式的神經元興奮網絡。盡管我們可以什么都不感覺的冥想,并產生新的思想,但窮其根源,還是離不開感覺的輸入。即使上帝的概念也并不是天生,一個信佛的人可能從未聽說過上帝。只有在感覺輸入的基礎上,皮質神經元的活動才會形成新的興奮模式。如果稱外界刺激在皮質形成的網絡模式(以及在此基礎上皮質活動形成的新模式)為外源性思維素,那么,大腦各結構系統本身活動在皮質引發的神經興奮網絡就是內源性思維素,如情緒、意向、行為控制等,這些應該在有關章節中去討論。要討論思維,首先應該討論外源性思維素的形成。這就是從感覺到思維的過程。
160239
0
|
發表于 2022-7-2 19:35:48
|
來自小霸王手機
第三章 思維活動 之二:從感覺到思維
傳入到大腦皮質的感覺有多種來源,包括視、聽、觸、嗅、味等各種特異性感覺系統的傳入,體內各種化學機械感受器對內環境物質改變的感覺傳入等。歸根到底,都是體內外理化因素的改變,通過特異的神經細胞的接受,最后在大腦皮質的特定區域形成某種形式的神經元興奮。從這里開始進入了思維階段。
雖然一般來講,皮質的初級感覺區與感覺接受器之間有著一對一的對應關系,但實際上,各種感受器所得到的體內外理化因素的變化形式與初級皮質的神經興奮模式有很大的變異,而且不同的感受器的變異特點各不相同。外界刺激的特征析出并不是到皮質思維才開始,而是從最初的感覺接受器開始的。如果以視覺為例的話,傳入到初級視皮質的神經興奮模式,并不是象彩電那樣的真實世界的再現,而是無任何直觀性可言的神經興奮密碼。
人類所有的感覺中,視覺是最主要的。據認為,人從視覺得到的信息量占各種感覺輸入的70% 以上。對思維活動研究最多的也集中在視覺思維。視覺實際上就是把外界的電磁波在眼睛轉化為神經興奮沖動,再逐級上傳,在視皮質形成特定的興奮模式。這一過程所涉及的神經元及神經纖維聯系在生理學上已經有了比較明確的結論,但其中的信息轉換及控制機制還存在很多問題。直接感受可見光電磁波,并轉化為神經興奮形式的是視網膜上的視錐細胞和視桿細胞,但電磁波在刺激它們之前,已經經過角膜、房水、晶狀體、玻璃體的修正。這種修正過程并非完全被動,而是一種在皮質前腦結構控制下完成的主動過程。通過眼球的運動及瞳孔的大小變化,使個體對視野的大小和方位也形成一種主動選擇。這些調節和控制,很大一部分也是在皮質前完成。
在眼球結構中,角膜、房水、晶狀體、玻璃體以及瞳孔都是固有的眼內折光裝置。外界景象光線在到達視網膜上的感光細胞之前,首先經它們的調整。要得到清晰的視覺形象,這種調整是十分必要的。從感光細胞到初級視皮質神經元的神經聯系,是種相對固定的關系。也就是說,感光細胞得到什么樣的光刺激模式,就會在視皮質形成某種經過變異的對應神經元興奮網絡,只有在此之后,才會發生具有思維意義的皮質神經活動。誰都知道,我們的視覺具有對象恒定性。同一物體,放在視覺可以清晰辨識的不同距離,我們都會有同一對象的認識。在一個畫面,幾個放大倍數不同的同一形象,也會被我們認作同一。對此可有二種解釋:1 、眼內折光裝置把對象形象的光線調整后,使落到視網膜的形象不變。2 、視皮質內具有把視覺形象刺激形成的特定神經興奮模式轉化為某種固定神經網絡興奮的活動。雖然這二者可能都在起一定的作用,但前者應該是主要的。如果沒有前者的調整,同一個物體的不同距離,那怕是稍有差異,也會在視皮質引起不同的神經興奮模式。要把同一物體千差萬別的視覺神經興奮模式統一為同一對象,無論在理論上還是技術上都將是不可能的。我們對同一物體的再認是如此直接,不可能還要經過皮質思維活動來實現再認,假如要把已經傳到皮質的千差萬別的神經興奮模式統一為同一對象,勢必要給一個“智慧小人”留個席位才能解決,讓它舒適地坐在某個角落,欣賞感覺傳來的各種信息,用它的智慧來決定如何思維。顯然,這不是腦科學的方向。以往的觀察證實,對感覺思維皮質的任何電刺激,都會有主觀感受的產生。一旦皮質神經興奮模式形成,主觀感覺思維過程就已經開始了。
把視覺形象的穩定性主要歸之于眼內折光裝置有生理學的依據。但對此的解釋還需要更深入一點。晶體曲率和瞳孔同時變化這一調節反射,是保證視網膜清晰成像的重要生理機制。如果僅僅認識這一點是不夠的,還不能解釋視覺形象的同一性。對視覺起決定作用的是中央凹,這里的光感細胞與皮質有一對一的關系。要使主觀有穩定的視覺形象,就得形成某種穩定的的視皮質神經興奮模式,這只有落到中央凹的光形象穩定才能夠解決。所以,在中央凹光感細胞和晶體曲率、瞳孔變化之間,存在著一種非思維控制的調節關系。控制晶體曲率變化的基本中樞在控制睫狀肌的縮瞳核,控制瞳孔的也是縮瞳核。縮瞳核受頂蓋前區和皮質(視皮質和顳葉眼區)的雙重控制。皮質對縮瞳核的控制是思維活動參與的有意識行為。目前對頂蓋前區與縮瞳核的關系認識主要是對光反射,這實際上只是光比較明顯變化時的調節,而且主要影響瞳孔括約肌。完全有理由相信,這一通路對平時落入中央凹形象的穩定也起著重要作用。中央凹實現了對視覺形象敏銳的感受,視錐細胞在這里并不是簡單地把電磁波轉化的神經興奮直接向視皮質轉送,而要經過從極細胞、節細胞的中轉,這期間尚有水平細胞、無長突細胞和網狀細胞的參與。通過給光—撤光的細胞活動,側抑制作用的存在,到節細胞就已經有了反映視覺形象的輪廓特質析出。這種遠離皮質思維之前的特質析出并非多余,有重要的生理意義。輪廓特質的析出,意味著在視網膜水平已經有了能反映對象特點的整體電位差的存在,這就是一種張力,具有擴張占居整個中央凹的趨勢。這種趨勢通過頂蓋前區控制的縮瞳核使晶體曲率和瞳孔變化而實現。結果,以中央凹的邊界為限,觀察對象的形象在視網膜擁有穩定的輪廓特質興奮模式。
160239
0
|
發表于 2022-7-2 19:36:09
|
來自小霸王手機
發帖際遇
這個調節過程是非思維控制的,由皮質前局部神經回路完成,最后輸入皮質的已經是穩定的視覺形象。當然,皮質在產生穩定興奮模式之前,會有瞬間的調節間隙,即“定神”。當某種因素使這個調節機制影響時(如酒精中毒),那么這個“定神”的時間就會延長。這樣,我們在不同的距離看到同一形象時,或在同一畫面看到大小不等的同一形象時,還是一眼就認出它們的同一性,因為在視皮質產生的特定神經興奮模式是同一的。對觀察對象的遠近、大小及局部與整體關系的認識,則來自于關于這一調節過程的信息輸入,以及通過對其它途徑信息的思維活動的結果。
除了晶體曲率和瞳孔變化,眼球局部調節尚有微顫、掃視、注視等。關于微顫,有個合理的解釋:為了避免視疲勞,使反映視覺對象形象特征的光刺激在相鄰視錐細胞之間變動,達到最大刺激效果。但是,關于掃視的意義解釋卻不那么令人信服。掃視角度大小與景物的特征和觀察要求相關,掃視時無法形成有效知覺,掃視是無意識的,復雜景物注視與掃視交替進行。注視點多投射到圖形輪廓線、交叉或斷開處,或在理解和分辨上有意義的部位。注視掃視中樞在網狀結構,頂蓋前區等處。除了皮質思維控制的隨意眼動,一般的注視和掃視是發生在思維之前的自然過程。為什么注視點會落在形象的變化(交叉、斷開)處或對理解有意義的部位?對理解是否有意義應該是思維活動的結果。非思維控制的眼動調節的機理和意義是什么呢?運用張力理論對解釋這些現象可能會有很大幫助。落入中央凹的形象輪廓特征析出后,就會在輪廓邊界形成張力環,張力環除了向中央凹邊界擴張趨勢,還控制著注視中樞,以保證形象的控制在中央凹之內。形象邊界只有封閉狀態才是穩定狀態。而且邊界本身具有閉合的趨勢,只有閉合的邊界,張力才會平衡。邊界的斷裂處是產生高張力的位點。局部高張力的存在,會引起注意力集中。
封閉性的破壞就會造成局部高張力,成為下一個注視對象。內部的明顯改變也是局部高張力的一種表現。盡管有微顫的調節,輪廓張力最終會逐漸減弱。此時,影響輪廓穩定性的局部高張力就會當作下一個注視目標,掃視就是新舊輪廓交替的中介。激發掃視的是原來輪廓張力的減弱或新特征張力的加強。掃視角度取決于新舊輪廓的距離。掃視的結果是中央凹獲得新的視覺對象。新舊對象之間是一種跳躍關系,通過掃視而完成。新舊對象并不是各不相關的兩個物體,而往往是整體與局部的關系。局部一旦作為新對象,那么它所占用的中央凹與原整體同樣大小的范圍,也就是說,臉和嘴、鼻的形象對中央凹—視皮質而言是動用了同樣規模的神經元群。當對象是臉時,那么嘴、鼻只是構成臉整體的一個部件,它們的形狀并不是主要的,只要保持在適當的位置,與相鄰部件有一定的關系就行。一張五官極度夸張的人頭漫畫,之所以能被人一眼看出是某人,往往是通過抓住某些特征而成功,這些特征就是某個器官特征,某幾個器官之間的關系特征。對理解有意義的部位往往也是形象的變異處,即高張力部位。當一個物體成為觀察對象時,它的整體輪廓是主要特征,(對于視中央凹而言),決定了視軸、瞳孔和晶體曲率的自動調整。它內部的主要構件,即它內部視覺可感受的明顯光差部分是次要特征,決定了掃視的角度、方向和新觀察對象的形成。這些特征的析出發生在視網膜水平,通過皮質下的腦干網狀結構,頂蓋前區等有關部位的控制自動調整活動。實現這些調整的動力,來自于因光差變化而形成的高張力。在視網膜水平發生這種特征析出活動,有的人稱之為“眼睛會計算”。對此,已經可以通過“開細胞”“閉細胞”的神經節細胞的活動特點作出合理解釋。開細胞的特點是,刺激域越大,反應越小,反之則大。這樣,視象世界的斷裂處產生高張力就自然形成。視網膜一次又一次地形成關于某一對象的整體、各個重要局部形象特征的穩定的神經興奮模式,并把這些興奮張力向視皮質擴張。這里,就稱這種在視網膜發生特征析出的理論為中央凹張力環假說。
160239
0
|
發表于 2022-7-2 19:36:33
|
來自小霸王手機
發帖際遇
到達視皮質的神經興奮是如何進一步活動,從而成為對思維有意義的視知覺,即一種主觀的視覺形象?對此,目前好象還缺乏一種完整的理論。最普遍的解釋是微柱理論。根據這個理論,具有相同感受野并具相同功能的神經元在視皮質的垂直方向上呈柱狀分布,稱之功能柱。每種功能柱只提取一種視覺特征。那些幾乎相同感受野接受不同特征的功能柱構成一個超柱,是視皮質的功能單位。超柱內各微柱對信息的并行處理,產生主觀視覺。如何處理和譯碼有二種說法。一種稱之特征提取,認為超柱內有方位柱、眼優勢柱、顏色柱這些不同功能的微柱,提取同一感受野中的相應特征,從而產生主觀感受。另一種說法稱之空間頻率分析器理論,認為功能柱根據得到的空間頻率特征,從而形成主觀視感覺。但問題在于,目前的功能柱理論,對理解人類從感覺到思維的過程并沒有提供太大的便利。即使到超柱水平,也僅僅使本來單一的畫面變成各具特點(同一對象)的幾幅畫面,有的表現為顏色分布特點,有為反映兩眼視象的差異,有的只是不同方向光密度的改變,畫面本身所含有的意義并不能反映出來。就象電視的顯示屏,我們可以通過某種技術,使它只顯示畫面的色彩特點、明暗特點或輪廓特點,但畫面所表達的意義,只存在于觀察者。對超柱所呈現的結果,還需要按排一個智慧小人去辨別、認識和思維,因為超柱所提供的特征并不是畫面所反映的觀察對象的特征,而只是反映畫面本身的一些技術特征。而且,超柱理論本身還存在一些矛盾之處,例如,簡單細胞、復雜細胞和超復雜細胞的存在,就與微柱內所有細胞只有同一感受野的說法不一致。實際上,我們對微柱的認識,就是皮層細胞具有成束垂直組合的特點,這些成束神經元組織的興奮具有同步性,不同束對不同性質變化具有敏感差異。成束神經元與節細胞有對應性。更多的解釋大概推測成份更多。要合理地解釋從感覺到思維的過程,就不應該局限于目前這種微柱—超柱的理論,要從皮層成束(或稱柱)神經元的客觀存在尋找其它功能作用意義的可能性。
視皮質的功能意義應是產生對個體思維活動有意義的特征模式。如果這里的神經元只是點對點地與中央凹相對應,那么再復雜的形象也是沒有意義的,就象電視對自己屏幕的理解一樣。如果微柱只對中央凹某一點的某種特征的變化敏感的話,那只要幾個細胞就夠了,不需要成百上千的細胞成層地集積在一起。多種細胞類型、各種長度神經纖維的存在,意味著有各種興奮或抑制形式的存在,有微柱間、超柱間、超局部、超半球等多種聯系的存在。所以微柱的意義不在于點的興奮,而在于微柱間的聯系構成的興奮模式,和不同部位皮質的同步興奮形成的特殊聯系,以及由此產生對思維有意義的特征析出活動。
當視覺信號神經沖動形式從外側膝狀體傳到初級視皮質第Ⅳ層時,觀察對象的輪廓和內部主要結構已經形成了高張力狀態,受到高張力影響的皮質神經元所產生的同步興奮形成一種整體模式。這也就是我們主觀感受的視覺形象。在眼球水平完成的,由皮質前控制的調整,如瞳孔變化、晶體曲率變化、掃視、微顫等,使得視皮質得到的已經是關于對象的整體和各個部分的一幅幅畫面的興奮模式。就象中央凹一樣,在初級皮質,對象的整體輪廓與局部輪廓可以占有同樣規模的神經元,整體與局部的模式轉換是跳躍式的,而非漸變過程。整體與局部的區別不在于圖象本身,而在于從整體到局部眼球調節時皮質下中樞活動所產生的信息傳入。這樣,同一形象,不管它的遠近大小如何,在視皮質激活的興奮模式是同一的。在這個興奮模式中,激活的神經元之間并非象顯示屏的光點之間互不相關,而是通過同步興奮形成突觸偶聯的整體化,包括形象的邊緣輪廓興奮細胞系列,光亮度不同產生的不同興奮水平細胞集結,不同色彩形成的色敏感細胞同步反應等。以后再次得到該形象時,就會有較強的興奮反應,也就是“熟悉”。不是同一,但類似的形象(如臉)的反復投射,在皮質形成一個有一定變化范圍的反應帶,可以產生視覺形象的初步抽象。形象差異較大的同類,其類別認同則不在初級皮層形成,而是其它皮層神經元參與的結果。
160239
0
|
發表于 2022-7-2 19:37:46
|
來自小霸王手機
世界是在不斷的運動之中,觀察對象會不斷變化,觀察者本身也不斷變換姿勢。對象本身的變化,如旋轉、傾斜、變形、移位等,都使落入中央凹,也就是到達皮質17區Ⅳ層的神經興奮模式產生很大改變,甚至完全變樣。但這種變化只要是連續的,那么皮質所形成的系列興奮模式,就會形成一個連續的軌跡,構成一個整體。也就是說,被傳入皮質中的形象,是以連續變化的整體而存在。只要看到連續整體中的一個片斷,就可以“認出”它,構成代表該形象神經網絡的興奮。當然,這種興奮性與所得到該形象的頻率和時間成正比。我們很少看到倒置的人頭,所以很難“一眼認出”倒置的人頭形象。還有一點,所謂整體,是落入中央凹主體形象的整體,不一定是實際形象的整體。當注視一張臉時,臉是整體,眼、鼻、嘴只是整體中的局部。但當注視眼時,那么眼睛就是整體,構成眼睛的各部分,如鞏膜、瞳孔、眼瞼就成了局部。
從視覺通路傳入的張力沖動,直接激活的是V1區的第Ⅳ層神經元。通過這些神經元周圍的神經元的興奮、抑制連結,形成某一特定對象的整體形象興奮模式。這就是我們的主觀視覺形象,是我們視感覺的最高水平。
但是,這些主觀感覺到的視覺形象,還不是能參與思維活動的形象思維素。作為一種思維素,應該能脫離感覺而存在,并可由思維活動而再激活。也就是說,反映視覺形象特征的思維素,除了由視感覺直接激活、產生外,應該能與當前的視感覺相分離,能夠作為記憶內容而存在,還能在一定條件下由非直接視覺的刺激而激活。心理學研究中關于心理鐘的存在,從一個側面支持這種非感覺依賴的反映視覺形象特征的思維素的存在。
反映視覺形象特征的思維素,與通過感覺道激活興奮的初級視區神經興奮模式之間,還有以下很大不同。1 、它的興奮就是思維活動的一部分。2 、它可以隨思維的過程而變形。3 、它是模糊的,遠不及視感覺那樣鮮明。4 、在個體的主觀意識感受上與視覺有競爭作用。第1點就不用說明,否則不稱之思維素。第2點,無論是心理鐘還是其它意象,我們都能在思維活動中將它們以不同的角度,大小,甚至動態來想象。這是每個人都能體驗到的。第3點,模糊性,除非極端的例子,單憑思維,永遠感受不到真實視感覺那樣鮮明的思維形象的存在。這種模糊性,并不僅僅是輪廓的模糊、色彩的模糊或動態的模糊,而且更重要的是這幾者組合的模糊。第4 點,競爭性,我們的有意識狀態中,確實有一部分是由并不鮮明的思維形象所占據,而一旦進入這種狀態,眼前鮮明實在的客觀世界好象不存在似的。即所謂“視而不見”。這種與感覺競爭意識狀態的現象,并非視形象思維素獨有,而是所有思維素的特點。這種視形象思維素,是視覺向思維發展的最后一站,也是視覺信息進入思維的開始。那么視感覺如何產生視形象思維素呢?在哪里形成?
根據目前對皮質功能柱的認識,同一功能柱的神經元在反應和感受野上有基本一致的傾向。這樣,初級視皮質V1區就不可能存在能與感覺相脫離的視覺形象思維素。那么,這個問題只能交給直接感受V1區信息的18、19區皮質解決。根據猴實驗,切除17區皮質后,仍能在熟悉的環境中基本正常地生活。這表明它還存在視覺形象的神經模式,依靠從膝狀體直達19區的有限視信號及其它感覺信號而生存。但一旦18、19區切除,那么對周圍的視覺形象就什么也沒有了。按照神經科學解釋,V1區與簡單視覺有關,V2區與圖形或客體的輪廓或者動態變形有關,V4區與顏色有關,V3區與立體深度有關,V5區與運動有關。但是,這種“有關”反映了什么呢?難道簡單的視感覺中(V1區的功能)沒有所見世界的圖形或輪廓嗎?我想V1區與周圍皮質的關系實質上就是從感覺到思維的過程。V1區神經網絡的形成就是視感覺,它所擁有的強大興奮張力向周圍皮質擴張(V2、V3、V4、V5),把視感覺所含有的特征在張力擴張中表現出來,并與其它途徑的信息一起,形成反映視覺形象特征的思維素。視感覺的興奮模式與形象思維素的神經網絡有什么區別呢?建立統一視覺形象是眼局部調節過程作為一種神經信號與視感覺神經信號發生干擾(或稱之校正),重建了局部與整體相互之間的關系。這種關系不一定具有視覺可觀性,可能只有密碼形式存在。V2區的形象并不是V1區形象的復寫,而是V1區感覺形象特征的析出。正如ZEKI所形容的那樣,V1區就象郵局,把各種視覺特征向周圍的V2——V5區傳送。從V2區開始,各種能參與到思維活動的視覺思維素形成了。具有觀察對象形象特征的思維素存在于V2,顏色特征的思維素存在于V4,具有運動特征的思維素存在于V5,動態形態特征存在于V3。
160239
0
|
發表于 2022-7-2 19:38:12
|
來自小霸王手機
視皮質是如何從視感覺形成各種視覺思維素的?落入視網膜的一張臉是有關這張臉的整體形象和各個局部形象的多次投影(如眼、嘴、鼻、眉等),以及這張臉的動態變形投影。在這里,每次投影產生的神經興奮模式所涉及的神經元之間是沒有聯系,即使形成了輪廓邊界興奮帶,也只是對調節折光調整有意義,模式內部缺乏整體聯系。V1區得到視覺興奮模式從外表上與視網膜是一致的。節細胞有多少個興奮,成什么構型,那么V1區皮質就會有相應的模式興奮(Ⅳ層)。但多層次(6層)、大量的神經元存在,使V1區對視覺的反應不僅僅止于此,Ⅱ、Ⅲ、Ⅳ層細胞的相互聯系,使得到的視覺成為一種整體模式,產生主觀的視感覺,并具有擴張的興奮張力。
首先感受這張力的是V2區。如果只有這股張力,那V2區就成了V1區的復寫。V2區肯定還接受來自控制調整折光成象有關中樞信息的張力。這樣,時間被分隔的有關某對象整體或局部的多次成象,在V2區又重新整合成一個整體形象。這時的整體形象已經失去了任何實際可觀性,只是連結成一片的,按某種程序激活而可以同步興奮的神經網絡模式,這就是最初步的視覺形象思維素。
要看清某一對象遠或近時的形象,某一畫面整體或局部細節,就得通過改變折光,使最終V1皮質得到最清晰形象感覺。但要想象某種形象的近遠或整體與局部,只要形成象調整眼球有關中樞傳入V2區的信號所起的作用就可以了。這通過皮質思維的神經活動是可以實現的。
在此基礎上,客觀對象視覺形象本身所含有的特征不斷地在皮質被形成新的神經模式。比如,當某些神經元使興奮點的位移連結成整體,產生主觀感覺上對象的同一時,另一些神經元則會對這些變化本身起反應,產生興奮張力,向其他腦區傳遞,把變化特征析出。不同的神經元可以有不同的特征敏感性,有的可能對整體位移敏感(對象與背景的相對位置),有的對對象的轉動敏感,有的對形象局部變化敏感,有的對變化的速度敏感等等。這些敏感,可以是細胞突觸的分布差異,介質—受體的靈敏度差異,或者局部神經元回路的結構差異等各種因素造成。所有這些變化,都會被以特征析出,在V1——V2區以外形成興奮模式。這些興奮模式向V1區反饋,就使感覺變得豐富多采。與V2區聯結,就構成了對象的整體動態形象思維素。這種從視感覺到視覺思維素的轉化過程,可以稱之為發生在視感覺皮層的特征析出過程。至于這些形象特征的意義,如對象的輪廓和內在局部變化、對象與背景的相對變化等的意義,就不是視皮質的功能,而是視覺形象思維素與其它多感覺道思維素共同影響、互相作用而形成的高級思維過程。
至此,有一點要強調,視皮質V1區向其周圍輸出,不能認為信息接受者是被動的。關于張力問題中已經說明,張力的擴展是個主動過程,對此視皮質也不能例外。要從形象興奮模式中產生特征析出,要把視覺輸入與調節視覺折光的信息整合起來,都只有以在輸入張力影響下主動興奮,產生新的張力才能合理解釋。最近證實,盲人的視皮質并非退化,這意味著這些皮質在接受非視覺信息,行使著非視皮質功能,這只有通過神經細胞的主動興奮性才能解釋。在視覺輸入受阻情況下,視皮質的神經元就會使自己的興奮節律、敏感對象與其它感覺道的張力整合起來,盡管這種整合的效率可能大不如對視覺的處理,但卻使這片皮質獲得了新的生命。
這樣討論視皮質的各個部分,是把它們作為完整單元來考慮,實際上,就象整個大腦皮質,每一個視區是由六層細胞構成,每一層的神經元有著不同的功能作用。盡管我們缺乏確切的依據來確定它們在視覺——思維活動中的作用,但我們根據它們的細胞類型、聯系特點和相互間關系,還是可以形成一種初步而且粗略的假設。在六層細胞中,第一層只有少量細胞,這里就不作推斷;第二、三層投射到其它皮層,可以認為是感覺——思維張力的體現;第四層是顆粒皮層,這是感覺信息的目的地,是思維整合的表現;第五層神經纖維向皮層外投射,這是皮層與大腦其它結構的聯絡區,或者說是腦外作用區;第六層主要投射到丘腦和屏狀核及回返到各層,所以是本皮層的功能調節區。
160239
0
|
發表于 2022-7-2 19:38:52
|
來自小霸王手機
發帖際遇
在理解了視覺系統從外界光電磁波的投入到視覺形象思維素的形成過程,就不難理解其它感覺系統的思維素形成,只是根據各種感覺的不同,在思維素形成過程中會有各自的特點。
聽覺系統從外界刺激到進入思維狀態比視覺應該說簡單些。對聲波的接受沒有象眼球那么需要復雜的調節機制去主動獲得特定某種成份,至少對人類來講,已經失去了某種動物可以通過外耳的活動辨別、選擇各種聲源的能力。聲音到達內耳時,只不過是由不同頻率和強度構成的信號。如果說視覺是通過視網膜的平面獲得信息的話,那么聽覺是由內耳按時間先后獲得的一條線狀的信息。內耳如何獲得聲波刺激的機理并不十分清楚,有共振說、頻率說、行波說等。不過這對理解聽覺的思維形成倒不是一個不可克服的障礙。可以肯定,某一片刻的聲波,在內耳接受,并在螺旋神經節、耳蝸神經核、下丘、內側膝狀體等各級中樞的轉換后,最后到達顳葉初級聽皮質時,已經根據聲波中所含有的各種頻率和每種頻率的強度而形成特定的神經元網絡興奮模式。相對于視皮質,聽皮質的外來信息密度明顯少多了。但現在,對聽覺到皮質后的活動去向也是幾乎一片空白。與聽覺有關的巨大顳葉皮質對思維的意義,確實大有潛力可挖。
就象初級視皮質的特定神經模式的興奮,產生我們的主觀視覺一樣,初級聽皮質的興奮也是主觀聽覺的形成。但這不是我們正常能參與思維活動的聽覺形象思維素。我們的想象并不能產生逼真的聽感受。想象中的聽覺形象思維素是次級聽皮質的興奮,那里也是根據聲波的內容而析出各種不同特征的思維素,包括各種不同的頻率、強度的單獨形式,和它們的組合規律,特別是在時間參數影響下的變化規律。因為所有音的特征析出只有跨時才能產生。如強弱、持續時間、不同頻率的重復性、密度、以及各種復雜變化規律,所以可以稱之為時音組合。產生這些特征的次聽區神經元應該擁有較多的級量反應特征,以適應聲音變化與時間相關性的要求。
能參與思維活動的聽覺思維素是從聽感覺中的特征析出,可以隨著思維活動而隨意組合。我們可以想象出某個人從未講出的一句話的聲音、語調,但這種想象出來的話不會象真實的聽感覺那樣的逼真,因為這時的神經元網絡興奮并不發生在聽感覺初級皮層,而在次聽皮層,是多種特征的組合興奮,包括從那個人的發音中析出的頻率特征、語速特征、和來自其它思維活動的興奮網絡,如語言的內容、語言結構等的有關思維素的參與。此時盡管初級聽皮層仍在接收來自聽感覺的傳入,但它的興奮模式與次皮層的興奮模式處于分離狀態。只要次級皮層缺乏足夠的興奮強度,或已受到其它思維活動的影響,那么聽感覺和聽覺思維就會分離。這種情況我們平時經常會遇到,譬如,有時想聽某一時間的消息,打開收音機后在等待消息時,思維活動轉換到其它方面,結果該消息的播放并沒有進入思維活動。盡管收音機已經播完這條消息,我們也感受到收音機的播音,可自己卻毫無印象。這就是聽感覺與聽思維的分離。這種現象與視感覺到視思維的過程完全一樣。當外界刺激的信息,在經過多次轉換后,達到次聽皮層,那么,聽感覺的過程就結束了,進入到聽覺思維階段。
各種感覺系統之間存在著這么一條規律:能感覺到的對象距離越遠,則感受的傳媒物質越小。最遠的視覺通過光電磁波而感受,聽覺的聲波則其次,再其次的要算是嗅覺。嗅覺是空氣中的物質分子對鼻內的嗅覺感受器作用而開始。在空氣中存在的物質分子畢竟是有限的,能被嗅覺感受器分辨的則更少些。但嗅覺對個體生存的意義卻比視、聽更重要,因為周圍物質的種類、密度,通過該物質的分子散發被感覺。物體形象和能產生的聲音都有很大可變性,但組成該物體的物質分子卻是穩定的。對前者需要大腦的復雜分辨,而對后者,不同感覺細胞對特定物質分子的敏感性已經使分辨基本完成,進一步的分辨在于感覺到的各種物質分子的比例、濃度形成特定的模式。對個體生存有特別意義的一些物質分子的存在,已經經過進化的挑選,形成特別敏感的嗅覺感受器。嗅覺對個體的重要性從它的神經通路就可反映出來。它并不通過丘腦的中轉而直達大腦皮質。它所到達的是古舊皮質,而不是新皮質,直接影響個體核心結構(杏仁體、海馬)的張力變化,因此,嗅覺所激發的行為趨勢,往往是大腦思維活動所難以控制的,反而誘使思維活動偏離原來的軌道。但是從感覺到思維的過程看,嗅覺也存在從外界刺激到主觀嗅感覺的形成和從嗅感覺到嗅覺思維素的產生這么一個過程,不過直接從嗅束得到嗅覺信息的嗅皮質有五部分,這使分析這一過程十分困難。一般認為,嗅覺分辨主要在于梨狀葉。所以,主觀嗅感覺的產生可能與該區特定模式的神經興奮直接相關,關于嗅覺的思維素也與這一區域的神經聯系有關。另有一種可能,在嗅皮質的神經元活動,影響個體核心、情緒、乃至思維活動,但本身并不形成思維素而直接參加思維活動,關于嗅覺的思維可能通過與丘腦味覺區聯系再到新皮質而形成。
160239
0
|
發表于 2022-7-2 19:39:23
|
來自小霸王手機
味覺與嗅覺有著類似的一面,都是對物質分子的化學性質反應而使感受器細胞興奮,而且在中樞有著相互聯系協調的特殊通路。但味覺是身體局部(舌)與對象的直接接觸而產生,對應皮質是軀體感覺區和島葉。味覺也存在著到個體核心的直接通道,反映了味覺對個體生存的重要性。味嗅覺都可直接影響情緒。總之,味嗅覺,作為參與思維活動的思維素是有限的,但作為影響個體核心、反映個體生存意義,并由此而影響思維活動的作用卻是巨大的。
對客觀對象的最直接的感覺是皮膚淺感覺,包括觸覺、壓覺、振動覺、溫覺等,都有專門的感受器。這些感覺器在不同皮膚部位密度分布有很大差異。一般講,對個體意義較大的部位,如手、舌、口等密度較高,而軀體等則密度較低。專門接受淺感覺的中央后回初級感受區,其所涉及的部位面積與該部位的感受器密度正相關,結果形成一種怪人狀。軀體淺感覺許多方面與視聽感覺類似,都是對外界事物的反映。不同類型的感受器在初級皮質有相應的微柱存在。同一部位的不同類型微柱集結在一起,形成超柱。初級皮層的神經模式興奮就是主觀皮膚感覺的存在。初級皮質的興奮模式向次級皮質的張力擴張,形成各種感覺特征的興奮模式,產生能參與思維活動的相應思維素。但它也有本身的特點,軀體淺感覺是對外界事物的直接接觸。不同部位初級皮層的分布與運動皮層基本對應,以中央溝相隔,反映感覺與運動的協同性。在感覺上行到脊髓時,就能通過脊神經節的調節,直接引發局部肌肉運動。因此,在生命發展史中,與視、聽感覺相比較,軀體淺表感覺對個體生存有著更重要的意義。皮膚感覺缺乏象視覺微顫那樣的主動調節,所以,容易出現感受適應,即有關神經元興奮性的減退。皮膚感覺的特征析出,有其類型的差異,有的取決于對象的形態特征,產生類似于相應的感覺模式,如觸覺,有的取決于對象的某種物理特性,使已存的系列組合中的某一組神經網絡興奮,如壓覺、溫度覺等,還有的可能有時間參數的影響。此外,軀體深感覺的參與,也是軀體感覺思維素形成中不可缺少的因素。
軀體深感覺屬于個體自身存在的感覺。組成個體的各個肢體關節肌肉中,存在著許多感覺器,這些感受器并不接受個體以外的信息,只對所在部位的活動狀態、功能狀態的信息敏感。這些感受是個體存在的一部分,包括關節感受器,肌梭感受器、肌腱感受器,甚至也包括內耳的前庭感受器。前三者主要反映個體的局部運動,后者是整體運動。本體感覺是在個體的運動(局部或整體)中產生。局部運動的感覺是和相應總體的淺感受結合在一起,共同投射到中央后回,這與兩者興奮的協同性相關。肢體的活動與該肢體皮膚所受外界刺激的變化是同步產生的。甚至可以認為,深淺感覺是個統一體。從神經系統的角度看,某個肢體(如手),從里到外,包括關節、肌肉、皮膚存在著大量能感受周圍變化,轉化為細胞興奮,并向中樞方向傳遞的神經元,只是分布深度、部位的不同,和本身對某些變化敏感性的特化,就形成了軀體深淺感受的不同功能。所以,軀體深感覺從主觀感覺的產生到相應思維素的形成與淺感覺是一致的。
疼痛是一種比較特殊的感覺,身體的所有器官,包括大腦本身,都可以產生疼痛的感覺。可是從神經解剖看,并不存在特異的痛覺神經細胞。也不存在專司痛覺的皮質或其它神經結構。被認為是痛覺最重要中樞的丘腦,特別是腹后核,其本身就是皮膚感覺的皮質下中樞。痛覺是對傷害性刺激的反映。任何一種刺激,不管是外源性的,還是內源性的,當超過一定限度就產生疼痛。到目前為止,痛覺是由特異的痛覺細胞感受還是非特異感覺細胞對超強刺激的反應,尚未有結論。但這還不是這里要討論的主要問題。我認為問題在于痛覺的皮質興奮模式與普通感覺的差異在哪里,為什么會有那種不愉快、令個體十分難受的主觀感覺?這些才是對人類心理機制至關重要的。關于痛覺的思維素是怎樣形成的?痛覺產生時,局部的正常感覺都被抑制了,這表明原來能對特定信息起反應的感受器此時只傳達傷害性信息。人類的感覺,從思維的角度看,可分為二大類,一類是反映體內外的某種特征,以特定感受器接受,在皮質形成某種興奮形式,產生個體的主觀感覺,并進而擴張析出各種特征,形成思維素。整個過程張力逐級擴張,直到皮質思維。最后以被反映物的特征組合形式參與思維活動。視、聽、觸、本體感覺都可歸入此類。另一類感覺具有雙重作用,既反映所感受的體內外某種特征,最后形成某種特征思維素參與思維活動,又根據所感受特征,直接干預思維活動,激發某種思維或行為趨向,這種作用往往同對個體核心的直接影響有關。內臟感覺、嗅(味)覺和痛覺等就是屬于此類。饑餓的感覺,并不僅僅是皮質有了一群特定聯系細胞的興奮,可以主觀地感覺到并參與思維活動,它還激發一種思維和行為傾向,使思維活動圍繞著緩解饑餓而活動,去覓食和進食。在一定年齡,聞到異性的某種氣味,不僅是使個體有了此氣味與異性的感覺聯系和在皮質建立相應的認知,而且使個體產生性的沖動,進行與性有關(無論是意念上還是行為上)的某些活動。在人類,這種與性有關甚至可以是抑制性行為(在復雜的思維體系下)。這些感覺的一個共同特點在于,刺激興奮在傳入皮質思維系統之前已經在個體核心作了影響,傳入皮質的不僅僅是感覺信息,還有來自個體核心的張力。
返回版塊
1
2
3
4
5
/ 5 頁
尚未登錄
高級模式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加入學院
回帖后跳轉到最后一頁
發表回復
分享
復制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