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青草国产成人av片免费/香港三级日本韩国三级专线/国内自拍在钱/天堂国产女人av

回復

心理學的探索,很長,已完結

樓主: 匿名 | 查看: 3782 | 回復: 62

匿名
發表于 2022-7-2 19:24:16 | 2022-9-17 12:31編輯
心理學的探索  
緒言

人類之所以成為統治地球的萬物之靈,在于我們有一個充滿智慧、激情的大腦。

大腦是我們擁有心靈的物質基礎。人類大腦是如何運作的?我們復雜的心理活動(如思維、意識、情緒、語言、行為控制等)的機理是什么?這些問題長期以來一直困惑著人們,形成了一個以大腦為研究對象的學科群—腦科學。  

腦科學是沿著二條完全不同的路線發展起來的。一條是通過對物質基礎,也就是神經生理的研究來探索大腦的活動。古埃及(公元前十七世紀)就已經有了腦外傷引起神經生理變化的記載。古希臘的腦室定位學說早已經被否定,但是把心理活動歸于大腦這一點是正確的。文藝復興時期韋薩留斯對大腦的解剖描述已經在宏觀上達到相當精確的水平。十八世紀的顱相學,盡管歷史已予否定,但從腦的物質基礎探測心理活動這一方面還是有意義。一般認為,從十九世紀開始,人類對腦活動的物質基礎研究才步入正確的軌道。布洛卡和韋尼克發現的大腦二個語言區,開始了對大腦皮質功能區的劃分。20世紀神經生理學的發展,使人們對大腦的了解深入到皮層的細微結構,神經核群的分布及聯系、各種神經元的形態及生理特性、神經元之間的連結—突觸和幾十種神經介質的作用等問題都已基本明確。所有這些都說明,人類對自己大腦的物質研究已經達到近乎窮盡的水平。另一條是沿著從宏觀心理現象來探索人腦的活動。一開始也不是為了探索人腦的功能,而是討論人的文化思想,屬于哲學范疇。到十九世紀才把對心理現象的研究從哲學中獨立出來,形成一門新的學科—心理學。由于人的心理現象不僅僅是個體的心理活動,還涉及社會文化問題,所以心理學實際上有兩大部分,即研究個體心理機制的心理學和研究群體心理現象的心理學。前者基本上屬于自然科學,后者則屬于社會科學。因為缺乏神經生理學的基礎,或者說當時的神經生理學還不足以為人類心理活動提供合適的解釋,在研究個體心理機制方面歷史上曾經形成各種心理學派,如行為主義、機能主義、精神分析、格式塔、人本主義、認知學說等。這些心理學理論都未能成功地全面解釋人類的心理活動機制。本世紀50年代以來,兩條路線的發展逐漸走向交叉融合,形成了一個新的綜合性學科—神經心理學,也就是今天所謂的腦科學。1960年出現第一個世界性組織—國際腦研究組織,此后腦科學的發展更加迅速,美國提出的20世紀90年代為“腦的十年”,標志著腦科學研究高潮已經達到一個新的水平。

盡管人們在物質上對大腦的了解已經深入到細胞、突觸、介質—受體分子的水平,把大腦的皮質、皮質下神經核及神經纖維的相互聯系以及功能狀態下大腦各部分的活動狀況,通過最先進的技術(如P e t —正電子發射斷層攝影術、原位雜交、微電極、電壓鉗、M R I等)而得以闡明,并且這種了解在可以預見的將來會更加深入詳細,盡管人們對思維、意識、語言、情緒、行為已經有了十分詳盡的了解,并運用統計學的方法,使個體的心理活動規律可以用定量的形式來描述,借助計算機科學部分模擬出人的認知功能。可是實際上,兩條路線之間并沒有實現真正的貫通。現有的神經生理學理論并不能解釋如思維、意識、情緒、語言等人類的高級心理活動。心理學中常用的概念如自我、本能等也一直缺乏客觀生理依據。這種狀況的持續存在,甚至使一些世界一流的腦科學家對解決這些問題失去信心,把物質的腦和精神看作為二個世界,把為什么腦的活動會產生精神的問題留給上帝去解決。以計算機理論為武器的認知理論,雖然對人類的思維規律可以作某種程度的解釋,但是人腦的結構和由此產生的功能與計算機有著質的區別,模擬只是一種仿生,并不能說明真實人類的心理機制。更重要的是,目前關于人類心理機制的理論還沒有擺脫“小人”,在理論的最高層總需要一個有智慧的存在物,來決定個體的思維和行為選擇,只有那些漠視人的精神現象的理論(如行為主義)不需要“小人”,但這種理論同樣解決不了問題,因為他們把人的心理降低到老鼠、狗的水平了。當前,我們迫切需要的并不是更詳細的神經生理學研究,也不是對心理活動的更全面的觀察(當然這些研究和觀察對我們大腦的了解也是必要的),而是一個能融合心理和神經兩條路線的關于大腦活動的整體理論。這個理論不但要符合已知神經生理學事實,而且要能全面地解釋人類各種復雜的心理現象,并為可能出現的新發現留下可解釋的余地。

要建立這樣一種完整的理論是困難的。但對于已經了解到大腦分子水平的今天,完全是可能的。在可以預見的未來,神經科學除了可能再找到幾種神經介質、明確一些神經纖維的走向、修正某些神經核的基本功能等等,不可能指望能從這些發現中找到我們精神的居所。我們復雜的心理活動并不存在于某種分子或某個神經核、網絡之中,而是存在于我們已知的大腦整體結構的活動之中。關鍵在于我們如何去認識它,把現已查明的事實組織起來,構成一個系統理論,溝通神經科學和心理科學這兩條路線,實現統一的腦科學。這就是讀者將要看到的本書所進行的探索。

作為對腦活動整體理論的探索,本書的一些觀點可能與現有的理論很不一致。盡管作者力圖把這個整體理論建立在前人實驗研究和臨床觀測的事實基礎上,還是不能保證它是否會被大家所接受。但我相信,對于有志于探索人類心理之謎的人來講,閱讀這本書、了解本書提出的關于大腦活動的整體理論,將會是很有意義的。

32

48

分享

| 發表于 2022-7-2 19:26:19 | 來自小霸王手機 發帖際遇
第一章 張力——物質與精神的中介

人們在談到腦的生理時,往往會談到腦的各種區域和結構,如大腦皮質、皮質下的各種核團、海馬結構、丘腦、小腦、腦干網狀系統等。再深入下去可以一直追蹤到功能柱、神經元、突觸、介質及受體、各種離子等。還可以詳細地勾劃出這些生理結構的活動狀態,如神經回路的聯系、神經元的興奮與抑制、各種離子的作用等。但是這些精細結構的再現,并沒有解決從感覺到主觀知覺、思維、意識和行為產生的機制。毫無疑問,我們大腦這些基本生理結構和活動的存在,是我們各種高級心理現象產生的物質基礎。但是,這種物質上的還原(那怕到基本粒子的水平),并不能解釋精神的產生。

有些科學家堅持從大腦宏觀結構和電生理活動去解釋心理現象。他們認為,對神經細胞的精細研究不能解釋人的意識思維,從而提出功能系統學說,把大腦分為調節張力與覺醒的結構、信息的接受加工和保持結構及活動的程序編制、調節與控制機構,把大腦皮質分為三級區域,并認為人的高級心理活動(如意識、思維等)是前額葉的功能。這種大范圍的劃分用來解釋宏觀的心理現象確實很方便。但是大腦畢竟是由上百億個神經元構成,每個神經元都是獨立細胞,通過突觸的聯系活動而實現我們復雜的心理活動。那末這種功能系統的理論如何與神經組織的精細結構研究統一起來呢?此外,還有一些從宏觀功能去解釋心理活動的理論,如認知學說。所有這些理論,一旦涉及到人類的高級心理活動在具體的神經細胞活動中如何實現的,就無法深入下去了。

就這樣,在高級心理活動的宏觀功能研究和微觀組織研究之間,存在著一條鴻溝。這條鴻溝使心理學一直難以成為真正意義上的科學,使神經心理學只能解釋一些感覺、運動的基本方面,不敢也無法向思維意識等高級領域挺進。即使涉及,也只是些沒有機制的資料羅列。因此,我們需要一種溝通宏觀功能表現與微觀組織結構之間的橋梁。

在物理世界中,我們可以看到各種物體的存在和它們的各種運動。但要理解它們、掌握它們的運動規律,就必須要有力學的概念。這樣才能知道物體之間相互的關系。力學概念是觀察到的物理世界與所理解的運動規律之間的中介。在對心理活動的理解中,我們同樣需要這樣一種中介。但與對物理世界的理解不同,這里需要溝通的是物質與精神之間的鴻溝。一般意義上的物質運動規律,包括電子離子和細胞的各種活動規律,都只是作為物質世界的一面,我們要從這里找到通往精神世界—我們心靈的中介。

因為我們所理解的神經細胞的活動就是去極化的興奮沖動,在亞細胞水平,每個神經元都有成千上萬個突觸在活動,而在超細胞水平,神經元群(網絡)以波群形式活動,在這不同水平的神經組織活動中,有沒有一種共同的特質在起作用呢?有。這種共同的特質就是張力。

張力在以往的心理學理論中早已存在,但一直扮演著灰姑娘的角色。本能理論,驅力理論,機能系統理論等都在運用張力這個術語,但從未給它以明確的定義,更不用說討論它的作用和意義。似乎它是天然地存在,可以隨便地使用,卻并不具有重要的地位,只是說明神經興奮或某種神秘力量的助手。正是這一點,使這些理論難以深入下去,未能與神經組織的具體結構緊密地融合起來。張力在目前國內的心理學辭典或神經科學辭典中還沒有專門的解釋。在綜合性辭典《中華大辭典》中的解釋為:“物體受到拉力作用時,存在于其內部而垂直于兩鄰部分接觸面上的相互牽引力”,在《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只有關于化學的“張力學說”,顯然,這些都不是我們這里所談的張力。

為了使我們的討論有一個共同的認識,需要就張力的概念作一個限定。這里所謂的張力,是指神經張力,是神經系統中同一水平兩種組織之間發生的作用。作用的實現通過物質的擴張運動為載體,作用的產生和維持需要消耗能量,張力的作用過程反映著信息的傳送和轉換。張力是物質、能量、信息三位一體的統一。
| 發表于 2022-7-2 19:26:50 | 來自小霸王手機
張力有著與物理世界中的力類似的特性:大小、方向、和作用點。張力的方向就是神經組織活動的方向,總是從高張力向低張力區域擴張,張力的作用點發生在張力載體到達的地點,張力的大小與構成張力的物質或能量的密度成正比,與張力作用時間成反比,與張力作用的距離成反比。張力也具有聚集和擴散現象,同一張力可以向不同的方向擴散,不同來源的張力可以在同一點上聚集。

張力作為腦活動的現象,還有以下一些特點:

1 、張力是有層次的。腦組織結構可以在不同水平上得到反映,如離子水平、亞細胞水平、細胞水平、神經核及皮質區水平等,每一個水平都可以有張力的表現。各種離子在一定組織內的濃度差就構成了離子水平的張力,此稱一級張力;突觸受體的活動強度構成了亞細胞水平的張力,此稱二級張力;神經元的興奮去極化,產生神經沖動,同類多個神經元的興奮模式構成了細胞水平的張力,此稱三級張力;不同來源的神經沖動在同一結構內的交互作用所形成的波群,是超細胞水平的張力,此即四級張力。在這些張力中,神經元和突觸活動所表現的張力是基本張力。在討論腦活動的功能現象時,多數涉及三級和四級張力,但有時也會通過一級、二級張力來直接表現。高級張力以低級張力的存在為基礎,低級張力的作用最終通過高級張力的表現而體現。

2 、張力是動態變化的。張力作用通過載體物的擴張而實現,它的產生和維持需要消耗能量,它只能存在于活體的腦組織中,這就決定了張力具有動態變化的特點。張力總是從高張力區向低張力區擴張,但是在活的神經系統內,這種過程永遠不會導致高張力區與低張力區張力差的消失。在高張力位點,由于生物耗能的有序化活動,并不會因張力的擴張而自身減弱。局部高濃度的介質向其它部位擴散后,突觸內部又會合成出來。某個神經元產生的興奮電位向下一個神經元擴展后,在鉀鈉泵的作用下又會回到原來的狀態。低張力位點也不會把張力的影響保留在自身,總是不斷地傳遞下去,直到效應器組織。結果,在神經系統內,各個位點的張力大小、方向,就總體而言,總是維持在一定的水平。通過這種張力的動態活動,腦組織產生出各種復雜的功能。

3 、張力是神經組織的主動過程。神經細胞本身的功能活動,導致離子介質的擴張和興奮沖動的發送,而不象物理世界中的力是被動地得到和傳遞。特別在細胞間活動中,張力的擴張并不是A細胞被動得到B細胞的沖動而興奮,而是兩個細胞(或多個細胞)通過主動的活動而使張力得以擴張。除了直接發動運動沖動的錐體細胞和直接感受外界刺激的感覺神經細胞,絕大多數腦細胞本身具有一定的自律性興奮。張力的擴張,與其說是興奮沖動的傳遞,倒不如說是細胞之間發生了興奮的同步化(或者趨向興奮), 這才使張力的擴張成為可能。

4 、張力是多源的。各個結構系統有著自己獨特的張力,通過不同的神經纖維傳導和不同的介質作用而存在。在某一個特定的位點所表現的效應,是不同層次各種張力共同作用的結果。

5、張力是互相調節的。在腦的復雜組織結構中,不同層次、不同來源的張力是互相作用、互相調節。當一種張力的作用過于強大,導致整體功能的紊亂時,就會引發另一種張力,來抑制或糾正它的作用。張力的作用不僅僅是興奮,也可以是抑制,所以大腦內不僅僅有興奮性傳導、興奮性介質,也存在著高度發達的起抑制作用的神經活動。但總的來講,興奮性傳導是主流,長程的,而抑制性活動則是輔助的,短程的。

6、張力無反作用力。與物理中的力不同,張力只有正向作用,而沒有同樣大小的反作用張力。張力的反作用只有通過復雜的神經回路,以神經反饋形式而存在。

這樣一種復雜的張力概念對于我們腦活動是否必要?能否直接用神經元的興奮沖動來代替?我認為是非常必要的。神經元和神經興奮的發現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雖然我們已經知道各種各樣神經元及活動形式,知道神經元的亞細胞結構及神經介質、離子的流動情況,但我們無法用這些知識來拼裝出一個可以有思維的人類大腦模型。神經元的組織結構和興奮沖動只是構成大腦功能活動的物質基礎,是表象。僅僅討論神經元的活動,我們不但會只見樹木不見森林,還會只見樹木而不知樹木與它根植環境的關系。神經興奮沖動只是張力表現的一個方面。只有運用張力的概念,我們才能討論神經活動的大小、方向和作用點,討論不同系統(不同的介質系統、不同的組織結構等)之間發生的相互作用和作用的結果,從物質基礎出發跨入腦功能表現—精神活動。

或許有人以為,張力只是以往所謂驅力的一個翻版。雖然這兩者在某些方面有類似的地方,但實際上,張力和驅力是兩個很不相同的概念。雖然什么是驅力并沒有統一的定義,但一般認為有三個因素:是與生俱來、生理需求、激發行為的一種力量。關于驅力的理論以40年代的赫爾影響最大,他認為驅力與生理需求有關,為行為提供能量,同時在行為中減弱,驅力無種類和方向。這樣一種驅力概念一直廣泛使用,但又并不嚴格一致,許多人還是把驅力與特定內容或具體行為聯系在一起,如饑的驅力、渴的驅力、性驅力等,以此作為本能理論的注腳。不難看出,驅力是在個體行為水平上得出的一種概念,驅力的來源是先天的,這就隔絕了探討它神經機制的可能性,與腦科學的基本原則相背離。而張力是從神經生物學的角度來討論的。雖然它與驅力有著某些類似的地方:是大腦活動的動力,因而最終也是行為產生的根源,在張力的擴張中,本身在減弱。但張力的意義遠不止這些,它還擁有前面討論過的許多特點。它是以神經生理研究為基礎,或者說本身就是一種神經生理現象。廣義地講,我們或許可以把驅力看成是張力在個體機能水平上的表現,即五級張力。

那么張力是如何來溝通物質與精神,解釋人大腦復雜心理現象呢?張力是物質、能量、信息三者的統一,總體來講,大腦組織在接受外界刺激、自體狀態信息和本身活動的時候,在不同的結構系統形成了各種張力。這些張力在特定的腦區交互作用,就產生了我們大腦的各種精神活動,如思維、情緒、意向、語言等等。但是每一種高級心理活動的張力作用具體過程是各不相同的,詳細的機制只有在后面的各個篇章中去分別討論。張力概念的主要意義在于使大腦的各種層次的物質現象可以轉化為功能的角度去理解,這就為從腦的物質基礎去解釋精神活動打開了通路。
| 發表于 2022-7-2 19:27:16 | 來自小霸王手機
第二章 個體核心——自我的神經生理學定位

1 、分解自我

在討論人類心理現象時,有一個問題一直困惑著各個流派的心理學理論,那就是我們心理活動的主體是什么?只有行為主義心理學或許可以例外,這倒不是他們解決了這個問題,而是拒絕討論這個問題。他們的研究中只有刺激和反應,以及一些中間變量。他們所討論的實際上是動物的行為控制,而不是人類心理活動。幸好這種趨勢現在已經得到抑制。一般來講,人類個體心理活動的主體用“自我”一詞來表示,有時也用“自我意識”、“靈魂”、“精神實體”等術語,特別在哲學討論和文學描述中以后者為多見。用什么詞來表達并不是問題的關鍵,關鍵問題在于這個心理活動主體的實質含義是什么?從腦科學的角度講,它的存在形式和作用機理是什么?

在神經生理學尚未涉足心理學領域之前,人們僅僅根據現象學觀察所開展的討論,這個問題就已經糾纏不清了。經驗主義者洛克和休漠認為自我是感覺經驗的結果,即所謂“我思故我在”。同時代的先驗論者黎德卻認為,自我是非物質的不可簡縮的實體。根據前者的看法,不存在實體性的自我,心理活動沒有主體,主體就是心理活動本身。這樣就把自我概念泛化了。而根據后者的看法,自我是存在的,控制著人類個體的思維等一切心理活動,但是這個主體是非物質的。這場論戰直到今天仍在繼續。以神經生理學為基礎的腦科學的發展,并沒有解決自我問題,只是使論戰的內容更具有現代意義。一方面,許多腦科學家通過大腦各結構系統的研究,來探索從客觀理化刺激變成主觀心理感受的機理,尋求我們心理活動主體的實質,甚至好象只要揭示覺察的機制就能找到自我了。可是,盡管大腦各部分的神經活動機制和功能都已經了解得相當深入詳細,還是沒有找到自我的居所。目前的結論似乎是,大腦各結構系統協調運行時,整體產生出自我的心理現象。這種對自我的認識,并沒有超過休漠的水平,甚至還提不出稍為詳細一些的機制理論。另一方面,有一些腦科學家,如艾克爾斯等,則聲稱一種精神—物質的二元論。大腦的神經活動是一回事,精神現象的存在又是一回事,精神不能還原為物質運動。他們拒絕從人類個體的大腦神經活動去探索精神活動,尤其象心理活動的主體—自我這樣的概念。這種觀點與黎德的論點并沒有什么兩樣。把自我(或精神)看成是非物質的存在實體,并可影響物質世界活動,其本身又不能用物質世界活動來說明,這樣的看法受到某些新潮學者,特別是那些推崇玄學、特異功能學者的歡迎。但它與腦科學的發展方向和宗旨是背道而馳的,因為腦科學的使命就是要從大腦的物質活動去探索人類的心靈。
把自我概念泛化,或者將它推向非物質的另一種存在,都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我們每一個人對自己心理活動的反省,似乎都會確切感受到一種超越感覺、思維、情緒的自我的存在,它不是感覺、思維或情緒的本身,也不是它們的綜合,而是對它們的監視與指引。它的存在使我們感受到自己與周圍一切的區別與存在,使我們對感受到的刺激有了一種最基本的態度。例如,聞到一種從未聞到過的氣味,卻會產生喜歡或厭惡的態度,看到一幅從見過的情景,就會有欣賞或不快的態度。這些態度好象不是思維的結果,而是直接產生的。喜歡或厭惡的態度,是我們主觀心理的產物,不能通過物理、化學的分析而得出,只有存在自我的條件下才能出現,或者說是我們心理活動主體的功能。另一方面,根據腦科學的觀點,我們所有的心理活動,都是大腦神經活動的過程,所謂非物質的存在,對腦科學來講是不可接受的。可是縱觀人類對大腦的研究,確實還沒有哪一個腦結構系統的功能活動能代表自我。早年笛卡爾的松果體為靈魂居所的說法被否定了,近些年魯利亞提出的前額葉為精神主宰的理論也未能成立。根據魯利亞的理論,前額葉對思維、意識等最高級的心理活動起決定性作用,那么,心理活動的主體—自我也應該就在前額葉。可是臨床病例報告并不支持這樣的結論。前額葉損傷病人的智力肯定是會有缺陷,如行為的計劃性差,復雜計算思維障礙,缺乏主動性,易激動等。這時,病人的自我或許在完整性上受到影響,但我們卻不能說他沒有心理活動的主體—自我。至少,在一定的環境中他能夠近似正常地生活,能夠回答別人的問題,應付日常生活中的簡單問題,甚至也能解決一些抽象問題。在這些表面現象的深處,都需要一個起控制作用的自我意識的存在,來決定他的思維、情感、態度。他所缺少的并不是自我,而是高級思維能力。易激動的情緒,對于刺激過分強烈或不適當的反應,正好說明他的自我意識非常強烈,但由于高級思維能力的不足,未能對刺激的意義作更深入全面的分析,使自我對刺激反應的控制發生了變異。所以,前額葉的活動對自我的正常存在是必要的,但它本身并不是自我。
| 發表于 2022-7-2 19:28:06 | 來自小霸王手機
對自我最感興趣的莫過于精神分析學派,以弗洛伊德為代表的精神分析理論中,自我不是一個,而有三個:本我、自我和超我。可是這些理論除了根據臨床現象提出一些如情結、力畢多、潛意識等的假定性概念外,從未能在神經生理學中找到他們理論的證據。近年來流行的以馬斯洛為代表的人本主義心理學,雖然把自我放到了中心位置,以自我實現為目的,在哲學,文學等社會科學中反響強烈,但是什么是自我,自我的神經生理基礎是什么等問題卻未加限定性說明,對從腦科學研究自我的本質沒有太大的意義。

認知心理學對自我問題采取一種回避態度。他們認為人的心理活動就是大腦神經活動的表現,這一點與腦科學是一致的。但是在認知理論中,人的心理活動就象計算機一樣,僅僅是信息的接受、處理和輸出,自我在這里是沒有位置的。可是,正如一些學者所指出的那樣,在認知理論系統的最高層,總需要有一個有智慧的“小人”來操縱認知活動,“小人”象影子一樣追隨著認知理論。這個小人實質上也就是自我—心理活動的主體。

就這樣,不管你是承認也好,拒絕也好,回避也好,自我問題在心理學中仍然是一個不解之謎。

為什么我們每一個人確切感受到的一種存在—自我,一旦要從神經活動機制中去找它時就躲得無影無蹤了呢?難道還有什么我們尚未發現的腦結構主持著自我精神嗎?雖然我們不能說對每一個神經細胞的功能都已經了解,但是象大腦皮質的區域、各種神經核團這些主要結構和功能還是可以明確的,再發現新的具有自我功能的神經核團的可能性,如果不是絕對地說無,也幾乎為零。那么該如何解決“自我”的問題呢?

我認為,要解決自我問題首先要分解自我。對黎德來講,這個非物質的自我是不可簡縮的最小實體,對絕大多數人來講也感到確實如此。但是,如果我們仔細地分析一下“自我”的功能特點,就不難發現,貌似一體的自我是可以分解的。分解自我并不是象弗洛伊德那樣把它分成“本我,自我和超我”,這三者的差異不是表現在內在組成的變化,而是目的水平的不同。分解自我也不是象馬斯洛那樣對自我實現劃分為幾個層次,這些層次都包含著目的、分析、評價和激發行為等一系列的心理活動。這些劃分對從腦科學去探索自我的機制沒有太大的意義。這里提出的分解自我,是要看一下作為心理活動的主體有些什么功能活動,通過哪些方面表現出來。

作為個體心理活動的主體,不管稱它為自我,靈魂或認知理論中隱含的最高操作者小人,都需要接受來自體內外的刺激信號,要辨別分析這些信號,形成一種判斷,表現對刺激的反應,包括對思維,情緒,行為的控制。大腦中沒有獨立地擁有這么一套復雜功能的神經結構,解決的途徑只有將它分解。而且根據它的表現也是應該可以分解的。對內外刺激信號的感受是感覺系統的功能,對它們的分析辨別則是皮質思維的功能。雖然我們的自我對刺激反應是那么的直接,好象根本沒有思維的過程。我們看到一幅美麗的風景畫,內心自然會感到舒暢,聽到咒罵的語言,馬上會感到不快。我們心理主體對這些反應好象是不假思索的。但是,一幅美麗的風景畫,客觀上只是一些色彩光點的組合,欣賞它并感到舒暢這樣的主觀態度形成,離不開皮質思維的參與。沒有以往生活的經歷,沒有一定文化思想的積累,就不一定會有舒暢的感受。對一個剛被大海奪去親人的寡婦,看到一幅美麗的大海風景畫,可能只會感到痛苦。從看到一幅畫到主觀態度的形成,盡管只有短短的瞬間,但對大腦活動來講,足以產生復雜的思維過程。最起碼,要從畫面的客觀色彩線條提取出對個體有意義的概念或者某種表示觀察對象的特征。否則,就談不上有對此的主觀態度。所以,我們心理活動主體所起功能的一部分,完全可以歸之于感覺思維中去。

把復雜的感覺思維從貌似一體的心理活動主體中剝離開去,自我就剩下判斷和反應了。反應是判斷后的效應,通過對思維、情緒、行為的影響而實現。只有解決判斷機制才能考慮如何產生的途徑。所以,正是這個判斷功能,才是我們個體自我的核心。為了論述方便,就稱這個個體心理活動主體中起判斷功能的核心結構為個體核心。
| 發表于 2022-7-2 19:29:34 | 來自小霸王手機
判斷可分為對客體之間關系的判斷和主—客體之間關系的判斷,這里是指的后者。個體核心作為一種判斷結構,并不是對外界刺激的特征分析或特征之間關系的判斷,這是在大腦皮質進行的思維(或稱認知)活動,是我們人類智慧的根源。個體核心所判斷的,只是對感覺思維的結果進行的判斷,判斷它們對個體生存的意義。它接受皮質思維的結果,并把判斷結果反饋給皮質,從而影響后者的活動。從外界刺激提取特征,形成各種抽象水平的概念,是高度復雜的智慧活動,需要數量巨大的神經元參與,這只能在大腦皮質中完成。而僅僅起判斷功能的個體核心就不同了,它不一定要具備高度復雜的智慧,或許只要有一個精致的、相對簡單的神經組織結構就行了。

分解自我,把個體核心從功能復雜、高度智慧、控制一切的自我(或稱靈魂、認知小人)中解放出來,剝去感覺思維(認知)的功能,只剩下赤裸裸的的對感覺思維結果的判斷功能,這對于從腦科學去理解復雜的心理活動,構建一個統一的腦活動機制理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認知理論之所以難以深入下去,除了過于依賴計算機模擬,把一種仿生理論當作人類真實思維理論外,很重要的一點就是難以擺脫最高層控制的小人。各種心理學理論在自我(或稱靈魂)的問題上也都不約而同地止步了,因為問題有導向無限的可能性:誰在控制著小人?誰在制約著靈魂(自我)?如何控制或制約?有的學者提出超級思維、無意識思維,實質上是試圖在自我中增設一個更高層次的智慧小人,到最后,還是要把這個問題推向一種所謂非物質的存在。導致這樣一種結論是令人悲哀的,因為這種想法對一個腦科學家來講無異于是一種投降,是對自已追求事業的放棄,把最后的解釋權留給了上帝或某個神靈。只有解剖自我,把附在自我上(或者說結合在自我綜合體中)的感覺思維功能交還給感覺思維系統的腦結構,問題才有終結的曙光。這樣,我們再也不用無窮的追蹤那個智慧小人,也不用以非物質的精神實體來填補腦科學中的高層空缺。因為驅動整個思維活動的自我的核心,只需要一個相對簡單的判斷機制。

2 、個體核心的功能定位

人類的思維活動是最復雜的,造就出當今光輝燦爛的文明。但對每一個人來講,驅動他思維活動的核心機制并不一定復雜。就象射擊時發生的物理、化學變化極為復雜,但觸發這些變化的扣動板機卻很簡單。驅動思維活動的關鍵是個體的整體利益。在人類的千萬年進化中,逐漸積累起一些有利于個體整體利益的生理性判斷反應機制,在大腦形成相應的控制核心結構。隨著個體大腦的發育,對周圍環境的感覺思維結果和后來形成的復雜思維結果也加入到這個判斷反應機制之中。高度發達的大腦皮質,加深了個體對周圍及自身的了解和控制。但對個體核心來講,仍在起著原來的判斷功能,只是判斷的內容更豐富些,影響更多樣化。

那么,大腦中哪一個或幾個神經結構在起著這個個體核心的功能?要解決這個問題,必需要明確對于判斷感覺思維結果是否有利于個體需要哪些功能聯系。第一,它應該能直接得到感覺思維的結果。根據目前所知,我們的感覺思維主要發生在大腦后部及部分前額葉皮質,在那里,從外界傳入的刺激逐漸形成各種特征及特征組合,產生各種抽象概念,個體核心是對這些思維結果的判斷,并要把判斷結果反饋影響思維活動。所以,它應該與大腦皮質有直接的功能聯系。第二,它也應該能直接得到個體生理功能狀態的信息。各種生理功能的正常運行,是個體整體利益的組成部分,是對感覺思維結果判斷的依據,并受判斷結果的反饋性影響。下丘腦是個體植物性運動的感受和控制中心,也是神經內分泌系統的控制中樞,最集中地反映了個體內在生理狀態的信息,所以個體核心應該與下丘腦有著直接的聯系。第三,它能直接接受外界傷害性刺激信息。對傷害性刺激的回避,對個體的生存有重要意義,對這一類刺激的辨別應該發生在皮質思維之前,是不需要思維的。從感覺通路來看,皮質前的丘腦是各種感覺的中轉站,最有條件檢測傷害性信息,所以個體核心應該與丘腦也有著直接的聯系。第四,作為我們個體心理活動主體的核心結構,對大腦兩半球及各個結構系統的活動具有統一的協調功能,所以它本身應該是一個整體結構。以上這些功能聯系,對于個體核心來講,是必須具備的,否則就起不到核心的作用了。
| 發表于 2022-7-2 19:30:04 | 來自小霸王手機 發帖際遇
具有這樣復雜功能聯系的腦結構應該在哪里呢?談到自我的功能定位,人們首先想到的往往是大腦皮質,特別是前額葉皮質。這里是人類進化史上最后發展、也是與動物相比較發展最快的腦組織,是智力活動的主要結構。如果是洞察一切的、具有高度智慧功能的自我,那肯定少不了它的參與。但對于一個卸卻思維功能,只起對個體利益是否有利直接判斷作用的個體核心,那就不一定了。我們不能把這個判斷看成是另一個智慧小人的活動,這樣就會出現一個不死的靈魂。這樣的判斷不需要智慧,不需要思維,只需要判斷標準,這個判斷標準就是個體存在最佳狀態的信息。包括生理功能的正常發揮和生理完整性等。可是我們大腦思維皮質所缺乏的恰恰就是這些信息。內部生理信息到達思維皮質時已經是間接、模糊,而且不能有意識地控制。下丘腦雖然有豐富的纖維傳入前額葉皮質,但是,失去前額葉的病人仍有明顯的個體核心功能存在(如前所討論),對不利于個體生存的刺激仍能作出不需要思維的明確反應,而且往往是過分強烈的反應。特別是大腦皮質尚未發育的新生兒,他對生理功能的反應控制和傷害性刺激的避讓是完整的,此時他的個體核心已經在發揮功能了。所以,整個大腦皮質可以是廣義上自我的組成部分,但對于個體核心來講,卻不是必要成份,也就不能作為個體核心的功能結構。

下丘腦是皮質下植物神經的高級中樞,能直接感受內臟的生理變化信息,同時又反過來調節控制著內臟活動,擁有多個生理反應中樞(如饑飽、性、情緒、渴飲等),也是控制神經內分泌的高級中樞。所以,它似乎是代表個體生存利益的理想中樞,可以作為自我的判斷核心。但有一個重要的問題使下丘腦不可能成為個體核心的功能結構,那就是與皮質的關系。參與感覺思維的大腦后部皮質與下丘腦的聯系并不是直接的,它與新皮質的相互關系很大程度上依賴于邊緣系統的某些結構,這些結構乃是下丘腦活動的調節器。這就意味著下丘腦不可能對感覺思維的結果直接判斷,起不到個體核心的作用。另外,下丘腦位于第三腦室的兩側,不是一個整體結構。所以,下丘腦不可能是個體核心的功能結構。

丘腦是皮質下的另一個重要結構,各種感覺通路均經過這里,轉換神經元后向皮質投射。所以這里好象有條件對各種信息作出判斷,成為個體核心。但是,信息在這里只是初步形式,各種感覺源傳來的神經沖動,對丘腦來講,并不比收音機對本身產生的聲音能理解多少。未經思維加工的信息,對個體來講是沒有意義的。只有一種例外,那就是傷害性信息。感覺神經在這里轉換神經元的最大意義可能就是檢測出傷害性信息,直接把它們轉輸到有關腦結構(包括個體核心),使個體不經思維就能對它們作出反應。此外,丘腦也不是一個整體結構。所以,作為個體核心,丘腦是不夠格的。至于上丘腦和底丘腦,前者主要作用是神經內分泌功能,后者則是運動控制中的錐體外系重要環節,談不上起個體核心的功能。

紋狀體蒼白球系統也是大腦皮質下的重要結構,但它們主要在運動控制中起重要作用,小腦也有同樣的理由不在這里進一步討論。

這樣,大腦的主要結構中,除了網狀系統外,就剩下邊緣系統了。一般認為,網狀結構的主要功能在于對大腦各個結構上行性的彌漫性激活或抑制,同時維持基本生命體征,如呼吸、心跳等,是人體的生命中樞。但是網狀結構離皮質太遠了些,除了彌漫性激活抑制作用,與思維的具體運行無直接關系,起不到個體核心的作用。只有邊緣系統,特別是邊緣系統中的海馬—杏仁體—隔區聯合體,才是個體核心功能結構的最大可能性。

稱這三者為聯合體,并不是隨意拼造出來的。首先在解剖上這三者緊密結合,互相之間十分靠近,三者之間都有強大的雙向神經纖維連結,而且通過海馬的海馬琴及隔區的居中地位,形成了一個整體結構系統。其次,在功能表現上這三者密不可分。隔區是海馬傳入傳出的主要門戶,內側隔區是海馬的傳入信息來源之一,外側隔區接受海馬輸出。隔區對杏仁核的關系也有類似的現象。刺激隔區的不同核,表現出對立現象,并與刺激杏仁核和海馬的表現類似,如攻擊、性行為變化、情緒變化。所以,它可以看成是連結杏仁核、海馬功能的紐帶。在很多情況下,海馬和杏仁核在功能上呈現出對立現象。在動物實驗中,單獨損壞海馬或杏仁核往往并不導致大腦功能的嚴重損害,而當兩者同時受損時,大腦的一些重要功能,如學習、記憶、情緒等,就會表現明顯異常。因此,這里就把這三者作為一個整體來看待。
| 發表于 2022-7-2 19:30:52 | 來自小霸王手機 發帖際遇
不要只收藏不點贊捏
| 發表于 2022-7-2 19:31:46 | 來自小霸王手機 發帖際遇
海馬—杏仁核—隔區聯合體具有起個體核心功能的各種條件。聯合體位于大腦皮質深部,尤其是海馬和杏仁體是邊緣系統的中心,所有的感覺傳入最后都聚合于此。但感覺并不是直接傳入,而是經過感覺思維的加工,所以,它具有對感覺思維的結果進行直接判斷的條件。另外,根據資料表明,丘腦與杏仁體有雙向聯系(主要在背內側核),所以感覺信息到達丘腦轉換神經元向皮質投射的同時,有可能把某種信息傳入個體核心。同時,杏仁體可以干擾丘腦的感覺轉換活動。因此,存在著這么一個可能性,即個體核心能感受未經感覺思維皮質處理的外界刺激信號,并對此產生反向影響。感覺得到的對象本身特征,只有經過思維才能形成產生。聯合體得到的這種感覺信號,只有是對個體生存直接影響的傷害性信號才有意義。下丘腦與核心的雙向聯系十分密切,一般都把它們看成在一個系統內—邊緣系統,所以,個體的內環境變化信息、生理需求的滿足程度,都可以直接向核心傳入。這些來自下丘腦的信息,是個體核心實現判斷功能的基礎。感覺思維所得出的結果,如果與下丘腦生理滿足相一致,那么就是好結果,即個體對此時的感覺思維對象形成肯定態度,反之,就會被否定。也就是說,海馬—杏仁體—隔區聯合體擁有對感覺思維判斷的客觀依據,這個依據有兩部分:丘腦是否有傷害性信息的傳入,下丘腦的生理狀態信息如何動態變化。這樣,就可以避免請智慧小人參與的可能性。最后,聯合體通過與廣大皮質、下丘腦及各個腦區的廣泛聯系,可以把判斷的結果向它們投射,影響思維活動,形成主觀態度,影響下丘腦生理中樞和神經內分泌功能,形成客觀生理反應。所以,這里也有使判斷產生效應的結構保證。所以說,海馬—杏仁體—隔區聯合體具有起個體核心功能的充分條件。個體核心的功能定位就在于此。

3 、運行機理

那么,海馬—杏仁體—隔區聯合體怎么樣對感覺思維結果進行判斷、實現決定主觀態度的個體核心作用呢?目前通過刺激或損毀手段所得到的資料結果十分繁雜,矛盾出入很大,只能泛泛而談地說,通過綜合分析內外信息,形成個體的主觀態度和情緒變化,影響記憶和激發本能行為。更深入的機理尚未出現,更談不上一個系統性的理論。造成這種困難的主要原因,在于對神經組織的微觀分析與個體心理的宏觀表現之間缺乏一種溝通的橋梁。運用張力概念,就會有助于理解這個聯合體作為個體核心的作用特點。

我們的大腦皮質在接受視、聽、觸等感覺系統的傳入信息后,就會對所接受的信息進行分析,得出客觀對象的各個方面和各個層次特征,運用以往獲得的記憶,對各種特征之間的關系進行辨別判斷,并作出相應的對策,這也就是一般意義上的思維(或稱認知)過程。與此同時,也產生一種主觀態度,喜歡或不喜歡在思維著的對象,并伴隨著某種情緒反應。這種可感受到的主觀態度和情緒反應并不是思維本身所產生和控制,但是可以影響思維的運行,也就是可以參與到思維之中。

當我們看到有人送來一盤美味佳肴,或者聽到獲獎的消息,就會感覺很高興。反之,如果看到有人拿走你的錢財,或者你聽到什么壞消息,肯定會感到不快。從視覺或聽覺得到的信號到這些信號意義的產生是思維過程,對這些思維結果的態度卻不是思維本身所產生。思維的運行可以產生處理這盤美味佳肴的各種方法,對它的來源所內含的各種意義進行分析辨別,甚至出于某種目的把它扔掉。卻無法改變對它喜歡這種主觀態度。同樣,聽到壞消息后,從聲音辨別到確定消息內容都是思維過程,對它的各種處理方法也是思維的結果,如可以反駁、辯解、尋找原因,甚至微笑地聽之任之,在特殊情況下還會裝出高興的樣子。但對它的不快這種主觀態度卻是客觀地存在。感覺思維是一個張力擴張過程,張力源來自于外界刺激。主觀態度的產生也是一個張力擴張過程,這個張力源來自于個體核心。來自于個體核心的張力整合到思維活動中,就會影響對刺激反應的思維過程。核心張力基本上可以分為二大類:肯定性張力與否定性張力。思維皮質受前者的影響,就會形成喜歡、趨向等主觀態度,受后者影響,就會產生厭惡、不快等主觀態度。
| 發表于 2022-7-2 19:32:39 | 來自小霸王手機
在下丘腦,除了感受各種內部生理狀態信息的神經結構,還有控制各種生理性活動、控制神經—內分泌活動的中樞。這些中樞往往是成對地存在,如饑餓中樞與飽滿中樞,渴飲中樞與飽飲中樞等,以及向能性系統和向養性系統。而處于上級的核心結構,也存在可以引發類似反應的神經位點。如上所述,這只能解釋為下丘腦的這些生理控制中樞,受到了核心的調節與控制。下丘腦這些中樞的激活與反應,是下丘腦本身內部生理感受神經的張力擴張與來自個體核心張力擴張的共同作用的結果。僅僅有內部生理狀態信息的傳入,還不足以使這些中樞興奮反應。只有當來自核心的張力作用下,才能形成特定的生理反應或行為改變。生理信息的傳入決定了哪一個中樞將會興奮,而核心張力的影響,則決定了被激活還是抑制,以及被激活或抑制的程度。因此,個體核心對下丘腦的影響也可分為二類,即肯定性張力與否定性張力,前者激活待興奮的中樞,后者抑制待興奮中樞,從而使下丘腦的對立中樞相對興奮起來。
或許我們每個人都有會有這樣的體驗,在有些日子,如特別憂傷或特別緊張的時候,我們的食欲會明顯受到影響,盡管腹中空空,,可到了日常吃飯的時候,那怕是最喜愛的食品,卻絲毫不想進食。應該說,從純生理需求來講,下丘腦肯定能感受到血糖的變化,并會把信息傳入饑餓中樞,因為向能性系統已被調動起來,分解脂肪,以滿足生理需求,皮層思維也在正常運行,知道此時應該進食了。可是就是沒有食欲,最后只是在皮層思維的指揮下,勉強地吃一點兒。如果沒有皮層思維的控制,可能會餓死,就象某些動物在受到意外打擊(如被捕捉)時一樣。那么饑餓中樞為什么不能發揮作用呢?按照精神分析的說法,只能歸之于沒有神經生理根據的所謂潛意識。但如果考慮下丘腦與個體核心的關系,就有充分的理由相信,是來自個體核心的否定性張力抑制了饑餓中樞的興奮。對男子非器質性性功能障礙,同樣可以用核心的否定性張力作用來解釋。只不過不象進餐可以通過思維控制的隨意性行為勉強地吃一點兒,性興奮不是直接受控于思維皮質,所以性功能障礙者難以通過思維活動而性興奮起來。相反,我們有時剛吃飽食物,思維的結果也得出不需要再進食的結論,但在某些情況下,還是會激發起食欲,直到實在不能下咽,就象動物實驗中的肥鼠一樣。對此的解釋只有用饑餓中樞受到核心肯定性張力的影響才比較合理。  

由此可見,在個體核心,存在著二種對立的張力:肯定性張力與否定性張力。正是通過這兩種張力的協調,個體核心調節、控制著大腦皮質、下丘腦及其它腦結構系統的正常功能活動,從而實現核心的作用,決定了我們對思維對象的主觀態度,決定對感受到的內部生理需求信息如何反應。

那么個體核心的兩種對立張力是如何形成的?又是怎么樣影響皮質、下丘腦和其它腦結構的呢?從海馬—杏仁體—隔區與其它腦結構的神經聯系可以看出,個體核心接受網狀結構、皮質、下丘腦、丘腦等多個腦結構的張力沖動,這些張力對核心而言是外源性的。正如在張力問題討論中所提到的,張力的形成和擴張是一個主動過程,個體核心不是被動接受各種張力,應該考慮它本身神經細胞的自律性興奮所形成的內源性張力。外源性張力與內源性張力的整合才能產生向各個腦結構擴張的核心張力。不同的外源性張力對個體核心的影響是不同的,核心對它們的影響也是各異的,向皮質發放肯定性張力時,下丘腦得到的不一定是肯定性張力。來自網狀結構的張力沖動,是非特異性的,決定了個體核心的整體興奮水平。下丘腦的生理需求張力有不同種類(如性、食、渴等),作用于核心內部的不同位點。個體核心所得到的,實際上是代表個體生理狀態的各種指標,這些指標的動態變化代表個體的生理適應或不適應,激發肯定性或否定性張力的改變。對核心起作用的,不是這些指標本身,而是指標的動態變化模式。例如饑餓時,下丘腦可以感受血糖水平的變化,并將它向核心傳遞,同時也把低血糖的信息向饑餓中樞傳遞。但核心所感受的,則是血糖從低到高的動態特點,是一種生理適應過程。其它生理指標對核心的意義,也與此類似。下丘腦對核心的影響,是激活(促使)肯定性張力上升還是否定性張力的上升,取決于生理指標的偏離水平。人體的生理指標有一定的正常范圍,低于或高于這一范圍,都不利于個體生存,當動態變化的方向趨向正常水平,個體核心的肯定性張力就上升,反之,否定性張力上升。丘腦對核心的影響主要是非特異的傷害性信息,導致否定性張力上升。來自皮質的張力最為復雜,對核心的影響與以往思維結果的判斷有關,既是被判斷對象,又是影響判斷因素。來自皮質的張力主要是作為被判斷因素,但也有具有影響個體核心張力整合的作用。當思維結果與以往曾和肯定性張力整合的記憶相聯系時,就會對個體核心產生肯定性影響,反之亦然。
返回版塊
12345
尚未登錄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加入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