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青草国产成人av片免费/香港三级日本韩国三级专线/国内自拍在钱/天堂国产女人av

回復

"阿婆熱"的背后是社會轉型

樓主: 7 | 查看: 2691 | 回復: 5

7
發表于 2010-8-7 14:27:42
●傳統社會,是人與人關系比較固定的熟人社會,突然來個陌生人全村的人都會知道,發生的案件不難判斷。而只有在城市中,不同身份、背景的人走到了一起,才能為推理提供精彩的舞臺。

  ●現在的諜報片,更多處在消費主義的語境里,表面看延續以前的傳統,其實內涵和看點已經不同。在競爭激烈的大都市中,自我認同的危機、身份焦慮,以非常隱晦的方式在諜報片、推理片中表達出來。

  ●主持人:本報記者龔丹韻●嘉賓:蔡駿(推理小說作家) 石川(上海大學影視學院教授)

  龔丹韻:為紀念“偵探小說女王”阿加莎・克里斯蒂120周年誕辰,上海最近連推四部懸疑話劇。其實近期的話劇市場,一直大興推理偵探,尤其是阿加莎的小說,頻頻被搬上話劇舞臺,被戲稱為“阿婆熱”。您覺得推理這個類型在中國真的熱起來了嗎?

  蔡駿:阿加莎的小說很多年前就有一大批人喜歡,如今的“阿婆熱”是建立在原來小說迷的基礎上。但整體而言,推理在中國仍然比較邊緣。

  推理小說是在英國19世紀中后期,工業文明發展到相當程度后才出現的。日本的推理小說也非常發達,在日本的作家納稅榜上,前幾名大多是推理小說作家,可見其受歡迎程度。然而,日本推理小說是20世紀初才發展起來的。可以說,推理小說的發達與否和社會發展階段有關。因為只有當工業文明達到一定程度,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相對陌生和疏離時,各種各樣撲朔迷離、紛繁復雜的犯罪事件才有滋生的土壤。傳統社會,是人與人關系比較固定的熟人社會,突然來個陌生人全村的人都會知道,發生的案件不難判斷。而只有在城市中,不同身份、背景的人走到了一起,才能為推理提供精彩的舞臺。

  阿加莎的小說經久不衰,正是因為從中展現了某種社會性,如《尼羅河上的慘案》、《東方快車謀殺案》等,都是通過人物的描寫、作案動機的描寫,寫出了歐美中上層社會風光表面的背后,人心的貪婪和罪惡。

  龔丹韻:其實發展到了今天,推理這個類型已經有點捉襟見肘。我們的加入,會不會讓它因中國元素,而有所突破呢?

  蔡駿:推理小說已經形成了基本的模式,通常由一個偵探和一個謀殺案組成。國外研究推理小說的專家,還專門定下了10條定理。

  但總想設計一個別人從沒想過的詭計,最后仍然難免重復前人,發展越來越難。所以全球范圍內,推理已經不像過去那么熱。

  我們的武俠小說有一些推理的成分,是向日本推理小說學習的結果。日本推理小說分成本格派和社會派。社會派的代表作,如中國老一輩很熟悉的電影《人證》,案子的關鍵在駐日本的美軍和當地女人生下的孩子身上,由此引發了一系列引人深思的社會問題。社會派的重點,不在于案情,而在于通過推理,發現這個社會的另一面。

  根本上說,我們仍然處在工業化早期,所以我們的推理小說仍然處在早期,遠沒有到全民閱讀、成為主流類型之時。

  龔丹韻:近幾年來,推理類的影視作品也是層出不窮,比如《潛伏》等諜報片,令“懸疑”幾乎成為了一個宣傳噱頭。這是否意味著,我們的社會發展已到了某種程度?

  石川:在西方,推理小說的興起與理性主義思潮有關。比如福爾摩斯的武器就兩點:嚴密的邏輯推理,以及當時工業革命背景下的科技。推理小說不是在體能上,而是在智能上,挑戰人的極限。所以,它與工業革命時期新興資產階級的興起有關。西方的中產階層有自我上升的需求,市場經濟一直鼓勵個人發揮自己的潛能,有著自我超越的向往,這種自我超越,尤其體現在智力上。因而福爾摩斯作為智力“超人”,成為大眾偶像。

  而中國的社會發展已經有別于過去,不再完全依靠血緣和組織,自我實現的機會開始增多,個人的努力奮斗成為掌握前途的主因。發達國家上升時期的價值觀,在當下的中國得到了一種回應,人在智力上的優勢,得到了有史以來最高的位置。也因此,我們越來越愛看理性、科技和視覺奇觀構成的推理片、諜報片。

  當然,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地下黨小說也很多,但是那時表達的重點,是對英雄主義和革命史的緬懷。現在的諜報片,更多處在消費主義的語境里,表面看延續以前的傳統,其實內涵和看點已經不同。比如《潛伏》中,更多體現了個人欲望和間諜身份的沖突,這種個人身份的迷失狀態,擊中了大眾的軟肋。電影《無間道》傳達的是同樣一個主題,對應都市中人的身份迷失。在競爭激烈的大都市中,自我認同的危機、身份焦慮,以非常隱晦的方式在諜報片、推理片中表達出來。

  龔丹韻:推理類型,一直是揭露社會陰暗面的載體。它的演變,似乎也昭示了社會發展和人們價值觀的演變。

  石川:《福爾摩斯》中,罪犯的原始動機是和資本相關的貪欲,而偵探則代表了人類的智慧、正義和法治。但今天的推理文本,確實出現了許多變化。首先是罪犯未必十惡不赦,往往是被逼到了那一步。對罪犯,不再從是非黑白的二元論角度,而是從人性的角度來對待。這恰恰是人們對人性和法律認識的一種深化,反映了這樣一個現實問題:法律不是萬能的,它只能解決罪與非罪,解決不了道德的善與惡,人性的貪欲與滿足。正面人物的困惑和無助,同時也正是當代人的感受。

  其次,是偵探形象,有些不再是智力“超人”,而是凡夫俗子,僅依靠勤勤懇懇的執著和常識來破解案情。甚至有些偵探,還帶點邪門歪道的氣質,介乎魔鬼與天使之間。文藝創造在歷史演變中,總是不斷重復母題。而從古到今,人類的精神困境始終存在,比如貪婪,是永恒的主題,所以這種永恒性在作品類型中總會表現出來。

  龔丹韻:今天的文化,可以古今中外元素任意征用,各種題材類型相互交織。有些作品,幾乎集推理、奇幻、科技等等為一體。我們的文化生態,似乎已經邁入了一個新的拐點?

  石川:西方的探險類小說在19世紀與科學結合在一起,出現了科幻這種新類型。而當下,我們的推理小說和民間傳奇結合在一起,出現了盜墓類小說;武俠和道教傳奇的結合,誕生了仙俠修真類題材。說明我們在模仿的時候,產生了本土化的改造,科學主義和神秘主義,理性主義和非理性主義的交織,成了當下文化創新的一種特定渠道。

  今天的讀者也和20年前大不相同,年輕人大多受過高等教育,對西方的文化、科技并不陌生。所以全球化時代,古今中外元素的征用,并沒有閱讀障礙,某一種類型的流行可以迅速遍布全球。

  更為重要的是,傳統文本的意義由作者流向讀者,但現在通過互聯網,讀者的改寫和介入是前無古人的,文化意義可以完全由讀者自己來生產,他們把自身的欲望和訴求疊加到原作中,以表達對作品新的理解。而作品由于讀者不斷地翻新,獲得越來越多的生命力。現在文化作品與傳統的最大區別就是,文本的意義從讀者和作者的共同對話、雙向互動中產生。甚至,作品引發的社會議題,比作品本身更有意義,如《三槍》,文本只是為社會提供了借題發揮、宣泄情緒的一個契機而已。

0

0

分享

| 發表于 2010-8-7 14:41:18
好深奧啊。。。好像阿婆也有些小說就是發生在小村莊,人與人都認識的地方。。。
其實我倒覺得偵探小說還是娛樂性強了些。。。對于反映社會作用不是很大,也不是很明顯。。。
7
| 樓主| 發表于 2010-8-7 15:04:32
引用
好深奧啊。。。好像阿婆也有些小說就是發生在小村莊,人與人都認識的地方。。。
其實我倒覺得偵探小說還是 ...
漆黒の追跡者 發表于 2010-8-7 14:41  

要看社會派的,有次我們歷史老師就專門給我們講《人性的證明》。
| 發表于 2010-8-7 19:22:30
本帖最后由 漆黒の追跡者 于 2010-8-7 19:25 編輯
回復  3樓  名偵探小品

這么棒啊,我一直以為偵探小說是不會進入教育界呢。。。
話說我對社會派的不是很感興趣,感覺冗長,由于沒有神秘的手法支持,所以讀上去感覺無味,阿婆的書應該算是社會派的了吧,我之前都是逼迫自己略讀的,除了那三本經典之外。。。
7
| 樓主| 發表于 2010-8-7 20:05:03
回復  4樓  漆黒の追跡者

要分情況的……我們歷史老師連架子鼓都會打可見博學到什么程度……
- -再說人性的證明當時拍成電影很轟動……你問問你的老師說不定也看過……
| 發表于 2010-8-9 17:48:02
其實我對阿婆也不會特別喜歡```
   社會派的小說比較容易看```煩的時候看看也行。
尚未登錄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加入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