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青草国产成人av片免费/香港三级日本韩国三级专线/国内自拍在钱/天堂国产女人av

回復

法醫學及現代刑偵技術講座

樓主: 200074 | 查看: 1545 | 回復: 17

發表于 2022-12-13 09:02:35 山東 發帖際遇
偵探推理小說的發展伴隨著偵查學和刑偵學的足跡,已經走過了幾個世紀,自從愛德加愛倫·坡寫著《莫格街謀殺案》伊始,大眾對刑偵學和偵破推理的熱情一日也沒有減退過。而自從亞瑟?柯南道爾爵士筆下的大偵探夏洛克?福爾摩斯將現代刑偵學和科學的鑒定技術引入現在探案以來,偵破學及其相關的一系列學科成為了現代福爾摩斯們手中必不可少的利器。也成為了一切犯罪者的夢魘。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科學的進步,現代福爾摩斯們和他們那些僅憑智力、經驗和推理偵破案件的前輩已不可同日而語,那些把所有嫌疑人召集到一起通過細致而縝密的推理一語道破犯人身份的偵破手段已經永遠地成為了過去。在探案實踐中,偵探們摸索出了一套較之福爾摩斯們的推理和經驗更為細致、更為可觀、更為科學的刑偵手段,并且很快在刑事偵破中占有了重要的地位,在此,我把它稱之為刑事法醫技術,即forensic science。   

         Forensic一詞的意思是同法庭和法醫有關。因此,forensic science是一個內涵很廣泛的詞,它包含了為了把罪犯繩之以法而進行調查中所使用的各種科學手段,因此單把他作為犯罪現場勘查以及其他和犯罪有關的鑒定來解釋是很片面的。對于這個詞,美國偵破科學院給它下的定義是:研究如何把科學應用于法律和刑偵。它包括這樣一些領域:法醫鑒定學,毒理學,犯罪心理學,人類學以及專業檢查人員對指紋,武器,工具痕跡和有問題的文件進行的工作。這個詞在某些情況下甚至還包括了犯罪學的意義。   
同犯罪學一樣,法醫學有許多種不同的定義。1963年,加利福尼亞刑事偵查學協會做出了如下定義:刑事法醫技術旨在把自然科學應用于法學,識別、確認具體的證據,使之個性化,并做出適當的評估。自那時以來,美國偵破科學院(即Crime Scene Investigation)也采用了這個定義。   

曾經有一段時間,法醫人員可能是通才,但是在科學技術越來越發達,犯罪手段越來越高科技化的今天,其中大部分人都是某個領域的專家,這些專業包括:偵破化學、毒理學、毒品分析、血清學、痕跡分析、隱性指紋、武器鑒別、痕跡證據、文件檢查和聲音鑒別等等。根據犯罪實驗的結果,某些專業同另一些專業可能結合起來,或者分離開來。例如,為了進行比較,工具痕跡可能有武器檢查人員來處理。由于DNA的分析日益復雜,它可能從偵破血清學中分離出來。犯罪現場調查已經成為了一種專門技術,應用于一切犯罪偵破中。   

          在刑事偵查學的某些科目中,identify和individualize兩個詞經常被混淆起來。雖然他們的詞根意義相同,但這兩個詞正確的應用于刑事偵查學是,顯然是有區別的。如果刑法人員按照普遍接受的理解,將identification理解為獨一無二的特性,那就等于承認了他們沒有專門存在的理由了。刑法人員只是在為了完成自己的真正任務時,才使用identification。刑事偵查學就是個性化的科學。   
    個性化,就是表明某種證據的獨一無二的特性。個性化之所以成為可能,是因為自然界沒有任何兩種東西是完全一樣的。其原則可以簡單定義為以下四條:   
1、 偶爾發生的兩件事情絕不可能已完全同樣的方式發生   
2、 兩件東西絕不可能已完全同樣的方式構造   
3、 兩件東西絕不可能已完全同樣的方式磨損   
4、 兩件東西絕不可能已完全同樣的方式破壞   


       當然,一個模式出來的東西或者事物彼此可能非常相似。實際上,把嶄新的輪胎的印痕個性化是不可能的。不過如果印痕是清晰的話,那么查明它的類別特性應該是可能的。隨著時間的推移,輪胎形成了凹痕和磨損的形態,有了足夠的特點,使得個性化成為可能。如果是一個新的痕跡,人們只能說這個印痕可能來自哪一種汽車,如果是一種磨損的凹痕,那么刑法人員就可以把這種證據同已知的某種標準作一番比較,從而確定能否把印痕個性化。   

        故而,我提出了一些審查科學證據的有效性的指導原則,并特別強調靈活性:任何技術手段或理論必須是可以檢驗的,而且必須是在實踐中得到驗證的;必須經過同僚的審查和輿論的監督;必須堅持能夠控制技術手段的標準;這些技術手段或理論必須得到相關科學認識的普遍接受。   

        誠然,正如一位偵破專家所說的那樣,“英國作家柯南道爾19世紀末在他的小說中已經在犯罪的調查中采用科學作為輔助手段”,事實上,在夏洛克?福爾摩斯于1887年首次亮相以來,科學手段在犯罪偵破中已經取得了很大進展。  


      在談及各類法醫偵破學的細節前,先讓我們來看一下現代偵破學中的先驅者:  


      最早的偵破科學家是醫務人員。死亡案件中最早出現在現場的人員就包括他們,這是合乎邏輯的。關于醫生利用醫學知識解決犯罪問題的最早的紀錄出現在中國1248年寫成的《斷獄》一書。雖然仍有很多不科學的概念,但這本書也提供了不少非常重要的醫學法律知識,例如對溺水死亡的人,要檢查死者胸腔內的積水;對窒息死亡的人,要檢查喉嚨的掐痕和頸部軟骨的損傷。  

         18世紀末,出現了現代化學,為毒理學的發展鋪平了道路,一位名叫馬圖?奧爾菲拉的醫學教師被認為是“偵破毒理學之父”。他出生于西班牙,從大學畢業后不久便在巴黎單人化學獎是,1813年,他出版了為他贏得聲譽的《毒學概論》。這是第一部研究如何發現毒藥及其病理特征的科學著作,它奠定了病理學作為偵破手段的地位。  

         大約又在同時,發明了攝影術,于是在執法過程中又有了一種技術手段來驗證罪犯。早在1843年,為了這個目的,比利時的警察就開始保存用達蓋爾銀版法拍攝的照片檔案。法國和美國在19世紀50年代也效仿了這種做法,隨后由于發明了用底片大量復制照片的技術,大大促進了面部照片的使用。  

          在指紋學方面做出貢獻的人很多,但是首推弗朗西斯?加爾頓,他對這個課題第一次進行了實質性的研究。他最重要的貢獻是研究出了一種指紋分類歸檔法。他于1892年出版的《指紋學》第一次提供了指紋統計數據,描述了這方面的基本原則。這些原則現在仍然應用于個人鑒別法。  

       在現實社會中,第一個真實的“采用科學方法的偵探”是奧地利的律師漢斯?格羅斯(1847-1915),當《血字的研究》面世的時候,格羅斯正在準備為執法官員撰寫一本手冊,這本書寫完之后被定名為《執法官員手冊》,于1893年在德國出版,后在英國出版時被改名為《犯罪現場調查》(Crime Scene Investigate)。據現在所知,格羅斯從來沒有讀過福爾摩斯小說,然而它自己的著作似乎體現了那些虛構的思想。他提倡偵破醫學,病理學,血清學,彈道學和人體測量學。除此之外,格羅斯還杜撰了criminalistics這個詞作為刑事偵查學的代名詞。  

     格羅斯的門徒,法國人埃德蒙?羅卡爾吸收了格羅斯和柯南道爾德思想,提出了有名的“羅卡爾交叉原理”,即:每當罪犯同受害者、物體和犯罪現場接觸式,證據必然交叉。例如,犯罪分子可能留下隱性指紋和一簇頭發,同時從現場帶走地毯的纖維或者其他具有特征性的殘骸。這個理論對今后的犯罪法醫學理論體系的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在槍支的檢驗方面,美國陸軍上校卡文?戈達德(1891-1955)為槍支的個性化奠定了基礎。在20世紀20年代,戈達德把殺死人的子彈同偵破檢查試驗的子彈作了對比,改進了這方面的工程。他用對比顯微鏡進行了這項工作,還把撞針在彈殼上留下的痕跡作了對比。  

    第一個真正具有重大意義的全國性實驗室是芝加哥在1929年創辦的科學犯罪偵查實驗是,隸屬于美國西北大學法學院。這個實驗室是由于同年發生的著名的芝加哥情人節大屠殺而建立的。大陪審團進行調查時,陪審員發現,沒有實驗室來檢測許多子彈和彈殼,于是一些有影響的成員籌集資金建立了這個永久性的偵破實驗室。領帶這個實驗室的便是槍支檢驗的先驅——卡文?戈達德上校。這個實驗室成為第一個有武器鑒別人員的犯罪實驗室。1938年,它被移交給芝加哥警察局。  

     于1908年創辦的聯邦調查局(FBI)被埃德加?胡佛于1924年改組,當時建立了第一個全國性的指紋檔案館,除了該局已經有的指紋檔案外,把堪薩斯州立文沃斯感化院的指紋卡也加了進去。FBI于1930年在華盛頓市建立了官方的美國犯罪實驗室,1932年11月24日開始向得到白宮批準的執法機構和其他政府部門提供偵破科學設備。  

      對現代刑偵法醫技術的發展歷史有了大致的了解,對進一步學習和探討法醫技術在現代刑偵領域的應用和發展是大有裨益的。而作為一門科學,現代刑偵法醫技術必將在刑偵人員和偵探的偵破過程中,占據更重要的地位.

5

21

分享

| 樓主| 發表于 2022-12-13 09:06:29 山東 發帖際遇
第一章 尸體現象  

在人類死亡后,各器官和機能以及細胞的生命活動都趨向停止,尸體受包括溫度、濕度、外力、化學作用、生物因素等內外因素的作用下,所發生的一系列生理改變和物理學、化學以及形態學上的變化,我們稱之為死后變化。由于這些變化所產生的尸體的特有現象,我們將之命名為尸體現象(postmortem phenomena)。  

尸體現象在刑事案件的調查過程中具有重要的法醫學意義,在確定人死亡與否,死亡時間以及死亡原因和是否尸體發現場所即為第一現場等方面具有決定性的意義。所以作為一個刑偵推理愛好者,對于尸體現象的了解是不可或缺的。尸體現象既能反映出尸體死亡過程中或者死亡前的某種狀態,也能夠破壞生前狀態或者某種損傷和病變。甚至死后的尸體現象有時候會被誤認為損傷或者其他原因造成的直接死因。因此正確的熟悉和認知尸體現象對于刑偵過程是非常重要的。  

根據尸體現象發生的時間順序,法醫學上通常將尸體現象分為早期尸體現象和晚期尸體現象兩種,通常的分類,我們將在自然環境下(即室溫20攝氏度、濕度40%、沒有其他物理作用),尸體死亡后24小時內發生的尸體變化稱作早期尸體現象,24小時之后發生的尸體變化稱作晚期尸體現象。但這種劃分方法并不絕對,因為尸體的變化受各種外界因素影響都會產生不同的效果和改變,所以這種劃分僅僅是限于在一種理想狀態下進行的。  
| 樓主| 發表于 2022-12-13 09:07:13 山東 發帖際遇
一、 早期尸體現象  

1、 尸冷:人類死亡后,由于新陳代謝的停止,體內停止繼續產生熱量的生理活動,尸體內部的熱量(就是俗稱的體溫)隨肌肉、皮膚向外傳導和對流,直至輻射、蒸發,于是尸體逐漸變冷,直至和周圍環境溫度相一致,這種尸體現象我們稱之為尸冷(algor mortis)。但是尸冷出現的快慢和進行的速度很大程度上受到內外環境因素的影響。  
尸體溫度的下降有一定的規律性。在春秋季節的室溫下,普通成人死后10小時內尸體溫度平均每小時下降1攝氏度左右;10小時以上則每小時下降0.5攝氏度。尸體溫度降至與周圍環境溫度相同一般約為24小時。  
影響尸冷發展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幾種:  
(1) 周圍環境:環境溫度越低,通風越良好,尸冷越快,出現的也越早,反之亦然。一般成人在室溫為30度上下時,尸體溫度每小時下降0.5度,如果環境溫度高達40攝氏度,那么尸體不但不會發生尸冷,還會升高。水中或者土中的尸體在隔絕氧氣的情況下比空氣中的尸體冷卻的要快一些。  
(2) 衣著:死者衣著越多,尸冷越慢,裸體則快。  
(3) 個體差異:成人、肥胖者、破傷風或者士的寧類藥物中毒等死前發生強烈痙攣的死者、急性傳染病、敗血癥等急性熱型病死亡者由于死前組織內大量產熱,所以死后尸體溫度下降相對較慢。相反,體弱多病,營養不良的人和老人、少兒則尸體溫度下降的快一些。  
(4) 死因:死之前有高熱或顱腦損傷或者機械性窒息死亡的死者尸體溫度下降較慢,且可能會發生尸體溫度短暫上升的情況。這是我們在判斷過程中必須要注意的地方。  
對于同一尸體、由于組織結構不同,尸體各部分的冷卻速度也不一致,大致次序是:耳鼻——〉手指腳趾——〉四肢——〉軀干——〉胃部——〉腋下——〉直腸。  
| 樓主| 發表于 2022-12-13 09:08:14 山東 發帖際遇
2、 尸斑:尸體血管內血液因循環停止,由于受到地球重力的影響,下沉至尸體的低下部位,墜積在未受到壓迫部位的血管當中,并透過皮膚顯示出邊緣不清的有色斑痕,稱為尸斑(hypostasis, livor mortis)。尸斑的出現最初為云霧狀,條塊狀,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融合成片狀。  
(1) 尸斑的發展過程大致分為三個階段:  
墜積期:尸斑一般在死后2 - 4個小時開始出現,但也有在死后半個小時即出現,或者遲至死后6 – 8小時才出現的。自尸斑開始形成至死后12個小時的時期均屬墜積期。其特點是下墜的血液上局限于血管腔內,沒有擴散到血管之外,如果用手指按壓尸斑會退色。在死后6小時左右,如果改變尸體的位置,則原尸斑將會消失,在新的低下部位會重新出現尸斑,我們稱之為尸斑的轉移。在死后6小時以后再改變尸斑的體位時,尸斑不再消失,而是在新的部位重新出現尸斑,法醫學上稱之為兩側性尸斑。在這個時期如果切開尸斑處皮膚,可見血液從血管斷面流出,容易用紗布擦去,并且血流不會停止。

(3) 影響尸僵發展的因素:周圍環境(如氣溫高于35度時,尸僵反應時間為常溫下的1/3);個體差異(成人尸僵發生較慢而且程度強,男性尸僵一般比女性明顯,老人和小兒的尸僵則出現的較早且較弱);死因(死前發生肌肉痙攣者)。(例見:名偵探柯南TV福爾摩斯愛好者殺人事件第一起)  
(4) 尸體痙攣:死前有劇烈的肌肉運動,或者精神處于高度興奮狀態,死后肌肉未經松弛階段立即發生僵直成為尸體痙攣。尸體痙攣分局部和全身兩種,以局部尸體痙攣更為多見。它能夠保存死者在聲明最后時刻身體局部某些肌群的收縮狀態,對分析案情性質具有重要意義。(例見:戰士身中數箭屹立不倒即死;名偵探柯南TV小五郎同學會殺人事件)、  
(5) 尸僵的法醫學意義:確證死亡、推測死后經過時間、據尸體姿態分析死亡當時情況、據尸體痙攣分析案件的性質。  

4、 尸體肌肉松弛:人體死亡后,機體由于失去了神經的支配,肌肉出現松弛現象。表現為:瞳孔散大、眼裂微睜、口唇微開、皮膚失去彈性、肌肉全部松軟、各關節容易屈曲。由于皮膚彈性消失、肌肉遲緩,在受壓皮膚上可能形成壓迫物體表面形狀的壓痕。這種壓痕在物體出去后仍能保持存在。如繩索壓迫頸部時所反映出的花紋。在尸體的突出部位與較硬物體發生接觸時會被壓成扁平狀。可用來分析尸體是否被移動過。  
| 樓主| 發表于 2022-12-13 09:08:43 山東
5、 尸體角膜混濁:人死后,角膜逐漸混濁,呈灰白色,無法透視瞳孔,成為尸體角膜混濁(postmorten turbidity of the cornea)。由于尸體角膜混濁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逐漸加重,因此根據角膜混濁程度可估計死亡時間。一般死后8到12小時角膜呈輕度薄霧狀混濁,18到24小時角膜表面出現小褶皺,混濁程度加重,但仍可透視瞳孔,48小時以后則角膜高度混濁,不能透視瞳孔。在尸檢時應注意角膜混濁與白內障的區別。以往認為角膜混濁也是尸體局部干燥現象(見尸體局部干燥)的一種,即角膜因水分蒸發失去光澤而變混濁。但眼瞼閉合者或者置于水中的尸體角膜同樣發生混濁。近年來實驗表明,角膜混濁與角膜內黏多糖以及水的含量有關。死后不久黏多糖及水保持原量,角膜清晰,隨后隨著含量的逐漸減少逐漸加重混濁程度。角膜混濁的速度與尸體所處的環境有關,環境溫度越高角膜混濁越快,反之亦然。

6、 尸體局部干燥:尸體局部表面,尤其是濕潤的傷面和粘膜面水分蒸發較快,導致局部干燥變硬,呈現淡黃色或者黃褐色,如羊皮紙外觀,成為尸體局部干燥(local desiccation),又成為皮革樣化或羊皮紙樣化。多見于口唇,眼結膜,陰部,皮膚褶皺處等。死后所致損傷,如碰撞也可以引起局部尸體干燥,但色澤一般較淡。而有生前擦傷的部位,如頸部的索溝,扼痕;被***尸體在大腿內側形成的表皮脫落;搶救時所作的胸外心臟起搏而導致的胸部擦傷等均易形成黃褐色或者暗褐色的皮革樣化。  
| 樓主| 發表于 2022-12-13 09:09:01 山東 發帖際遇
7、 自溶:死后組織、細胞失去生活功能,受細胞本身存在的酶的作用而溶解,使組織變軟或者液化的過程,我們稱之為自溶(autolysis)。  
(1) 自溶的機制:人體細胞中的溶酶體含有各種水解酶,特別是組織蛋白水解酶和水解核酸、多糖的酶系等。人死后,組織、細胞失去生活功能,溶酶體將各種水解酶急劇釋出,使組織蛋白質和核酸等高分子化合物以及糖蛋白等復合物逐漸降解。原存在于某些組織中的其他水解酶系,如胰腺中的消化酶,在細胞死亡后也與溶酶體釋出的水解酶共同作用,促進胰自溶的發生和發展。雖然組織自溶是指組織、細胞由于其本身釋放的酶作用所致,與細菌無關。但事實上人體死亡后,存在于體內,尤其是腸管內的腐敗細菌也迅速發揮作用,參與了組織的溶解過程,加速了組織的崩解。因此,尸體組織逐漸分解的過程一般是由自溶和腐敗細菌兩者共同作用的結果。  
(2) 自溶的形態變化:肉眼觀察可見臟器變軟、混濁,切面組織結構境界不清。鏡下可見自溶的細胞腫脹,胞漿呈嗜酸性,內固有的特征性結構(如心肌的橫紋、神經細胞漿內的尼氏小體)消失。可見細胞核染色質凝聚或碎裂分散于細胞漿中。臟器組織的結構特點在自溶早期尚能保持輪廓,高度自溶時組織結構的輪廓難以分辨。  
(3) 各個器官的自溶順序:一般情況下胃腸粘膜和胰腺最早發生自溶。實質性器官發生也較早。皮膚和結締組織則自溶較慢。在同一器官內,實質細胞自溶較早,近曲小管上皮細胞較腎小管其他部分自溶較早。在女性尸體中,自溶最晚的是子宮。  
(4) 自溶的法醫學意義:人體死亡后,組織的自溶須與變性、壞死等生前病變相鑒別。一般來講固定不良組織其自溶有組織中央部分開始,未固定而離體的組織,其自溶由組織邊緣部分先開始,壞死則沒有這種特點。
[已注銷]
該學員已被刪除
| 發表于 2022-12-13 09:11:56 發帖際遇
感謝分享
| 發表于 2022-12-13 09:29:19 山東| 發自安卓客戶端 發帖際遇
感謝分享
| 發表于 2022-12-13 09:59:01 湖北 發帖際遇
emmmmmm,黑了好多,作者辛苦了
| 發表于 2022-12-14 15:08:13 江蘇
感謝分享
返回版塊
12
尚未登錄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加入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