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復 2樓 。。。。
貌似這影評(或者說"觀后感"更合適)失敗的地方就在于,沒有完寫結尾.那個時候由于手頭碰到一些事情需要處理就這么草草收尾了,于是就省略了總結之類的..而實際上,這文非常需要有一個總結,因為它被設定了一個帶佛家色彩的主題,即"我執",相對難懂一些.
筆者在文中提到有些懷疑自己寫作的必要性,但仍然洋洋灑灑四千字寫了下來.懷疑本文的寫作沒有必要,是因為<告白>的書評影評已經泛濫成災,各種深層意義都被一一剖析過,此時再寫,很難避免拾人牙慧.而堅持寫下來的原因,便在于筆者選定的主旨:一來,作為一個"佛教GRE詞匯","我執"這個角度幾乎沒有評論文章涉及過;二來,借這個機會指出普遍存在的"我執",很合適也很有必要.
亡羊補牢,為時未晚.在這里嘗試給文章補上一個結語:
1.從森口老師身上,我們可以看到一切悲劇的本質,也可以借此略窺人生的本質——苦.僅談狹義上的悲劇,它是各種因緣和合而成的.追溯它的"因",可能會關聯到許許多多完全不相干的事物.一方面,人類客觀上無法認識這些"不相干的事物"之間的聯系;另一方面,則是沒有認識到萬事萬物"緣起性空"的本質,同時也就堪不破"我執".前者導致了"悲劇的發生",即各種意料之外的、人們不愿意接受、帶來傷害的事物,亦即現世所認識的"苦";后者決定了報應不爽.而在因緣之力作用的過程中(也就是"悲劇擴散"的過程),很關鍵的一個樞紐就是世人的"我執",也就是對"我相"的執著.更通俗的說,就是對"我"的執著.
2.從ABC身上,我們可以看到各種人,因不同形式的"我執",采取的不同處事方式和人生態度,最終導致了不同的悲劇.(對森口老師我們也可以做同樣的分析,但是她在整個事件中,同時也扮演著一個"樞紐"的角色,所以我們主要從她身上看到上面談的那一點.)由于這三個人物性格都塑造得相對極端,整個故事也處理得相當夸張,所以觀眾才能更清晰地看到"我執"起作用的過程,也能更深刻地認識到這種執著的錯誤.
經過前文對人物的逐個分析,上面兩點應該基本得到了闡明.于是,我想跳躍到這樣一句話作為我的結論:"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會不會有些太快?必須的.但是中間的步驟我很難論述,而且也沒有必要.因此,"如果您居然看懂了",很高興您能自行完成筆者省略的論證部分,并且可以說是具有相當的智慧與洞察力,"容許我膜拜一番"."如果您沒讀懂",很抱歉我用這種荒唐無端崖之說消耗了您寶貴的時間.請您別放在心上,或許是此刻因緣尚未具足.無妨,就"給您陪個不是"吧.
ps.提到"智慧與洞察力",并不是暗示"我的思想很牛掰你們都理解不了哇塞你居然理解了看來你跟我一樣有智慧啊".只是客觀地稱贊強大的思想力量——這玩意確實博大精深,絕對不是我這么隔靴搔癢的一片短文就能說明白的.我充其量是拋磚引玉,實際只談得上自娛自樂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