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青草国产成人av片免费/香港三级日本韩国三级专线/国内自拍在钱/天堂国产女人av

頭像被屏蔽
| 發表于 2018-11-4 14:39:02 | 發自安卓客戶端
寫的不錯好像樓主學過醫
| 樓主| 發表于 2018-11-4 14:50:14 發帖際遇
邏輯學是一門最古老也是最現代的學科之一。“邏輯”是英語“Logic”的音譯,它源于希臘文“λσγοş”(邏各斯),原意是指思想、言辭、理性、規律性等。

不過,早期的邏輯學并不是一門獨立的學科,而是屬于哲學的一部分。它的起源共有三個,一是古代中國的辯學,二是古希臘的分析學,三是古代印度的因明學。

在中國先秦時代,諸子百家爭鳴、論辯之風盛行,邏輯思想在當時被叫做“名辯之學”,指通過對日常語言的思維邏輯和內在意義的分析,企圖折服對方所進行的辯論,其中,以墨翟為代表的墨家學派對邏輯學的貢獻最大。

而在古代的印度,邏輯學叫做因明學,因指推理的根據、理由、原因;明指知識、學問。因明學就是一門關于推理的學說,源自古印度的辯論術。

至于古希臘,他可以說是邏輯學的主要誕生地之一,在公元前4世紀亞里士多德總結并創立了古典形式邏輯。

在經過2000多年的不斷發展,邏輯學現在已經形成了一個具有相當大的分類和分支的學科門類,被列為與數學、物理學、化學、生命科學等并列的基礎學科。而我們的邏輯學課程要講解的就是,邏輯學中最古典的形式邏輯。形式邏輯也叫普通邏輯,它是邏輯學中的一門分支學科,主要研究的是概念、判斷、推理等思維形式及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等思維規律的科學。簡單的概括說,形式邏輯是以思維的邏輯形式為主要研究對象的。

簡單的概括說,形式邏輯是以思維的邏輯形式為主要研究對象的。

那么,什么是思維的邏輯形式呢?
眾所周知,我們的思維也是和任何事物一樣,分為內容和形式兩個方面的。思維的內容指思維中的特定對象及其屬性,而謂思維的形式指思維賴以存在和表達的方式,即概念、判斷、推理和論證。打個比方:

所有食物都是可以吃的。在這個思維中,思維的內容是食物,內容這個特定對象及其屬性是都是可以吃的,而它的思維形式則是判斷。總結來說就是,思維的邏輯形式是指具有不同思維內容的相同思維形式所共同具有的一般形式結構。

當然,在實際運用中,思維的過程是非常復雜的,它往往不是單一的思維形式的運用,而是好幾種思維形式的綜合運用。它可能涉及到概念,也可能牽涉到判斷,甚至是概念、判斷、推理的混合。為了不讓每一種思維形式各自為政,為了不讓每一種思維形式的規則、規律,只能在思維涉及到它的部分發生作用,因此,要進行正確的思維就必須要遵循一個總的原則。而這個原則,就是形式邏輯的基本規律,即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充足理由律。

那么,什么是同一律呢?

同一律的意思是,在同一個思維過程中,對同一個對象的思想必須是確定的、前后一致的。一個思想反映什么對象就反映什么對象,是真的就是真的,是假的就是假的。簡單說就是,事物只能是其本身,而不能是其他什么事物。蘋果就是蘋果,不會是橙子,也不會是香蕉或者梨子。

用公式表達就是:
P是P,或者如果P,則P

公式中的P,可以是任一的概念、判斷等。例如,在概念中,圓珠筆這個概念,它反映的是“使用干稠性油墨,依靠筆頭上自由轉動的鋼珠帶出來轉寫到紙上的一種書寫工具”這類事物,它就反映了這類事物,不能又反映粉筆、鉛筆這類事物。

在例如,大學生這個概念,因為大學生這個概念有確定的內涵和外延,其內涵是在高等院校里學習的學生,其外延是古今中外的一切大學生,所以,我們不能把在中學讀書的個子高大的學生稱為大學生,也不能把參加成人中等教育學習的年齡大的學生叫做大學生。

概括講就是,一個概念反映了什么事物就是什么事物,而不能是其他的事物;概念反映了事物的什么屬性,就是什么屬性。也就是說,如果一個概念已經確定在某一意義下使用(即具有確定的內涵和外延),那么,在同一思維過程中都必須保持同一個意義(即保持同一的內涵和外延),不能隨意改變,不能與別的概念混同。

在比如,在乾隆是清朝的皇帝這個判斷中,它斷定了乾隆具有清朝的皇帝的屬性,它就必須斷定乾隆具有清朝的皇帝的屬性,而不能又斷定他不具有這個屬性;如果這個判斷是真的,它就一定是真的,不能又說它是假的。

在比如,在懶貓是貓這個判斷中,它斷定了懶貓屬于貓這個類,就必須斷定懶貓屬于貓這個類。如果這個判斷是假的,它就一定是假的,不可能又是真的。

概括講就是,一個判斷斷定事物具有某種屬性,就必須斷定這個事物具有某種屬性;一個判斷是真的,那么它一定就是真的,如果一個判斷是假的,那么它一定就是假的。

基本上,同一律對各種思維形式都是普遍有效的,如果違反了,思維就會出現錯誤。不過同一律的使用,也是有一定條件的,即只能在同一思維過程中使用。所謂同一思維過程,就是指對同一事物,在同一時間,針對同一關系的思維過程。同一事物是指具有確定的內涵和外延的概念所反映的那一個事物;同一時間是指事物處于相對穩定階段的那段時間;同一關系主要是指事物的同一個方面。

換句話說,如果對同一事物,如果超出同一時間,反映事物的思想可以不同一。

例如,小明在讀中學時,我們說他是個中學生,當小明讀大學時,我們說他是個大學生,這并不違反同一律,因為時間不同一。

另外,同一律要求的同一,只是相對的同一,不可理解為絕對的同一,因為事物的運動、變化和發展是絕對的,而事物在某個時間,某個方面的穩定性則是相對的。所以,反映事物的思想也應是相對同一的。

例如,手機,在以前是指大哥大那種手提電話,而如今是指智能類的手機

此外,由于同一思想可以有不同的表達方式,因此,P與P的同一,是指思想的同一,不能理解為表達方式上的完全同一。也就是說,只要思想同一,就可以根據情況,采用不同的表達方式。這樣做是不違反同一律要求的。那么,違反了同一律,會出現哪些方面的邏輯錯誤呢?

主要有偷換概念、混淆概念、偷換論題和轉移論題四種。這里就舉一個簡單的偷換概念的例子吧:


例如,某天你去電影院看電影,身邊很多人在大聲講話,然后你就對他們說,“請你們不要講話,好嗎?”你身邊的人,聽了后很不舒服,于是反駁說,“你自己不也是在講話嗎?”這就是典型的,違反了同一律的例子。

前面一個“講話”在那個特定的語言環境里,意義是明確的,是指“影響別人觀看的大聲講話”,而后一個“講話”是指一般的“開口對人說話”,所以,這個人很顯然是在偷換概念。

下面,我們在說矛盾律。矛盾律指在同一思維過程中,一個思想及其否定不能同時是真的。也就是說,在同一時刻,某個事物不可能在同一方面既是這樣又不是這樣;換句話說,針對同一個事物,如果出現兩個完全相反的命題,則它們是矛盾的。

矛盾律這個原理可以被看作是同一律的延伸,如果X是X(同一律),那么在同一時刻,它就不能是非X(矛盾律)。用公式表示就是:P不是非P,或者P并且非P。公式中的“P”表示任一思想,“非P”表示“P”這個思想的否定。如果肯定“P”為真,又肯定“非P”為真,則它們是矛盾的。也因為這個原因,所以矛盾律,又稱呼為不矛盾律,意思是不允許這種自相矛盾的情況產生。

舉個簡單的例子:

A、名偵探小品是貝克街推理學院創始人
B、名偵探小品不是貝克街推理學院創始人

這兩個命題是不能同時成立的,換句話說,如果一個成立,另一個必不成立,反之亦然。通俗的說就是,A是正確的,則B就是錯誤的。值得一提的是,思維過程中不應有的邏輯矛盾與現實世界中所存在的矛盾是兩回事,絕不能混為一談。邏輯學中所說的矛盾律,只在思維領域內起作用,它并不否認客觀世界中存在的矛盾。

其次,同一思維過程是使用矛盾律的條件。在不同的時間或不同的方面對同一個對象作出兩個相反的論斷,不能認為是違反了矛盾律的要求。

例如:我剛買的手機是全新的,用了一年后,手機是舊的。對同一對象作出了兩個相反的判斷,由于不在同一時間內,因此這并沒有違反矛盾律。

此外,在人們的認識過程中,由于對對象尚未作出明確斷定時而存在兩種不同可能性認識,是允許的,并沒有違反矛盾律。

例如:今天老師可能上課,也可能不上課。

在這個例子中,因為只是提出了兩種可能性,并沒有作出兩種現實性的斷定。所以,沒有違反矛盾律。如果說,今天老師在上課,又不在上課,這就違反了矛盾律。

下面,我們在說排中律。排中律指在同一思維過程中,兩個互相矛盾的思想必有一個是真的。也就是說,對于任何事物在一定條件下的判斷都要有明確的“是”或“非”。簡單說就是,一個事物,它要么存在,要么不存在,沒有中間狀態。

例如:桌上有一盞燈,這句話要么是真,要么是假,沒有別的可能。

用公式表示就是:
P或非P
公式中的P表示任一思想(任一概念或任一判斷),非P表示與P相矛盾的思想。公式的含義是,或者P真,或者非P真,P與非P不能同假,必有一真,非此即彼。排中律在概念方面的要求是:在兩個矛盾概念之間,必須選擇其一。因為P和非P的外延之和恰好等于其屬概念的外延,所以,在這個特定的領域里,任何一個對象,只能或者屬于P,或者屬于非P,不存在其他的可能性。

例如:對勞動來說,一種勞動或者是有效勞動,或者是無效勞動,二者必選其一,不可能有另外的選擇。

排中律在判斷方面的要求是:兩個相互矛盾的判斷不能同時為假,其中必有一真。值得一提的是,排中律只是要求對二個相互矛盾的思想不能采取搖擺不定、模棱兩不可的態度。它不涉及事物在一定條件下互為中介、相互轉化的問題,也不涉及兩類事物的中間形態問題。

例如:兩棲動物既不是完全水生,也不是完全陸生,這句話并不違反排中律,因為兩棲動物既可生活在水中,也可生活在陸地上。

其次,不要把復雜問語看成是相互矛盾的判斷,不應簡單地作出是或非的回答。最后,使用排中律是有條件的。如果時間、關系不同,條件變了,否定兩個相互矛盾的判斷并不違反排中律。

下面我們在講充足理由律。充足理由律指在論證過程中,一個判斷被確定為真,總是有充足理由的。或者說,一種論斷,一種思想,如果是正確的,必須有充分的根據。充足理由律也可以稱為因果原理。

用公式表示就是:
A真,因為B真,并且B能推出A

若用符號式來表達,則是:
B∧(B→A)→A

這里的“A”表示在論證中要確定為真的判斷,稱之為“推斷”;這里的“B”表示在論證中用以確定“A”為真的判斷,稱之為“理由”。 “B”可以是一個判斷,也可以是一組判斷。這就是說,B是A真的根據,在論證中,A之所以被確定為真,是因為有B為充足理由。

例如:小明是一個兇手,因為他的指紋留在兇器上面。

在這個例子中,前半句就是推斷,后面半句就是理由。充足理由律有兩個基本要求:一是理由必須真實;二是理由和推斷之間要有內在聯系,即能從理由必然地推得推斷。能夠充當充足理由的判斷,可以是科學中的公理、定義。也可以是用經驗方法確定為真的判斷。或者是利用其他真判斷證明為真的判斷。

充足理由律主要是關于邏輯論證的規律,但同概念、判斷和推理等其他思維形式,也有不同程度的聯系。這是因為論證是概念、判斷和推理的綜合運用。如果違反了充足理由律,那么,就可能導致論題與論據失去邏輯聯系,或者判斷不必然為真,或者不能獲取明確的概念。

平時我們說話、寫文章、建立學說,基本上都離不開充足理由律。只有符合充足理由律,才具有論證性;只有具有論證性,才能立得住,才具有真正的說服力,使人心悅誠服、樂于接受。而且,我們在證明或反駁一件事情的邏輯基礎。也是建立在充足理由律上的,凡符合充足理由律的都正確,凡不符合充足理由律的都錯誤。因此,可以說,充足理由律是證明和反駁的邏輯基礎。
| 樓主| 發表于 2018-11-6 19:56:11
概念是反映事物對象本質屬性和范圍的一種思維形式。形式邏輯都是從概念開始展開自身的體系和內容的。這里的事物對象的屬性指的是事物對象所具有的各種性質和關系的總和。例如:人有性別、年齡、身高、體重、膚色等性質。而人與人之間、人與其他事物對象之間還會存在許多關系,例如,同學、朋友、幫助、互動等。

上面例子中,人的這些性質和關系的總和就是人的屬性。換言之,概念是用來反映事物對象的屬性的。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概念并不反映事物對象的一切屬性,而是只反映事物對象的本質屬性。所謂本質屬性指的是某種事物對象之所以稱為某種事物對象的原因,并且能夠與別的事物對象區別開來的那些屬性。

例如人,人具有很多屬性,而真正決定人之所以稱為人的原因,并且能夠把人與其他事物對象區別開來的屬性,即能思考、能制造和使用工具、能勞動、有社會性等等,這些便是人的本質屬性。

至于其他的一些屬性,如五官、四肢、身高、體重等等,這些都屬于非本質屬性,它們對人這個事物對象不具有決定性的作用。

因此,概念除了反映事物對象的本質屬性之外,同時也反映了事物對象與其他事物對象之間的界限,以及規范了事物對象自身的范圍。所以,任何一個概念都有兩個基本的邏輯特征,即內涵和外延。

概念的內涵指反映在概念中的事物對象的本質屬性,又稱為概念的含義。概念的外延指具有概念所反映的本質屬性的那些對象,也就是一個概念的適用范圍。

例如:商品這個概念的內涵就是其本質屬性,即有價值和使用價值,可以用來交換的勞動產品等;而它的外延就是具有這些本質屬性的吃的、穿的、用的等古今中外的一切商品。

因此,概念的內涵它反映出一個概念反映的對象是什么樣的,從而規定了這個概念質的方面;概念的外延它反映出一個概念反映的是哪些對象,從而規定了這個概念量的方面。

在許多時候,內涵和外延都是具有其確定性的,不可隨意改變和混淆的,它反映了什么樣的對象,反映了哪些對象,都必須清楚明確,不能含糊其詞。但是,這并不意味著概念的內涵和外延是固定不變的,事實上,在不同的條件下概念的內涵和外延會相應地發生變化,雖然形式邏輯主要從概念的確定性來研究概念的,但并不否認概念的靈活性,所以這就要我們在實際運用中學會靈活變通。那么,我們要怎么樣表達一個概念呢?或者說用什么詞匯來表達呢?

雖然任何概念都必須用詞匯來表達,但不是所有的詞匯都可以表達概念的。

一般說來,名詞、動詞、形容詞、數量詞、代詞等實詞都可以用來表達概念;而介詞、助詞、嘆詞等虛詞,一般都不能用來表達概念。不過,虛詞中的連詞,例如,或者、如果、那么、并且等等,它們可以用來表達概念,而且一般用于表達重要的邏輯概念。當然,同一個概念,也可以用不同的語詞來表達,例如,合同與契約、死刑與極刑等等,雖然詞匯不同,但表達的概念是一樣的,相當于同義詞。

此外,還需要注意的是,同一個詞匯在不同的語言環境中,也是可以表達不同的概念的,例如,運動,它既可以表達物體的運動,也可以表達政治運動,或者表達體育運動等等,它在不同的語言環境中可以表達出不同的概念。總之,概念和語詞的關系是密不可分的,我們在表達一個概念的時候,不單要做到概念的內涵和外延要明確,同時還要做到用恰當的語詞來表達概念,不能出現詞不達意這種情況。

好,接下來,我們在講講概念的種類。

根據概念的內涵和外延,我們可以把概念分為不同的種類,研究和了解概念的種類,可以幫助我們更快的掌握和運用概念。

①、根據概念外延的大小,概念可分為單獨概念、普遍概念和零概念。單獨概念指反映一個單獨存在的事物對象的概念,在外延上,它適用于惟一的事物對象,在詞匯中的專有名詞一般都可表達單獨概念。

例如:江西省、2018年、毛ze東、鄧小平等等,都是單獨概念,此外,語詞中的某些詞組也表達單獨概念,例如,《三體》的作者、世界上最高的山峰等等,都是單獨概念。

普通概念指反映至少由兩個事物對象所組成的類的概念,又稱為類概念。在外延上,它適用于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事物對象。詞匯中的普通名詞、形容詞和動詞等表達的概念,都是普遍概念。
例如:人、國家、勞動、學習等等,都是普遍概念。


而普遍概念又可分為有限的普遍概念和無限的普遍概念兩種。有限的普遍概念是指反映的事物對象可以用數量加以計算的普遍概念。
例如,國家、大學等等。

無限的普遍概念是指反映的事物對象無法用數量加以計算的普遍概念。
例如,原子、分子、自然數等等。

至于零概念,指的是主觀上綜合一些屬性構成的概念。在外延上,它所指的對象在客觀現實中是不存在的。這類概念的外延在形式邏輯中規定為零,所以叫做零概念。也可稱為空概念和虛概念。之所以要把零概念的外延規定為零,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原因:

一是零概念所指的對象在客觀現實中是不存在的,但作為概念,它必須要有外延,所以規定其外延為零。

二是因為零概念盡管它是對虛構對象的反映,但虛構對象并不是完全憑空虛構的,它們是有其客觀原型的。

零概念可分為兩種:
第一種是科學的零概念,指在科學研究中所形成和必須的零概念。例如數學中的點、線;物理學中的剛體、理想氣體,文學中的阿Q,等等。

第二種是非科學的零概念,指在宗教、神學、迷信等活動中形成和運用的零概念,例如,鬼,妖精,神仙,上帝等等。

②根據概念是以事物集合體為反映對象,還是以非集合體為反映對象,還可以把概念分為集合概念和非集合概念。

集合概念指以事物集合體為反映對象的概念。例如,森林、中國gcd、群島、花卉、叢書,等等。集合概念可分為單獨集合概念和普遍集合概念兩種:

單獨集合概念指以單獨的集合體為反映對象的概念。例如中國人民解放軍,它的外延只有一個,它反映的是由中國人民解放軍戰士為個體所組成的集合體。

普遍集合概念指以類集合體為反映對象的概念。例如,森林,它既是一個普遍概念,外延也不止一個,有各種各樣的森林,防護林、經濟林、炭薪林、用材林等等,它又是一個集合概念,它反映的是由樹木為個體所組成的各種各樣的森林類集合體。

要掌握這兩種概念,必須首先區別在客觀現實中存在的兩種不同的群體關系:
例如:
書——某本書
叢書——某本書(叢書中的某本書)

前一組是類與分子的關系,后一組則是集合體和個體的關系。事物的集合體指由若干同類對象所組成的有機整體,構成集合體的每一個對象叫做這個集合體的個體。類和分子的關系同集合體和個體的關系是不同的,它們的不同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分子具有類的屬性,而個體一般不具有集合體的屬性。至于非集合概念,指以非集合體為反映對象的概念,非集合體是指由分子所組成的類。例如,書、樹木、手機,等等。

在實際運用中,我們如要區別集合概念和非集合概念,需要特別注意語言環境問題,因為同一個語詞在不同的語言環境中,既可以表達集合概念,也可以表達非集合概念。例如:
(1)我班的同學來自五湖四海。
(2)我班的同學都應勤奮努力地學習。

在例(1)中,“我班的同學”是一個集合概念,它反映的是以“我班的同學”為個體所組成的集合體,因為,“來自五湖四海”不是我班每個同學都具有的屬性。

在例(2)中,“我班的同學”是個非集合概念,它反映的是以“我班的同學”為分子所組成的類,因為,“應勤奮努力地學習”是我班每一個同學都應具有的屬性。所以,需要特別注意這個語言環境問題。

③根據概念反映的事物對象具有或不具有某種屬性,還可以把概念分為正概念和負概念。正概念指反映事物對象具有某種屬性的概念,又叫做肯定概念例如,三好學生、改革等等,都屬于肯定概念。


可以說,正概念是不帶有否定詞的概念。

而負概念指的是反映事物對象不具有某種屬性的概念,又叫做否定概念。例如,非三好學生、未改革等等。

負概念都要帶上非、未、不、無等否定詞,才是負概念。不過值得注意的是,不是所有帶有這些詞的概念都是負概念。例如非洲、不丹等等,就不屬于負概念。

此外,負概念是有論域的,負概念的論域指負概念指稱的特定范圍,即負概念的外延與其相對應的正概念的外延之和。例如,非三好學生的論域就是非三好學生的外延加上三好學生的外延之和,即學生。

④根據概念反映的是事物對象本身,還是事物對象的屬性,還可把概念分為實體概念和屬性概念。實體概念指反映事物對象本身的概念,又叫做具體概念。例如,北京大學、經濟開發區等等。

一般說來,名詞和代詞表達的概念都是實體概念。而屬性概念指的是反映事物對象的屬性的概念,又叫做抽象概念。例如,勇敢、善良等等。

一般說來,形容詞和動詞表達的概念都是屬性概念。概念的種類是從不同的角度加以劃分的,一個概念從不同的角度去看,分別屬于不同的種類。例如,“中國人民解放軍”這個概念。它是單獨概念、集合概念、正概念和實體概念。

不勇敢這個概念,是普遍概念、非集合概念、負概念和屬性概念。從不同角度劃分概念的種類,有助于我們了解概念的各方面的特征,從而使我們運用概念時做到概念明確和準確。

知道了概念的種類,下面我們在接著講概念之間的關系。

概念之間有著各種各樣的關系,在形式邏輯中,主要是通過概念外延有無重合來研究概念間的關系的。根據兩個概念外延間有無重合部分,把兩個概念間的關系分為相容關系和不相容關系兩大類。

我們先講相容關系。相容關系是指兩個概念的外延至少有部分重合的關系。

在相容關系中,根據兩個概念的外延重合部分大小的不同,把相容關系可分為全同關系、真包含關系、真包含于關系、交叉關系四種。

全同關系指兩個概念的外延全部重合的關系,又叫做同一關系。例如北京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首都,屬于全同關系。

具有全同關系的概念反映的事物對象是完全相同的,即它們的外延是完全重合的,但它們的內涵卻不盡相同,因為它們是從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方面反映相同的對象的。

值得注意的是,具有全同關系的兩個概念與表達同一概念的兩個語詞是完全不同的。

表達同一概念的兩個語詞不僅外延完全相同,而且內涵也完全相同,它們只不過是同一概念的兩種不同的文字表達而已,而具有全同關系的概念在思維中是可以代替使用的,并不違反邏輯。例如,世界觀與宇宙觀,它們只不過是同一概念的兩種不同的文字表達而已。

而等邊三角形與等角三角形這兩個概念是具有全同關系的。因為它們的外延完全重合,但內涵卻不同。前者是從三條邊相等來反映正三角形的,后者是從三內角相等來反映正三角形的。我們正是利用這一邏輯特性,從不同方面來加深對相同對象的認識的。

形式邏輯,一般通常采用歐拉圖來直觀地表示概念間的關系的。歐拉圖是18世紀的瑞士邏輯學家歐拉用圓圈來表示概念間外延關系的一種圖解,又稱為圓圈圖。具有全同關系的兩個概念a與b可直觀地用歐拉圖表示為:

2、真包含關系
真包含關系指一個概念的部分外延與另一概念的全部外延相重合的關系,又叫做屬種關系。例如,人與中國人、學生與大學生這兩組概念均為真包含關系。具有真包含關系的兩個概念a與b,用歐拉圖表示為。
這個歐拉圖表明:有的a是b,有的a不是b,并且所有的b都是a

3、真包含于關系
真包含于關系指一個概念的全部外延與另一概念的部分外延相重合的關系,又叫做種屬關系。例如,中國人與人、大學生與學生這兩組概念均為真包含于關系。具有真包含于關系的兩個概念a與b,用歐拉圖表示為:這個歐拉圖表示:所有的a都是b,并且有的b是a,有的b不是a

值得注意的是,真包含關系和真包含于關系都是反映的類與分子的關系。如,人與中國人,學生與大學生都是類與分子的關系,它們不反映整體與部分的關系。

一般說來,分子具有類的屬性,分子與類之間可以用(是)來聯接。例如,中國人具有人的屬性,所以中國人與人之間可以用是來聯接,即中國人是人。

而部分不具有整體的屬性,則部分與整體間不能用(是)聯接。例如南昌市和南昌市國際機場,是整體與部分的關系。“南昌市國際機場”不具有“南昌市”的屬性。例如我們說,南昌市是一個市,而南昌市國際機場則不具有市這個屬性。南昌市國際機場和南昌市之間,也不能用是來聯接,例如南昌市國際機場是南昌市,這顯然是不通的。

所以,在實際運用中,我們不能把整體與部分的關系同真包含關系、真包含于關系相混淆,也不能用表示真包含關系和真包含于關系的歐拉圖去表示整體與部分的關系。

此外,具有真包含關系和真包含于關系的概念,在思維中一般不能并列使用。例如,參加會議的有黨員和黨員干部。

這一表述是不合邏輯的,因為黨員真包含黨員干部,二者不能并列使用。如果需要并列使用,必須加上尤其、特別等表示強調的詞語。例如:參加會議的黨員,尤其是黨員干部表現的非常出色,這樣就不會違反邏輯了。

4、交叉關系
交叉關系指兩個概念的外延有且只有部分重合的關系。例如,運動員與中國婦女、干部和知識分子等等。具有交叉關系的兩個概念a與b,可以用歐拉圖表示為:這個歐拉圖表明:有的a是b,有的a不是b;有的b是a,有的b不是a。

具有交叉關系的概念在思維中也是不能并列使用的。例如,參加今天體育比賽的有工人、農民、干部和知識分子。這一表述是不符合邏輯的。因為有的概念,例如,干部與知識分子就是交叉關系,這里并列使用了。

(2)不相容關系
不相容關系指兩個概念的外延沒有重合部分的關系,又叫做全異關系。例如,機動車輛與非機動車輛為不相容關系。

根據不相容關系的兩個概念有無共同的屬概念,不相容關系,又分為特殊的不相容關系和非特殊的不相容關系兩種。特殊的不相容關系指兩個概念沒有共同的屬概念,并且這兩個概念的外延沒有重合部分的關系。例如詩歌與城市。具有特殊的不相容關系的兩個概念a與b,可用歐拉圖表示為:這個歐拉圖表明:所有的a都不是b,所有的b都不是a,并且a與b沒有共同的屬概念。

至于非特殊的不相容關系,指的是兩個概念有共同的屬概念,并且這兩個概念的外延沒有重合部分的關系。根據具有非特殊的不相容關系的兩個概念的外延之和是否等于其屬概念的外延,非特殊的不相容關系又分為矛盾關系和反對關系兩種。

矛盾關系指兩個概念有共同的屬概念,并且它們的外延沒有重合部分,它們的外延之和等于其屬概念的外延的關系。例如,在罪犯中的男犯人、女犯人;在車輛中的機動車輛與非機動車輛均為矛盾關系。具有矛盾關系的兩個概念a與b,如果它們的共同屬概念為I,則它們的關系可用歐拉圖表示為:這個歐拉圖表明:所有的a都不是b,所有的b都不是a,并且它們的外延之和等于其屬概念I的外延。

一般說來,一個正概念和與之相對應的一個負概念都是矛盾關系。但是,兩個正概念也可能是矛盾關系。例如,男犯人與女犯人。它們雖然都是正概念,但是它們是矛盾關系。

反對關系指兩個概念有共同的屬概念,并且這兩個概念的外延沒有重合部分,它們的外延之和小于其屬概念的外延的關系。例如:在顏色中紅與綠,在小說中長篇小說與中篇小說均為反對關系。具有反對關系的a與b兩個概念,如果它們有共同的屬概念I,則它們的關系可用歐拉圖表示為:這個歐拉圖表明:所有的a都不是b,所有的b都不是a,并且它們的外延之和小于其屬概念I的外延。

明確概念間的關系,是明確概念的必要條件,有助于我們準確地使用概念,所以以上內容需要大家花時間多加學習。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圖片或附件資源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帳號?加入學院

頭像被屏蔽
| 發表于 2018-11-6 20:14:55
感謝t兄
| 發表于 2018-11-6 20:41:04 | 發自安卓客戶端
我就吐槽一句,誰咸的蛋疼一次吃半斤鹽。。。
| 發表于 2018-11-6 21:14:47 | 發自安卓客戶端
這些知識很不錯,值得普及
| 發表于 2021-10-10 13:14:55 | 發自安卓客戶端
又學到了
| 發表于 2021-10-11 11:20:34 | 發自安卓客戶端
好家伙
返回版塊
123
尚未登錄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加入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