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青草国产成人av片免费/香港三级日本韩国三级专线/国内自拍在钱/天堂国产女人av

回復

心理學小知識第三彈(轉)

樓主: 200074 | 查看: 5263 | 回復: 35

發表于 2023-2-6 12:49:40 山東| 2023-2-19 13:58編輯 發帖際遇
垚垚再次來給大家分享心理學知識了,還是和以前一樣,這是往期的知識分享 心理學小知識第四彈心理學小知識第二彈心理學小知識第一彈 (對了,祝大家開學愉快

一個人很難觸及自己經驗范疇以外的東西,甚至,一旦到達了新的人生階段后,人還會“遺失”過去的某些經驗。

比如當一個孩子成為大人后可能會說:我完全不理解自己的孩子,搞不懂那個年紀的人。這句話在體驗上是真實的,卻也是一種認知的捷徑,因為成年人也是從孩子過來的,一個人并不會真的徹底遺忘自己孩童的經驗,它雖不是直接通達的,卻是能被調用的。

你真的不懂一個小孩子的體驗嗎?那個稚嫩,純粹,時而沒心沒肺,時而又自尊敏感,渴望得到身邊同學的接納和認可,在意周圍人的態度,害怕被孤立,瞧不起,在意自己的成績,有著對異性懵懂的好感,有著獨特的自我中心感受,偶爾覺得自己被他人忽視,偶爾又覺得別人在關注自己,有著強烈的羞恥觀,對老師的話總是敬畏有加,面對權威的批評時總是傾向于以為自己做錯了什么,總是惦記著和同學去玩耍,一玩就會忘記時間,喜歡打游戲,看動畫片,喜歡和小朋友在游戲中扮演某種角色(過家家like),喜歡幻想自己是故事里的某個人,寫不完作業會害怕,對過分的管教會感到厭煩等等。

這些體驗必然有一部分是我們經驗過的,雖然現實環境變了,但從心理發展的角度來講,它具備跨情境的一致性。

這也是為什么Lessem說大部分共情都是基于一種類比經驗(inner analogue experience),而不是相同經驗。理解某件事,你不需要完全經歷那件事,因為你的人生中必然能找到某種感受的近似版本。

信念感,很多人覺得這是非常酷的一個詞,一種在時間上一以貫之的感覺。這年頭能沉下心來認準一個方向持續發力就是一種稀缺品質,一旦人能夠去十年磨一劍,還有什么事是做不成的呢?很多時候,人們的迷茫都是缺少了足夠的心理空間,它們被時代的嘈雜切的稀碎而無法聚焦。

人距離最適合自己的東西,總是差著幾件最想要,在獲得后卻驗證為不是的東西。

人的精神結構是由情感(包括創傷情感)和防御所組成,情感讓我們追求一些東西,或者害怕一些東西,而防御則賦予了我們追求或躲避的形式。親密關系的迷霧,由人類的多重心理動機交織而成,人是一個愿意坦誠,但很多時候卻又言不由衷的物種,哪怕在不包含欺騙的意圖中,人也會掩飾自己的情感。了解一個人,本質上是在啟動一套有關真誠和心智的解碼程序,它需要被有覺知的使用。

想象世界和真實世界完全不一樣,在心智化理論中,孩童會基于想象思維的佯裝心理模式(pretend mode)向著具有現實檢驗的心智化的階段去發展。在佯裝模式下,我們是為了最大化地模擬這個現實世界,小孩子之所以會天馬行空,是因為這些看似異想天開的東西里,折射著一種能被那個階段的心智所感知的生動現實。它借由一種精神上的膨脹系數去完成對這個世界的感性認識,而心智化就是逐漸修正那個系數的過程。

這是人類的學習本能,我們需要借助想象來獲得一些現實中不能獲取的經驗,就好比一個人會非常具體地設想自己的死亡場景——幾乎每個人都想過這件事,但卻很少有人真的會付諸行動,因為它們與現實之間存在著一條安全界限,這也是Kathy Steele所說的區分(differentiation)能力,即我們下意識地知曉一種經驗和另一種經驗在不同的范疇里。

而一旦這條安全的界限被打破,佯裝世界里的東西就會侵入真正的現實,精神分裂患者就是這種區分能力的徹底喪失,也就是Fonagy所說的精神等同模式(psychic equivalence)——心理即世界,世界即心理,說直白一點,就是想象世界被完全擬合在了真實世界里。

創傷就是一種類似機制的擬合,比如一只被蛇咬過的猴子,會害怕一條被擺成S形的繩子;一個從小遭受過軀體虐待的人,會在一個體型魁梧的人面前,或者某人有抬手動作的時刻感覺到近乎真實的恐懼。但這些也只是將自己的恐懼經驗擬合,它對一個人的實際威脅是有限的。

從心理層面來講,最致命的威脅從來都不是物理意義上的,因為它有具體的輪廓,可感知的邊界,這是一個我們能夠做出有效反應的位置,無論它代價是什么,人都能依靠本能去掙扎(戰斗或逃跑)。一旦整個精神世界開始擬合現實,它所塑造的就是一種沒有出口的心理絕境,人會在被它籠罩的那一刻,用最殘酷極端的現實途徑去回應它。

心理學中有個高頻概念叫“動力”,拋開原始的壓抑模型,如果給它一個簡明的現代定義,我們可以把動力理解為“未被言語化的情感沖動”。它在體驗上接近于人們常常所說的“憋著一股勁”,基于這股勁,一個人的下意識言語和行為都會受到它的影響。

動力存在于無意識領域,它是那種我們若不去刻意覺察,就不知道是什么的東西,而一旦細想,可能又會抓到一些蛛絲馬跡。比如戀人之間發生了沖突,雖然后來和解了,理智層面也接受了,但很有可能某個當事人會對伴侶的態度發生變化,比如總是會在一些莫名其妙的地方發火,在交流上更加沒有耐心,不想和對方親近,但是自己也說不清楚為什么,好像憑空多了一些不知道是什么的東西,而這些東西又在支配自己的感受與行為。

動力在團體或者群體中會更加微妙,也更加復雜,每個人都是集體動力的被影響者,同時,每個人也都是動力的參與者和施加者,這時候人不再是自己,而是借由第三主體(動力場中的自我)和他人對話。比如人們一旦開始討論某件事,就好像變成了另一種人,但是跳出那件事以后,又變回了自己。

動力會潛移默化地影響一個群體的下意識表現。比如所有人都變得更加有攻擊性,或者所有人之間變得更加疏離。每一個公眾話題,事件、人物之下都有自己的動力,也許人們對A的情緒,可能會遷移到對B的態度中,也許以前人們能很好地討論一些事情,但現在所有人都更容易發生沖突,而且總是以非常相似的邏輯和過程。

動力一旦生成,就會尋找自己的出口,它是系統中的不平衡,它的釋放是為了重新回歸穩定。但大部分時候,動力會接力傳導,升級,質變,然后重新返歸到每個個體身上。想要避開這種動力的影響,最好的方式就是“不入場”。

24

28

分享

| 發表于 2023-2-6 12:57:35 河北 發帖際遇
感謝分享
| 發表于 2023-2-6 15:23:17 遼寧| 發自安卓客戶端
感謝分享
| 發表于 2023-2-6 16:18:14 江蘇 發帖際遇
感謝分享
| 發表于 2023-2-6 22:14:08 江蘇
感謝分享
| 發表于 2023-2-6 22:43:59 湖南| 發自安卓客戶端 發帖際遇
感謝分享
| 發表于 2023-2-7 11:53:39 廣東| 發自安卓客戶端
感謝分享
| 樓主| 發表于 2023-2-7 12:11:45 山東 發帖際遇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圖片或附件資源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帳號?加入學院

| 發表于 2023-2-7 18:48:46 山東
感謝分享
| 樓主| 發表于 2023-2-7 19:39:52 山東 發帖際遇
當我們說“放下”時,默認著一個我們執著了什么的語境,可能是對一個人的在乎,也可能是對一個人的恨意,還有可能是毒刺般的嫉妒,或是悔恨、愧疚等等。無論是什么,當無法放下時,人就被吸附在一個包含著無盡情感沖動,以一種每次都試圖完結,卻又在即將逃出的邊緣再次墜落的遞歸游戲中。

有時候,放下來自于我們憑借能力擊碎了一些東西,贏了一次,抵達那個心理位置后,對那“獎品”不過如此的自嘲和淡漠。也有些時候,放下來自于我們自身被擊碎,冷峻的現實給出一副不得不去接受的面孔,而我們在重新聚合的過程里生長出了一叢不會隱痛的神經。

還有些時候,你戰勝了一些東西,它卻升級成更加強大的陰影,剛好壓制你卻又容你反抗,于是你不得不在同樣的敘事中奮勇廝殺,循環往復。有些時候,你被徹底挫敗,帶著無盡的屈辱和不甘,你想扳回一局,卻只是不斷壓下更多無法贏回的籌碼。

當我們說放下時,意味著有些新的東西發生,無論是真正反抗了它,還是接受了它,都意味著你能看見那個你所放不下的東西的新的模樣。其實一個人最終放下的并不是那個被視作絕對在意的東西,而是在新的經驗世界里體驗到自己并不需要它。
返回版塊
1234
尚未登錄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加入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