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
發表于 2018-8-3 16:55:17
|
2018-8-3 18:23編輯
讀完全文,我就有一個很大的疑惑點,那就是,兇手為什么要先擊昏近藤在再使用繩子勒他,要知道當人被勒住脖子的時候是很難發出聲音的,擊不擊昏沒有必要,難道就為了保持死者安詳的姿態?可對付一個日本軍官誰會在乎那么多,所以我覺得擊昏這個動作很綴余,完全沒有必要,顯得像是兩個人所為,在這個時候,我又聯想到帶著匕首的父親,我覺得擊暈近藤可能是父親所為,(因為用匕首刺,才會當心近藤能不能發聲),所以父親在相聲場的中間應該去過近藤的屋子一次,當時近藤應該在睡覺,父親用重物(很可能是水壺)擊暈近藤,打算下手,但終究沒忍心,才又退回包廂.
但我并不認為是父親王安殺了近藤.原因有3點. 1 父親身上帶著的是匕首,如果要刺殺,在人已經擊暈的情況下,沒有理由棄匕首不用,而去選擇繩子 2 如果是父親干的,那他沒必要要主動要去叫土方開門,這等于斷了他逃跑的可能性,把他的嫌疑坐死了 3 如果是父親干的,他為什么不敢承認,只要他一承認,不僅少受些皮肉之苦,而且還會成為人們口中傳頌的國民英雄,沒有必要一直喊著冤屈.
但問題又來了,如果父親不忍刺殺近藤,那又是誰下的殺手呢?要知道有軍務在身的近藤是不會自殺的,(當然他也不可能做得到,機械性窒息的自殺,幾乎就沒有面容安詳的),當然也不會是土方吉,他與近藤同為日本人,他沒有行兇的動機,而且作為近身侍衛,他要下手的機會很多,沒必要等到現在.況且若是他干的,他為什么一口咬定這是個密室,只要說自己疏忽出去了一會兒,那么他的嫌疑就會小的多,而不會是他和王安對半分攤.
但在解決兇手是誰這個問題之前,我們還要先明確另一個問題,那就是這場謀殺是臨時起意的,還是有所謀劃的,如果是臨時起意,那么我認為他的行動軌跡應與常人無異,是通過樓梯走到二樓發現土方不在(假設他去買燒餅了),而近藤在酣睡(暈了),才會起意下手.但這就存在好幾個矛盾點了,首先是有關兇器的選擇,絞殺這事費時間,文中也說了需要3分鐘,若有殺人之心的話,麻繩遠不如一把剪子方便.而且麻繩這東西說常見也不是那么常見,最起碼二樓的包廂里是絕不會有的,所以說起意之人在見到近藤之時手邊要有麻繩,但這卻不太符合情理,誰會帶著麻繩去見日本軍官.如果說這場事件是人為謀劃的話,確實有點相像,選擇麻繩是因為他殺人無聲,動手不會驚動門口和隔壁的人,而且也不需要那么多巧合,兇手就像蛇一樣潛伏在某處,時機一到立刻出擊,況且我懷疑,這劇院排的這么一出 百花亭 就是為了投近藤所好,其目的就是為了把近藤從武漢引回來,完成這次刺殺行動.所以近藤的死不是偶然,是一次有謀劃的刺殺行動.
那么既然是刺殺行動,那么兇手就必然考慮到了,土方會在門口站崗,他是不可能能從門進了,至于窗戶那也不行,窗戶是案發后土方親自打開的,而且窗戶正對舞臺,容易被人看見.而左包間也不行,進出會有聲音,影響刺殺的成功率.所以他唯有一直潛伏在右包間,待到萬事俱備之時,再出擊.但這樣潛伏有一個條件,那就是由于不知道近藤什么時候回來,所以他整個下午都要埋伏在右包間內,因此那些下午要登臺唱戲的戲子們和說相聲的可以排除,一直在聽戲的賈老板可以排除,一整個大劇院如果一個下午沒有清潔工,或者是少了一個小二的話,會很顯眼的.因此兇手就只可能是與王安一樣同是班主卻又沒有太多事情的秦漢.而且身為班主的秦漢可以比他人更好的布局,他可以一邊排著 百花亭 ,一邊聯系近藤,邀他前來觀賞.畢竟除了他之外,劇院也沒有多少能接觸到近藤的人.
事情的經過應該是這樣的:
1938年6月初,近藤要調去武漢戰場,而父親卻想勸阻近藤,不要再徒增殺戮,為此兩人失和,父親從此開始帶匕首隨身,有了刺殺的念頭,于此同時,劇院另一個班主秦漢也打算為民除害,但此時近藤已調去武漢.為引來近藤,身為班主的秦漢特意排了一出百花亭,并通知近藤,請他觀賞,并于當天埋伏在近藤長去的包廂內,當天近藤果然上鉤,如約而至.在演至相聲場時,王安,土方先后離去,期間王安,偷偷回到右包間一次,用水壺敲昏近藤,打算用匕首刺殺,終究不忍,還是離去了.在王安離去后,秦漢現身發難,用麻繩勒住近藤的脖子,導致近藤的死亡.之后隱約聽到門口,王安與土方交談,躲入左包廂,在等到土方發現尸體一片混亂之際逃離出去.之后雖聽聞王安被做兇手抓起來,但由于王安之前親昵日本的態度,秦漢也不打算站出來,對王安來說,知己已然去世,相比被人當作漢奸活著,也許作為一個英雄死去就是他最好的歸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