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青草国产成人av片免费/香港三级日本韩国三级专线/国内自拍在钱/天堂国产女人av

匿名
| 發表于 2018-8-1 22:50:44 | 2018-8-3 12:18編輯
兇手:土方吉  

兇器:長3尺直徑5分的麻繩 (勒斃)軍用水壺(擊暈近藤)
動機:跟了這么多年,沒撈著什么好處(升官之類的)殺了近藤,他的參謀長的位置可能就會是自己的(日本軍隊有個不成文的規矩,上級死了下級自動補上)
嫌疑人:王安 - 身上帶有匕首,直接敲暈了亂刀刺死就好,不需要費經周折弄來麻繩將近藤勒死
             土方吉:是近藤身邊最信任的人,跟了近藤十幾年,近藤的貼身保鏢,
證據:-近藤的后腦偏上處有一非致命傷痕,是小型鈍器擊打造成
           -照片上的近藤俊一面容安詳,口微張,左手朝下放在右手掌上,雙手放在腹部偏下位置。如果不是脖子上的勒痕,他看起來就像是睡著了一樣。
          ——能在背后襲擊到他的只有是他熟悉的人,近藤熟悉的有兩人:王安,土方吉

作案過程:兇手非常清楚 近藤有在相聲節目時間小憩的習慣,期間會關窗,且獨處一室,包間的隔音效果很好。即將第一次殺人的王安在左包間想著如何殺死近藤,無心觀看相聲表演,直到相聲結束他也沒敢動手,所以警察還問了父親是否記得當天相聲表演的內容,父親說自己記不清,因為他沒看,人也沒殺,所以搜出來的匕首也是干凈的。
         土方吉去車里拿事先準備好的麻繩(司令部距離戲院也遠,所以不會是走路過來的,一定會開車)回到二樓包間(因為觀眾都在看表演,誰也不會注意后方大門那里有誰進出),隨后以更換水壺里的水為由進入包間,近藤對他非常信任,所以繼續小憩,他便狠狠的用水壺(里面有水)砸暈了近藤后用繩子勒死,留下兇器擺放好水壺之后回到原本站的地方假裝自己從未離開過,直到王安出來叫他開門查看。
     近藤是行程安排只有土方吉最清楚,包括這次近藤秘密回北平進行臨時調度, 所以他完全有充足的時間去準備兇器——麻繩,并放入后備箱,等待時機將其殺害。之前王安和近藤發生了嚴重的爭執,于是土方吉便利用王安當了替罪羊。

父親和近藤爭執的原因:6月5號,近藤將自己將被調去武漢會戰的當參謀長的消息告訴了父親,并問了他的看法意見,父親當然會勸近藤不要去之類的云云,結果兩人意見不合,爭執了起來,氣急了的近藤拔槍指著父親的腦袋,雙方沉默一會后近藤收槍走了。

父親對近藤失望是因為他突然醒悟即使近藤多賞識自己,多喜愛中國文化和戲劇也好,近藤始終是個侵略者。
匿名
| 發表于 2018-8-1 22:52:22 | 2018-8-3 19:06編輯
我認為事情的真相是這樣的:由于日本侵略中國,犯下了累累罪行,所以很多抗日義士只能通過暗殺手段來化解自己心中的仇恨,更有國名黨和gcd在武漢會戰期間,想通過各種手段來拖延日軍的腳步,其中有一個計劃就是刺殺近藤。當抗日組織發現近藤有來戲院看戲的習慣后,就想通過這個機會實現暗殺,于是就派了一個不引人關注的16歲少年駱馀到戲院當小二,來刺探近藤的規律,伺機刺殺。(比近藤出現在戲院晚的一共有三個人,姜曼玉、羅進三和駱馀,之所以說是駱馀是因為殺手只有在第二場戲演完之前先潛伏在左邊包間,而第二場戲百花廳的三個演員中有姜曼玉和羅進三,還有我認為打暈近藤的兇器是軍用水壺,而作為演員的姜曼玉和羅進三不可能提前知道有這件兇器,而作為小二的駱馀是完全有這樣的計劃。如果比近藤出現早的人,一般情況下不會有這樣的膽量和動機)                                  駱馀在進入戲院后,因為接近不了近藤,始終找不到刺殺的機會,于是當關注到王安與近藤相談甚歡后,找到王安,勸說王安殺死近藤。王安一方面膽小懦弱,另一方面因共同的興趣愛好,與近藤惺惺相惜,不忍殺死近藤,所以想通過規勸近藤放下屠刀,但是遭到了近藤的反對而失望。在內心矛盾時,王安的妻子曉以大意,勸說王安為了武漢會戰而殺死近藤(從王安出事被抓后王安妻子平靜的反應中看出她知道計劃),王安內心掙扎后決定動手。      案件當天,王安攜帶利刃進入近藤的包房,因為膽小和不忍心一直不愿動手,而駱馀因為出于接應王安和擔心王安不能動手,在唱百花亭時偷偷潛入左包房,因為當時保鏢、王安、近藤都在右包房,所以都沒有察覺,當王安沒有動手在相聲時間回到左包房時,看到了駱馀,但是沒有發聲,但是也沒有看相聲,所以后來問他相聲的內容時,他完全不記得。在相聲演完,演員換場的時候,駱馀趁近藤休息時敲門,近藤以為是王安,就允許進入,但是進入的是駱馀,近藤閉眼休息,沒有察覺,駱馀拿起水壺,打暈近藤并勒死。回到左包房。王安出來后提示保鏢有異常,保鏢在進入室內,發現近藤死亡的時候,推窗示警,駱馀借機逃走下樓。                                                               這是我推測的案件經過,賈老板在第一排,全程在大眾的視線中,嫌疑可以排除,演員中如果有人離開后臺,進入二樓,必須經過賈老板身邊,還得穿過觀眾,所以也不可能。所以殺手鎖定服務人員。而在服務人員中,從各項來看,駱馀的嫌疑最大。王安之所以沒有接發駱馀,一方面因為名族情結,另一方面因為駱馀和他的兒子年齡相仿,不忍心傷害!              以上就是我推理過程及結果,時間倉促,寫的有些糙,請見諒!
匿名
| 發表于 2018-8-1 22:54:08 | 2018-8-3 18:23編輯
答:真兇駱馀王安只是為掩護為大義殺人的真兇而慷慨赴死,分析點如下:
1.若戲院里的兇手殺人只為個人私仇或狹義的仇日情緒,由于近藤在1937年11月已經到戲院,且題目中的行兇環境是經常出現,不具備特殊性,則無需等待大半年才下手。聯系近藤為武漢戰役某軍的參謀長且于6月參加武漢戰役,且其死后他手下領導的軍隊攻勢減緩,故可知兇手殺人動機是通過擊殺敵軍高級將領,延緩和破壞日軍進攻武漢的計劃。
2.由兇手動機可知,日軍不可能為兇手,故土方吉證詞可信;若父親是兇手,既要否認犯案,為何熟悉戲院結構的父親又要將自己置身于無法避嫌的位置?由此可知,父親王安不是兇手。再結合現場環境結構,兇手要逃脫,必然要經過父親所在的左包廂,且案發后父親又堵在右包廂門口,又知王安是在掩護他認識的真兇身份
3.兇手犯案應至少具備2個條件,一是有進入包廂的機會,二是有逃離包廂的時間。按土方吉證言,表演時他、死者、王安共處一室,之后就死守門口直到王安叫其開門,期間無任何人進出,且根據題設現場環境可知只有門能進入,故兇手進入包廂的時間只有在3人同在一室觀看表演之時,案發后土方吉進入右包廂后,又迅速出包廂,故兇手離開包廂的時機只有在土方吉進右包廂查看尸體的那段時間
4.賈老板演出時,總會坐在大堂第一排左手位,已成慣例,且會與觀眾交談,若相聲期間消失犯案,必引人懷疑,不滿足作案條件,賈仁不是兇手,口供可信。
5.結合第2點以及賈仁沖上二樓時未發現可疑人物,可知兇手范圍應是戲院工作人員。
6.死者死亡時間為6點至6點25左右,且只有演相聲的時候兇手才能下手殺人,推知相聲表演時間約為6-6:25,又可得時長1小時的《百花亭》表演時間為5點-6點。《趙氏孤兒》開始為6點25,當時賈仁正目睹土方吉探身出窗呼喊,結合第3點推論,此時兇手應在二樓附近,故《趙氏孤兒》的梅小云、楊嘯良、周慶瑜、朱秀先、蕭章華有不在場證明,可排除;6點后,土方吉開始站崗,此時外側包廂無法進入,故5-6點時仍在舞臺上演《百花亭》的程蝶如、姜曼玉、羅進三無法進入包廂,可排除;兩名相聲演員馬東、姜鞏在行兇時間也有不在場證明,排除;死者死于機械性窒息,說明兇手力量大,且從第3點推論,曉得兇手逃離現場需要迅捷的速度,故排除70歲的陳伯;父親因賈仁的關系,才做個掛名休閑班主,說明班主在演出時非常繁忙,一旦分身殺人必會造成某段時間戲班無人管理,讓眾演員有懷疑,故表演未結束時秦漢很難分身殺人,排除;由兇手動機可知,能被派往擊殺敵軍高級將領的人其真實身份必為國軍高級特工,在7月7日完成任務后且處于武漢會戰期間(1938.06-1938.10),正是國家用人之時,其逗留北京的時間必不會長,故排除逗留北京時間至1938年9月15日的阮春生。
剩下的兇手只有駱馀。從現場看,死者附近留有糕點與茶水,說明當日有小二到達現場,兇手可憑此身份掩人耳目,且離去時能逗留現場不受懷疑;從父親日記可知,他與死者最后一次為戰爭發生爭執的時間是6月5日,地點在劇院,由武漢戰役的時間及二人的親密關系,不難推知父親已知曉近藤為武漢戰役的指揮官,心中對死者侵略我國深感失望;駱馀在京時間為1938.5.20-1938.7.18,正符合以上推論。
7.再結合第1、2、6點推論,可知駱馀來戲院當小二,已是有目的地刺殺近藤,因自己年齡小且近藤對戲院飲食頗有戒心,難以下安眠藥麻醉,未有十足把握殺人,故帶上匕首意圖以送糕點之機,趁近藤不備擊昏后勒殺。當日送完糕點和茶水后,趁3人同在右包廂之機,潛入左包廂待機殺人,未料自己來戲院時間尚短,不熟悉王安會到左包廂觀看相聲,故被王安發現。從案發當日王安、近藤已很少交流,知道2人因6月5日的爭執早已決裂(且后來近藤死在包廂也無法過多的交談),故王安發現兇手后,已知近藤為武漢戰役參謀的王安,深知只有幫助兇手除掉死者才能救國救民,故兩人在包廂內臨時達成共識,決意為國除害。由于土方吉會死守大門若無王安相助,兇手行兇后必無路可逃,父親決意犧牲自己掩護駱馀離開:由王安騙開中門,引入假裝送糕點、茶水的小二駱馀,之后王安假意交談,駱馀從后趁近藤不備用匕首擊昏,再用麻繩勒殺近藤。隨后小二和王安回到左包廂,將擊昏死者的匕首交給王安保管。相聲結束后,由王安引誘土方吉進右包廂查看尸體并打開包廂窗戶之際,堵在右包廂門遮擋土方吉視線,而在左包廂的小二駱馀迅速趁此機會下二樓,再裝作服務生那樣站在二樓入口附近。由于其小二的身份,故當時沖到二樓入口的賈仁未發覺有任何異常,之后便是案發情形。王安始終不承認殺近藤,一則的確不是自己所殺,二則深明仁義之道的他又不能將殺死近藤的英雄供出,同時由于參與以上行動,故父親無法準確說出相聲的具體內容
匿名
| 發表于 2018-8-1 22:54:49 | 2018-8-3 16:28編輯
本案的兇手是土方吉。推理過程如下:

一、        兇手
先來確定兇手。

1,        兇手不可能是戲院里的演員或工作人員。
案發時間可以確定是6點《百花亭》結束、相聲表演開始之后至6點25分《趙氏孤兒》上演之前這段時間。

這段時間內,近藤一直在二樓包間內,而一直守在門口的保鏢土方吉作證說沒有任何人進過包間。且土方系日軍保鏢,不善中文,文中也未交待其有任何特殊背景,與本案涉嫌人員(戲院里的演員或工作人員等)合謀可能性微乎其微,該供詞與他人證詞也無矛盾之處,我們認為這句供詞是可信的。同時題目排除了戲院有任何機關暗道的可能性,排除了窗外站人的可能性(包間窗戶正對舞臺,窗戶外面站個人不怕嚇到演員嘛orz),也排除了這段時間內包間藏人的可能性,即不可能有人趁土方、近藤、王安三人在右包間看戲的時候伺機藏入左包間,趁人不備再從左包間出來殺人。

這樣一來,就可以排除戲院里的一眾戲子和工作人員是兇手的可能性,因為如果他們當中的任何一人上過二樓,都不可能不被土方發現。

那么兇手嫌疑人就只剩下案發當時身處二樓的土方吉和王安二人。(作者花了大量筆墨寫的京劇、演員和工作人員們,原來是障眼法=. =)

2,        兇手是土方吉還是王安?
王安可以通過兩個包間之間的門從左包間進入右包間而不被土方吉注意到。
然而,警察從王安的身上搜出一把未使用過的匕首。假設王安有殺人的預謀,并且為此準備了匕首作為武器,那為何在實際殺人時,又忽然完全改變策略,改為先用重器襲擊近藤頭部再用繩子勒死他?這說不通。如果王安是兇手,他應該會用事先準備的匕首。

此外,若王安真是兇手,就是民族英雄,且所有嫌疑點指向他,他大可大方承認了。那他為何就是不愿承認且在判決時喊冤(承不承認結局反正都是處死啊),這也不符合邏輯和常理。

因此我們暫時排除王安是兇手的可能性。

3,        如此,兇手只能是土方吉。
土方吉身處的位置不會被任何人看到,他完全有可能進入右包間殺死近藤,同時也不被在左包間的王安注意到(開右包間門左包間聽不到)。

二、        動機與案發經過
本案的動機比較復雜,需要先來分析一下各種線索。

1,        近藤
題目交待,近藤從學生時代就“非常仰慕中國文化而自學漢語,對中國的古籍也如數家珍,年輕時本勵志要做一名漢文化研究學者”,喜歡的也是《牡丹亭》、《桃花扇》這種愛情劇目。自從結交了王安了后,兩人興趣相投,一見如故,他還不顧時世一度邀請王安到日本去。兩人之間縱有關于戰爭的爭執,也都“無傷大雅”。近藤參軍只是因為家境身世,可謂迫不得已,縱橫戰場本身也不是他的意愿。

近藤跟王安唯一一次鬧翻,嚴重到近藤舉槍指著王安的頭,發生在1938年6月5日。而1938年6月初武漢會戰開始時,近藤“被調到第2軍第29師團擔任參謀長參與武漢會戰”,這兩件事的時間點不能不讓人在意。

一個月后,“他秘密回了北平進行臨時調度,結果7月7日那天被害身亡”。調去參與武漢會戰才一個月的時間,近藤又搞了一次“臨時調度”,這也不能不讓人關注他臨時調度的原因是什么。可以肯定不是日軍的戰爭需要,因為由于他不能參戰,導致了日軍的攻勢被延緩,可見這個臨時調度是對日軍不利的。那么很有可能這是他的個人意愿,違反了日軍的利益。如果是這樣的話,那土方吉就有理由認為他背叛了日軍,于是產生了殺死近藤的動機。

另外,近藤的死姿呈現為“左手朝下放在右手掌上,雙手放在腹部偏下位置”,這個位置高度疑似日本武士道切腹自盡的位置,這只是一個巧合嗎?又或者,這是土方故意擺出來的姿勢,暗示著近藤叛國,應該盡武士首精神切腹自盡。

2,        王安
王安在自己的日記里自述了作為一介文人卻不得志的一生際遇。自己一身學問卻無人賞識,妻子又是個不識字的人,就連兒子也因為代溝問題而與他漸漸疏遠。而近藤是第一個賞識他的人,雖然兩人之間隔著家國仇恨,也沒有影響他倆惺惺相惜,互為知己。可見王安心中在意的也不是國家民族戰爭,而是個人的志向。這一點正好跟近藤的原本志向一拍而合,所以他倆才會建立起深厚的情義。

前面分析到,兩人唯一一次大爭執正好發生在近藤調度去武漢的時候,不能不讓人懷疑這兩件事是有關聯的。但是王安一直對關于戰爭都不太關心,為何忽然特別關心武漢戰爭,以致于跟近藤鬧翻呢?這不合理。比較合理的推測是,這場爭執不是關于具體的戰爭,而是關于個人的志向。

可以推測,王安在知道近藤將要調去武漢參戰之后,勸說近藤不應該再投身于非自己志向甚至違反自己本意的事業,甚至有可能進一步勸說他離開日軍與戰爭,與自己一同投身于漢文化事業(這個屬純猜測)。

但近藤是個日本軍人,乍聽之下肯定不能同意這種意見,惱羞成怒,兩人話不投機起爭執,近藤一度拔槍指向王安。王安對此感覺十分失望,并把失望寫進了日記中。

之后近藤去了武漢。又過了一個月,他可能想通了,認為自己應該接受王安的意見,于是他又申請調度,秘密回到北平,想找王安和解。

3,        土方吉
土方吉跟隨近藤已經十幾年,對主人的脾性應該很了解。盡管漢語不好,聽不懂近藤與王安說了些什么,但根據他自己對近藤的了解,即使只有只言片語,也能了解到近藤的意向。雖然題中對土方的描寫不多,但可以肯定他是一個正統的日本軍人,沒有近藤那些漢文化情結。如果近藤真的損害了日軍利益,土方肯定認為那就是對國家的背叛,他斷不能容忍這種叛國行為。

7月7日,他隨近藤來到戲院看戲,此時他應該已經對近藤的意向有所猜測,但是還沒能肯定。如果他已經確定了近藤叛國而決定處決他,他應該會自備武器。我們推斷當日發生了一些作為導火線的事件,使他最終決定殺死近藤。

在看《空城計》和《百花亭》的過程中,近藤與王安都沒怎么說話,導火線應該發生在這之后。
我們注意到,案發當天警察問王安當日的相聲演了些什么內容,王安表示記不清,這是不合理的。我們認為在相聲表演的那段時間,他并沒有呆在左包間看表演,而是去了右包間找近藤說話。

在這次談話中,近藤與王安應該冰釋了前嫌,重修舊好。但是這一幕被守在門外的土方偷聽、偷看到了。雖然他不善中文,可能聽不太懂他們說什么,但他跟隨近藤多年,從肢體語言語氣表情等必然也能猜個明白。這不奇怪,因為本來土方已經對近藤起疑,對他特別留意也很合理。這一下就坐實了土方對近藤的懷疑,確認近藤這是叛國行徑了。

談完話之后,王安又從兩包間中間的門回到了左包間。一開始王安就是避過了土方的注意悄悄進入右包間的,必然是不想讓土方知道他來找近藤的事,因此在結束談話之后,又悄悄回到左包間是很自然的事。

在王安回到左包間后,近藤在搖椅上小憩,然后土方從右包間的門進了房間。近藤是對自己的保鏢當然不會持有戒心,也不排除當時近藤已經淺淺入睡了的可能,總之這就使得土方有機會用重物偷襲他,把他砸暈過去。考慮到現場的布置,近藤被砸中的是腦袋后上方,他應該是坐在搖椅上的時候,被人出奇不意地砸暈的,或者說被熟人砸暈,所以面色平靜。而砸暈他的重物,應該是放在桌子上的軍用水壺。

在這里我們討論過另一個可能性,就是砸暈近藤的會不會是王安?他們可能在談話過程中再次起爭執,王安在氣憤之中用水壺砸暈了他?但我們否定了這種可能性,因為如果他們當時正在談話甚至爭執,王安沒有出奇不意攻擊近藤的機會,近藤也不會被砸時面色平靜了,何況近藤又是一個軍人,王安只是一個文人,很難想象王安能夠得手。因此砸暈近藤的也是土方。

土方由于事前沒有準備武器,也不便用槍,如果用槍事后肯定逃不掉。那就只好先把近藤砸暈過去,再想辦法殺死他,還能順便嫁禍給王安。關于勒殺用的繩子,題目也沒交待是哪來的,最大的可能性就是繩子本來就是放在右包間里面的,土方在房間里找到了它,就用它來勒死近藤。

整個作案過程不超過5分鐘,之后土方又回到房間外等著。不久王安從左包間出來,兩人隨即打開右包間的門,發現尸體。

以上便是案發經過。

4,        其他疑點
關于王安身上的匕首。
王安為什么會隨身帶著一把匕首呢?真的如他所說只是防身所用?
我們注意到,王安的妻子聽說近藤死了,兇手可能是王安的時候,她“聽完很平靜”,絲毫沒有感到驚訝,眼角還有淚光。除了她之外的每一個人都表露出不同程度的驚異,她為何這么平靜?好像此事的發生早在她的意料之中。但她為什么會意料得到呢?
王安并不是一個愛國的熱血分子,刺殺日本軍官這種事不像是他的計劃,即使與近藤發生意見分歧,也不至于要殺了他。由此我們不禁懷疑,很可能是王安的妻子慫恿他借著接近近藤的機會刺殺他,成為一個民族英雄,逼他把匕首帶在身上。

5,        平凡之路
最后想談幾句標題,平凡之路。
大家都認為殺了近藤的王安是英雄,或者如果他沒殺近藤,他就是一個漢奸。
然而實際上,王安既不想當英雄,也無意做漢奸。對他來說,他的個人志向只是實現自己的學問抱負,做一個平凡的人。
近藤其實跟王安一樣,也想以一個平凡人的身份來實現自己的個人志向。
奈何生于亂世,兩個人都身不由己。
文中還提到近藤喜好桃花扇、西廂記等愛情戲劇,也不由讓我們產生強烈地懷疑,近藤與王安兩人,是不是還有一些超越普通知己的感情在里面?當然這個純屬猜測了(此處省略3000字番外,唔,還有800字正在來的路上)。
匿名
| 發表于 2018-8-1 22:58:23 | 2018-8-3 19:58編輯
近藤死相安詳,顯然是休息時被襲擊,如果是父親從左包間到右包間,門發出的響聲會使近藤察覺,襲擊時不是這個表情。另外,如果是意識清醒時被勒死,死相會因為掙扎而顯得猙獰,所以,近藤是在休息時先被擊昏,再被勒死。

殺人目的:延緩武漢會戰中第二軍攻勢

近藤是被擊中后腦又被勒死,兩重行兇,為什么?兩人作案。要么這兩個人互不認識,并不知道對方也要殺掉近藤,要么兩個人是里應外合,互相配合。知道近藤被調到武漢的只可能是父親(可能是爭吵的原因)和情報組織

排除人選:
賈老板一直在看戲,有不在場證明,pass
土方吉無動機殺人,pass

如果真的是中國方面派出去殺近藤的臥底,有嫌疑的還可能是戲班子里的人和清潔工、小二了。如果是承擔潛入任務的,應該是在近藤第一次出現在戲院之后入職,并且辭職的特別早的,工期特別短的。那么按表看就只有姜曼玉、羅進三、駱馀三個人有嫌疑。
又因為在推測的被殺時間內,羅進三和姜曼玉都要演《百花亭》,而且這正是近藤喜歡的曲目,所以此時近藤是在看戲的,所以他們在進入包房時一定會被土方吉發現。并且唱戲的功夫需要多年苦練 為了潛伏培養一個戲子,不現實。
那么剩下的人就只有駱馀了。

另外,燒餅鋪子的小販說土方吉經常光顧,而且他還不認識近藤,不知道近藤的樣貌,可見土方吉是單獨來買燒餅的,又因為近藤辦公的地方離戲院遠,土方吉不可能一個人跑個大老遠的去買個燒餅,所以只可能是土方吉和近藤一起來戲院,土方吉趁近藤休息跑出來買燒餅。而近藤被殺后他害怕被追責,于是說王安殺人,目的是引開其他人注意。

案情還原:近藤在百花亭結束后,土方吉先出去站崗,父親也正準備離開,這時近藤放松警惕,開始小憩,父親在這時折返,本想用刀捅,但想到自己身上會濺上血跡,于是用刀柄擊打近藤頭部,近藤在做出反應前就被擊昏,。然后土方吉在飯點玩忽職守溜出去買燒餅,趁此空當,作為臥底的駱馀進入包間,用繩子勒死近藤。父親與駱馀里應外合,配合殺人,父親全程因為知道駱馀正在殺人,十分緊張,無法專心看演出。出事之后,土方吉害怕自己玩忽職守,被追責,于是誣告王安。

父親和駱馀,都是英雄。

血海冤仇終需報,且看來早與來遲。
匿名
| 發表于 2018-8-1 23:05:41
兇手:王安
動機:為阻止日寇
案件分析如下:
日寇大舉入侵中華,王安勸阻近藤無果(最后一次爭吵,應該是這些),于是和賈老板計劃暗殺近藤,賈老板改裝兩個包間的墻,可以不發出聲音的打開進出,王安負責殺人,,,

當天,王安和土方在近藤的右邊包間看戲,在《百花亭》結束后,回到自己的左包間準備兇器,由于包間隔音好,近藤和土方不知道王安有沒有練相聲,近藤一如既往小憩,王安打開賈老板改裝好的門墻,用鈍器偷襲近藤后腦勺,擊暈(龍徐的尸檢),再用麻繩勒死,為了讓計劃不出現變故,又自身攜帶匕首,,,
殺死近藤后,處理現場,等到《趙氏孤兒》演員上臺,在假裝出去和土方說敲近藤的門不應,,,
而王安一直不承認殺人是怕牽連家人和戲院的人(也就是賈老板去看他時,他并沒有問真兇之類的,而是問家人的安全),而賈老板因為參與殺人,知道內情,知道證據是包間的墻,就解散戲班子后,沒有在原來的戲臺辦茶樓之類的,,,
匿名
| 發表于 2018-8-1 23:28:54 | 2018-8-3 12:31編輯
兇手是王安。
既然屋內不可躲人就可以排除犯人事先藏在屋內的可能性,那么犯人必定是從外面進入右包間的。
現場可供進入的只有兩扇房門和一扇窗戶。因為二樓背對觀眾席,如果說在舞臺上表演的人和兇手合謀兇手利用梯子之類的從窗戶進入也不是不可能,但兇手必須打開窗戶才能進入,由于窗戶向著舞臺方向,一旦打開窗戶樂器聲和觀眾席的嘈雜聲必定會從窗戶傳入近藤的耳朵,近藤一定會被這些聲音吵醒,怎會對從窗戶爬進來的人沒有防備,所以兇手不可能是從窗戶進入的。
那能夠進入現場的只有右包間的房門與中間的小門了。
因為土方吉的證詞,并沒有外人從房門進出,這樣看來犯人只能是在左包間的王安。
但王安是犯人這個結論是在土方吉沒有說謊的前提下才能成立,也就是說如果土方吉說謊的話那土方吉將成為本案的兇手。
之前近藤身邊一直有多位保鏢,所以土方吉無法對其下手,而看戲的當天正是下手的時機。
一來近藤按照往常會在聽相聲的時間獨自休息,又因為現場房間隔音,所以給了土方吉下手的機會。
二來可以嫁禍給王安,自己全身而退。
至于敲暈近藤的鈍器估計是手槍把手。

所以本案的關鍵點就在于土方吉的證詞是否屬實。如果土方吉撒謊那么兇手就是土方吉。如果土方吉的證詞屬實,確實沒有外人進出過,那么兇手只能是王安了。
然而本案中沒有過多的物證能夠分析出犯人是誰,所以只能從動機入手。
土方及是跟了近藤十幾年的保鏢,也就是說在中日戰爭開始之前近藤就在土方吉身邊了,那么土方吉是國軍安排在近藤身邊臥底的可能性為零。
又或者本案土方吉是為了一己私仇才殺了近藤,但是自述者并沒有這方面的線索,無法繼續討論這種可能性,目前來看土方吉并沒有殺害近藤的動機。
所以本人認為,本案的兇手只能是王安。
一個細節也可以看出,自述者的母親在聽到丈夫被抓的消息后相當平靜,仿佛王安在此之前就已經告訴了她自己要刺殺近藤的事情,之所以告訴她應該是讓其提前做好逃離的準備。

動機:
近藤與王安聊天時應該告訴了王安自己接下來將要參加武漢會戰,王安想讓其放棄,不要再殺害中國同胞。因此二人便爭吵起來,這也就是在案發一個月前近藤拿著槍指著王安的那一次。近藤拒絕了王安的要求,這也是王安日記里說失望的原因。
所以王安就是為了武漢會戰的局勢才殺害了近藤,而他一直不認罪一是怕連累母子二人,二是為了給母子二人逃離的時間。
在那天爭吵過后,王安一直在等近藤再次來看戲,案發當天他進入右包間,趁近藤不備用刀把敲暈近藤,在將其勒死。之所以沒有使用匕首作為兇器是防止血液濺到衣服上,要不然殺人證據確鑿,母子二人將沒有時間逃離。

證據:
時間過了那么久沒有證據。
匿名
| 發表于 2018-8-1 23:31:00
兇手是王安

1.王安沒有不在場證明
2.他的證詞中講到他“記不清當天表演的相聲內容”,不排除是因為當時正在行兇,所以沒有聽到相聲。
3.近藤沒有掙扎和反抗的痕跡,可以知道近藤被勒死時已失去意識
4.搜身時搜到他身上有一把“干凈的匕首”,匕首的柄部可以作為鈍器,近藤后腦的非致命傷可能是王安用匕首擊打造成。

犯案過程:在近藤休息時,趁機通過包間內小門進入到右包間,與近藤談話。找時機用匕首柄部擊打近藤后腦,使近藤完全失去意識。(王安不直接用匕首刺殺近藤是因為:1.被刺時會發出痛苦的呻吟聲,為避免別人發現正在行兇,所以選擇先使近藤失去意識。2.兇器不能及時處理。)在近藤失去意識后,用事先準備好的麻繩纏繞近藤頸部,然后將近藤勒死。完成這些后回到自己的左包間。最后去找右包間外的土方吉,讓自己和土方一起成為第一發現人。

犯案動機:之前兩人起爭執時,近藤曾用槍抵住王安額頭,因此激起王安憤怒和不滿,計劃了殺人手法。
匿名
| 發表于 2018-8-1 23:43:36 | 2018-8-1 23:47編輯
作案過程如下:
1.近藤因為喜歡愛情戲不喜歡相聲,所以在看完《百花亭》後會關窗休息。
2.賈老闆一直坐在第一排左一的位置,其一是為了讓觀眾一直可以看見自己擺脫嫌疑;其二是可以一直觀察近藤;其三是方便與後臺聯繫。
3.因此老闆在看到近藤在二樓右側包間後,便通過左側小門進入後臺告知演完空城計剛下場的或者是一直等待在後臺的“某些人”——時機已到,提前埋伏於二樓右側包房門外,但時間緊迫,盡可能快速在《百花亭》結束夠的間歇馬上到位,亦或是在《百花亭》正在演出時就以埋伏好。
4.在相聲中途近藤已經熟睡,於是相關人員動手解決掉近藤後,離開右側包間繼續埋伏在門外,看到相聲結束,在老闆的“某種指示”下得知土方已進入包廂,便快速離開二樓,這時《趙氏孤兒》已經開演,所以可排除趙氏孤兒相關人員。
注:由文章內容可知:此次刺殺蓄忠丫藐P乎重大,所以年老者和年幼者可排除在外。
結果:參與者:賈老闆
           刺殺者:1.阮春生
                           2.江曼玉
                           3.羅進三
注:刺殺三者都有可能單獨作案,也可能是任意二人協同作案三人目標過大,不符合實際。
以上。
匿名
| 發表于 2018-8-1 23:49:03 | 2018-8-2 11:19編輯
兇手:小二 駱餘


先分析下近藤俊一這人:
1937.11中旬~1938.7.7之間在北平賈家戲院看戲。
喜歡京劇,不愛相聲,長期在二樓包間看戲,
演相聲的時候會關上包間的窗戶進行小憩,自備糕點水壺,水壺款式是軍用的。

再來分析兇手:
近藤死亡時間:1938.7.7 6:00~6:25左右

4:30  空城計  第四場核心部分    (可以排除)

xxxx   百花廳  演了約1小時          (可以排除)

xxxx     相聲場

6:25  趙氏孤兒                           (可以排除)

當天近藤到戲院的時候是4:30,利用近藤的喜好兇手作案時間只能是相聲場

基本上演京劇的的人員都可以排除,那么就只剩下2個小二和1個掃地工

文中有段話 “我方才得知近藤在武漢會戰開始時(1938年6月初)被調到第2軍第29師

團擔任參謀長參與武漢會戰,后來不知何時他秘密回了北平進行臨時調度,結果7月7日

那天被害身亡。得益于此,第2軍的攻勢被延緩。”
動機有了,只有殺了近藤,武漢的攻勢才會減弱。
武漢會戰是1938年6月~10月
那么在1938年6月前后進入戲院的人,都有殺人動機。
1938年進入的有2人
小生 姜曼玉 1938.1.15~1938.7.20(排除)
小二 駱餘    1938.5.20~1938.7.18
無論從職業和時間,駱餘都是最佳人選。


作案過程分析:

“賈老板苦笑道,“你這是難為我呀,每日出入的客人不下百人,尤其到了傍晚,有熟
臉也有生臉,哪可能都記得。別說是過了七八年,就算是讓我當時說出都有誰在旁經過
也難,要能記住的不得是能引起注意的人吶。”

這句話足以說明,傍晚對人臉識別很模糊。


“父親在一邊目光卻是集中在近藤身上”
“以往近藤與王安在觀看表演時有很多話,不知為何案發那天卻很少。”
“警察還問了父親是否記得當天相聲表演的內容,父親說自己記不清”

從這些句子當中,可以推斷出,此王安非真正的王安。
在近藤來戲院以前,駱餘用迷藥把王安弄暈,藥劑控制在相聲表演時候醒來,
然后駱餘把王安藏在被窩里,假扮成王安去招待近藤,
期間換了有迷藥的軍用水壺讓近藤喝下(軍用水壺對于軍人來說應該很容易弄到)
趁近藤在相聲場休息期間,駱餘返回右邊包間,用鈍器擊打近藤后腦勺,
確認是否暈厥,然后把近藤拖至搖椅上勒死,換回水壺,回到左邊的房間。
“賈老板心善讓我父親在戲院掛名了一個班主之職”
“賈老板便安排父親隔三差五登臺說些單口相聲”
“班主”“隔三差五”這些字眼恰恰說明,王安的身份來去自由。
“父親的證詞則說自己在近藤休息時一直都在左邊的包間內觀看相聲表演”
那么也就是說駱餘弄死近藤后,回到房間,用王安的樣子,
在準備相聲場期間回到了后場,恢復本來的樣子。
只要控制好時間,控制好藥效,讓王安在相聲表演期間醒來,
因為知道近藤不愛看相聲,他則會獨自欣賞,不會去打擾近藤。

至于說為什么不是王安殺的近藤,從這些句子可以看出
“當時我父親正愣愣地站在右包間門口”
“父親瞪著雙眼念念有詞好像在重復近藤的名字”
“案卷記載警察在父親身上搜出了一把干凈的匕首”
“寧可被打,他不肯認罪簽字”“喊冤”
王安是個知識分子,講究仁義,近藤雖是日本人,但卻是第一個欣賞他的人,
單從這個層面來看,他是感激的,甚至把日本人當做是知己。
即使他們發生過爭執,他的憤怒也只是失望,因為他是文人,
文弱書生殺軍官?從理性的角度,只是以卵擊石。
尚未登錄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加入學院